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提升高校思政课育人实效性的两个维度及路径探析
2022-11-23晏娜,晏丽
晏 娜,晏 丽
1.大理大学,云南 大理 671000;2.普洱学院,云南 普洱 665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1]。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要明确立德树人的培养方向,以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统领思政课程的目标,努力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党史教育学习的开展,为思政课程提供了新资源新平台;艺术教育的形式为思政课程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二者均为提升高校思想理论课实效性的有力推手,共同目标均为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从党史学习和艺术教育两个维度去探讨提升高校思政理论课实效性的方法,一方面党史学习有利于丰富思政课教学的内容,有利于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艺术教育拓展了思政课的教学形式,开拓了立德树人的新途径与新场域。
一、思政课程、党史学习、艺术教育融入高校立德树人的逻辑分析
(一)思政课程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关键课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明确回答了思政课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问题。立德树人,办好思政课,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立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聚焦学生,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和期待。
(二)党史学习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重要依托
“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立德树人在人才培养目标、遵循原则方面高度契合,能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对推进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首先,是应对风云变幻国际国内形势的要求。国际方面,当今世界正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造成这一大变局的重要原因,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肆虐为大变局的新变量、催化剂,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话语权不断提升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为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抵御风险挑战,中国共产党必须加强自身解释权,向世界展示作为执政百年大党的光辉历程和成功经验,在国际上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从根本上对抗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和攻击。国内方面,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但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没有改变,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离第二个百年目标还有很长的距离。立德树人和党史学习教育有机结合,从百年党史中汲取信仰和力量,引导青年自觉投身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这是立德树人的应有之义。
其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党史观、破除历史虚无主义的题中之义。党史观是指人们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其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3],企图动摇“三观”尚未形成的青年学生对党、对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必须坚决抵制。将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首要目的就是要让大学生明白历史和人民是如何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而坚定道路自信;讲好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如何立足现实进行理论创新、取得系列重大理论成果,不断增强理论自信;善用生动鲜活的故事比如抗击新冠疫情来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显著的制度优势,不断增强制度自信;回顾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带领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帮助大学生对中国文化形成更高的认同,不断坚定文化自信。
再次,是深化思政课守正创新的现实举措。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的目的是“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上,使思政课成为有意义的课、讲理的课、有温度的课,成为问题导向的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的课”[4]。现有的思政主干课程中虽无专门的党史课程,但各课程均含有党史内容,思政课教师必须在思政课堂上系统讲授党史,有助于落实“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目标,促进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利用思政课讲好党史这也成为当前高校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守正创新的重要举措。
(三)艺术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重要手段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目标,艺术教育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首先是艺术教育本身具有道德价值功能指向。艺术教育包含了潜在的文化、政治、道德教育内容,与思政课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其次是艺术教育为“立德树人”提供独特的载体。艺术教育通过形象的形式传播政治理念、思想原则、道德规范更易提高学生的接受兴趣与主动性,强化课程教育效果。
二、思政课程、党史学习、艺术教育的关系构建
党史学习教育和艺术教育的教育对象都为大学生,教育目标均为促进大学生“五育”全面发展,落脚点都在立德树人,这与高校思政课的教育对象和教育目标高度一致。思政课在守住价值引领前提下,大胆变革、推陈出新,将守正与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一)党史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政资源,是思政课守正的力量源泉
一是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在内容上互为表里、方法上互通共用、功能上同向同行。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能进一步丰富高校思政课学科教学体系的理论资源;二是党史学习教育能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史相结合的领域。党史教育本身就具有政治属性、教育属性,党史学习能强化思政课程的方向性、整体性、严肃性,这同思政课的教学要求高度契合。因此,学习党的历史是思政课教学的必然要求和应然内容。
(二)艺术教育蕴含着多样的教学方法,是思政课创新的重要载体
“艺术教育是运用艺术这一手段和媒介,施教者通过创造一种艺术的氛围,与受教者一起进行艺术互动,用艺术的内容进行学习,以增强教育对象的审美情趣,提升审美能力,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教育活动”[5]。思政课与艺术教育都是重要的教育形式,在艺术教育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思想政治教育则为艺术教育指明一定的方向,两者的本质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艺术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形式由“强制灌输”变“润物无声”,教育内容由“单调无味”变“丰富愉悦”,教育实践由“被动接受”变“主动践行”,教育内更易被教学对象接受,完成从知到行的转变,将艺术教育有机融入到高校思政课中,拓展了新形势下人才培养过程中新平台和新场域。
三、从两个维度把握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原则
高校思政课要提升育人实效,要紧跟新时代不断更新内容、创新方法,党史学习和艺术教育为此提供了内容和载体。在内容方面将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在载体方面借助艺术教育,在掌握思政课程体系、内容体系的同时,使思政课教学符合思政工作的一般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
(一)坚持方向与道路相结合
