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维协同机制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实现路径研究

2022-11-23谈志娟

山西青年 2022年12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大学生课程

谈志娟

扬州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9

当前,国家政策导向和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都要求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主渠道,高校进一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的广谱性,探寻创新发展转型之路,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持续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的必然选择,努力实现以高水平“双创”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1]。

一、多维协同机制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相关主体分析

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高效运行离不开各主体的统筹联动、协作共享,相关主体建立共同价值观,多元化体制下共通交流,同向同行,汇聚和整合多方资源,形成效用最大化育人合力。

(一)高校

高校是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和运行者,除综合高校改革,强化完善自身创新创业教育相关多方面建设,还应积极主动寻求多组织合作力量,汇合助力,发挥主体联动效应[2]。第一,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指导创新创业教育开展,高校根据自身优势和学科特色,结合社会氛围、资源、环境及政策等制定切实可行的前瞻性教育目标,围绕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第二,高校依托成熟的学科优势,优化课程建设,设置系统科学的教学内容,持续提升教学质量,确保创新创业教育顺利有效开展;第三,建设健全基础设施,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硬件”水平,创新创业教育对实践操作要求较高,健全大学科技园、创业苗圃、实践研究基地等多元化实践平台建设,强化实训演练,促进成果落地落实。

(二)企业

创新创业教育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大力支持,校企合作在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深化发展的同时实现了双方互惠互利、协作共赢。第一,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践平台、引进优秀创新创业兼职导师等措施共同协助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第二,依托企业成熟的管理、研发、运营、人力资源等模块,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专业、技术、经营、经验等方面的实践指导;第三,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项目孵化基地,拓宽成果转化途径,推进合作深度,多元化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和落地。

(三)政府

政府建立健全公共服务协同工作机制,在引导和指导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同时,发挥联动效应,多渠道、全方位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坚强保障。第一,政府制定、完善优化相关政策落地落实,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和指导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开展;第二,政府通过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协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投入与筹措创新创业资金等形式扶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有效开展,发挥协助功能;第三,设立专门管理机构对相关社会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保障社会资源的有效供给,营造立体化创业环境氛围,协调各功能模块职能发挥,实现整体效用最优、最大[3]。

二、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存在问题分析

(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理念落后,认识不到位,存在一定偏差。一方面,很多高校目前停留在对上级文件精神的执行及狭义的试点项目推广上,未形成全面、全员、全方位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教育理念,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教育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很多高校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及其积极意义缺乏深入了解,没有形成正确的创新创业价值观,害怕承担风险,对创新创业认可度不高,参与度低,缺少主动响应。

(二)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师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推动者和施力者,师资素质的高低对“双创教育”的开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从整体来看,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配备不足,力量薄弱。第一,高校普遍存在教师数量不足,跨专业交流平台缺乏,担任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数量有限,校内专任教师主要由经济管理类教师兼职承担,学生数量与教师数量比例失衡;第二,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大部分创新创业教师缺乏创新创业实践,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实践指导能力缺乏,多以单向理论知识讲授为主,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第三,教学方法、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教师多以兼职为主,专业知识体系储备不足,专业水平不高,培训也多以高校之间教师的交流学习为主,知识补充缺乏系统性,教学效果不佳,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合理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高校办学理念及教育成果的有效载体,科学合理设置创新创业必修课、选修课、专业实训课、社会实践课等课程,并将课程内容效用最大化,个性化、互动化开展教学活动是双创教育质量的有效保障。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科学性仍需探索和加强[4]。

第一,课程设置零散、体系不完善,课程设置系统性不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层次性、衔接性不强,实践课程设置数量和质量都难以保障,学生缺乏实操训练和实践机会,教学效果欠佳;第二,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结合不紧密,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分化严重,缺乏整合性与融会贯通,交流与合作欠缺;第三,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很多设置为第二课堂的选修课,教学吸引力不足,学生积极性不高。

(四)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机制不完善

创新创业教育机制高效完备是保障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全面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不可或缺的因素。第一,政策是保障落实的重要前提,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不配套,政府相关创新创业政策和法规仍不完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构建、师资培训项目、实践基地共建等保障体系政策制定方面尚不全面;第二,政校企互动、开放、共享、协同机制不完善,校政、校企联动沟通较少,合作不足导致相关扶持政策宣传不力,社会创业资源利用度不高,以企业为载体的实践基地合作不多,项目孵化持续推进受限,各方主体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第三,高校内部创新创业教育跨专业合作平台尚未形成,加强专业间的合作,发挥各专业特色,专业交流与融合才能强化教育内涵,更加有效地形成系统的理论构架。

