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师范院校公共课《教育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问探析

2022-11-23杨晶晶

山西青年 2022年12期
关键词:公共课教育学有效性

杨晶晶 龚 露

凯里学院,贵州 凯里 556011

《教育学》公共课是地方性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课程,其既担负着培养师范生教师专业素养的功能,又体现了师范专业的示范性和独特性。其性质在于树立学生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养成热爱教师职业的思想情感,特别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师范生所必须具备的教育观念、知识与技能,为以后创造性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为提高教育学公共课的课堂教学有效性,在该课程的教学实践和不断改革中,笔者从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更新教学理念和内容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是,在提高该课程教学效果方面均收获甚微。因此,本文从更微观、更具象的层面,对教育学公共课课堂的有效性提问进行研究,试图寻求更适合该课程的师生互动关系,提出优化策略,以提高其教学效果。

一、有效性提问的标准

课堂提问贯穿于课堂教学中,是指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根据教学的需要,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积极地思考。其具有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师生互动等功能。有效性提问是一个包含了教师、学生和学习集体三方面共同参与的教学方式,其是相对于低效或无效问题而言的。一个问题是否有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目标的有效性

在《教育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当具体以每章节的教学目标为指导,能明确地体现该章节的知识、能力、方法或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之一,才具备目标的有效性。

(二)内容的有效性

在《教育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在内容设置上不仅应该符合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其对于教育学基础知识的认知水平,还应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问题内容紧扣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易错点。

(三)问题设置的有效性

在《教育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的问题在形式上是否多样、在提问时机上是否恰当,两者的目标要求和层次安排是否相得益彰,亦是其有效性的一部分。有效的问题设置,其根本宗旨在于排除课堂干扰,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四)问题实施的有效性

在《教育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效性提问的关键点在于教师的问题实施,其既体现在教师提出的问题是明确有效的,也体现在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与反馈是积极的、有意义的,有效的师生互动是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师生互动何为有效,其要求教师要由独白者转变为对话者,不但要有对话的艺术,更要有对话的意识。在提问的过程中能够“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对于预设之中的答案,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赞赏和肯定,对于预设之外的答案,教师更应该在接住“球”的同时将“球”再次抛出,以启发学生更主动、更深层次的思考,教师与学生作为“抛球者”与“接球者”的角色是不断转换的[1]。

二、有效性提问的功能

教育学公共课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有效的讲解和课堂提问则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对于教育学公共课的任课教师而言,在讲授法没有更好的创新之前,教师如何进行有效性的提问成为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突破口。有效性提问符合公共课教育学新课标的课程目标,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教师教育基础知识与能力、问题意识与思维能力、教育实践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一)启发强化

教育的目的在于“授之以渔”,学生是否彻底掌握和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教学模式改革以来,教师在沿用传统教学方式的同时,不断融入探究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方式,这在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方面有突出的效果。在教育学新的课程标准中,对于“教学能力”的课程目标明确表明:学生需要掌握教学的基本概念、任务和规律,树立科学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等教学工作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熟悉情境教学、模拟教学、案例教学、探究学习等教学策略,形成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了解和掌握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与基本方法,在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所以,在《教育学》课程教学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当掌握最基本的教育教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再发挥主体作用、发展创新意识,达到更高的要求。提问作为一种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对于强化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识记是非常重要的;课堂的有效性提问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记忆力,对于引导学生发现教育问题、分析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善学乐学

公共课教育学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更关注到学生的教育地位,即学生兼具“教育的对象”和“学习的主体”两个特性,其学习活动也不是简单的模仿和复制,而是主动内化经验的过程。夸美纽斯曾对教学方法提出过一种设想,即我们可以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可以促进“教”与“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校教育除了侧重在“教知识”的层面,也应该观测到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完全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寓教于乐”,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作为标尺,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这同有效提问的基本特征是一致的。此外,《教育学》课程偏重理论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提问的必要性。教育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可以将兴味索然的教育学课堂变得充满乐趣和生机,使学生善于接受学习、乐于主动学习[2]。

(三)信息反馈

教学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成的师生双边互动与交流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动态的,需要教师随时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来调节教学各环节之间的衔接,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教学效果和质量。虽然获取信息反馈的方式多样,但是采用有效性提问,是最具有时效性和具体性的一种方式。例如,一些关于教育学基础知识点的提问,可以使教师明确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识记情况;一些具有分析性的提问,则可以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应随时更换方式方法,从中总结有效性提问的相关经验,及时调整教学手段和方法,完善整个教学过程,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育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有效性提问的实施策略

地方院校公共课《教育学》课程是师范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一门具有奠基性质的教师教育课程,其教学实施主要运用讲授法、小组探究、习题操练、课堂讨论、阶段测验等多种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不管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开展有效性提问都是必不可少的,其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末,担负着检验教学成果的重任。

