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莆田涵江地区僮身科仪初探
——基于民间文献与仪式的简析

2022-11-23王嘉炜

莆田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神明咒语弟子

王嘉炜

( 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 北京 100081 )

涵江是莆田地区的千年古镇, 自南朝陈光大二年 (568) 莆田置县时起, 涵江即属之。 自宋至清, 涵江境内所辖四里(即延寿里、 望江里、仁德里、 孝义里)的格局基本保持不变, 这个范围大致包括现在涵江区的涵东街道、 涵西街道、国欢镇、 三江口镇、 白塘镇。 乡里之下有村境,各村境内有一个或多个村社, 这些村社多由该村境的各个姓氏创建的。 村社是举行僮身科仪的最主要场所。 明初朱元璋规定, 凡乡里各村各境都要立社坛一所 “祀五土五谷之神”, 立厉坛一所“祭无祀鬼神”[1]。 这种里社祭祀制度是与当时的里甲制度相适应的, 其目的在于维护基层内部的社会秩序[2]。 明中叶以后, 里甲制度趋于瓦解, 里社祭祀也逐渐废弛。 到了清代, 里社已基本变成神庙, 僮身科仪也于这一时期在民间蓬勃兴起。

一、 僮身的兴起

僮身也称僮主、 僮乩, 起源于原始巫术仪式。 民间传说僮身是神与人之间的媒介, 神明通过僮身向民众传达上天的旨意, 僮身就是天神在凡间的代言人。 古印度佛教瑜伽行派的理论在唐代传入中国后, 被南迁的汉人带到了福建, 并在民间广为流传, 当时福建民间僮身就有借瑜伽教的 “秽迹金刚法” 给民众治病的行为。 后随着瑜伽行派逐渐世俗化, 莆田本土巫道也吸收融合了瑜伽行派的部分学说理论, 形成了一种既似道又似佛的信仰, 在涵江现存的道教僮身咒语中可以发现大量的瑜伽行派的佛教用语。

福建在晚唐至宋之际掀起了一场声势浩荡的民间造神运动, 大量本土神灵应运而生, 并逐渐发展成为福建民间信仰的主导力量[3]18。 明清以降, 官府对寺观加倍征收赋税, 寺观颓废, 正统道教式微, 助长了民间信仰的兴盛, 唐宋以来的造神运动得以继续[3]21。 且这一时期里社逐渐向神庙转变, 宗教活动场所增加, 地方神祇的分灵和奉祀日益旺盛, 好巫尚鬼之风在福建继续盛行[3]21。 明人谢肇淛指出: “今之巫觋, 江南为盛, 而江南又闽广为盛, 闽中富贵之家, 妇人女子, 其敬信崇奉, 无异天神。”[4]明中后期倭寇时常侵扰莆田沿海地区, 百姓深受其害却又无可奈何, 于是在那样一个科学知识落后的古代社会, 借助 “超自然力量” 来解决问题就成了当时人们的选择。 他们把驱逐倭寇、 澄清玉宇的希望寄托给神明, 通过请神上身巡游乡村以祈求保境安民。 为了鼓舞抗倭士气又衍生出了打铁球和采花这两种僮身民俗, 当时的人们试图通过这两种僮身民俗达到振奋人心、 驱逐倭寇、 慰藉内心的目的。

清康乾时期, 涵江地区社会经济繁荣, 政治稳定, 人口众多。 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 百姓开始追求精神上的娱乐。 清代涵江神庙林立, 举办与僮身相关的道教科仪是乡村民众最容易获得的娱乐方式。 经过了一年的辛苦劳作后, 人们在元宵节期间通过举办僮身科仪释放积攒已久的生活压力。 在仪式中, 人神共乐, 老幼妇孺共襄盛事, 将来年五谷丰登、 生活安泰的美好愿景寄托其中。 此时, 僮身科仪原本巫的属性便渐渐被娱乐性和观赏性所掩盖。

