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与路径探析
2022-11-23陈再生庄子涵
陈再生,庄子涵
(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和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1]。并在抗疫斗争中,也涌现出了许多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和动人故事,这些抗疫故事意蕴深远,折射出的精神品格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精神的基本内涵。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2]理论联系实际是高校思政课必须坚持的原则,将社会现实融入课堂教学中,进而实现与时代发展的脉搏同频共振。抗疫斗争中的生动故事及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增强该课程的思想性和理论性、亲和力与针对性,指引大学生培育家国情怀,激发担当精神,坚定“价值观自信”,从而让高校思政课达到春风化人、凝心聚力的效果。
一、抗疫精神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发表的讲话中指出:“抗疫精神来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抗疫斗争的实践。”[3]他在讲话中对伟大抗疫精神的基本内涵进行了科学阐释,并概括为“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五个方面[1]。正是全国各族人民义无反顾地投身抗疫斗争,才能铸就伟大抗疫精神,创造中国奇迹。抗疫精神既是保证抗疫胜利的精神支柱,也是引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抓手。从总体上看,其价值内涵主要体现在爱国、奋斗、奉献三层面。
(一)爱国主义是抗疫精神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明确强调:“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4]286爱国主义就是要将人民和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爱国主义贯穿抗疫过程的始终,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和调度下,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密切配合,广大海外华侨华人心系祖国,倾情捐赠,勠力同心,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形成抗疫的强大合力。全国各地筑起抗疫战线,广设防疫站点,以社区工作者为代表的抗疫基层力量,就是践行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他们在为居民派送日常生活用品的同时,注重防疫知识的宣传,并成立“党员先锋突击队”,协助开展网格化管理和地毯式排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全国人民上下一心,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巨大优势,与群众拧成一股绳,形成了众志成城,战胜疫情的磅礴伟力。基层工作者们的抗疫行动正是爱国主义精神最深刻的诠释。正如习近平所言:“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5]
(二)艰苦奋斗是抗疫精神的基本特征
何为幸福的人生?习近平指出:“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6]艰苦奋斗是抗疫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历经千载的优良传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艰苦奋斗也被赋予了新内涵。在抗疫过程中,中国人民不但要与病魔较量,还必须同时间赛跑,每一分每一秒都承载着生命的重量。面对复杂的疫区环境,医护人员不畏艰苦、救死扶伤,深入最危险的抗疫前线;为了筛选治疗药物、科研人员研制疫苗而不舍昼夜,火神山与雷神山两座医院在短短十余天内拔地而起……除了一线人员以外,其它工作岗位上也不乏为打赢这场战役而默默奉献的人。无论是公交车司机、外卖小哥,还是社区保安、环卫工人、果农菜农……正因为有了他们的付出,才保证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中国抗击疫情取得如此非凡成效,离不开全国人民不畏艰难险阻、向前拼搏的奋斗精神,可见,艰苦奋斗精神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反而能与民族精神同频共振,越发散发出璀璨光芒,“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7]。
(三)担当奉献是抗疫精神的鲜明底色
习近平对党员干部提出的殷切期望:“不断坚守使命、担当使命,始终做到初心如磐、使命在肩[8]11勇于担当、甘于奉献,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精神的血液里,塑造了中国共产党人与生俱来的政治品格。勇于担当就是忠于使命,敢于负责,乐于负责;甘于奉献就是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疫情爆发肇始恰逢我国除夕将至,许多人放弃与家人共聚的机会,毅然奔赴抗疫一线。年过八旬的钟南山院士,用满腔热血为国思危、为民请战,战斗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那欣逢盛世当不负盛世的铮铮誓言,就是全国人民群众最好的定心丸……无论是先进典型,还是平民英雄,都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抗疫斗争中,用担当奉献书写了新时代的华美篇章。世卫组织艾尔沃德对中国的抗疫工作做出了积极、客观的评价,并高度赞扬中国人民的伟大贡献:“最让我震撼的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很强烈的责任担当和奉献精神,愿意为抗击疫情作出贡献。”[9]疫情无情人有情,在这些极为不平凡的日子里,无数中国人曾用最为平凡人的担当奉献,为抗疫胜利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
习近平非常重视青年工作,他说:“青年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上。”[10]总体而言,青年具有积极向上的理想信念和远大崇高的价值追求。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的良莠不齐和泛滥无序不可避免地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选择产生了负面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不够成熟,存在受到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潮干扰的风险,亟需正确的思想教育引导。
