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师范生《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课程改革初探

2022-11-23陈焰香

关键词:师范生课程活动

陈焰香,林 华

(1.漳州城市职业学院教师教育系,福建 漳州 363000;2.闽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高实践能力为目标,对指导教师也有相应的要求[1]。然而,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课程教学过多地强调理论,没有突出课程特点,主要采用基本的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和演示法,一方面是教师亲历体验不足,导致高职师范生课堂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是学生无法通过传统的教学方法真正学会《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很难设计出高质量的实践活动。

任何一门课程教学都要充分发挥教学要素协同发挥作用,因此,要改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教学,就要打破传统教学格局,寻找新的教学方式,真正增进学生的实践设计能力,施展教师个体和教学团队作用,转变教学观念,大力实施教学改革,真正实现课程目标。

一、充分发挥教师作用

在传统教学中,一门课程一般只有一个教师。教师依靠长期教学经验积累,也能培养出具备较高素质的学生。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团队合作越来越重要,其教育优势已经凸显。如果教师能借助团队的力量,即使只有一人承担课程,其教学效果也能够有所提升,教学能力也会不断进步。从历史上看,自古代以来普遍存在的、一直延续到近代的、极具个性化的中国私塾教育最终被统一设置课程的小学到大学的学制教育全面取代,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所以,在当前的课程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教学团队的建设应是并驾齐驱,同样重要的。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在课程实施中明确提出,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而应当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2]3。尤其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应贯穿于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全过程。为此,教师应坚持以学生成长为导向,不断提升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观察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动向的能力,指导学生增强规划、设计与实施活动的能力,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等等[2]9。显然,这是要求教师从积极知识型向综合能力型转变,适应终身学习理念和教学改革需要,在各项课程培训中强化自己的教学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效组织教学,一方面突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另一方面,使用适合高职师范生的教学方法,引导师范生尽力把握实践活动关键环节,达成《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课程教学目标。

(二)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国家越来越重视教师团队建设,培养高质量师范生的前提,必须建设一支素质较高的教师(教学)团队。采取“内培外引”的方式,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实现队伍建设与素质综合新突破。

首先,“内培”。即培养校内教师的综合能力。高校教师要转变观念,加强教师的理论素养培养和一线指导的实践经验积累。从理论层面来看,教师除了要深入学习《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更要从多角度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从实践层面来看,一方面要深入小学一线开展顶岗实践,积累小学课堂教学经验,将理论联系实际。另一方面,可与教育学、心理学教师深入探讨,掌握师范生以及小学生的心理,明晰学生情况,以期共同提高学生的教育综合素质。

其次,“外引”。即引进校外一线优秀的兼职教师。小学教师的一线实践经验比高校教师丰富,对小学生的心理把握也更到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尽快补起高校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短板。因此需要充分挖掘当地的人才资源,特别是与当地小学进行合作,聘请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带头人走进课堂分享经验,交流心得,以此来优化教学团队结构。

最后,校内外教师共同组成课程教研团队,打造“教学—研究—实践”为一体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共同体。校内外教师团队在教学中打磨,研究教学目标,开发丰富的课程案例,通过采用案例评析、案例学习等方式,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性认识,既使其具备思维的倾向性和具体性,还要便于其对教学内容进行具体的逻辑推理和形象分析,由此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二、转变学生观念,增强教学适应性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经常把《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混淆。特别是在设计活动目标时,依旧偏重知识与技能目标,甚至将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撰写成《小学科学》的教学目标。究其原因,可能是学生没有把握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特殊性。《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相比较存在自身的特殊性。要改变学生的错误做法或者观念,在教学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转变观念,具体有以下两个主要方面:第一,凸显《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殊性。在课堂上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课程的特性、价值及基本理念,正确认识本课程的内涵。只有充分认识到课程的特殊性,才能促使学生转变课程概念,真正学会设计和实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计划,落实教学目标。第二,综合性并非要求教师一定是个全才。应该让学生认识到,虽然《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综合性,指导教师要掌握综合的学科知识,但是综合的学科知识不代表是全科知识。其他学科要求教师对本学科的内容要深入研究,充分掌握相应知识,要求的是知识的深度,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则要求教师知识的广度。教师不但要树立终身发展的理念,不断学习、积累并丰富自己的知识,而且要学会充分挖掘身边的人力资源,邀请学生家长、科技人员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等加入指导教师的行列。“专任教师+专业人才”的组合才是优秀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队伍结构组成。

