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凯·尼尔森道德观的历史进步性及当代意义

2022-11-23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道德观念尼尔森历史唯物主义

李 金 刚

(重庆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 401331)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问题必须结合历史和现实,必须结合具体的时代,用实践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道德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道德观。凯·尼尔森(Kai Nielsen,1926——,加拿大著名哲学家,以下简称尼尔森)在《马克思主义与道德观念——道德、意识形态与历史唯物主义》(以下简称《马克思主义与道德观念》)一书中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与道德的关系的剖析,在解读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观。他在引言部分说:“我将在不同的章节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重点来讨论历史唯物主义与道德规范。我试图清楚明确地阐明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并且我认为即便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对具有时代意义的社会变革的合理的看法,它也没有削弱道德客观性的信念。”[1]4这表明他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和道德是兼容的。客观公正地评价尼尔森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道德观的阐释,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产方式对道德起决定作用

人类社会一旦产生,为了衣食住行,人与人之间必然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这样,人类社会就需要有一套或一系列的道德规范来调节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也会不自觉地以某种道德观念和原则来约束自己。一只无形的手就会支配人们的行为,支配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人们头脑中会不自觉地产生道德判断的标准。这些道德观念、道德判断标准和道德原则是哪里来的?受到什么制约?尼尔森对这些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并进行了回答。

他在《马克思主义与道德观念》导言部分指出:“道德,特别是一个特定社会的实际道德,将具有一种与生产方式发展的特定阶段大体一致的性质。任何社会人们普遍持有的道德观念都深深地受到该社会的生产方式和(如果是在阶级社会)占主导地位的阶级利益的制约。”[1]1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必然发生变革,道德也自然而然会随之变化。尼尔森强调道德受到生产方式的制约,而且只能与生产方式相适应。道德存在的基础是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道德观念的最终来源,生产方式的发展阶段决定道德的发展阶段。而生产方式是时代的产物,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生产方式,当然不同时代就有不同的道德与之相适应。具体到某一个时空,生产方式是独一无二的,那么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也是独一无二的。在这点上,尼尔森的看法和马克思、恩格斯是一致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思想、观念的生产与物质活动和物质交往是协同进行的,政治、道德、宗教等精神生产是物质活动的直接产物[2]151-152。这里所讲的物质活动就是生产活动。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一种约定俗成的规范和准则,直接源于物质活动,直接受制于物质活动的方式即生产方式。

尼尔森在《马克思主义与道德观念》第七章里说:“一个时代占主导地位的道德观念是被那个时代的生产方式决定的,或至少受到那个时代的生产方式强烈的制约。”[1]151道德观念是人们对道德行为的看法和观点,是道德的主观方面。道德观念作为观念形态的东西属于意识,受到生产力的支配和制约。正如尼尔森在同一章谈到的,在阶级社会的相对稳定时期,大多数人都能理性地评估道德观念,道德观念是适应于特定社会占支配地位的生产方式的[1]151。道德观念发挥作用,必须以那个时代那个地区的生产方式为前提和基础,道德观念的实际内容也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如果道德观念暂时地不适应了生产方式的变化,就自然而然会做出相应的调整。

不只是道德观念,而且道德原则也是受生产方式的制约。尼尔森在《马克思主义与道德观念》第六章里说:“在如此这样的生产方式条件下的如此这样的时代有如此这样的道德原则是正确的;在如此那样的生产方式条件下的如此那样的时代有如此那样的道德原则是正确的;而在更为不同的生产方式的时代,又会有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一套道德原则是正确的。就历史唯物主义而言,在每一个时代,这些关于什么是正确的或什么是不正确的判断可以完全是客观的。”[1]131这里所说的道德原则指的是一定社会人们普遍认同的道德行为准则。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生产方式条件下,其道德原则也会是不同的。生产方式决定道德,当然也就决定了道德的原则和内容。尼尔森通过例子来进行证明。如果一个社会男女比例基本平衡,那么一夫一妻制就是最好的婚姻形式或道德原则,而如果在经历了战争巨大创伤而男人大量丧生的情况下,一夫多妻制才是最好的道德原则。

