重塑地域文化之魂
——论学报专栏地方历史人物评述的策划
2022-11-23汤儒韬
汤儒韬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福建 漳州 363000)
地域文化指生活于一定的地理空间的人们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为适应和改造环境特定所创造的源远流长、独具特色并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又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文化传统。地域文化的形成过程其实也是地域文化的建构历程。它的建构历程是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个层面组成的,包含人、环境、文化等要素。正如拉布拉什所说:“一国的历史不可同国人居住的地域相脱离。”[1]215人作为影响文化建构中最为活跃的要素,是文化研究最为核心的内容。地方历史人物是指对地方社会历史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他们在地域文化的建构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学报地域文化专栏建设中,应在策划、组稿中积极对这些历史人物及其文化活动进行深入探讨,揭橥其在地域文化建构历程中的作用及贡献,可借此考察地域文化的发展规律,明晰地域文化未来的发展道路。
一、历史人物在地域文化建构中的地位
正如马克思所言:“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2]43历史人物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其出现是以经济发展为先决条件,再加以政治、教育、文化等上层意识形态为成长要素。地域历史人物的产生与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地域文化传统和人文环境紧密相关,如闽南地区是随着人口的陆续迁入带动经济的发展,以及先进的传统文化的传入并深刻影响下,到唐代便出现了第一位进士欧阳詹,肇示着闽南地域文化遂形成并开始走向繁荣。其后,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和规模更大的移民潮的进一步推动,与传统文化教育一脉相承的闽南地区文化教育事业有了巨大的发展及至两宋迎来了勃兴,一批对地域文化发展影响颇深的历史人物也应运而出,如曾公亮、蔡襄、章惇、苏颂、梁克家、留正、陈淳等都是当时颇具声望的文臣;再至明、清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闽南经济文化事业达到了封建时代的顶峰,杰出人物可谓是云蒸霞蔚,人才辈出,如黄道周、李贽、郑成功、李光地等都是明清时期著名历史人物。比及近代,江浙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西方文化思想大量传入与当地达到顶峰的传统文化形成了积极求索、热心救国的社会文化氛围,如主张并积极实践实业救国的张謇和严信厚,用文学唤醒中国人的一代文学巨匠鲁迅,上下求索民族自强复兴之道的章太炎、王国维、俞樾等国学大师,为未来之中国培养了诸多人才的教育家蔡元培,以及为我国自然科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李善兰、徐寿,等等,皆系出江浙。可以说,经济文化发展所造就的地域文化氛围,直接促成了人才的出现。
历史人物活动又不断丰富着、影响着当地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环境。地方人物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是能动的,相互作用的。地域文化为杰出人物的成长提供了环境、条件、机遇等历史条件。地方历史人物又通过文化实践活动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地域文化的发展的重心发生位移,在地域文化建构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直接作用。
