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陆为民教授辨证治疗胆胃同病经验

2022-11-23许波赵菁陆为民陈敏赵俊郑浩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嗳气反酸肝胆

许波 赵菁 陆为民 陈敏 赵俊 郑浩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南京 210029

胆胃同病指胆病兼有胃、十二指肠的病变,如胆囊病变伴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炎等;或胃病伴有胆囊病变,如胃病伴胆囊炎、胆囊结石等,常见症状为胃脘胀满疼痛,伴胁痛、口苦等,亦称为胆胃综合征[1]。随着B超、消化道钡餐、消化内镜等现代医疗技术的广泛应用,确诊胆胃同病的患者日益增多。胆胃同病既可由胆及胃,亦可由胃及胆,或胆胃同时发病。现代医学可通过抑制胃酸分泌、促进胃动力、消炎利胆治疗本病,短期疗效明显,但易反复发作,缺乏有效的根治方法。依据临床表现,本病属于中医学“胃脘痛”“胁痛”“嘈杂”“痞满”“吐酸”[2]等范畴,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一定的优势。

陆为民教授现任江苏省中医院普内科主任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师从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深得徐老真传,是徐老学术思想的主要继承者之一。陆师传承吴门医派,熟谙经典,善施经方,以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闻名。笔者有幸随陆师侍诊,受益良多,现将陆师辨证治疗胆胃同病的经验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1 胆胃相关

1.1 气机升降方面 《素问·灵兰秘典论》中云:“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胆胃同居中焦,同属六腑,皆主气机升降,具有“以通为用,以降为顺”的生理特点[3]。《四圣心源》中记载:“木生于土,长于土,土气冲和,则肝随脾升,胆随胃降。”[4]胆为中清之腑,胆气主升发疏泄;胃主受纳,胃气以降为和,故胆胃气机都可升降,而胆气以升为主,胃气以降为主。

1.2 五行属性方面 胆属甲木,胃属戊土,二者存在相克关系[5]。《素问·宝命全形论》有云:“土得木则达。”胆气疏泄,有助于胃受纳腐熟;胃气和降,有助于胆汁向下排泄。若病理情况下,木对土过度制约克制,称之为“木乘土”,分两种情况,即“木旺乘土”“土虚木乘”,如胃火炽盛,胃气上逆,蒸腾胆汁,可致胆汁随之上逆,出现反酸、嗳气、口苦等症状,现代医学称之为胆汁反流。由此可见,胆胃位置上相近,五行上相互制约,生理上休戚相关,病理亦互相影响。

1.3 情志精神方面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记载:“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憺憺,恐人将捕之。”胆乃中正之官,主决断,胆若受病,可出现善恐易惊、心悸不宁等情志异常症状;而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后天气血生化之源,能营养心神、调畅情志,若胃失和降,则阳明气逆,上扰神明,出现心神不安、焦虑、夜不能寐等症状。《素问·逆调论》有云“胃不和则卧不安”,故胆与胃也是与情志精神相关的重要器官[6]。

2 病因病机

2.1 病因多端,虚实各有侧重 胆附于肝,为中清之府,受肝之余气而化为胆汁,有贮藏、排泄胆汁之功;胃为水谷之海,有受纳腐熟水谷之效,二者生理相通,病理相关[7],可因禀赋不足、外感寒湿、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内伤劳倦等引起胆胃不和,出现肝不随脾升,胃不随胆降,最终导致胆胃同病。若经常酒食不节,好食肥甘油腻煎炸之品,助湿生热,既伤于胃,也易损及肝胆,使肝胆湿热逐渐滋长,疏泄失常,胆中清汁变浊,湿热日久,热重于湿,可酿成结石,结石形成,胆液下泄不畅,肝之疏泄功能则更受影响。若经常忧思恼怒,肝胆之气失于疏泄,木郁不能疏土,往往肝胆先病,胃病继发。若既有胃病,中土虚弱,土虚木乘,胆降失常,则以胃病为先,胆病继发。故胆胃同病有先后、轻重、虚实,病因多端,虽同而又有先后之别,虽异而又有相互联系。

2.2 肝胃不和,气机郁滞为发病之本 陆师指出,本病病位在胆胃,与肝脾密切相关。胃病与胆病均有气滞的病理基础,基本病机为肝胃不和、气机郁滞,肝胆气滞,疏泄失常;胃中气滞,升降失司,导致胃脘疼痛、两胁胀满、嗳气、反酸等诸症,疼痛的程度常与气滞的轻重相关。《灵枢·四时气》云:“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肝不舒则胃不和,肝木失于疏泄,横逆犯胃,中焦气机不畅,致使肝胃之气结于胃脘,不得通降,气郁化热,出现肝胃郁热,日久灼伤胃阴,导致胃阴不足或气阴两虚之证,故肝胃不和,气机郁滞为发病之本。

3 分型论治

胆胃同病,病位在胆胃,与肝脾密切相关,胆为六腑之首,以降为顺,以通为用。《素问·五脏别论》中记载:“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满。”陆师认为,胆胃同病,多实证、热证,多见胆病及胃,肝胆失疏,气机不畅,郁而化火,不得宣泄,横逆犯胃,故以“通”和“降”为治疗大法[8]。陆师将本病分以下四型,分别加以辨治。

3.1 肝胃不和证 症见脘胁胀痛,食后尤甚,每因情志变化而加重,时有嗳气反酸,腹胀,气短胸闷,纳食减少,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治拟疏肝和胃、理气止痛,方选四逆散合二陈汤加减。处方:柴胡、枳壳、白芍、苏梗、香附、陈皮、法半夏、鸡内金、甘草、神曲等。