随着明清时期涵江地区僮身科仪的不断普及, 其功能在历史发展中也不断变化, 从早期借非自然之力聊以自慰, 到后期逐渐发展成为“人神共欢” 的民间娱乐活动, 元宵、 “肃坛持戒” 等都会举行僮身科仪, 这已经形成了一种当地的特色民俗。

二、 僮身的选拔

僮身基本上是由男性充当, 女性僮身十分罕见。 涵江地区至今没有女性僮身, 甚至女性神祇的僮身也是由男性充任, 如高美村泮庭境福星宫雷贤圣姐的僮身就是由本宫的男孩充任, 石庭境九鲤洞诸女神明的僮身也是由男性担任。 之所以没有女性僮身, 一是因为古代是男权社会; 二是因为女性进入青春期后开始来月经, 而处于经期的女性被时人称为秽身, 是不能近神的, 故不能由女性出任僮身。

僮身人选的确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从选拔到最后传法授印, 期间要经过一系列的仪式。 以卓坡村云龙社为例, 云龙社的僮身选拔仪式比较简单, 将所有自愿报名参与僮身选拔的男性集中在云龙社中, 众人摇起铃鼓吟唱请神咒, 开始叩堂, 在此过程中只要有人 “跳僮”, 摆出手诀,经道长询问, 即可确认某一神明的僮身。 云龙社共有四个神明僮身, 分别是银公大将、 金公大将、 田公元帅、 都统圣侯, 等到这四个神明都产生僮身之后, 由法师主持举行僮身传法授印仪式, 再进行绕境赐福, 到此就完成了僮身选拔的所有仪式。 云龙社这一仪式也被称为 “持现戒”, 即一天内完成所有的持戒仪式。

基本上有进行僮身选拔的宫社都会举行持戒仪式, 有参与僮身持戒的道门弟子都会有一个“功曹兴进”, 俗称 “功曹盒”。 以卓坡云龙社的“功曹盒” 为例, “功曹盒” 里面装着入道弟子的 “庐山大法院” 护身牒文、 五帝钱、 恩主神明香火袋、 笔墨、 五谷、 茶叶等物件, “功曹盒” 相当于入道弟子的信物凭证和护身物, 要伴随其一生。

每个村的僮身选拔仪式不尽相同, 但都要经过叩堂和传法授印这两个环节。 叩堂和传法授印在僮身科仪中表示神明选中了某人, 并给予他信物凭证, 让他充当天界与人间、 神明与凡人之间的使者。

三、 僮身的咒语

在僮身科仪中, 让僮身被神明 “上身” 的过程叫做上僮, 让神明从僮身身上 “退去” 重回社坛的过程叫做退僮。 上僮需要通过叩堂来实现, 叩堂即由僮伴在宫社里摇起铃鼓吟唱祈请咒语, 退僮只需由僮伴诵念回坛咒语即可。 叩堂是僮身民俗中最重要的仪式, 因为没有叩堂僮身就不能上僮, 也就无法举行 “肃坛持戒” 等仪式,所以叩堂是一切僮身活动的基础仪式。 在叩堂念神明祈请咒语前, 需要敲击三下悬挂于宫社中的鼓和云板, 寓意上禀天听, 凡间弟子准备叩堂上僮, 恭请神明下界。 叩堂摇铃鼓的节奏每个村都不相同, 有的悠长而肃穆, 有的快速而活泼。 悠长而肃穆的节奏以石庭九鲤洞为代表, 一个大鼓几个摇铃引导整段吟唱, 节奏缓慢, 吟调低沉;快速而活泼的节奏以卓坡云龙社为代表, 一人一个扁鼓和一个摇铃, 节奏明快, 吟调活泼高亢。神明上僮之后, 宫门外需敲击大锣, 寓意鸣锣开道, 神明即将出巡布福。

