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的育人功能
——以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为例
2022-11-23孙奇峰
孙 奇 峰
(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机遇和挑战同时存在,发展和变革势在必行。瞬息万变的时代让教育面临全新的课题,人才培养的方向、方式、方法成为关键的要素,办学思想、育人理念、价值认同都与文化密切相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如何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践行,思想道德教育如何开展,文化的软实力如何体现,是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必答题。现代教育要积极探寻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寻找文化立校的答案。
一、校园文化建设展示软实力
(一)从文化的力量看文脉的承续
1.文化符号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来说,文化的力量是绵延而醇厚的,其中两千多年来传承赓续的儒家思想是主流思想,古代圣贤的人格操守和正义正气始终是民族思想的根基。学校作为文化的集聚地,作为精神的演练场,根植于文化的沃土。文化是学校的精神支柱,学校文化总是带着时代的烙印和民族的记忆。每一个春华秋实都不仅仅是季节的更替,每一个校园的文化载体都不仅仅是一个物象,每一枚校徽都不仅仅是文化符号的组合,更是薪火相传的底蕴积淀,是风雨砥砺数十载的精神洗礼,是历代教育人共同的智慧结晶。
2.文化特征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从学校发展需要的角度看,校园文化总是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将学校的育人理念和视觉信息建立密切的联系,将视觉形象作为一种传播媒介直观地向广大师生和社会,展示学校的教育理念,以期形成相对固化的符号,衍生出一系列的形象,打造学校的文化品牌,突出学校的发展特色,传递学校的核心理念,展示学校的价值追求,丰富学校的育人思想。学校通过认知导向、行为导向、制度导向,对广大师生的思想、心理、思维和语言行动产生约束和感召,将办学历程凝聚为一种价值取向,一种观念认同。
(二)从时代的发展看办学的思想
教育现代化并不等同于全新的教学楼、气派的绿茵场、花团锦簇的布置和方便快捷的信息技术手段。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办学思想的与时俱进、师生能力和素养的提升、全面全程全员育人格局的构设。办学不能只注重物质文化建设而忽略精神文化的营养。多元文化兼容不等于不加分辨引进西方的思想,所谓的狂悖式自由、拜金主义、利己思想都要不得。我们可以用“拿来主义”的方式,去伪存真,秉持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守正的过程中创新。
1.文化的信息化、多元化
校园文化相对稳定,经过长期的积累,它将学校多年的精神积淀而成一种共性的思想认同,但它又是发展的系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居于信息化社会中,它在动态中不断汲取新的元素,丰富其内涵,增加其内容,完善其形式。校园文化与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这个过程是一个调整的过程,一路向前,一路更新,一路提升,价值取向越来越清晰,群体观念越来越明确,呈现出多元发展而特色鲜明的文化风格。
2.文化的课程化、系统化
校园文化实际上是一种隐性的课程,犹如温润的土壤,让植株向下扎根,向阳生长。学校把“学标志、用标志”校本课程、校训课程等纳入课程育人系列,把创作班徽、班旗、班歌、班训等纳入文化育人系列,把“我为校徽添光彩”主题演讲、“校徽引领我成长”主题征文等纳入活动育人系列。和谐发展的校园是莘莘学子的生活乐园、广大教师的精神家园、全面育人的幸福学园。系统整合校园文化,以校徽设计为关键点,逐渐推进视觉形象风景线,打造德育覆盖面,构建育人多功能体。
基于育人功能的开发,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校长期具有的内在精神和当前展示的外在表现深度融合,让师生的共同发展与学校文化品位同步提升,把学校的制度建设和管理与人、服务育人相结合。通过学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的建设与实施,培养智慧担当的实践者,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最大程度地促进师生高位发展,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
二、视觉识别系统的文化价值
(一)从审美的视角看精神的风骨
作为学校的徽章,校徽于方寸之间浓缩历史与文化,它所蕴含的特殊代码,它所具有的精神内核,它所代表的社会意义是极其丰富和深远的。它是学校形象的一部分,是师生外显的精神标识,无论是佩戴与胸前,还是打印于文化用品上,都具有代表性和象征意义,具有鲜明的特点。校徽的审美意义在于它每一笔都是故事,每一处都是寓意,每一步都有意义。在形状和线条的基础上,借助联想和象征等方式,通过有限的图像传递无限的内涵。而色彩是视觉中最具有冲击力的要素,构图是艺术设计中最能体现思想的要素,文字是主题的点睛,几个要素相得益彰,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无论校徽采用哪种外形,主体使用什么颜色,用了什么组合方式,它所表现的共同点都是一种载体,用来展示学校的文化积淀和办学理念、发展历史和传统风格。
(二)从校徽的形象看育人的特色
1.校徽中的“象”
