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城市2021 年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2022-11-23普智萍张正洪

农村科学实验 2022年7期
关键词:稻曲虫量二化螟

普智萍 孙 雷 张正洪

(应城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湖北 应城 432400)

我市种植作物以水稻为主,常年播种面积在4.33 万hm2左右,其次是小麦0.95 万hm2、油菜1.28 万hm2;病虫害种类多、危害频繁,特别是今年水稻稻曲病、小麦赤霉病的大流行,给农产品品质造成一定影响。结合今年我市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实际发生特点,及时开展梳理,进行原因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病虫害的监测防控提供历史依据。

1.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

1.1 二化螟基数高,发生程度中等偏重

2 月下旬末至3 月上旬冬后虫源基数剥查,冬闲田残虫量平均高达8625 头/667m2,比去年同期略少。但3 月上旬至4 月中旬的低温降雨天气使越冬代死亡率有所上升,截至4 月19 日剥查统计,全市各类型田越冬基数权平4218.7 头/667m2(比去年同期少3201.3 头),化蛹率14.1%,化蛹进度明显迟于去年。今年我市一代二化螟发生、危害极不平衡,发生期从5 月中旬至6 月底长达近50d,早稻、再生稻发生面积0.23 万hm2,中稻发生面积3 万hm2,一般田块枯心株率0.2%-2%,部分田块枯心株率高达3%以上。据我站6 月29 日调查,一代二化螟残虫量为820-5000 头/667m2,平均2530 头/667m2,比去年同期多390 头;化蛹率16.8%,发育进度略早于去年,预报二代二化螟为大发生,发生期为7 月15 日-8 月2 日。8 月上旬调查统计,全市二代二化螟发生面积3.73 万hm2,一般田块白穗率0.2%-2.2%,平均0.8%,发生程度明显重于去年。第三代二化螟预报为中等偏重发生,发生期为8月25 日-9 月9 日,主要危害我市晚稻和一季晚。实际发生面积0.57 万hm2,卵孵高峰为9 月上旬初,一般田块白穗率0.3%-2.5%,平均1.1%,部分田块形成集中危害,危害团症状明显。

1.2“两迁”害虫虫量上升快

6 月下旬市植保站在全市多个乡镇调查,稻飞虱百蔸虫量0-300 头,平均55 头,未见达标田块;7 月14 日-16日市农技推广中心组织对全市水稻病虫害开展大面积普查,稻飞虱虫量明显增多,百蔸虫量50-5000 头,平均450 头,达标田块占12%。8 月12 日-13 日在全市中晚稻田大面积普查和定点调查,稻飞虱百蔸虫量100—6000 头,平均520 头,达标田块占15%,褐飞虱比例占55%;稻纵卷叶螟百蔸虫苞10-150 个,平均51 个,百蔸虫量0-12 头,平均6.5 头,4 龄-5 龄幼虫占比50%,蛾量134-1467 头/667m2,平均805 头/667m2,严重田块超出防治指标5 倍以上。9 月上中旬随着我市中稻的收割,部分迟熟中稻褐飞虱虫量急剧上升,在义和镇、陈河镇、东马坊办事处等地调查,稻飞虱虫量明显增多,百蔸虫量200-7000 头,平均750 头,达标田块达20%,给迟熟中稻造成一定危害损失。

1.3 纹枯病发生面积大,流行程度轻

受6-7 月份梅雨期和8 月中旬初降水影响,我市早、中稻纹枯病普遍发生,7 月14 日-16 日全市大面积普查,中稻纹枯病发生面积2.3 万hm2,病蔸率5%—35%,平均12.5%,病株率0.5%-4%,平均1.5%,但发病病株病级多为一级,二级以上比例低,病情指数平均0.62。

1.4 稻曲病流行范围广

由于今年水稻孕穗-破口期降雨量比常年集中偏多,部分感病、迟熟品种流行较普遍。全市稻曲病发生面积0.47万hm2,是近5 年来我市发生面积最大的一年。尤其是8月9 日-12 日我市普降大雨,正处于迟熟中稻破口期,加上8 月下旬的大风天气,为稻曲病侵染和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据9 月17 日在陈河、义和等镇调查,一般田块病穗率2-15%,严重田块病穗率高达30%。

1.5 稻瘟病局部发生较重

今年我市梅雨期降雨量低于常年,但降雨时段比较集中,稻瘟病感病品种、再生稻、老病区流行较普遍,全市稻瘟病发生面积0.3 万hm2左右,其中穗颈瘟0.13 万hm2。7 月20 日后糯稻、再生稻穗颈瘟零星发生,部分糯稻感病品种(珍糯、鄂糯7 号等)出现“冒穿”症状;8 月底调查,穗颈瘟病田病穗率0.5%-5%,严重田块达10%以上。截至8 月下旬我市防治稻瘟病0.4 万hm2,有效地控制了稻瘟病的蔓延。