神明的祈请咒语和回坛咒语都是各宫社的历届坛班代代传承下来的, 且咒语都不轻易对外公开, 只在本宫坛班之间流传, 这种做法增加了僮身科仪的神秘性, 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其娱人实质的外泄。 吟唱咒语所用的语言都是莆仙方言, 这与咒语的文体格式有关。 涵江地区僮身咒语都是七言诗格式, 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诗文, 但其所用字词也都是正式的书面语, 而不是民间乡村俚语, 咒语使用这种文体和格式配上铃鼓更易于吟唱。

神明祈请咒语的内容涉及所召请神明的生平故事、 形象、 法术功能及其部将、 法器等[5],也包含民众祈求神明驱邪保平安的语句, 如祈请都统圣侯的咒语:

敬请敕封吴都统, 桃溪桥上显威灵。 位正文章兴祖庙, 统领点兵万万年。 千载扬名长济世, 利民利物保安宁。 驱邪杀鬼行正法, 扶僮下界救万民。 越府坛前请下界, 不论高低降来临。 弟子焚香虔奉请, 都统圣侯降来临。 言降临来降临来, 加备弟子神通力。 加备弟子神咒力, 力用本源陀罗尼。 火急风行如律令!①

咒语的第一句一般都是以 “敬请+XX 神明”起头, 如 “敬请玄坛赵元帅” “敬请司马张圣王” 等。 第二句开始叙述该神祇的生平, “敬请敕封吴都统, 桃溪桥上显威灵。 位正文章兴祖庙, 统领点兵万万年” 指的是吴都统出生在桃溪, 并且民间传说在此处曾显神迹, 民众建“文章宫” 来奉祀都统圣侯。 第五至十句叙述了都统圣侯威名千载, 众弟子恭请都统圣侯下界上僮, 驱邪杀鬼并布福万民。 第十一至十六句是固定格式, “弟子焚香虔奉请, 都统圣侯降来临”再一次虔诚恭请都统圣侯下界布福。 “言降临来降临来, 加备弟子神通力, 加备弟子神咒力, 力用本源陀罗尼” 这四句, 包含着瑜伽行派的佛教用语, “加备” 同 “加被”, 意为诸佛如来以慈悲心加护众生, 在这里就是指满天诸神佛加持凡间弟子的神通与神咒的力量, 使得能够请得神明下界。 “陀罗尼” 也是佛教用语, 《大智度论》中记载:

陀罗尼, 秦言能持, 或言能遮。 能持者, 集种种善法, 能持令不散不失。 譬如完器盛水, 水不漏散。 能遮者, 恶不善根心生, 能遮令不生; 若欲作恶罪, 持令不作,是名陀罗尼。 ……复次, 菩萨得陀罗尼力故,一切魔王、 魔民、 魔人无能动, 无能破, 无能胜。 譬如须弥山, 凡人口吹不能令动。[6]

在佛教教义中, 念动 “陀罗尼” 能令善法不散失, 令恶法不起作用, “力用本源陀罗尼”即指使用加持过的力量正本清源, 使得善法不散失, 让一切邪恶力量不起作用。 “火急风行如律令” 就如传统道教中的咒语 “急急如律令” 一般, 意指诵毕整篇咒语后请求速速上达天听, 求得菩萨显灵刻不容缓。

有些祈请咒语只包含民间百姓驱邪杀鬼祈保平安的内容, 有些包括所召请神明的生平故事、形象、 法术功能和法器, 有如金公大将祈请咒语和张公圣君祈请咒语:

敬请元封金大将, 东方甲乙显威灵。 冲谱都天为猛将, 义领三千六万兵。 降服邪魔并怪蜮, 驱邪杀鬼斩妖精。 都天敕令长敬奉, 大将立召上天庭。 越府坛前请下界, 不论高低降来临。 弟子焚香虔奉请, 金公大将降来临。 言降临来降临来, 加备弟子神通立。 加备弟子神咒力, 力用本源陀罗尼。

敬请法天张圣君, 生居福郡延兴化。 先足修行传正法, 头陀显世显威灵。 金沙桥上半空斗, 九龙潭里坐修行。 足踏火轮驱邪踪, 手持宝剑斩妖精。 兴云致雨沾世界, 书符出颁度凡人。 护国护民兴妙相, 佐天行化化真身。 四十五年严后世, 游行千里足行程。 弟子焚香虔奉请, 张公圣君降来临。 言降临来降临来, 加备弟子神通力。 加备弟子神咒力, 力用本源陀罗尼。 火急风行如律令!

