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奋斗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与路径研究

2022-11-23王安平牟虹羽

普洱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思政精神大学生

王安平,牟虹羽

西华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奋斗是时代发展前进的引擎,爱国则决定着奋斗方向。爱国并非空洞口号,爱国是具体的,要落实于行动上,利用热血铸造,依托奋斗书写。在高校教学活动开展中,立德树人是其根本任务,所以将奋斗精神与学校思政课程相融合,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具有重要价值意义。

一、奋斗精神基本内容

(一)胸怀祖国

胸怀祖国是现代大学生要具备的基础品质,对祖国的深厚情感是激励学生不断奋斗、努力拼搏、实现人生目标的重要情感依托。所谓胸怀祖国,即指在现实生活中将国家放在首要位置,将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四个自信”,以国家、人民为主,将个人理想抱负同国家发展和民族命运结合,在国家发展进步中实现自我人生目标,焕发生机,使自我成长更有价值意义。根植于建设现代化强国发展战略,胸怀祖国必须扎根实践,建功立业,在经济建设主战场,在文化发展大舞台,在社会建设创造新领域,在科技创新构建大熔炉,为祖国与人民贡献聪明才智,洒热血,抛头颅,想国家所想,忧国家所忧,为新时代实现中国复兴梦呈现新作为。

(二)艰苦奋斗

艰苦奋斗是现代学生奋斗精神的鲜明体现,而奋斗也是实现所有美好愿景的基点。在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中,人们自强不息、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创建大好山河,战胜多种自然灾害,改善无数基础设施,积累诸多物质财富,获得大量创新成果,而这些均凝聚着我国奋斗者的汗水与心血。基于新时代背景下,艰苦奋斗既是为了实现自我幸福,又是为了实现国家繁荣和民族复兴。所以,现代大学生必须保持卧薪尝胆、不断奋斗的精神状态,以奋斗诠释爱国情怀,在现实学习及生活中有所作为。

(三)无私奉献

无私奉献是现代学生奋斗精神强调的价值追求,学生既要学好专业知识,保证自我全面发展,又要强化自身无私奉献意识。大学生是实现国家繁荣和伟大复兴的主要力量,学生只有将课堂所学知识及经验运用在社会中,为人民提供优质服务,才可实现个人价值。追求为生民立命的理想抱负,向往春蚕到死丝方尽的高尚境界,呈现出无私奉献的伟大情怀。历史实践证明,唯有将社会责任放置于首要位置,才可实现个体价值,成为“栋梁之材”。

二、奋斗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

(一)加深学生对奋斗精神内涵的认知

首先,阐明奋斗精神哲学根源。通过思政课程讲解对立统一规律相关知识,向大学生讲述现代奋斗精神蕴含的哲学根源。从本质角度而言,对立统一规律解释了事物发展的原因,是奋斗精神源起的主要理论依据。只有在理解与把握矛盾基础属性与规律在社会事务发展中具有的作用后,个体才会积极面对,化解各种矛盾,保证事物持续发展,以求获得统一状态。此种主动把握对立统一规律展开斗争的精神就属于奋斗精神。其次,理清奋斗精神历史渊源。通过思想道德修养知识教学,为学生理清奋斗精神历史渊源。民族精神是经过人类千年发展塑造而成,是奋斗精神形成的历史渊源。“五四”运动利用全民族的搏击塑造了永久奋斗的传统,将爱国主义灵魂渗透于民族精神中;共产党在抗日中形成的红船精神和长征精神,深化了民族精神的革命色彩。新时代背景下,奋斗精神在不同历史阶段民族精神的不断发展中,与爱国主义融合获得强大生命力,为新时期国家发展建设提供助力。

(二)厚植学生对奋斗精神的积极情感

第一,提高奋进例证的作用和效能。高校思政教师要利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知识教学,激活历史发展进程中奋发前进的例证,厚植学生对我国奋斗精神的情感。首先,重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时代性和历史性,马克思历经千辛万苦,坚持斗争、努力拼搏,成就伟大人生。以此为基准,向高校学生阐述不懈奋斗、坚韧不拔终能成就伟大人生的理论。其次,彰显党与国家团结奋斗的发展历史。中国共产党从建立到发展壮大,领导中国人民真正实现了国家富强和民族独立,使中国迈向伟大复兴发展的康庄大道,这不仅是中国人民全心全力、奋勇拼搏的结果,更是凸显中国奋斗伟力的真实例证。第二,明确奋斗精神的价值。其一,奋斗能使人感到幸福、愉悦,人生目标决定着人生态度,人生目标有助于推动个体奋发进取和努力拼搏。而幸福快乐则是个体终极人生目标,为了实现此目标奋斗的过程就是缩短和幸福间距的过程,同样属于一种幸福。其二,奋斗是个体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途径。人生价值主要由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组成,而奋斗则具备手段及目标相统一的特性,有利于同时满足个体物质及精神需求。由此可见,大学生要明确奋斗精神内涵,掌握奋斗精神主观努力途径,利用奋斗实现人生价值,体会人生的意义与乐趣。