3.2 肝胃郁热证 症见右胁灼痛,引及后背,脘腹胀满,每因进食肥甘厚腻之品而加重,伴反酸烧心、恶心呕吐、口苦,甚则发热、身黄、目黄、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治拟清化湿热、疏利肝胆,予茵陈蒿汤加减。处方:茵陈、栀子、大黄、白芍、郁金、佛手、枳壳、鸡内金、海金沙、金钱草、黄芩、蒲公英等。

3.3 肝胃阴虚证 多见于久病或素体阴虚的中老年人,症见脘胁灼痛,食后明显,反酸嗳气,纳少形瘦,口干盗汗,舌红、苔薄白,脉细弦。治拟养阴和胃、疏肝利胆,方选一贯煎加减。处方:北沙参、麦冬、石斛、枸杞子、白芍、郁金、川楝子、绿梅花、鸡内金、金钱草、海金沙、甘草等。

3.4 寒湿中阻证 症见脘腹胀满,胁背隐痛,恶寒喜暖,口泛涎沫,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治拟温中祛湿、理气和中,予良附丸合理中汤加减。处方:高良姜、香附、苏梗、党参、白术、茯苓、法半夏、乌药、鸡内金、薏苡仁、甘草、神曲等。

4 病案举例

患者赵某,男,45岁,2021年3月15日初诊。 主诉:右侧胁肋部胀满不适1年余,加重1周。诊见:患者右侧胁肋部胀满疼痛,疼痛放射至右侧肩背部,伴胃胀,嗳气,反酸,常于情志不畅、劳累后加重,无烧心,无恶心呕吐,食纳欠佳,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当日查胃镜示:慢性胃炎伴胆汁反流。B超提示:胆囊结石。西医诊断:慢性胃炎伴胆汁反流,胆囊结石;中医诊断:胁痛(肝胃不和证),治拟疏肝和胃、理气止痛。处方:柴胡10 g,麸炒枳壳10 g,白芍10 g,炙甘草3 g,苏梗10 g,香附10 g,陈皮6 g,法半夏10 g,乌贼骨15 g,鸡内金10 g,金钱草15 g,海金沙10 g,神曲15 g。共14剂,水煎服,早晚温服,同时嘱其禁食蛋黄、动物内脏、辛辣油炸之品,保持心情舒畅。

2021年3月28日复诊。胁痛明显改善,无胃胀嗳气,偶有反酸烧心,食纳可,舌红,苔薄白,脉细弦。原方去苏梗、香附,加黄连3 g、吴茱萸1 g,继服14剂。后患者未来就诊,1个月后随访,自述服药后病情平稳,症状基本消失。

按:该患者为典型的胆胃同病,既有慢性胃炎伴胆汁反流,又有胆囊结石。患者平素情志不畅致肝气郁滞,肝病及胆,胆汁排泄不畅,横逆犯胃,胃失通降,故又见胃胀、嗳气、反酸,故辨证属肝胃不和证,治逆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拟方四逆散加减。四逆散出自《伤寒论》,为调和肝脾的代表方,通过疏肝理脾,达到调理脏腑气机之效[9]。方中柴胡、苏梗、香附、枳壳、白芍疏肝理气、和胃止痛。陆师认为理气之品,能行气滞,胆胃有病,必有气滞,一般选用苏梗、枳壳、柴胡、青皮、陈皮、佛手等微辛微温药理气,配用白芍、甘草,一则酸柔和缓,制其辛温之味,以免耗气;二则舒挛定痛,可解脘胁之痛。陈皮、法半夏为二陈汤主药,燥湿化痰、理气和中;鸡内金、金钱草、海金沙组成三金汤,清热化湿、利胆化石;神曲消食和胃。二诊时患者胁痛缓解,胃胀不显,时有反酸烧心,故去香附、苏梗,加用黄连、吴茱萸,取左金丸之意,清肝泻火、和胃降逆,诸药合用,共奏奇效。

5 结语

胆胃同病临床上十分常见,且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较大优势。陆师结合国医大师徐景藩经验,从气机升降、五行属性、精神情志方面阐述胆胃之间的关系,胆胃同居中焦,同属六腑,皆主气机升降,具有“以通为用,以降为顺”的生理特点。陆师认为本病病因多端,虚实各有侧重,如禀赋不足、外感寒湿、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内伤劳倦等均可引起胆胃不和,肝不随脾升,胃不随胆降,最终导致胆胃同病,以肝胃不和、气机郁滞为发病之本。临床上本病多见实证、热证,多见胆病及胃,及肝胆失疏,气机不畅,郁而化火,不得宣泄,横逆犯胃,故陆师以“通”和“降”为治疗大法,并将本病分为四型,分别加以辨治。肝胃不和证,治拟疏肝和胃、理气止痛;肝胃郁热证,治拟清化湿热、疏利肝胆;肝胃阴虚证,治拟养阴和胃、疏肝利胆;寒湿中阻证,治拟温中祛湿、理气和中。陆师辨治胆胃同病中医理论依据充分,辨证准确,临床疗效显著,为该病的中医诊治提供了参考思路,值得借鉴推广。

猜你喜欢

嗳气反酸肝胆
钆塞酸二钠增强MRI肝胆期瘤周低信号与肝细胞癌术后早期复发的相关性分析
清酸畅胃汤配合拔罐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研究
疼痛的早期护理干预对于减轻肝胆外科术后疼痛的有效性探讨
胃部反酸吃什么好
生花生可以缓解胃部反酸
总是打嗝,是不是胃肠有问题?
一吃红薯、面条就反酸,怎么办
饱嗝不断,喝荸荠鸡金饮
嗳气饱胀,可能是肠胃“发脾气”
信息速递:达芬奇进入我国肝胆外科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