三、全面推进教学改革

众所周知,教学是一个过程。因此,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教学改革中必须系统谋划,发挥诸因素的协同作用,只有这样,《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才能取得实效。

(一)改进教学方法

以往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课程教学基本上采用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和演示法,这些教学方法无法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低。实践已经表明,经过培养,高职师范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另外,核心素养理念也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3]。基于此,《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课程应当突出实践训练环节,教学形式应该是以理论知识讲授为辅,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师基于高职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课堂学习的表现,灵活调整,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线上的知识卡片,掌握课程知识。对于超出学生自学能力范围的理论知识,一般则采用案例法进行教学。教师精选案例,通过分析和讲解案例,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4]。由此可见,突出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可以把更多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进行模拟实践训练,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进课程教学实效是有利的,而这也是课程目标要求之所在。

(二)坚持新的教学理念,组织开展模块化教学

坚持优化教学内容,拓展专业知识理念,根据课程标准和实际情况,绘制知识地图,划分课程模块,开展专业课模块化教学。探索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组织方式,即教学团队制定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模块改革实施方案,课程组教师分工协作,通过实施“一课多师”的组合型教学组织形式,协作教学,形成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可持续发展的模块化教学组织方式。在协作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学专长,教师可以合理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让学生能更好地投入课程学习,进一步增进教学实效。

(三)坚守循序渐进发展的原则,力求全过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具体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要切实做到位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做到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既要将其置于教学过程的主体,还要始终将其视为教学发展的主体。二是在整体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发展原则,既要尽力追求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阶段性发展的全面呈现,还要尽量关注到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全过程和发展的成果。三是要做好各阶段之间的无缝衔接,尽一切可能避免把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仅局限于单个的教学环节或流程之中,失去前后一贯的连续性,从而影响到其主体作用发挥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结合已有的课程教学实践经验,可分解为以下四阶段来实施:

第一阶段,带领学生深入小学课堂,进行一线观摩。在课程教师指导下,学生结合所学的理论概述,观察活动实施的步骤、课堂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等,亲身感受真实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本步骤主要是使学生在心中勾勒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蓝图,为后期开展教学工作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运用项目教学法,转变学生角色。在课程教学中,运用项目式教学法,让师范生以小学生的角色和身份开展活动,亲身体验[5]。具体做法依次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教师创设情境,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确立活动主题并制定活动方案。为了培养每个学生都具备设计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能力,需要将制定活动的方案分两个环节:先是每个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各自设计一个活动方案;然后再通过小组内部评价交流,整合设计出一个小组活动方案。第二,评价和优化活动方案。班级的各小组分别介绍各自的活动方案,由教师和其他小组代表参与活动方案评价,各小组再分别优化活动方案。第三,实施活动。每个小组根据优化后的活动方案开展活动。实践发现,由于活动时间跨度大,会出现学生懒怠现象,为了避免这个问题,需要在中期举办一个汇报会,汇报活动的实施情况。第四,活动成果交流与评价。在班级开展一次活动成果的交流汇报会,会后进行评价,流程是小组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这样一个完整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在学生学习每个环节的理论知识后就应当相应开展的实践过程,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使得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反过来,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也要及时地指导实践活动。

第三阶段,协助一线教师开展指导活动,让师范生成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小老师”,协助一线教师实施指导活动。此时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活动设计、活动实施的理论基础,利用协助一线教师的机会,可以一定程度上了解和熟知任务难度,学习一线教师丰富的实践经验,促进实践训练活动顺利进行。此外,小学生往往更亲近“小老师”,此举也能让“小老师”更深入地了解小学生在活动实施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更细致地观察小学生的行为,及时了解和应对教学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成因,从而为调整和推进教学改革提供契机。

第四阶段,亲身设计,实践教学成果。在第四学期,按照培养计划,学生要跟岗实习,必须使得学生作为指导教师,设计和实施一次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成为真正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将以往经验运用其中,提升教学设计和实践能力。

总之,通过多角度、多角色地参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会得到实践训练,全方位获得实践经验,从而能力得到锻炼和施展,有利于师范生明确本课程的重要意义,自觉主动掌握开展教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重视原理方法的实际应用,激发课程教学兴趣,进一步强化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能力[6],最终能自主或合作完成一项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设计,并能通过教学实践落实方案,做出方案实施评价,完成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任务,将课程教学改革需求落到实处。在承担《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课程教学工作中,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培养需要循序渐进,既要从教师方面着手,也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要推进教学改革,只有多管齐下,协同发力,教学改革才能事半功倍,有所成效。

猜你喜欢

师范生课程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论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下的课程整合探析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