(一)紧扣教学目标设计有效问题

在教育学的新课标里,不仅对应师范生的毕业要求改革了课程目标,每章节对应的教学目标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革新,教师在开展有效性问题时,应该以新课标的教学目标为指导,合理设置问题。例如,“教育目的”一章中关于“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之一:“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据此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围绕这一目标列举几位应试教育模式下“学霸”成才的经历,预设“谈谈你最欣赏哪一位?按喜爱程度将他们排序,并说明理由”等问题,请学生回答,以考察他们对于“人的发展及成功”的认识;再揭示这几位“学霸”的不同悲剧,预设“此刻,他们在你心里的排名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等问题,以引导学生对于“素质教育的内涵”的思考,即“科学文化素养只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内容,学习成绩的高低不是评价一个人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以突出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推动全面发展、培养个性健康、以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内涵。

(二)结合教学重难点设计有效问题

《教育学》课程的教学重点,是教育学各章节教学目标中规定识记和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该学科教学的核心内容。该课程的教学难点,是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既有区别、也会有重合,例如,有时难点不一定是重点,有时重难点是同一内容。当然,由于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导致学生群体的发展实际水平也有所不同,所以在对教学难点的把握上,教师应该因材施教,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加以突破。教师在开展有效性提问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教学重难点、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特征为基础,设计有效问题。例如,针对“教师专业发展”这一章教学重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的专业标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与途径。”和教学难点“通过对教师观的学习,形成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职业理想与职业信念。”教师可以结合师范生兼具“大学生”和“预备教师”双重角色的特征,预设“你理想中的教师形象是怎样的?”“你认为现阶段的自己能够胜任教师这一职业吗?为什么?”等问题,加之一些典型的“模范教师”和“失格教师”的案例对比,引导学生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和职业道德等教师观的问题的思考[3]。

(三)落实问题设置目标、提高设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虽然是教学的重要手段,能够提高教学成效,但如果教师提问形式选择错误、提问时机不当、对学生的回答没有及时反馈,提问的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在提问形式的多样性上,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章节的内容选择限制性提问、婉转型提问、启示型提问、攻击性提问或者协商型提问,以达到最有效的教学效果。在提问时机的恰当性上,教师首先可以以一个课时为单位,将45分钟划分为几等分,在大致等分的时间点设问,以调节学生的注意力;其次可以在技巧上有创造性地设问,如在新旧知识衔接时提问、在导入新课时提问、在重难点提问、在学生发言停顿间隙提问等。在提问的反馈性上,教师应该及时对课堂提问进行点评与总结,以达到问题设置目标;面对学生的正确答案,给与肯定与褒奖,而面对错误答案,及时纠正与引导,启发他们更深入的思考;同时,教师要多采用积极正面的教育性评价语言,激发学生潜在能力,增强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豪感。

(四)建立师生有效互动,提高课堂问题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发挥教育学的“双主体”作用、双向交流互动的动态过程,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把控着师生间有效互动的程度,对教学成效的高低有直接影响。此外,教育学新课标的教学预期提到:学生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知识有系统的认识,形成正确科学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与教学观;熟悉我国教育方针与法规;掌握教育的本质与规律、新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德育理论等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教案设计、开展教学工作、对学生进行德育等的基本能力掌握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形成教学与研究相互促进的认识;能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教育教学现象与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能够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热爱教育事业,自觉为成为一名合格教师做准备。新课标的课程目标中也明确要求学生要学会合作学习,这种合作关系既包括生生间的有效合作学习,也包括师生间的课堂有效互动。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只有将课堂有效性提问的质量提高,从设计有效问题的目标、内容、设置、实施等方面进行优化,使课堂提问成为一种检验学生学习成果、促进师生有效互动的常态化方式,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的有效性。

(五)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问题实施是有效性问题设计的核心,其需要教师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而言,教师需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种特定的情境,启发学生的态度体验,在帮助其理解教材的同时激发他们的情感。在教育学课堂教学中,恰当的情境引入不仅会让学生感到所学的知识更具趣味,对于教学的难点,更能激发学生发挥主体性去攻克之。为此教师要营造民主、乐学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勇敢提问、大胆质疑,师生在一问一答中共同解决问题,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参与感,也突出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更发展了他们的批判性和创造性。如案例:阅读下述材料,分析材料中的各主体的权利与义务。“涛涛经常在课堂上用手机玩游戏、看小说。某天,他又玩游戏,班主任李老师上前制止。李老师没收涛涛的手机,并告知涛涛这节课不要上了,在走廊思过。这时,正好校长路过,问清了原因后,把涛涛送回教室。事后,校长把涛涛的班主任李老师找去,对李老师做出了批评。但李老师心中不服,对校长说他有教育学生的权利。回到办公室后,同事张老师劝解道:‘你无须生气,如果是我,就不管,反正他是在自己玩,也没影响其他学生。’”教师通过案例教学,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允许学生提出质疑,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主动学习,做到将课堂无效提问转化为有效提问,促进学生探究思考能力和问题意识的发展。

猜你喜欢

公共课教育学有效性
当代艺术概念的确立与有效性
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浅析我国当代教育学改革的策略
寻找教育学的历史逻辑
Factors Affecting Memory Efficiency in EFL
On the Importance of English Vocabulary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Seven Suggestions on How to Enlarge English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