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丛慧芳教授治疗寒凝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经验撷粹

2022-11-23林丽娜耿学睿王宇非丛慧芳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血瘀经期气血

林丽娜 耿学睿 王宇非 丛慧芳,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哈尔滨 150040 2.青岛西海岸新区区立医院 3.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一种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及间质)出现在子宫体腔被覆黏膜及宫体肌层以外部位的雌激素依赖性疾病[1],临床上以继发性痛经,并进行性加重为典型症状。据统计,25%~50%的育龄期女性罹患EMs,70%~80%的EMs患者可有不同形式的疼痛,包括痛经、性交痛、慢性盆腔痛、肛门坠痛等[2-3]。EMs虽为良性疾病,却具有类似肿瘤的种植、侵袭、复发等恶性生物学行为及远期癌变风险[4]。关于其发病机制尚无定论,包括体腔上皮化生学说、诱导学说、炎症免疫学说等,而被众多学者广为接受的是1921年Sampson提出的经血逆流种植学说[5]。目前,西医主要采用以口服避孕药或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agonist,GnRH-a) 为主的药物治疗,或以腹腔镜下病灶剔除术为主的手术治疗,但由于药物对于月经周期及排卵的影响,以及手术对于身体和生育功能的损伤,上述治疗方案均有一定的不良反应[6]。

临床多发、机制不清、症状剧烈、迁延难愈是EMs的特点,也是其诊疗难点,但通过中医整体审查,辨证论治可取得一定疗效。历代中医古籍中虽无EMs病名的明确记载,但根据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可归属于“痛经”“瘕瘕”“不孕”“月经不调”等范畴。丛慧芳教授(以下简称丛师)现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全国首届杰出女中医师,国家重点专科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从事妇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余载,对于运用中医药防治EMs心得颇丰。笔者有幸随师临证,获益良多,现将其治疗寒凝血瘀型EMs的临床经验进行简要分析,以供参详。

1 寒凝血瘀型EMs的病因病机

1.1 伏寒析源 所谓“伏寒”源于中医“伏邪”理论。《灵枢·贼风》有云:“黄帝曰:其毋所遇邪气,又毋怵惕之所志,猝然而病者,其故何也?唯有因鬼神之事乎?岐伯曰: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即言曾经感受的邪气可伏藏于体内,处于未发不病状态,此为有关伏邪的最早记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亦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阐述前季感受邪气,没有立即发病,却在后季为患的一种致病规律。《中医大辞典》则将“伏邪”释为伏藏于人体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7]。“伏寒”即为感受寒邪之后,没有立即发病,而是伏于体内伺机而动,具有“隐匿性、自我积聚性、渐进性”等伏邪的特点[8]。

1.2 感寒三因 丛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并结合寒地气候环境,将“伏寒”病因归纳为以下三种。一为先天之寒,《灵枢·经脉》云“人始生,先成精”,《灵枢·决气》亦有“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的记载。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气,蕴含天癸,是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的源动力。然而其不仅藏先天之精,亦附先天之毒,若父母为阳虚之体或久为寒邪所伤,受孕之时则可蕴寒传子,正如万全[9]在《幼科发挥》中所言:“男女交媾,精气凝结,毒亦附焉。”二是胎传之寒,女性妊娠期的生理特点为阴血下注冲任以养胎元,易出现阴血聚于下,而阳气浮于上的生理状态,气有余便是火,此间孕妇常自觉心烦、口渴、手足心热等,易偏食冷饮以缓解燥热之状,然胎体有赖母体脾胃化生气血以载之、养之,若其腐熟多为寒饮之食,则寒邪可经隶于阳明之冲脉传至胞宫,伏于胎儿体内。三是自感之寒,《素问·评热病论》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妇女经期产后机体正虚之时冒雨涉水,以致感受外寒;或因摄生不慎,以致寒自内生,皆可导致寒邪客于冲任之内,伏藏于胞脉之间,阻滞气血运行而致痛。张景岳[10]843在《景岳全书·妇人规》中有载“若寒滞于经,或因外寒所逆,或素日不慎寒凉,以致寒结不行则留聚为痛”即是此意。

1.3 寒凝瘀络 张景岳认为,肾寓元阴元阳,是人体一身阴阳生发的根本,故言:“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10]55故丛师认为正气不足或阳虚之体易受寒邪侵袭,既使未立即致病,但寒邪久留不去,必伤肾中阳气;且寒为阴邪,肾属少阴,二者皆属阴性,同气相召,故寒邪易伏匿于肾,正如柳宝诒[11]所云:“寒邪之内伏者,必因肾气之虚而入,故其伏也每在少阴。”伏寒同样具有寒邪的致病特点,收引凝涩,影响气血运行,如《素问·举痛论》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人体全身气血的运行布散有赖于阳气的温煦与推动,而阴寒之邪损伤阳气可致血行迟滞,甚则血为寒凝而成血瘀,壅塞于胞宫之内,蕴结于胞脉之间,故不通则痛。

