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技术在美术馆教育中的应用
2022-11-23任杰
任 杰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5
如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们也认识到互联网技术对于社会生活、企业生产的重要作用,数字化技术是互联网技术的一种,应用于教育形态有助于提升教育的质量,美术馆作为艺术作品展览和艺术意识熏陶的机构,承担着重要的艺术教育责任,如何将先进的数字化技术与美术馆教育融合在一起成为很多人关心的问题。传统美术馆教育主要是运用实体美术作品或开展一些美术活动邀请单位或学校参与其中,成人或学生经受艺术熏陶和文艺陶冶,从而提升其艺术鉴赏力和艺术创造力,这种模式是比较单一的,借助于数字化技术可以使美术馆从实体建筑转化为艺术信息资料被放入网络环境中,通过网络,人们可以了解美术馆,了解艺术理论、艺术作品、艺术创作理念等,通过开展线上宣传及教育等活动,为美术馆教育提供全新的实践方式。
一、美术馆教育的概念
美术馆教育是美术馆与生俱来的属性之一,是在美术馆发展中逐步演变及延伸而来。中国博物馆学专家苏东海先生等学者认为博物馆具有收藏职能与研究职能,教育其实是这些职能的拓展[1]。在不同的阶段美术馆承担的职能是存在差异的,且具有的教育功能也是不同的。
美术馆教育主要以美术馆为载体,主要利用美术馆的艺术创作氛围和作品等实现艺术教育与场馆的有机融合,可以充分发挥美术馆中的展品价值及举办活动的便利性,为很多学校提供艺术教育的场地,主要以艺术创作活动为主,包括参观、鉴赏、动手实践等形式[2]。
美术馆教育突出了教育的实践性,重视参与者的真实艺术体验。近些年,我国的美术馆教育研究被很多学者重视起来。美术馆具有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主要是宣传艺术创作理念,展出艺术作品,突出国家对艺术创作的重视,美术馆要积极与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学校等部门建立联系,促进其公共服务职能的提升。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互联网数字化平台为美术馆品牌的打造,为美术馆教育的推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很多美术馆与国外一些美术机构开展合作,运用中国化的艺术语言敲开了世界的大门,打破了艺术教育的限制,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弘扬。例如,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2012年开始参与谷歌“艺术计划”,官网境外访问量增长速度惊人,中国艺术在国外的影响力随之提升。据科学数据统计,我国已经建设了约有4100多个美术馆,数字化艺术藏品多达8900多件,组织的线上宣传及教育活动超出5万次,参与的观众超过39亿人次,美术馆教育发展迅速,教育资源比较丰富。但是,和国际上很多重视艺术事业的国家相比,中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3]。数字化技术使各地的美术馆教育资源得到交流和共享,学习者获得了更多的选择,推广美术馆教育任重而道远。
二、美术馆教育基于的理论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是教育的基础理论之一,美术馆教育阐释主体是参观的观众,在19世纪之前,美术馆在欧洲比较盛行,尤其在文艺复兴之后,西方诞生一批艺术创作者,包括很多画家、雕塑家等等,当时欧洲的美术馆主要的教育形式是宣传教义,感化受众,带有宗教的属性。美术馆教育带有一定的专业性,参与教学的人员多数不是专业的艺术教育人才,美术馆教育主要围绕艺术作品展览和陈列开始,每个美术馆的风格是存在差异的。20世纪60年代,美术馆工作者审视美术馆教育开展的重要性,以艺术作品为教育载体的模式受到了质疑。美术馆要以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教育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美术馆教育的规范性。美术馆教育人员面对不同的受众,要对教育形式进行规划,选择丰富的素材,挖掘潜在的参与教育人员。
(二)体验学习理论