一方面,地方历史人物地域文化建构历程的见证者。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美学思想家丹纳说过:“个人的特色是由社会生活决定的。艺术家创造的才能是以民族的活跃的精力为比例的。”[3]27丹纳虽是在阐述其对画家的艺术创作与民族精神的关系的见解,但其理也可推而广之到历史人物在地域文化建构中的作用。地方历史文化是由人民创造的,地方历史人物作为杰出代表参与了建构历程。而且,地域文化建构的具体的历史进程总会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失去原貌,以至于流传到现在的只剩一些如中流磐石的历史人物。但这些地方历史人物是地域文化建构历程的见证人,“从他们的著作和活动记载中,是能较为充分反映他们的时代的,也同时是我们民族文化发展发达的历史”[4]274。看似踪迹难寻的地域建构历程,我们可终于通过考察在历史人物的文化足迹,得窥文化建构历程之一斑。我们研究地域文化的天际线,将会在考察该地域的历史人物的文化活动中将研究的天地大大扩展,借助其历史人物的生命轨迹所映射的先民的生活痕迹,从而一窥整个时代和地域文化建构历程的宏大场景。
另一方面,地方历史人物地域文化构建的推动者和引领者。文化发展有着特殊的机制,其是随着时间流逝,变迁在内外部因素的作用下悄然发生,通过文化内部的整合而出现的为人们所认同、有别于过去的文化形态[5]200-201。地方历史人物对地域文化的建构的推动就是文化变迁的内部因素之一。地方历史人物或通过实践活动在价值观念方面影响着人们,或运用其自身社会影响力推动自上而下的地方文化变革,他们“自觉地利用自身的文化优势,通过理性的文化批判与文化重构”[6],从地方文化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出发,整合地方旧的文化价值体系,创建新的文化价值系统,推动地方文化的变迁。比如,唐代韩愈被贬至潮州后,在原为百越蛮荒之地的潮州大兴文教,播撒下重文崇教的文化种子。如今韩文公祠、韩江、韩山、昌黎旧治坊、仰韩阁、昌黎路等反映其教化旧迹已为一地之盛景,可见其对潮州为代表的岭南地区文化的影响,奠定了潮州文化千年发展的主调。再如,初唐陈政、陈元光父子受命率领府兵南下平定南蛮叛乱,经过前后陈氏家族五代不懈努力,开辟了闽南名城漳州,给蛮荒之地带去了中原先进文化技术,翻开历史崭新一页。陈元光及其家族成员也为后世尊崇并进一步神化。至南宋,朱熹宦游至漳州,担任漳州知府,大兴文教,广收门徒,更是为日后成为文物昌盛之地打下基础,被海内目为海滨邹鲁。可见,地方历史人物的活动对于地域文化甚至整个中国文化的发展,皆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而且,这些历史人物很多时候引领的是地域文化一个时代或者某一领域的文化发展,使地域文化不同时代呈现出风姿绰约的不同风貌。
二、在地域文化专栏中突出历史人物研究的必要性
国内各家高校学报纷纷在高质量刊物建设上朝着差异化、特色化和专业化的方向上努力拓荒,积极求索。作为高校学报主力的地方高校学报,将极具地方特色的历史和社会文化作为选题,在二十世纪八十代甚至更早的时期推出了地域文化研究专栏,成功地打开了一条特色发展道路,为促进地域文化发展、推动本地区的学术事业繁荣做出了极大贡献。这些取得可喜成绩的地域文化研究专栏,将目光聚焦于地方史志、社会经济发展、文学艺术等学科领域,可以说是学科齐备,内容丰富。
学报界对地方人物研究的挖掘也早已展开。最早开展地域文化研究的多为地方高校学报,他们充分利用所在地的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开设了具有个性和特色的地方文化研究类栏目。其中,一些以地方上全国知名历史人物为研究对象的专栏,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九江学院学报》设立“陶渊明研究”专栏、《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的“陈独秀研究”“桐城派研究”、《湖南科技学院学报》的“柳宗元研究”专栏、《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的“毛泽东研究”专栏、《淮阴师范学院学报》的“周恩来研究”专栏,还有《惠州学院学报》所设之“苏轼研究”“邓演达研究”专栏、《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曾开设的“鲁迅研究”专栏、《南通大学学报》的“江海人物”研究专栏,更有《上饶师范学院学报》的对辛弃疾、朱熹和方志敏等历史人物研究专栏;等等。
这些专栏大都以全国知名的历史人物为研究对象,文章多以其生平、思想、作品等进行讨论,全面、深入甚至可谓尽精微。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言:“真能创造历史的人,就要仔细研究他,替他做很详尽的传。大事看环境、社会、风俗、时代,小事看性格、家世、嗜好、平常的言语行动乃至小端末节,概不放松。最要紧的是看历史人物为甚么有那种力量。”[7]147仍然是以历史人物的研究为中心的研究,文中所穿插的对地域文化本体的研究仍为相对辅助的地位,关于历史人物对地域文化的建构意义探讨却涉及不多。而且,在学术注意力大量集中于少数几位知名度较高的历史人物的情况下,容易忽视那些知名度相对不高、但地方文化建构贡献巨大的历史人物。而专注于地域文化研究的作者,更容易倾向于将地域文化的建构作为现象进行宏观性地叙述,基于文化学、人类学等不同学科背景出发,在地方文化研究专栏中更多地将焦点集中于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对具体历史人物在地域文化建构中的具体作用缺乏深入论述。