用“山水”“山路”象征“高山景行、书山有路勤为径、上善若水、虚怀若谷”,代表学校“尚德,尚勤,尚善,尚谦”的“四尚”校训。山是两座山,一前一后,在黄金分割点重叠,体现人生虽然有跌宕起伏,但仍要勇攀高峰,一路向前。两座山有一种传承和依托关系。比如老教师与新教师的青蓝工程,比如学生与师生之间的传承。而水的依托,又像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灵沟通,也像是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家校携手,更像是学校和社区之间的协同联动。这些象征和内涵,以视觉的方式激发出强烈的自豪感。
2.校徽中的形
“山峰”“山腰”“山路或河流”分别形同字母“M”“E”“Z”,构成“牡二中”的缩写。三角形有稳定、向上进取的意义,将三个角变为曲线,代表融合、团结、和谐、圆满。三角形的“直”相对应的是两条正弦图像周期曲线所构成的“曲”。视觉上产生了由近及远的效果。
校徽的外形,体现了曲和直、动和静、虚和实、知和行这四对辩证关系。山峰笔直的线条与溪水弯曲的流线相结合,有张有弛;静态的元素和动态的布局,相互映衬;看山不是山的虚笔设计和看水仍是水的实用价值,彼此呼应;对核心理念的认知和研以致用的行动,相得益彰。
3.校徽中的数
数字“1952”代表建校年代。三角形边长为52*2。“52”不仅是建校年份,还是一年的52周,学校以周为单位安排工作,最合适不过,无论是教学计划还是课程设置,都以此为基础。因此,以“1、2、3、4、5、6、7”为半径的圆,寓意是一周之内,育人不辍;以“52”为半径的圆,寓意是经年累月,全程育人。
第二中学与数字“2”建立了一定的关联:如两座山、两条曲线、曲线选取正弦的两个周期、外面两个红色的圆环、圆环内包含抽象图案和建校时间两部分、中英两种文字的校名等。
4.校徽中的字
标准字采用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的手写体,反映出学校的精神面貌和价值追求。
5.校徽中的彩
采用火红色——寓意永葆生命活力,激励弘毅致远,如春风化雨,产生润物无声的感染效应。
(三)从校徽的特点看智慧的凝聚
1.参与性
校徽的设计和创造,不是朝夕之功,也不是一人之力,它具有全员参与的动力和共同设计的过程。我们把参与设计的过程变成接受教育、凝聚人心的过程。讨论组群策群力,创作组辛勤创作,在历经十几稿绘制和近百次修改完善之后,完成核心图案和整体校徽创作,经专家组评议修改,再经全校师生投票后诞生。
2.识别性
它的诞生不仅是全校教职员工认同,而且广大校友、社会各界都能接受,这里有科学严谨的求是态度,有爱校如家的真挚情怀,有育人思想的深度挖掘,有精诚协作的团队精神,有众望所归的文化核心。当各种元素符号得到艺术化的处理和精心的打磨,通过综合要素的集中表现和整体表达,塑造出学校特有的艺术形象,它便作为精神文化的代言。由于它直接代表了学校的特质和文化,因此具有很高的识别性。
3.非功利性。
校徽承载历史沿革,凝缩发展进程,代表精神导向,彰显地域特质,关联时代特色。它面向大众,服务社会,没有商业化的气息,也不被流行文化所裹挟,具象的呈现背后是抽象的理念,文化的土壤里生长精神的果实。
三、创设育人环境,提升育人成效
(一)从校徽文化到班级文化
校徽引领了校园文化的发展,在浓郁的文化氛围影响下,在校园精神的鼓励下,全校各个班级,对于本班的班徽设计、班旗制作、班歌创作都特别重视,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作品,毕业班级,在离开母校的时候,会将本班的荣誉录和全家福,送给学校留念,留给学弟学妹做纪念,这又是另一种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的建设,也是最宝贵的赤子之心。
(二)从文化活动到主题教育
学校增强宣传意识,加大宣传力度,如利用校报、学报、宣传栏、校园网站、公众号等平台综合宣传学校形象。学校通过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运动会、升旗仪式、入学仪式、军训仪式、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在多途径育人的同时全方位展示学校形象。其中多重感官校园文化工程最具代表性,包括听觉上的校园音乐节、师生合唱团、毕业诗会,包括触觉上的新生陶艺节、手工制作节、人工智能科技大赛,味觉上的元旦美食节、教师节甜品制作大赛,包括视觉上的校园景观摄影大赛,校园四季画廊,徽章设计大赛等。
(三)从环境创设到内生驱动
学校致力于构建文明和谐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创设民主公正的校园制度文化环境、构筑完善合理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培养学生的素养和技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情怀。让校园里时时有激励,处处是风景,天天得新知,年年圆梦想。校徽精巧别致,与师生朝夕相伴,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中意象”成为特有的文化载体,一系列体现学校特色、教师精神、学生风采的故事,以文字、图片和视频的方式被记录下来,写成诗,绘成画,谱成曲,编成舞,在新闻媒体中报道,在报刊上发表,在公众号中展示,在校园艺术节的舞台上绽放。
70年的悠久历史让学校人文底蕴深厚,在以校徽为代表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坚持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坚持显性和隐性的统一,体现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坚持历史和未来的统一,整合校园文化的传承功能;坚持个性和共性的统一,开发校园文化的创新功能,建设多姿多彩的校园,搭建多元发展的平台,构建多样化育人生态体系。二中“尚德、尚勤、尚善、尚谦”的校训精神成为一种氛围、一种强大的磁场效应,而那些鲜明的视觉形象,历久弥新,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