1.6 小麦病虫害发生特点

我市夏粮以小麦为主,常年种植面积在0.93 万hm2左右。由于今年春季降雨偏多,特别是3 月下旬至4 月上旬的雨水天气与小麦扬花期高度吻合,造成小麦赤霉病的流行。据市植保站监测预报,今年小麦赤霉病全市为大发生(5 级),也是近十年来最严重的一年,发生程度重、范围广,病情指数高。小麦条锈病前轻后重,主要表现为3 月中旬前难以查见病症,3 月23 日首次查见条锈病后,病情迅速发展,病田率不断增加,发生程度加重。截至5月上旬调查,全市小麦赤霉病发生面积0.78 万hm2,防治面积1.17 万hm2,病田病穗率一般田块5%-20%,严重田块达40%,平均15%,病田病粒率0.1%-2%,平均1.2%;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0.23 万hm2,防治面积0.35 万hm2,病田病叶率0.05%-1.5%,平均0.8%。

1.7 油菜病虫害发生特点

我市作为油菜轮作试点项目县市,常年种植面积在1.27 万hm2左右,病虫害发生以苗期病虫害和油菜菌核病为主。据我站2020 年11 月10 日调查,油菜蚜虫发生面积0.5 万hm2,百株蚜量20-500 头,平均165 头;菜青虫发生面积0.27 万hm2,百株虫量0-20 头,平均4.2 头;黄曲条跳甲发生面积0.15 万hm2,百株虫量5-80 头,平均16.5头。以上三种虫害对油菜苗期正常生长有一定影响,造成部分田块损苗严重。今年我市油菜菌核病预报中等偏重流行,据我站2月下旬调查,每平方米子囊盘个数0-8个,平均1.4 个,重茬油菜田每平方米子囊盘达2.6 个,萌发期比常年略偏迟;4 月上旬调查,全市菌核病发生面积0.43万hm2,一般田块茎病率2%-5%,少数田块达到8%以上,总体呈现中等偏重发生。

1.8 草地贪夜蛾前轻后重

我市今年自6 月1 日首次在黄滩镇草贪性诱监测点发现草地贪夜蛾成虫后,迅速在全市各乡镇开展普查,截至6 月30 日在杨岭镇伍份村首见幼虫危害。7 月1 日-31 日系统调查被害株率1%-8%,平均2.3%,百株虫量0.5-5头,平均1.4 头;8 月1 日-26 日系统调查被害株率2%-16%,平均4.5%,百株虫量1.5-12 头,平均3.8 头。调查呈现夏玉米草贪危害要重于前期春玉米田块的危害。全市有10个乡镇发现草地贪夜蛾的危害,比去年少2个乡镇。春玉米、夏玉米累计发生面积达167hm2,占播种面积的22.8%,高粱发生面积150hm2,占播种面积的18.7%。

2.主要病虫害发生原因分析

2.1 水稻病虫害发生原因分析

“两迁”害虫。(1)气象条件:今年我市梅雨期短,但降雨量集中,共经历了3 轮较强降雨过程。稻纵卷叶螟迁入早、迁入量大,发生分布不平衡,有效防治窗口期短,三代稻纵卷叶螟残留虫量高。8 月9 日-12 日我市普降大雨,有利于“两迁”害虫的迁入。(2)迁入和繁殖:8月中旬中稻正进入灌浆期、一季晚进入幼穗分化期且天气以晴热高温和间歇性降雨为主,有利于“两迁”害虫的迁入;我市优质稻种植面积大,尤其是糯稻常年种植面积在2.3 万hm2以上,营养丰富,抗虫性差,有利于其繁殖为害。(3)虫源田迁移:9 月上旬随着我市中稻大面积收割,稻飞虱集中向晚稻和一季晚田迁移,由于中稻虫源田面积大,而晚稻面积小,造成混栽区晚稻田集中受害。

水稻二化螟。(1)气象条件对越冬代二化螟的影响:今年我市二化螟越冬基数虫量达到8625 头/667m2,属大发生年份,但4 月中下旬的低温阴雨时段与二化螟化蛹盛期吻合程度较高,导致越冬代二化螟基数下降明显,截至4 月19 日剥查,全市各类型田越冬基数权平4218.7 头/667m2(比去年同期少3201.3 头),化蛹进度整齐度不高,迟于去年,一代二化螟发生、危害极不平衡。(2)梅雨期雨量:6月中旬至7月上旬的梅雨期时间短、降雨总量少,有利于一代二化螟的生长发育以及化蛹和羽化,导致二代二化螟发生期略早于去年,发生程度中等偏重(4 级)。(3)农户防治意识不强:近几年我市一代二化螟发生程度有所减轻,再加之早稻面积小,农户对一代二化螟的防治不够重视,使一代二化螟残虫量偏高,增加二代二化螟发生的基数,加重了二代二化螟的防治压力。