从表面上看,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是人们头脑主观做出的,但实际上,人们在做出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时是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的,而这些道德原则是由生产方式来决定的。所以,间接地,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也是受生产方式制约的。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认为,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是从生产和交换等经济关系中获得的。他说:“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3]99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在道德和道德观念的决定因素方面,尼尔森的观点是和马克思主义完全一致的。值得一提的是,尼尔森虽然用大量篇幅谈论了生产方式如何影响道德,但是关于道德对生产方式的反作用方面却没有进行讨论和论述。

二、阶级存在和利益驱使是道德扭曲的根源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因此,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便失去独立性的外观。”[4]525从这很明显可以看出,马克思和恩格斯把道德归属于意识形态。道德在何种意义上是意识形态的?对这个问题尼尔森进行了回答。

尼尔森认为,意识形态是为特定阶级利益服务的,是阶级斗争的思想武器。他说:“简单而粗略地讲,意识形态是一种社会信仰体系,通常是虚幻的信仰,它以一种扭曲的方式反映了一个确定阶级的利益。”[1]123既然道德属于意识形态,那么它也是为特定阶级利益服务的。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利益,由于受利益的支配,身处不同阶级的人当然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实际上,社会道德既反映阶级的利益,又受到阶级利益的影响和左右。尼尔森认为,在阶级社会,社会道德必然会打上阶级的烙印。在相对稳定的阶级社会,统治阶级为了自身的利益,总是把自身的道德理念强加给全社会,把统治阶级的道德说成是全社会的道德;在阶级斗争时期,各阶级为了自身的利益,总是希望把自己所在阶级的道德理念扩展到全社会,使之成为全社会普遍认同的道德理念,这时,道德就成了阶级斗争的武器。当然,这也是一种阶级斗争的策略。哪一个阶级的道德观念在社会上占据了主导和统治地位,哪一个阶级就赢得了阶级斗争的胜利。所以,在阶级社会,道德通常会歪曲自身的本性,具有蒙蔽性和欺骗性,具有为阶级辩护的意识形态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讲,道德就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所以阶级的存在是道德扭曲的根源。而阶级社会的道德通常都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具有不同程度的扭曲性。

古人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5]3924利益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人们的思想、行为常常受到利益的驱使,道德也不例外。在阶级社会中,阶级利益对道德的影响是巨大的。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6]103这在阶级社会的最后一种社会形态里体现得更为突出,以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说:“法律、道德、宗教在他们看来全都是资产阶级偏见,隐藏在这些偏见后面的全都是资产阶级利益。”[4]283在阶级社会,由于不发达的生产力,阶级利益必然作为一个重要的因子,在社会成员的实践中影响和决定人们的道德观念、道德原则、道德信仰和道德行为。由于受到阶级利益的影响,统治阶级总是把自身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各阶级共同的利益,从而使统治阶级的道德成为全社会普遍接受的道德。道德受到阶级利益和意识形态的蒙蔽,必然具有虚幻性,不能正确反映社会成员自身所应有的本性。在阶级社会,人们总是从自身或者自身所处的阶级利益出发,来审视和衡量自己的行为,来从事社会的生产和交往活动。因此,道德扭曲变异的根源在于阶级的存在和利益的驱使。正如尼尔森所言:“这些阶级社会的道德就是阶级道德。”[1]53