丛师勤求古训,进一步引入络病学说以完善EMs的中医病机。络脉是人体气血运行的细小脉道,不仅网络四肢百骸,濡养渗灌周身,亦拓宽十二正经气血流行布散部位,增强经脉与脏腑之间的联系,多种内伤或外感病症中皆存在络脉受损引起的功能障碍[12]。叶天士[13]于《临证指南医案》中强调了络病的传变规律,“初则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认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即病程长、疼痛重,皆可导致邪气侵入络脉。而《素问·奇病论》言“胞络者系于肾”,即肾与胞宫间有一条直达的脉络相联系,故肾中邪气可在病理情况下直达胞宫为患;且胞络同样具有络脉之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的特点。至虚之处便是容邪之所,丛师认为经期血室正开,机体络脉更虚,难以清除随经血逆散的胞络碎片,以致新络横生;加之肾阳亏虚,无力温化寒凝,以致伏寒偏盛,凝滞气血,阻滞胞络,因其微小细繁,药石之力不易到达,以致宿根难以清除,故每逢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即反复发作,致本病迁延难愈。

2 寒凝血瘀型EMs的治则治法

2.1 攻补兼施适病机 寒凝血瘀型EMs中医病机总以肾虚为主,离经之血瘀为标。唐宗海[14]《血证论·瘀血》中阐述道:“盖血初离经,清血也,鲜血也,然既是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瘀血不仅是EMs的病理产物,同时也是阻滞气血,引发疼痛及诸多变证的诱因,如《黄帝内经》所云“瘀血不去,新血难安”,如此恶性循环以致病情复杂。丛师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认为本病的治疗应以缓急止痛、荡涤胞络瘀滞为第一要务,临证时多以少腹逐瘀汤加减运用,同时需参以扶助正气,方能使邪去而不留宿根。

2.2 善用虫药缓剧痛 EMs以继发性痛经、进行性加重为典型症状,瘀血痹阻胞络气血运行以致痛经,每逢经期病势渐甚,终成沉疴痼结,而见疼痛剧烈。丛师认为,对于此类患者的治疗,单纯应用草木药饵总属无情,药力难以达此细微之处,故临证时多加入水蛭、虻虫以加强破血消癥、逐瘀通络之力。水蛭苦平,可入血分,破血逐瘀;虻虫苦微寒,效近水蛭,但性尤峻猛,二药合用,乃集活血药之大成,可直入血分,行血破瘀[15]。正如吴以岭[16]在《络病学》一书中所言:“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着。气可宣通,与攻积除坚,徒入脏腑者有间。”

2.3 结合外治荡瘀滞 现代医学认为,EMs是一种与炎症相关的雌激素依赖性疾病,异位内膜细胞具有异常免疫表型与生物活性,可以激活盆腹腔内的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免疫细胞,从而释放多种炎症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 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 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等,这些炎症介质可以改变盆腔免疫微环境,从而导致异位内膜细胞发生免疫逃逸,促进血管生成及细胞增殖,从而加重EMs的病变[17-18]。而在临床上可见,异位内膜细胞常因重力作用及脏器蠕动,而在盆腔较低部位浸润生长,如直肠子宫陷凹、阴道穹窿、阴道直肠隔,甚至累及膀胱壁或输尿管,形成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deep infiltrating endometriosis,DIE),不仅增加诊疗难度,而且可能导致自发性腹腔出血、子宫破裂、肠穿孔等急性并发症[19]。此时辅以灌肠治疗则疗效斐然,该法历史悠久,早在《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中即有“蛇床子散方,温阴中坐药”的记载。且现代研究证实,直肠给药法可使50%~70%的药物避免胃酸破坏及肝脏首过效应,经直肠静脉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从而提高生物利用度[20]。本课题组前期临床研究已证实,丛师自拟灌肠方,以当归、川芎、赤芍、蒲黄、五灵脂、牛膝、三棱、莪术、皂角刺、小茴香、干姜、肉桂各20 g,浓煎成100 mL,保留灌肠,每晚1次,连续3个月,月经期除外,对于治疗寒凝血瘀型EMs疗效甚佳[21]。丛师认为内服攻补兼施中药可温化寒凝、活血化瘀,使邪祛而不伤正,又能调整机体阴阳,使邪祛而不留宿根,辅以外治法可使药效直达病灶,标本兼顾,内服外治方能有效缓解疼痛,控制病灶发展。