高校是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高校,把百年党史融入思政课教学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让学生在党的百年历史中搞清楚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听党话跟党走,粉碎敌对势力针对大学生“西化”“分化”的阴谋。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正确道路的前提,就是要沿着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培养建设者接班人的道路不断前进,高校思政课在走好这条道路起着“定心丸”的作用。
(二)坚持内容和形式结合
形式与内容是辩证统一的,将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遵循内容融通和丰富形式相结合的原则,将“深度漫灌”与“精准滴灌”结合起来。艺术手段有着独到的润物无声的育人作用,避免了思政课的被动灌输,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潜移默化的提升了思想道德素质。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能否产生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通过什么形式在思政课中将党史呈现出来,以及选取哪些党史素材来与思政课程章节无缝对接,这对思政教师队伍提出更高要求。
(三)坚持德育和美育相结合
德育和美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以思政课和党史学习推进德育发展,以艺术教育推进美育发展,二者相得益彰。德育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政治性,引领美育发展方向,为美育注入精神内涵;美育凭借独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德育更具魅力和温度,有效提升德育效果。在思政课上积极探索创新载体,就是要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借助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实现以美增智、以美铸魂,让学生在感受美、追求美的过程中,自觉接受教育,使思想得到洗礼,修养得到提高。故在坚持正确的方向性的前提下,辅以艺术教育的方式,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怀的同时,也接受了美育带来的熏陶。
四、两个维度下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路径
(一)推动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维度
一是把握教学方向。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统领党史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党史观,正确对待党在前进道路上的失误与曲折,正本清源,不断增强学生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自觉性。
二是突出教学重点。首先在进行党史教育的过程中要突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地位,使党史教育和学生成长需要紧密结合。其次结合课程把握党史融入的重点,彰显党史在思政课教学中的核心地位。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纲要”课是思政课中开展“党史”教育的核心课程,要把重点放在指导大学生深化对党不懈奋斗历程的认知,厘清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脉络,帮助大学生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以及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历史必然性。
三是注重内容连贯。要在整个思政课程体系中将党史学习教育一以贯之,各门思政课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不能各讲各的、互不照应,而是要认真梳理各课程涉及的党史知识,遵循主线明确、逻辑清晰的原则去整合和优化各课程中的党史内容,避免党史学习教育的交叉重复。
(二)借助艺术教育提升党史融入思政课效果的维度
思政课教育要取得实效,需要我们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要借用艺术的形式讲述党的百年光辉历程,以文艺的方式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向思政课走深走实,增加思政课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第一,以鲜活的艺术作品,拓宽党史融入思政课的形式。文艺作品是时代的再现和浓缩,任何一件艺术作品都可以创作背景、思想意涵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论。很多艺术作品所展示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正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中的经典瞬间,如《向井冈山进军》《十送红军》《红旗颂》《春天的故事》都对党的不同阶段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艺术的诠释和表达。比如,在“概论”课中讲“邓小平理论”章节时,可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从歌曲的创作背景去讲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背景。通过深入挖掘这类艺术作品中蕴含的党史文化元素,寓教于乐,使学生受到生动的、多层次的教育。
第二,以多样的艺术实践,营造党史学习融入思政课氛围。一是结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很多高校以艺术实践的形式展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让学生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充实了党史知识。二是以党史系列专题活动为载体,巩固课堂所学,比如组织党史专题辩论赛、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话剧表演等。三是活用艺术教育中的党史资源,将现实的“学习强国”、慕课、微党课与线下红色资源整合利用,综合运用党史文献资料、遗址、展览馆、档案馆等党史资源开展思政课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做到线上线下相结合。
(三)构建思政课与艺术教育融合机制
高校德育与艺术教育的相互融合是德育与艺术教育两块不同教育领域的相互交融,体现在课程机制、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深度融合。课程机制方面,在课程思政理念下将公共艺术课程升级改造成为高校德育课程,与思政课形成教学互补。同时开设针对艺术生的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将艺术资源与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色文化等资源相融合。在评价体系方面,用多元评价体现课程效果。在课程思政的理念下,构建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育人合力,制定科学的评价指标,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清理“五唯”的各项要求,回归教育的本质和初心,将学生的认知、情感、价值观作为子目标,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结合起来,充分反映学生成长成才情况,反映课程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结合程度,推进教学评价机制构建,以科学的教学评价提升教学效果,体现评价的人文性、多元性。
(四)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理论素养,加强实施两个维度的主体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6]。第一,提升教师党史理论素养,提高教师自觉融入党史教育的教学意识。加强党史知识的学习,从更深远、更宽广的视野中认识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通过提升思政课教师党史理论修养,树立在思政课中加强党史教育的意识。第二,培养教师的人文艺术情怀。对于非艺术教育教师,除了要提高自身专业课教学水平之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艺术知识,提升艺术修养,应鼓思政教师与艺术专业教师多交流与学习,构建学习共同体,达到教学相长,提升全员育人水平的目的。
五、结语
立德树人视域下,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紧迫性和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性决定了探索以艺术教育的形式将党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以达到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提升育人效果的目的。因此,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不能只靠思政课,要把各类要素集聚起来,规划好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艺术教育的形式探索讲好思政课的方法,引导青年学生脚踏实地,志存高远,让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在奋斗中不断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