(一)培育大学生奋不顾身,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
抗疫精神是对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精神支撑。在全民抗疫的过程中,大学生群体切实感受到了党和国家为人民负责的态度,感受到了爱国主义在当代的强大力量。但如果单纯从故事或经历中认识爱国主义,那么就只是停留于主体直接经验的感性认识阶段,容易形成方向失准、不成系统、被动无为的爱国观念。毛泽东同志从认识论的高度指出:“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内部的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11]291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探索并发扬抗疫精神中所包含的爱国主义价值,利用好这份宝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抗疫故事进行提炼升华,才能将其中蕴含的奋不顾身、无私奉献的爱国情怀真正灌输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中,使其形成方向正确、理论系统、行动自觉的爱国主义,凝聚其爱国之情、砥砺其强国之志、实践其报国之行。
(二)培育大学生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新时代,如何对大学生进行责任和使命的价值理念教育,培养他们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接班人,这是高校思政课教育所必须直面回答的重大课题。艰苦奋斗精神蕴含了积极向上的人格力量,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在多元价值观相互碰撞的背景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取向由单一日趋多元,同时也更容易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形成不思进取、贪图享乐的心态。在浩浩荡荡的抗疫大军中,涌现出的无数先进事迹和英雄故事中蕴藏了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深刻内涵。将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深化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知并能够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发扬无私奉献精神,将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同国家发展要求相协调,增强时代责任感、历史使命感。
(三)培育大学生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担当精神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是主体性和个体性辩证统一的,一如一些学者的观点所述:“好的教育教学关系应当体现为教育共同体中的交互主体性,即思想政治教育是双边活动,师生互为主客体。”[12]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宣传和价值引领主要阵地,客观上存在着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两种角色。信息时代下,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增进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客体关系提出了时代挑战。当代大学生身处海量的信息网络之中,一方面是拓宽了大学生的信息来源,另一方面也改变了信息获取上的主客关系,如大学生通过互联网更为主动地获取信息,成为日常信息获取的主流,且个体性化需求也更加凸显。这就要求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与时俱进,拓展新思路、融入新素材。只有通过对新素材的优化整合和对教学方式的改进,才能真正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目的。习近平已经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13]通过将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增强个体对思政情境的共情,以一个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为载体,把这些故事转化为鲜活的育人素材,通过情境教学创设、专题活动开展等方式,使理论课程能够贴近学生生活,变得更加生动、具体,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师更好地调动、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与主体性,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自觉将抗疫故事中体现的中国力量、中国担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既要矢志报国、不负人民,也要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出发,积极关注全人类所共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三、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
抗疫精神彰显了中国力量,表明了中国的制度优势,也昭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背后的中国智慧以及文明自觉。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深挖抗疫相关素材中的思政要素,切合相关思政理论知识,对中国抗疫行动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解读,从讲好抗疫英雄故事、打造抗疫线上阵地、立足抗疫实践活动等方面下功夫。
(一)讲好抗疫感人故事,活化教材内容