(三)提升高等院校思政课程教学效果

奋斗精神与其衍生品具备丰富性、直观性与感染性特征,优美歌曲、老旧照片、纪录片均能呈现出奋斗精神的实质内涵,将其融入到思政课堂教学中,不但有利于调节课堂教学氛围,还能激发学生形成爱国情感共鸣,丰富教学内容,使抽象晦涩的理论知识更加形象具体。学生通过自主认知照片与视频历史内容折射的奋斗精神,调动学习欲望和兴趣,使学生真正做到“入眼”“入耳”和“入脑”。高等院校思政课程弘扬奋斗精神的是为了教育学生将祖国利益放在首位,为国家现代化发展建设努力奋斗。而且奋斗精神的时代性与前瞻性,是提高思政课程教学实效性与吸引力的宝贵财富。由于大学生与现在奋斗者所处环境与生活年代相近,熟知奋斗者先进事迹,以此为基准激励学生学习奋斗者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定然会触及到学生内心深处,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将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这样,不但能够强化教学的说服力与感染力,还能提高课程教学成效,守好教育的主阵地。

三、奋斗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

(一)创新教学手段,激发思政课奋斗精神教育潜力

基于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如若盲目依赖宣讲教学模式弘扬奋斗精神,极易对学生丧失吸引力与感染力,使得思政课程“抬头率”偏低。对此,高校思政课要积极探索全新教学模式,推陈出新,既要注重利用优质内容吸引学生,又要强调利用鲜活的教学模式打动学生,兼顾课程教学规律和学生现实情况,创新教学手段,优化教学内容,摆脱传统单向聆听教学法。同时,利用榜样示范法以及情感教学法等,实现思政课程奋斗精神的阐述。在思政课程教学活动中,利用榜样的鲜活事迹与优秀品质教育学生,激励大学生用青春与汗水创造出新奇迹。如5G技术最年轻的研发者申怡飞、航天领域的嫦娥团队与神州团队,均是强国富民的现代青年群体,这些人员为祖国繁荣及民族梦想奋斗于工作一线。与此同时,教师在思政课堂教学中还应善于挖掘、引导大学生学习身边榜样,寻找发展方向,明确与榜样的差距,利用自身点滴行动践行奋斗精神。

(二)完善教育载体,呈现思政课奋斗精神教学魅力

将奋斗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教育教学中,只有保证奋斗精神教育载体的活泼性,以学生爱学和易学的形式承载奋斗因素,才可提高思政课程教学的吸引力与有效性。由此,高校要想更好弘扬奋斗精神,则应积极改变自身传统教学逻辑,将技术变革作为进路,依托现代爱国奋斗精神教育要求,利用多元化手段推行奋斗主题教育,全面彰显奋斗精神,使思政课程在高等院校真正实现“火起来”“亮起来”与“强起来”。故而,高校要把握信息化时代发展机遇,抓住新媒体优势,合理利用新媒体及现代网络技术,创建全媒体教学场域,将奋斗教育融入四通八达的网络体系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奋斗精神的感染。比如,利用VR构建现实场景,通过网络连接各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施网络直播式教学体验活动,使学生好似身临其境一般,深刻体会到祖国的强大和繁荣,以激励学生通过个人奋斗让祖国变得更为富强。在高校思政课程教育中,注重奋斗精神网络内容建设,积极向学生推广与奋斗精神有关的网络视频和文章,设置专门弘扬奋斗精神的微信公众号,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将《江山如此多娇》和《可爱的中国》等多个有温度的作品融入到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活动中,作为教学素材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氛围。

(三)组织实践教学,注入思政课奋斗精神教学活力

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利用科学理论培育人、教育人,注重思政课程的实践性,将思政“课堂”与社会“课堂”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群体立鸿鹄志,做栋梁材。为了使奋斗精神扎根于学生内心之中,思政课程必须要积极整合实践教育资源,通过实践教学激发课堂活力,强化大学生矢志不渝、锲而不舍的家国情怀。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借助寒暑假空闲时间组织大学生参观不同革命教育基地,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革命先辈,为了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呈现的英勇奋斗精神,洗礼学生精神思想,升华其情感。其次,带领大学生访问先进人物和“战疫”英雄,学生无法复制这些时代楷模的人生,但却能与其奋斗精神形成共鸣,探究他们甘于奉献和勇于担当的感人事迹,推动大学生利用行动助力民族复兴。再次,组织大学生进入工厂参与生产劳动,加入社区共建活动等,让大学生在专业见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爱国情怀,强化责任意识,与祖国发展共命运,与群众齐奋斗。最后,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青春之花”要在国家最重要的地方绽放,引导大学生在平凡岗位中升华奋斗精神,明确时代赋予自身的责任,激励其脚踏实地,不负昭华,从而为实现中国伟大复兴梦和国家繁荣注入青春梦。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正处在三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抓好这一阶段尤为重要。从本质角度而言,奋斗精神主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弘扬奋斗精神,将其培养成艰苦奋斗、勇于担当的新时代人才。奋斗精神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精髓,将其融入思政课程教学,有利于培育学生良好道德情操与无私奉献精神,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祖国发展建设,使其成为新时代社会不可缺少的“栋梁之才”。

猜你喜欢

思政精神大学生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虎虎生威见精神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拿出精神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