在“聚焦”和“发散”这两种模式下,地方历史人物与地域文化建构的关系的研究成果就显得不多,学报的文化积累作用也无法在其中显现。所以,笔者认为,学报地域文化研究专栏可对具体历史人物与地域文化建构上进行深入探讨,可以说是在地域文化建构的宏大场景中加入恢弘的特写,可使地域文化专栏在文化积累上的功能进一步深化。
三、地方历史人物研究的组稿及编辑原则
地方历史人物研究的文章,应当在地域文化专栏中占有一席之地。地方历史人物在各地域文化中,人物的贡献大小、着力领域等不尽相同。编辑人员在策划、组稿、编辑相关文章的时候,首先就需要对地域文化中的历史人物有一个清晰的宏观认识。这个认知应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共性的基础上结合地域文化的特质上形成的逻辑清晰的分类。
对地方历史人物的分类,有多种分类标准。按照影响范围和大小可分为:全国性重大影响历史人物、地方重大影响历史人物、地方非知名历史人物。另外还可按照儒家传统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为原则进行分类,或者按照历史人物的出身区域和经过当地的缘由,可分为:在地的历史人物、长年出外的历史人物、游宦至此的历史人物、游历而过的历史人物。其区分方法不一而足。另外,按照历史人物的主要贡献领域还可分为:政治人物、学术人物、文化人物、军事人物、经济人物。所谓政治人物者,是指其一生主要从事政治活动,并且担任过重要政治职务;所谓学术人物者,就是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并积极著书立说,在古代表现为儒学思想,并对地方的后世学术传播造成影响,比如濂、洛、关、闽等宋代理学学派的开创者学北宋五子和朱熹,都在学术领域内开一脉之学,不仅在中华思想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更是影响了讲学之地的学术走向,成为地方后世学子代际传承之学,深刻地烙印在地域文化精神中;所谓文化人物者,其涵盖范围较广,指的是活跃在文学、艺术、宗教等某一或者多个领域,繁荣了地域文化的某个领域,并具有地域性甚至全国性的影响。军事人物者,是指主要成就在于军事指挥方面立下战功赫赫,带领武装力量在战争中保卫家乡和祖国领土的人物,比如霍去病、岳飞、戚继光、俞大猷、郑成功、曾国藩等中华军事史上的著名人物。经济人物者,指的是一生成就主要在于经世济民,在经济运营方面取得成功,在地方甚至全国经济领域内有重大影响力,比如胡雪岩、沈万三、盛宣怀等人。地域文化专栏的历史人物分类与历史人物的评论需把握问题的本质就是对地方历史人物有一个逻辑清晰的分类。按照历史人物贡献领域为标准进行区分有助于在选题策划、审稿专家人选、期刊篇目学科均衡等编辑处理流程上保持科学性和准确性。在地域文化专栏中,历史人物评述还是需要侧重从文化人物中选取。因为,真正长久影响一地文化、左右一域民风社情的,定然是在文化领域内作出贡献的历史人物。
学报在推进地域文化专栏的建设中,在编辑活动实践中需要把握以下的编辑原则:
第一,注重稿件的创新性挖掘。地方历史人物评述类文章,多数文章皆着力于历史人物的某些方面成就和贡献进行同质化的论述。这样的“炒冷饭”很容易就将学术研究拉入“内卷”的漩涡中。所以,在地方文化专栏中,针对历史人物评述类稿件在组稿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稿件的创新性。稿件的创新性应以三个“新”为衡量向度,即“新文献”“新理论”“新角度”。新文献的发现,一直以来是学术创新的重要途径。这类事例,在古代则当数汉代因先代典籍的发现所引发的今古经文之争;在近代则是以敦煌经卷、甲骨文献、大内档案、居延汉简并称的近代古文献四大发现,成功引领了时代学术潮流,推动了历史研究的巨大发展。所以,公私档案、新出土文物等新文献的发现对历史人物的评述的学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在组稿中就需要非常注重这种亮点鲜明的稿件。“新理论”在人物评述类稿件中的应用,需要学者具备较为宽广的学术视野,在吃透新理论的内核及研究方法后,重新观照“老材料”,从而在学术研究领域独辟蹊径。编辑在组稿中对具备这一优点的稿件应特别注意把握理论运用的合理性,避免生搬硬套。而“新角度”,在学术研究中需要创新思维,敢于跳出前人研究的窠臼,在研究路径上做出更优的抉择,如研究郑成功,多数都停留在军事上,但是却有人从海上贸易这一主题上去突破;黄道周研究多从易学、史学等方面深入探讨,却有学者从绘画、书法等技艺上去研究这位“一代完人”。在组稿中,对这种新角度的稿件往往会有耳目一新之感,除了上文提到的把握合理性,在历史人物生平的客观性上也要避免穿凿附会。在学术意义层面上,注重把握“新角度”对人物研究深度的拓展和研究面的拓展。