体验式学习重视学习者的体验,在学习实践中获得的感悟和知识,体验式学习理论与传统二元教育模式是对立的,美术馆教育正是强调这种体验式学习的重要性,鼓励人们积极参与艺术理论学习、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实践。国外学者马克尔曾提出“自主选择式”理论,他强调受众可以自主选择美术馆进行参观学习,知识的获得与受众自己的选择息息相关,他的文章《美术馆的自主选择式学习体验》中指出,教育过程需要学习者的解析,不同的学习者对于同一个作品的感悟也是不同的,参与欣赏与创作的过程是有意义的。美术馆教育不再重视教师的教育,而是重视学习者自己的体验和实践,美术馆的环境条件,使学习者可以参与其中身临其境体会艺术作品创作的灵感。体验式学习理论基础上又产生了“沉浸式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是罗伊· 巴兰坦等人,美术馆是开展沉浸式学习的好地方,运用数字化技术可以实现虚拟美术馆的沉浸式学习[4]。
三、数字化技术应用于美术馆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互联网技术发展飞速的今天,美术馆如何借助数字化技术实现艺术教育的普及和推广至关重要,运用数字化技术对于美术馆教育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数字化技术使美术馆教育对于实物依赖减弱
在网络背景下,美术馆教育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线上教育资源,减弱了传统实物对于美术馆教育的束缚,学习者的体验式学习不仅可以通过实物完成,还可以通过网络参与线上教育。线上艺术教育不再限定非要在美术馆实体场馆内部进行,一些藏品及艺术作品可以通过图片配合文字、视频等形式展现出来,这种新的教育模式对于实物的依赖明显弱化,实现了美术馆教育的巨大突破。越来越多的文化场馆都认识到实体性接触的教学形式可以改变了,美术馆教育借助于数字化技术实现了教育模式的变革。
(二)虚拟与实体美术馆教育效果的提升
尽管数字化技术应用于美术馆已经开始有很多的案例。但是,不能忽略实体美术馆的作用,美术馆为艺术教育和艺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是不能抹灭的,美术馆组织的各类艺术参观活动和艺术创作活动可以使参与者身临其境,美术馆中学习者可以抒发感受,进行必要的情感交流,体验式的学习效果是比较明显的,实物性教学曾是美术馆教育最基本的特点之一。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使美术馆实体与虚拟功能进行有效的整合,发挥实体资源的作用。例如,对实际藏品和艺术作品进行拍照或录视频,上传至网络美术馆平台中,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线上观赏及艺术创作探讨,分析艺术作品创作的手法和表达的思想,美术馆数字化教育的实践不能完全摆脱实体,要发挥二者的融合作用。
四、美术馆教育数字化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足够的资金
在2011年,我国有关部门发布了《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意见》,之后很多公立美术馆没有了获取收益的方式,主要资金依靠政府部门的财政支援,社会团体及企业的捐助不足,尤其是一些地方性的美术馆更是缺乏足够的资金用于教育事业,资金渠道相对单一,这也是影响美术馆教育数字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多美术馆资金比较零散,缺乏持续性的投入[5]。
(二)美术馆硬件和软件发展条件有限
部分地区政府部门在城市化建设中会将美术馆建设作为其中一项工程,在建造初期比较注重,后期建设比较盲目,缺乏细节的规划,导致美术馆级别与实际场馆环境不符,实地勘察不足,后期很多问题影响施工,美术馆硬件设施受到影响。且部分美术馆软件设施也建设不足,导致美术馆教育难以实现。常常有很多美术馆存在场地很大,却出现没有藏品的现象。
(三)缺乏高质量藏品或作品
美术馆的基本职能就是收藏和展览、陈列艺术作品,藏品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美术馆的规模和档次,是确定美术馆风格的关键,不同的美术馆因为主要收藏的艺术作品类型而具有不同的个性。但是,实际上很多美术馆收藏缺乏主题,藏品比较混乱,且收藏藏品较少,质量较低。因为捐赠是美术馆获得藏品的主要方法,地方性美术馆难以吸引较好的藏品。而且,很多藏品在市场的运作下,很多不在美术馆中收藏,美术馆的展览也多是带有市场经济的属性。艺术家也会对美术馆有所选择,行政级别较低的美术馆馆内基本没有高质量的展览,也就难以吸引学习者和收藏者。