三、多维协同视阈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实现路径

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为核心,围绕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平台和基地建设、师资队伍优化、产学研合作模式、文化氛围营造、评价机制等多方面,科学构建“学生、高校、企业、社会、政府”多方联动协同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一)科学设计,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是创新创业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科学设计,合理设置并优化符合高校自身实际和办学特色的课程体系,把创新创业课程纳入课程教学主阵地,以生为本,满足学生个性化综合成长需要。

首先,课程体系应体现多样性、层次性、系统性、实践性、灵活性等原则,开设必修课、选修课、实训课等课程,主要包含意识类、素质类、知识类、实践操作等类型,科学设置权重,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其次,注重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合理渗透,优化高校整体教学内容和形式,充分发挥高校学科和专业优势,逐步形成专创融合、有序推进、系统完善的课程群体;最后,注重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有机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必须重视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同步培养,除传授理论知识外,充分发挥实践课程的效益,通过创业竞赛、技能比赛、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项目成果孵化等形式持续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

(二)合理配备,建设高质量师资队伍

教师是实现教育功能的坚强力量,高素质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首先,提升教师队伍数量与质量,引进、培养专业型创新创业教师,教师数量得到充分保证的同时,注重教师专业素养强化,打造高质量专业团队;其次,整合校内外师资力量,除校内全职教师外,要充分借助社会和企业力量,选聘校外兼职教师充实队伍,专兼结合,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优势互补,协同育人;最后,制定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师管理制度,明确创新创业教师聘任制度、考核评价制度、职称评聘制度等政策性文件,优化考核与激励机制,重视物质与精神全面培养与鼓励。坚持激励与考核并重,坚持全面、客观、系统、公正的原则,制定量化考核细则,规范、科学管理,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持续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

(三)内外联动,强化实践平台体系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实践教学是其中一项必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需要高校从创新创业实践逻辑本身出发,建设丰富性、系统性、层次性、协同性的实践平台体系。一方面,加强校内实践基地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训实验室、科技园、创业苗圃、活动中心、创业工场、竞赛工作室等,切实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需求,全要素、全面化、系统性丰富校内实践教育。同时,以竞赛类活动为载体,建立导师制帮扶制度;另一方面,要加强与校外资源联动,充分调动并利用社会资源,联合打造优化校外实践平台。高校与政府、企业合作,整合多方资源,完善优化共建合作机制。选派学生进入企业体验,观摩学习产品研发、企业运营、人力资源、奖惩考核等实操,在实践中增长本领。校政企合作打造创客空间、创业训练营等品牌项目实践平台,在办公条件、资金资助、政策扶持、项目对接、人才输送、团队建设、风险投资、项目路演等方面提供多渠道支持[5]。

(四)宣传引导,营造浓厚文化氛围

全社会、高校自觉形成鼓励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作为对有创新创业理想的大学生的思想激励,调动主体积极性,形成一体化的文化体系,潜移默化的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事业发展。首先,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加大宣传力度,丰富宣传渠道,提高学生认知度和参与率;其次,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双创”观,端正心态,提高思想认识,做好积极的创新创业思想准备,要有敢于创新创业的勇气,引导形成“自下而上”的创新创业氛围;最后,善于结合利用互联网等宣传阵地,通过网络公众号、海报、宣讲、课堂、树立先进典型等多种形式,避免信息不到位或宣传不畅等问题,持续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活跃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为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提供环境支持。

(五)深化合作,优化完善支撑和保障体系

积极调动并汇集政府、社会、企业、高校等多元主体力量,实现良性互动,保障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持续、健康、深入发展。一方面,完善相关联动政策机制,并推进落地落实。制定“政用产学研”合作实施细则,明确多方责任与义务,联合联动,同向同行,实现共成长、促发展、齐进步[6];另一方面,整合资源优势,高校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理论与实践紧密合作,拓展合作深度与广度,探索并持续优化合作模式,实现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创新战略联盟,使创新创业教育成效进一步凸显。

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构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深化推进是高校改革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科学化、系统化、全面化的教育体系构建需要多方协同,共同推进。高校应充分结合自身特点和学科优势,整合调动多方资源,着力构建积极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多维协同,深化“政用产学研”合作布局,探索联动机制,深化务实合作,争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引领者、贡献者和示范者。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大学生课程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医学类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