第二,需要编辑人员在处理稿件历史人物有客观的认识。学问总需要客观和公正,同样,对于地域历史人物的研究更应如此。我们在实际的地方文化专栏组稿中,一般采用公开征稿和专家约稿两种常用形式。在处理作者来稿时常会发现其中夹带着某种感情色彩的论述和观点。这种感情色彩可能出于对某个地方历史人物的偏爱。这种“偏爱”的积极作用是会令作者产生对某种地域文化、历史人物研究的强大动力,积极性和主动性较高。但是,有一些历史人物的研究者可能由于先入为主的功利化目的和倾向,甚至一些作者为历史人物的后人,本身就抱着为其先人歌颂的目的,他们的研究就可能丧失客观的学术站位。他们的某些观点却可能带有偏见和固执、不忠于客观史实的表述,或者将民间传说当做史实并大加渲染,引以为重要史料。所以,要求编辑在策划、选稿的过程中就需要对这些情况有较为敏感的鉴别能力。并且在编辑稿件的过程中,及时利用文献资源,对历史人物的相关史实有一个基本认知,并联系请教相关方面的专家,确保稿件相关史实的客观性。
第三,注意考察稿件使用的研究方法和评价方法的科学性。要正确认识地方历史人物、评价其历史文化贡献,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科学与否决定了一篇学术论文的质量高低。对稿件中的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评价是编辑对文章质量的考量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地方历史人物的评价,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地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的观点来研究评判历史人物。历史主义是指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一定要把他们放入当时的历史条件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具体分析和评价。在地域文化专栏中探讨历史人物对地域文化建构的意义上来说的话,要从整个地域文化发展甚至整个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视角去考察该历史人物对地方历史文化和现实的影响,从而确定其在地域文化建构中的贡献和价值。其次,地域历史人物的评价应把握好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的关系,不能单看一面,而应侧重于效果兼顾动机,做到两者相统一。最后,还需要辩证地看历史人物。历史人物大多没有绝对的对和错,更不可能有“脸谱式”的善恶,存在着极其复杂的两面性,很多时候需要我们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辩证看待,分清其在历史中所扮演的主要作用及其对地方历史甚至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进步的作用。比如,蔡京改革宋代盐制、建设木兰陂,其历史贡献不容抹杀,但其所作所为客观上加剧了徽宗时期官场的腐败现象,这也是不容否认的。所以“对古人也要宽容,看一个人要看大节,而不是求全责备,任何人在其一生中都会有憾事,我们不能为了这些事而否定这人的一生,而要看其所担负的主要职责完成如何”[8]600。
第四,地域历史人物研究要注意选取的文化人物须从地域建构角度出发选择稿件。根据前文所述,我们地域文化专栏的策划、组稿过程中,人物研究类文章从地域文化建构这一视角出发,注意从文章的立意出发去选择稿件。在实际组稿中,并非与地域文化沾边的历史人物研究类的稿件皆可纳入地域文化研究专栏这一范畴中。我们认为,这样的组稿方式是极为不科学和不负责任的。应该严格限定地域文化研究的专栏稿件范围,这样才能对地域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专栏创设目的、研究内容的学术价值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知,在此范围内选择稿件,才能增强栏目的实施的可行性,确保栏目的长期发展。所以,地域历史人物研究就该立足地域文化建构,从地域文化贡献讲起,围绕地域文化谈历史人物,由地域历史人物对地域文化的建构意义更为深刻地认识地域文化发展规律。