以上可见, 祈请咒语所涉及的内容并不统一, 每尊神明的祈请咒语各有其特色, 但无一例外的是, 咒语之中都透露出普通百姓借神明的威灵驱除邪祟、 赐福人间、 保境安民的美好祈愿。此外, 每一篇咒语也可视作是每一个神明的生平小记, 给人们追溯其历史故事提供了文字依据。

神明退僮的回坛咒语比较统一, 一般有四句, 如田公元帅的回坛咒语:

回坛元帅真威风, 紧随保护保平安。 祈保平安延福寿, 扫去千灾招来百福波罗蜜。

神明回坛咒语表达了民众祈求神明回坛后保佑各家平安、 阖境老少妇孺福寿康宁的美好祈愿。 回坛咒语末句保留了佛教用语 “般若波罗蜜” 中的 “波罗蜜” 三字, “般若波罗蜜” 被佛家认为是全宇宙最庄严的咒, 代表佛家无上的智能, 回坛咒语中加入这个咒语寓意百姓能得到佛法的保佑, 神明回坛之后依旧能够福泽群众, 造福乡里。

四、 僮身的 “肃坛持戒”②

宗教信仰者的宗教活动总是通过一定的礼仪形式表现的, 没有仪式和不符合礼仪规定的宗教活动一般被认为是亵渎神的行为[7]。 尤其是涵江地区 “神圣” 的僮身, 神明对其选定和任命更是需要通过一整套道教科仪来实现, 这套道教科仪就是 “肃坛持戒”, 简称持戒。 所谓 “肃坛持戒”, 是指在某个特定时间段将宫社对外界封闭改为法坛, 集合所有入道弟子在坛中斋戒并学习道法。 简言之, “肃坛持戒” 是门人在神明的教诲下所进行的一种修行法事活动[8]。 “肃坛持戒” 分为两个阶段, 即入戒和出戒, 而这两个阶段是在庙内和庙外院内交替进行的[8]。

1. 入戒

入戒是 “肃坛持戒” 的第一个环节。 首先要将宫社内的神像请下神台, 然后从早上8 时开始, 法师在宫社内外念经做醮, 宫社董事们开始张贴各种榜文。 中午12 时左右, 由宫社道长引领叩堂念咒上僮。 在叩堂念咒的同时, 会有两个人一同手握 “乩笔” (一种木质三叉树枝状的法器)在乩盘上快速画圈写字[8]。 随后上僮完毕,持 “乩笔” 的两人要三进三出宫门, 礼毕, 关闭宫门, 用 “大法院” 封条封闭宫门, 并在宫门前摆上神案, 外部的人可以时时祭拜。 “大法院” 有 “庐山大法院” “金轮大法院” “琼瑶大法院” 之分, 代表了三个不同的神明奉祀系统。“庐山大法院” 最为常见, 涵江绝大多数宫社都属于庐山法派, “金轮大法院” 多为奉祀玄天上帝及玄坛元帅的宫社, 因其门人尊玄天上帝为金轮教主、 尊玄坛元帅为金轮执法总管而得名。“琼瑶大法院” 因九鲤洞卢士元仙长创琼瑶法教而得名, 被九鲤洞总镇及其分镇所采用。

入戒以后, 众弟子及僮身在宫社里一同学习道教知识, 提高众人对僮身科仪的认知, 并以此构建坛班内部的保密机制, 使得僮身民俗的所有科仪内容能够始终向外人保持神秘性, 其娱人娱神的本质不被揭示。 在入戒期间, 宫里的人还会将学道时写下的戒联从偏门送出, 悬挂在宫门左右。 入戒期间, 与持戒宫社有交往的其他宫社的主案神明会前来探戒, 借此增进两村两宫民众之间的情谊。