(四)美术馆定位不够准确
美术馆的定位问题与美术馆教育息息相关,我国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司长诸迪曾说过:中国美术馆最大的问题就是建设运行中缺乏明确定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地方性美术馆对自己定位不准确,地方性美术馆规模较小,且服务的受众群体较小,受地方文化、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地方性美术馆建设比较盲目,很多功能没有发挥出来;其次,美术馆职能定位较为单一,部分美术馆认为自己就是展览馆,主要任务就是展出艺术作品或藏品,对于美术馆教育不够重视,忽视了美术馆的教育、研究、科研等功能,自然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也十分有限。
五、基于数字化技术的美术馆教育模式
(一)美术馆建立官方教育平台
美术馆教育运用数字化技术首先体现在建立美术馆网站上,在网站上传美术馆的相关信息,包括藏品信息、展览活动安排等,通过网页浏览阅读的模式,实现信息传递和教育资源的共享。例如,美国国家艺术博物馆(National Gallery of Art)为例,1937年建馆,2006年建立官方网站:creativity explored.org,最开始仅由4个板块构成,到2010年逐步开设教育板块,到目前已经发展到9个板块,涵盖了多项职能,如美术馆介绍、展讯信息、展览详情、艺术家生平简介、教育推广、科研活动、藏品信息、衍生商品销售等等。其中教育板块又划分为各阶段学生可以使用的模块。中国美术馆可以借鉴这种模式,搭建美术馆网站,实现美术馆教育信息的传递,提高教育的便利性。
(二)利用线上教育软件强化教育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很多工作通过手机就可以完成,智能手机甚至很大程度上逐渐取代了电脑。美术馆教育可以借助于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等,采用APP的形式为受众提供线上美术馆公共服务及教育功能,运用软件实现教育资源的分享。这种教育模式主要运用数字化技术,采用线上直播互动的方式,搭建线上教育模块,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取美术馆相关信息,获取艺术创作等理论知识等,学习十分便利。例如,学习者使用MagnusAPP,可以浏览到美术馆中的藏品,关注美术馆举办的艺术展览信息,参与线上投票以及现场预定美术展览参观名额等,通过GPS定位确定美术馆位置,方便快捷,便于学习者了解美术馆的实际情况[6]。
(三)运用社交媒体优化教育
中国美术馆在2013年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学习者可以通过关注公众号获得相关信息,包括教育信息和展览活动通知等,可以随时随地观看藏品,近些年的鉴赏和分析,可以收听藏品解读。公众平台上分享的艺术作品可以通过高清照相机拍摄后上传,保证学习者欣赏的效果。2007年卢浮宫官方网站首次推出“数字化微笑”专栏,很多人想要欣赏《蒙娜丽莎》,只需登录卢浮宫官方网站,就可以找到高清图片进行品味,画面十分清晰。数字化美术馆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例如有的人是专门学习油画的,有的人是学习雕刻的,有的人对环保材质手工感兴趣,美术馆就可以根据个人需求推送差异化的教育信息,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四)虚拟美术馆的建设
可以通过VR技术建立虚拟美术馆,采用模拟仿真技术,运用计算机集成模型,营造动态三维视角,模拟感知。例如,视觉、听觉、味觉等,带给受众一种沉浸式的体验,虚拟美术馆的建立,用户登录网站,可以随意调节角度,仿佛自己置身于美术馆当中,是虚实场景的有效结合[7]。上海的中华艺术宫的数字展馆就是一个典型,设计了合理的参观路线,用户在线上模拟实景参观线路,效果十分逼真。
综上所述,数字化技术运用于美术馆教育中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美术馆要从教育功能出发,改变传统的艺术教育模式,突出体验式学习和互动实践教育形态,重视先进技术的应用,尤其在新媒体发展迅速的今天,借助于大数据、云计算、虚拟技术等,构建高效的美术馆教育体系,为艺术教育的改革提供必要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