3 病案举隅

患者周某,女性,28岁,现居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已婚未育,2020年11月20日初诊。主诉:经行腹痛进行性加重3年余。平素嗜食冷饮、海鲜,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并逐渐加重,尤以经期第1日为甚,伴面色青白,冷汗淋漓,甚则恶心呕吐、晕厥,既往月经规律,周期30 d,行经期7 d,量少,色紫黯夹血块,末次月经为2020年10月28日,既往有人工流产史1次。曾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 (具体用量不详)效果不佳,现为求中医系统诊治遂来就诊。症见腰酸,手足畏寒,喜温喜暖,小便清长,舌紫黯有瘀点,苔白,脉沉涩。妇科检查:外阴正常,阴道通畅,子宫后位,大小正常,活动受限,子宫直肠陷凹可触及触痛性结节,右侧附件可触及与子宫相连的包块,压痛明显,左侧附件未触及,无压痛。阴道后穹窿处可见数个紫蓝色结节。2020年11月20日,经阴道B超示右侧卵巢内膜样囊肿,大小3.8 cm×2.6 cm。糖类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124.60 U·mL-1。西医诊断:EMs;中医诊断:癥瘕、痛经,辨证:寒凝血瘀证。治则:温经通络、祛瘀止痛。内服方:当归15 g,川芎15 g,元胡10 g,没药10 g,五灵脂15 g,蒲黄15 g,水蛭10 g,小茴香15 g,干姜10 g,肉桂10 g,白芍15 g,山茱萸15 g,香附10 g,川楝子10 g。 共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外治方:予前述“自拟灌肠方”外用灌肠,每晚1次。

2020年11月27日二诊。正值经期第1天,患者自述腰酸腹痛、畏寒肢冷等症好转,经量增多,夹血块,舌黯,苔白,脉沉。上方加巴戟天15 g、杜仲15 g、牛膝10 g。适逢经期,故外用灌肠停用1周,嘱患者服药后无明显痛经即可停药。后2个月随访,询问患者未见复发。

按语:患者居于北方高寒地区,若经期调护不周,易为寒邪侵袭;加之平素嗜食冷饮、海鲜等寒凉之物,易致寒自内生,内外寒邪交互,耗伤肾中阳气,气血失于阳气敷布,血为寒凝,瘀阻冲任,不通则痛。结合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及面色青白、冷汗淋漓等兼症,故辨为寒凝血瘀证。丛师认为,本病的治疗应以缓急止痛为要,患者初诊时虽处于经前期,但仍需内服外治相结合以温经通络,祛除冲任瘀滞,从而预防经期腹痛发作,故方选少腹逐瘀汤加减。方中当归养血活血,《本草正义》载“当归,功专补血,又能行血,补而动,行而补,血中气药”[22],与川芎相伍,以增强行气散瘀、调经止痛之力;元胡、没药可理气活血、散结止痛,取气行则血行之意;五灵脂、蒲黄合为活血化瘀、通利血脉之失笑散,酌加水蛭以增活血之力而破络脉瘀滞;加上小茴香、干姜、肉桂三药配伍以温肾散寒、理气止痛。医之成,悟也;方之精,变也。丛师在原方的基础上以白芍易赤芍,一取白芍养血调经、平肝止痛之功,一防诸药祛邪伤正之虞;酌加山茱萸补肾益精,其酸收之性可防温散太过,其滋肾阴之效则是取“善补阳者必阴中求阳”之旨[10]11。经前期冲任气血隆盛,应予以疏导,故酌加香附、川楝子以条达气机、疏通气血,气行则血行;并结合外用灌肠方以荡涤冲任瘀滞。二诊时,患者正值经期,且诸证均有好转,故效不更方,然丛师认为攻邪勿忘扶正,肾气充足方能摄血,以绝离经之虞;肾阳旺盛才可温化寒凝,以防伏寒伤络,故加入巴戟天、杜仲以温补肾阳,增加温通气血之功;并加牛膝引诸药下行,直达病所,诸药合力使血瘀、寒凝随经血排出。全方攻补兼施,温通并行,温补肾阳固肾虚之本,活血通脉祛瘀血之标,而达标本兼顾,清除伏寒宿根之效。

4 结语

寒凝血瘀型EMs以腹痛剧烈,得热痛减为主要临床表现。丛师认为“伏寒伤肾,致瘀损络”为本病核心病机,先天禀赋不足及后天调摄不周皆可导致伏寒潜藏,耗伤肾阳,收引凝涩,瘀阻络脉,不通则痛,故以温经通络、祛瘀止痛立法,治疗时以缓急止痛为要,遣方组药多为攻补兼施、温通并行,即温补肾阳固肾虚之本,活血通脉祛瘀血之标,以求标本兼顾清除伏寒宿根,并善用虫药以增破血逐瘀通络之效,同时结合外治法以使药效直达病灶,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借鉴。

猜你喜欢

血瘀经期气血
自拟芪龙头痛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1)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
身痛逐瘀汤治疗血瘀型腰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气血与心灵的港湾
“搓手”可充盈气血
观舌头辨血瘀程度
女性经期腰背酸痛,捶不得
经期如何穿衣
经期综合症来袭需要多喝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