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堂,必须利用好中国抗疫故事这本时代教科书,才能更好发挥思政课“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爱感人”的教学效果。在疫情防控的前线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或临危受命,或主动请缨,共同参与了这场抗疫斗争。抗疫英雄故事是立体的、多层次的:在个体层面,以张伯礼、李兰娟、陈薇等人为代表的家喻户晓的“人民英雄”,展现了“国士无双”的动人风采;在群体层面,义无反顾的医务人员、日夜坚守的公安民警、不辞劳苦的社区工作者、无怨无悔的志愿者等等基层抗疫人员在疫情防控、患者救治以及疫苗研发等领域中倾情奉献;在集体层面,心系祖国的海内外中华儿女积极响应、助力战疫……他们共同构成了抗疫英雄故事,铸就了伟大抗疫精神。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在备课前充分挖掘抗疫素材,利用抗疫英雄的先进事迹与感人故事来充实教学案例、活化教材内容,尤其是要注重提炼抗疫精神的丰富内涵,引导学生从抗疫“活素材”中汲取精神养分,以抗疫英雄为榜样,发扬“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爱国主义精神、“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的艰苦奋斗精神、“顾全大局、勇于担当”的担当奉献精神,使抗疫精神入脑、入心,并落实到行动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二)打造抗疫线上阵地,优化教学方式
面对疫情防控所带来的教学形式的变革挑战,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利用好大学生“数字原住民”的身份特点,抓住互联网的时代契机,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结合新媒体手段将抗疫精神多样化融入高校思政课。一是事先制定线上导学案。引导学生结合网络资料自主学习,感受这些故事背后所要传递的情感和价值观,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铺垫。通过微博、微信等常见的社交软件,开展弘扬抗疫精神的线上活动,比如,线上观看《在武汉》《第一线》《最美逆行者》等抗疫题材的影视文艺作品的线上活动,通过这些文艺作品所真实展现的中国人民的抗疫历程,使学生体会和理解“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影音材料相比于文字材料,其感染力和生动性更强,对学生具有天然的吸引性,能够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二是利用现代新媒体技术,创新教学方式,尤其是网络直播能够最大程度上保证疫情期间的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综合利用腾讯会议、钉钉、bilibili等在线平台,以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为主要教学方式展开授课。例如,在网络直播中,任课教师可以随着课堂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抓住课堂细节,促进课堂教学内容生成,有针对性地将抗疫的鲜活事例引入课堂,然后通过备受年轻人青睐的“弹幕”等方式与学生进行随时随地的互动,活跃课堂氛围,并且对课堂进行总结、凝练和提升,进而使学生在了解中国在推动全球抗疫合作中的积极作为的基础上,深刻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远意义。三是开展抗疫相关主题活动。比如在学校、学院内开展抗疫征文活动或微视频大赛,内容范围既可以是典型案例的学习体悟,也可以是抗疫期间学习情况的展现,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和投稿,择优发布于院、校的微信公众号或官方微博等公共信息平台。此外,教师还应该在活动结束后进行适当的教学评价,不但能够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和参与感,还有助于掌握学生对疫情的认识情况和关注度,获取学生的反馈,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总之,线上教学为思政课改革提供了先进的育人手段、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开放的教学环境,助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将“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落到实处。
(三)立足抗疫实践活动,拓宽教育场域
将抗疫精神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不只是让学生对抗疫内容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更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立足中国的抗疫实际,通过各类抗疫主题实践活动,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不断拓宽教育场域,使大学生在丰富的情境体验中形成对伟大抗疫精神深刻内涵的正确认识,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一是开展线上抗疫主题讲座。邀请以医生、警察或是其他基层工作人员为代表的抗疫行动的亲历者来参加,并设计问答及互动环节,在进行知识迁移的过程中加强大学生的卫生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二是与抗疫人员进行访谈互动。带领大学生实地走访或是以网络连线的方式,与曾奋斗在抗疫战场上的工作人员进行互动交流,感受榜样的力量,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大学生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的态度;三是组织参与相关抗疫活动。带领大学生实地体验各地博物馆、纪念馆开展的抗疫主题活动,或是参观线上“抗疫”展览,比如重庆“时光博物馆”抗疫作品展播等,铭记抗疫英烈、缅怀逝世同胞,致敬伟大抗疫精神。根据课堂学习内容,布置抗疫主题相关的社会调查课后作业,鼓励大学生深入群众,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调研中感受中国抗疫行动的效率和效果,并撰写调查报告,回归课堂分享成果,讨论、交流心得。在具体事例的讲解中,让学生感知、感悟、感化,并充分理解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不是一帆风顺的,必须要循序渐进、逐步完善,同时要注重提高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做到不信谣、不传谣,进而使大学生更加真切、立体地感受到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中国精神,有效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
综上,抗疫精神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具有重要的实践育人价值,教师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多方面的思考与实践,不断探索将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方式方法,引导大学生勇担民族复兴重任,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