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2022-11-23王慧
王 慧
(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第三小学)
一、我校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了解的现状
在一次不经意的聊天中,我蓦然发现,我们班的孩子对于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等我国传统节日知之甚少,有的混淆节日,更不用说这些节日都是哪天了。倒是洋节日还能说出几个日期。至于国庆节、建军节、劳动节、植树节等究竟是哪天,竟鲜为人知了。一瞬间我发觉有些可怕了,难道某些传承到我们孩子这一代就要断档了吗?一些常识何以变得如此陌生?
(一)低年级学生不了解春节
随机问询了数十个一到三年级的学生,绝大多数学生不知道春节和除夕的区别,很大一部分学生甚至没听过“除夕”这个词,大多数学生对于过年的认知只停留在吃好吃的和放鞭炮这两点。而打牌就是孩子们心中的过年风俗。他们对于传统节日的好奇心明显不足,更没有求知欲。
(二)高年级学生知节不知俗
在与高年级学生交谈时,我发现绝大多数学生能够知道春节、中秋、端午、重阳等节日,但是对于具体时间就知之甚少了,而相应的风俗就更不用提,很多混淆也就罢了,更多学生干脆就是不知道。很多学生在聊天时表现出对于传统节日的不上心、不在意,丝毫不因为不了解而不好意思,似乎对他们来说,不了解、不知道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用他们的话说,“我们班班长、学习委员也不见得知道的,大家都不知道,这很正常啊”。
(三)对于优秀传统文化求知欲低
那么,如果主动教给学生传统文化知识,效果又会如何呢?对这个问题,我们做了一个小实验,将一张印满传统节日风俗的纸贴于各教室显眼处,并追踪观察,通过三天的观察得到以下结果:
1.一、二年级学生几乎没有观看的,个别学生注意了但脚步没有停留下来。这一方面是因为学生识字量不足,但更多是因为对于传统文化的不留意。反思一下,也许配上插图会更能吸引他们一些吧。
2.高年级学生多数会停留下来观看,单独一人观看的几乎没有停留超过5秒的;几人一起观看的没有停留超过40秒的。高年级的学生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匆匆而过的状态,没有耐心停留下来,只要感觉这个东西没意思,或者跟自己没关系,就不愿意付出耐心来观看。这虽然间接反映出现在社会的这种浮躁和快节奏,但是无法否认的是,学生们对于传统文化,尤其是对传统节日的兴趣极度匮乏,他们不认为知道这些有什么用,或者能给自己带来什么益处。
3.停留并观看完全部内容的学生极为罕见。虽然这种学生是存在的,但凤毛麟角。这些学生能记住多少呢?这又成了一个新的命题了。
二、造成此种情况原因探究
造成学生们对于我国传统文化认知严重缺失的原因,是由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构成的。
(一)社会因素
快节奏的生活理念和市场化的营销模式决定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模式作用于小学生,效果是甚微的。在这个成人都无法静下心来的时代,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无异于一曝十寒。为什么外国节日在孩子们心中地位和认知远高于我国传统节日?因为外国节日在中国外显为有形无质,只看中过程和商机而抛弃内在含义,加上进口外衣的噱头,能在国人尤其学生心里留下痕迹。反观中国传统节日,除去春节以外其他大多不温不火,小学生接触最多的也就是在日历上偶尔瞥见节日名称而已,这就直接造成有节不过的表象,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对其没有印象了。
(二)家庭因素
家庭传统文化缺失也是造成此种现状的原因。且不说家长们对于传统节日风俗了解的程度参差不齐,就是熟稔于心的家长,又有多少能和孩子一起过每一个传统节日?相信更多的家长选择口述节日特征,仅此而已。学生本身又有多少能重视起来的呢?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举一动深深烙印在学生的心里。对于那些家长都不了解的东西,学生自然而然地认为自己也没有必要知道,这是一种自然而合理的心理认知。那么,这就要求家长及时反思自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积累了。
(三)学校因素
与科学文化知识相比,传统文化知识尤在学校中的地位明显不高。它更多是作为一种校本课程呈现,学生大多不当一回事。有的学校强行要求识记相关知识反而弄巧成拙,引起学生抵触、厌烦。很多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是学校方面单向传输的,学生仅当作任务来完成。
三、改进方法探究
小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节日风俗的认知情况引人担忧,优秀文化传承面临考验,怎么办呢?我们不得不思考揣摩了。
(一)呼唤社会重视
1.主流媒体宣传不可缺失。媒体的传播方式不能局限于口号式的敷衍塞责,动画片呈现是一个好的途径,学生喜闻乐见;纪录片也是一种方式,想当初《舌尖上的中国》备受追捧,可见艺术水平高低才是关键;传统节日庆祝直播应推广,一个节日庆典如能做到多个卫视播放,相信效果肯定不错。什么时候社会认可了,大家在社会层面的认知上有了共识,学生们自然而然就会去效仿、去识记了。
2.民间活动兴起。当民间节日庆典能像广场舞一样深入民心,孩子们将耳濡目染,而非塞鸭而肥了。我们为什么不能在基层方面将这些传统文化知识落实到位?各种庆典如何才能点燃激情?这些都是要解决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孩子们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去接触传统文化。
(二)呼唤家庭重视
在国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的大背景下,呼唤与物质生活相适应的精神依托。很多家庭喜欢把钱花在宠孩子身上,其实不如带孩子去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家长们应该多和孩子过几个节,少捧着手机,别冷落了孩子。家庭氛围的营造,是每一位家长应当肩负的义务和责任。
(三)呼唤校园传统文化的复苏
曾经羡慕日本校园传统文化的繁盛,各种“祭”将他们国家的传统文化烙印在孩子们心里,反观我们,学校活动更像一场场“秀”,劳民伤财,学生的反感大于收获,而这种反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学校要切实地关注祖国传统文化的传播,适时地开展节日庆典活动、有奖问答等。各类相关活动不仅要开展,前期动员和文化传播也必不可少。提起学生兴趣,才能让学生乐学识记,进而延续传播。
总而言之,少年儿童中华优秀传统教育已经到了关键的时候,为了优秀文化的传播,从现在就要行动起来,社会、家庭、学校一个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