2. 出戒

入戒时间一般3 到11 天不等, 入戒完毕就要举行出戒仪式。 出戒仪式一般是在凌晨举行。出戒时, 宫门内先是一阵敲打, 一会儿之后, 宫门大开, 两个手握 “乩笔” 的人从里面冲出来,在宫埕前转圈后再冲回宫内, 关闭宫门。 这一过程大概要进行三四次, 最后一次的时候, 会有人手握烟花清道, 僮身紧随其后。 出戒时, 僮身的手腕上会穿根细长的银针, 银针的上端为点燃的蜡烛, 旁边有僮伴搀扶, 在宫埕前绕圈走阵图,随后回到宫内。 在出戒的当天早晨, 神明上僮,开始进行最后的绕境巡游赐福, 这时候所有入道弟子的 “功曹盒” 都会被请出宫社一同参加绕境巡游。 巡游结束后, 诸弟子领回 “功曹盒”,把它请回家供奉, 至此出戒结束, 持戒仪式也完成了。

“肃坛持戒” 在神与人之间架起了一座无形的桥梁, 实现了凡俗与神圣之间的交融与贯通[8], 衬托出民众对虚无存在的崇拜和对 “超自然力量” 的敬畏, 透露出底层普通民众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景。

五、 结语

涵江地区的僮身文化是闽越地区巫文化的一种体现和延续。 巫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游弋于人与神之间, 反映了先民的信仰、 幻想和心态[9]。僮身发迹于原始宗教, 但因其怪力乱神过甚, 为正统道教和佛教所不认可。 在瑜伽教传入福建并与其融合后, 僮身为自身存在的合理性找到了一个解释, 通过民间百姓自发的推动, 僮身逐渐走入了莆田百姓的信仰世界, 成为莆田百姓信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在仪式中, 僮身不仅承载着沟通神、 人两界的使命, 同时也担任着替民消灾解厄、 慰藉他人内心的职责。 封建社会百姓在面对重大天灾人祸时无能为力, 转而在精神上寻求神灵等 “超自然力量” 的庇佑, 因此涵江百姓将对构建美好生活家园的希望寄托在僮身身上, 通过举行各种僮身仪式以求得到情感上的满足。

时移世易, 当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时, 情感上的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 清代中期社会稳定, 人口众多, 使得僮身成为一种人、 神共娱的民俗活动。 通过举办各式各样的僮身科仪, 极大调动了人们的娱乐积极性, 人们在仪式中缓解劳作带来的身体疲倦, 满足精神上的情感需求。 “以神为主, 神人同乐” 的僮身科仪经过一代代的传承发展, 已经是涵江乡村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是一种独特的地方民俗文化。 僮身科仪也是探究涵江道教仪式联盟和早期秘密社会的钥匙, 通过对僮身科仪的解析有助于明晰涵江民间文化的发展历史, 而这也是后续的重点研究内容。

注释:

① 文中所有出现的僮身咒语都是笔者经过长期田野调查, 深入各村社摘录或录音转译后, 整理汇总而成。

② 关于 “肃坛持戒” 仪式, 郑一省在 《印尼棉兰华人“肃坛持戒” 仪式探析》 一文中对仪式过程有着十分详细的论述。 本节内容是在参考和借鉴 《印尼棉兰华人 “肃坛持戒” 仪式探析》 的基础上高度概括并引用了部分内容, 新增了涵江地区持戒仪式的相关信息,因篇幅有限, 更加详细具体的仪式在此就不作过多论述, 后续会有专文详细论述涵江地区的持戒仪式。

猜你喜欢

神明咒语弟子
画地为牢
王的神明
咒语
弟子规
弟子规
东京神明 花信精神
倘若,这世上有神明
扫净心尘
怪童丸的咒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