第五,确保地域历史人物研究稿件成果符合新时代价值观。当前的各地的地域文化的弘扬和保护工作受到极大的重视,全社会参与力量较多,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但毋庸讳言的是水平难免参差不齐。一些稿件常存在因过分追求功利价值,在地方历史人物研究方面出现了媒体时常曝光的争夺名人籍贯、祖籍的历史公案。一些地方“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肆意将当地文化与某些历史人物,甚至传说人物进行攀附,可谓丑态百出。甚至一些人为历史上臭名昭著的人物翻案。这已经严重偏离了历史研究的本来目的,忘记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初心。习近平在给《文史哲》编辑部的回信中指出:“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9]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编辑人员的初心和使命。在进行地域文化专栏建设中,应该时刻牢记,稿件的价值观一定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严把意识形态安全不放松。
第六,正确认识地域文化专栏中历史人物研究的价值。有学者总结出历史人物评价研究的价值分为七个方面:认识价值、政治价值、思想价值、历史价值、教育价值、使用价值和欣赏价值[10]151-158。编辑人员在地域文化专栏建设中,通过选题、策划、组稿等方式对地方历史人物建构价值的述评,与上述的历史人物评价研究的价值是互相对应的。通过编辑的工作,可以使这些历史人物的功绩为更多人所熟知,使之成为地域内民众形式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对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也能进一步证明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多样性。历史人物的活动及其功绩,不仅可以反映出彼时的时代环境和历史条件。他们为民族、地方文化发展做贡献的精神可以教育广大奋斗热土上的儿女继续奋斗,更可引导后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如罗耀九先生所言:“我们讲历史写历史是为了培植人们的正气,使子孙都知道,什么行为流芳百世,什么行为会遗臭万年,使某些人不敢为了眼前的荣华富贵而背叛国家民族的利益,背叛人民的利益。”[11]他们的著述、美术书法作品、遗迹等实体遗存,可能通过编辑与研究者为人们所熟知,再进一步通过与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向社会推广后也可帮助地方文化机构整理出版人物相关著作、美术书法作品,以及开发历史人物故居、遗迹成为新的文化旅游景点,由此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所以,编辑人员在进行相关方面的工作时,应该深刻认识到自身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出色的工作业绩,切实推进地域文化专栏的建设,推动地域文化的研究。
四、地方历史人物评述的运作策略
地域文化专栏的建设,需要具备在一种更大的文化和历史的视野下,紧扣国家方针政策和地方文化发展的时代之需,全力探索学报集时代、文化和地域三者相融合的学术期刊发展新路子。所以,编辑团队在进行地域文化栏目的设计与规划时,就该对地域文化精神内涵、文化特质的形成与历史人物之间的深层联系有较为清晰的把握,特别是地域文化发展的关键节点和特色鲜明的领域。通过策划、组稿、编辑活动,编辑团队在与研究者的合作中深入挖掘这种人文精神的实际表现和影响,这需要编辑在具备较为专业的业务素质的基础上,努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编辑要对地域文化的发展总体历程有一个清晰的通识性了解,除此之外,还需对地域文化发展关键节点发挥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地域文化中最具特色领域的代表性历史人物要重点了解,从而形成对地域文化的总体认知。
其二,地域文化专栏编辑团队还要搜集以往研究的成果文献,大致清晰学界的相关研究成果,并不断更新研究前沿信息,紧跟学术最新发展动态,抓住核心和热点问题。
其三,要对业内进行系统调研,了解行业内刊物地域文化特色栏目的设置情况及其历史人物研究发展情况,借鉴其他学报同行的地域文化研究专栏栏目运营思路。在此基础上,在制订中长期出版计划时,就可扬长避短,努力突出重点、热点,积极组稿、主动约稿,不断完善栏目的特色建设。而且,在策划历史人物评述相关选题时,要注重不同刊期内容的前后联系,在稿源充足的情况下安排系列文章,层层递进形成稿件的集群优势,使专栏的连续性和内容的深入性达到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