那么道德要什么时候才达到完善或完美呢?也就是说要到什么时候道德才能不被扭曲呢?尼尔森认为,至臻至善完美的道德只有在无阶级社会才能实现。

三、进步是道德发展的趋势

卢梭认为,科学艺术和文明的发展是社会一切恶习产生的根源和资本主义社会越来越严重的道德败坏的诱因,主张人类回归到无文化、无科学的自然社会。他说:“我们的灵魂正是随着我们的科学和我们的艺术之臻于完美而越发腐败的。”[7]11果真如卢梭所言,科学技术越发达道德会更加堕落和退步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实际上就是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的发展趋势总体是进步的,道德进步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明确指出:“没有人怀疑,在这里,在道德方面也和人类认识的所有其他部门一样,总的说是有过进步的。”[3]100马克思是怎么认为的呢?约翰·萨默维尔认为,马克思也相信道德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进步的,未来社会的道德会比现阶段更好些[8]70。从人类历史的长河看,道德进步是明显的。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对奴隶具有生杀予夺之权,完全不尊重奴隶的生命权。而在21世纪的今天,人们对生命的尊重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种对人生命权的尊重其实就是人类社会道德进步的重要表现。尼尔森认为,历史唯物主义不但不排斥道德进步的信念,而且至少是承诺一种道德进步的信念。随着人们对世界的更大控制以及我们生活的更广泛合理化,道德也随之进步[1]38。他说:“道德对生产方式的实际依赖性——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道德在一个特定的时代将蓬勃发展并保持稳定——并没有让我们失去这样一个信念(就像恩格斯一样):相信人类有能力合理地评估道德准则并相信道德进步。”[1]132从这里可以看出,尼尔森的主张和恩格斯是一致的,也是完全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生产力的发展趋势总是向前的,人类自产生以来,生产力就一直在向更高的方向发展;如果生产力的发展有退步,那也是偶尔的和暂时的,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导致生产关系总是调整自己以便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共同构成生产方式,与生产方式相对应的是上层建筑。而道德正属于上层建筑的一部分,生产方式的变革必然带来上层建筑的变革。生产方式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前进的,那么道德也必然随生产方式的进步而进步。

恩格斯说:“只有在不仅消灭了阶级对立,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忘却了这种对立的社会发展阶段上,超越阶级对立和超越对这种对立的回忆的、真正的人的道德才成为可能。”[3]100在这里,恩格斯所说的“真正的人的道德”指的是至善至美的道德,是不带有意识形态偏见的道德。恩格斯试图说明,只有在无阶级社会也就是共产主义社会才会有“真正的人的道德”存在。尼尔森在《马克思主义与道德观念》一书中很多地方提到过这一点。在共产主义社会,物质和精神生产都高度发达,社会关系和谐,人们的文化和思想素质都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人们的道德也自然臻于完美。

当前,社会上一些人认为,年轻一代的道德水平远不如老一辈,在道德问题上,甚至有人认为一代不如一代。一度“道德滑坡论”甚嚣尘上。要想正确把握道德的发展趋势必须从马克思主义找答案。尼尔森对道德发展的趋势以及道德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的回答无疑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我们在思考当前道德问题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观察当代社会道德现象时可以借鉴尼尔森对道德问题的看法。我国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生产力得到长足的发展,生产关系也进行了适时适度的调整,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有了显著提高。“道德滑坡论”该休也!虽然对一个时代的道德产生影响的不只是生产力,还有生产关系等因素,但无疑生产力对道德会产生重要的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机结合所形成的生产方式对道德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应该对社会道德的发展持乐观态度,人类社会的道德总体趋势时向上、向前的,不必要也不应该对当前社会的道德状况持悲观态度。随着生产方式向前发展,人类终将进入一个无阶级社会,我们完全可以展望人类将会进入一个具有更高道德水平的社会。

猜你喜欢

道德观念尼尔森历史唯物主义
入学考试——比尔吉特·尼尔森自传(四)
当小家伙来到这个世界上——比尔吉特·尼尔森自传(三)
《尼尔森老师不见了》
论哈贝马斯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思考巴洛克音乐
论中西方神话创作的异同性及成因
试论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公民教育
从《神圣家族》对生产概念的论述看这一时期唯物史观的发展水平
对体验性德育的几点思考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概念的当代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