水稻病害。我市水稻病害主要以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为主。纹枯病是我市常发性病害,稻瘟病、稻曲病与水稻品种抗病性、气候条件直接相关。(1)品种及抗性:近年来我市稻瘟病、稻曲病流行频次有所增加,田间菌源丰富,再加上我市种植的糯稻、优质稻面积大,感病品种居多,为水稻病害流行提供了基础条件。(2)气候条件:6 月中旬至7 月上旬梅雨期总雨量虽然偏少,但降雨时段比较集中,且晴雨相间,温湿度适宜,导致7 月中旬部分品种(特别是糯稻)出现稻瘟病急性病斑,同时纹枯病也流行普遍;8 月9 日-12 日及8 月下旬我市出现强降雨过程,迟熟中稻和一季晚正处于破口-扬花期,部分感病品种穗颈瘟发生,稻曲病呈现流行趋势。(3)预防不到位:立秋后昼夜温差大,田间水稻冠层露水多、持续时间长,加之我市一季晚和迟熟中稻种植有一定面积、优质稻比例高,容易感染稻曲病、稻瘟病;以上“两病”易防难治、重在预防,一旦错过防治时期,防效难以保证。如稻曲病最佳防治时期为水稻破口前一周,即剑叶鞘抽出之后、剑叶叶枕距为3cm-4cm 之时,很多农户难以把握。

2.2 两夏作物病虫害发生原因分析

2.2.1 病害发生程度重,范围广。由于今年降雨量大,雨日多,田间渍水明显,湿度大,十分有利于病菌侵染和流行,导致油菜菌核病、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的大面积偏重发生。

2.2.2 防治效果差。据市气象台资料,我市春季(3 月-4月)降雨日数达29d,总降雨量达209.1mm,与历年相比偏多近三成,可谓“天无三日晴”。受长期阴雨天气影响,有效防治时期短,难以进行有效的预防,如油菜菌核病、小麦赤霉病的最佳防治窗口期(花期)我市持续降雨,无法组织有效的药剂喷雾,部分药剂喷雾遇雨冲刷后又未及时补施,导致病情蔓延,得不到很好的控制。

2.2.3 群众防治意识淡薄。我市主要种植作物为水稻,大多数农民对于夏粮夏油是“重种不重管”,由于小麦、油菜效益比较低,广大农户对小麦、油菜病虫害防治意识淡薄,不愿花钱用工开展防治,“望天收”的思想较重。

2.3 其它综合原因分析

2.3.1 耕作栽培制度影响。我市中稻主要选用优质稻品种,“两迁”害虫为害盛期正处于中稻植株体内氨基酸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丰富期,利于稻飞虱的取食及生长繁殖。加上我市中稻播期从4 月上旬开始,最迟可以播到5月下旬,还有部分单、双季稻混栽区,导致桥梁田较多,为二化螟、“两迁”害虫的连续发生创造了条件。部分农户耕作管理中喜好偏施氮肥,降低了作物的抗病能力,加重了稻曲病、稻瘟病等病害的流行。

2.3.2 抗药性的迅速上升。由于农户普遍具有守旧的用药习惯,不愿意采用新药剂,像吡蚜酮、有机磷、氯虫苯甲酰胺类农药在我市已经使用10a 以上,长时期过于依赖单一化药剂防治,未采取不同类型农药轮换使用的原则,导致稻飞虱、二化螟等水稻害虫抗药性迅速上升。

2.3.3 施药方法简单粗放。我市农村水稻种植散户多以留守老人为主,基本上都是使用10-20kg 规格的传统背负式喷雾器,施药过程中存在水量不足、随意复配药剂、用药量不准、喷洒不均匀等现象,施药方法简单粗放,导致防治效果不理想。

3.主要防控对策

3.1 强化病虫疫情监测。进一步完善县、乡镇监测体系,加强监测网点建设,提升装备水平,加快新型测报工具应用,提高监测预警水平和能力。

3.2 发展专业化统防统治。加大对本地专业化服务组织的扶持力度,提升其服务能力,实现“管理规范、装备精良、服务高效”。积极引导专业化服务组织进行服务方式创新,实行全程承包防治和代防代治。制定扶持政策,对积极推广使用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植保无人机等新型植保器械的专业化服务组织予以适当奖补。

3.3 推广绿色防控技术。积极开展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重点示范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理化诱控、蜜蜂授粉等绿色增产技术和产品,辐射带动全市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43%以上。大力推广应用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低毒农药替代高毒农药措施,推进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发展。

3.4 及时开展技术指导。市植保站和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在病虫害发生期,要全力为农户和专业化防治组织搞好服务。一是编印和下发技术资料;二是利用电视、电台等媒体做好宣传发动;三是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和专业化服务组织开展病虫防治活动,提高群众病虫防治的主动性和防治效果。

猜你喜欢

稻曲虫量二化螟
不同形态指标用于二化螟幼虫龄期划分的研究
应用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效果评价
水稻稻曲病菌侵染行为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稻虾共作模式对稻田二化螟的影响
安徽北部小麦田草地贪夜蛾发生情况及田间防治试验
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棉盲蝽的效果
利用虫情测报灯探索害虫发生规律
利用虫情测报灯探索害虫发生规律
稻曲病菌成灾机制与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省农委召开水稻二化螟航化放蜂防治技术现场培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