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跨学科传统文化视角的年级主题实践活动实施案例
——以五年级诗词大会“春”为例

2022-11-23张耀宇

张耀宇

(北京市大兴区庞各庄镇第一中心小学)

一、活动背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小学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项主要内容。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学习活动,是一种经验性、实践性、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课程。以实践活动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设置、地方管理、学校开发的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

二、活动目标

1.进一步促进小学生文化传承的自觉性,营造传统文化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

2.为学生搭建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平台,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得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3.通过诗词大会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以生动活泼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学校的热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活动内容与过程

(一)班级风采展示环节

1.活动过程简要描述

本环节由学生孙珺和林煊主持。“今天,我们将和大家一起展开一场传统文化之旅,去重温那些历久弥新的经典诗句,去感受那些沁人心脾的动人旋律,去体验那些代代传承的书画工笔。这样的温故知新,可以拂去我们记忆上的灰尘,而古代文人的情怀和智慧,也同样能点亮我们今天的生活。来吧,一起加入我们的文化狂欢!”两位小主持人穿着漂亮的演出服站在舞台中央,沉稳的主持风格让人眼前一亮,预示着活动就要开始了。

在主持人的指引下,小演员们按照班级顺序依次登场表演。五(一)班同学们表演的是小合唱《春晓》,这也是12位同学首次表演合唱作品。通过题目,我们就了解到这是一首古诗新唱的歌曲,由著名作曲家谷建芬为孟浩然的名作《春晓》谱曲而成,旋律上活泼清丽,深受同学们喜爱。同学们虽然有些紧张,但仍用甜美的歌声为大家带来了一幅春意盎然、充满希望的景象。

五(二)班的同学则表演了配乐诗朗诵《春江花月夜》,其中6人诵读,1人演奏古筝,1人表演书法。抛开了嘈杂的电声伴奏,静静地听一听传统乐器隽永的回响,感受到民族音乐与诗词韵律的完美结合,让人心情沉静。此次表演,五(二)班同学创新性地加入的书法展示,将音乐、诵读与书法相结合,再配以大屏幕中播放的国宝《千里江山图》照片,使演出效果非常好。

五(三)班的两位同学为大家带来了快板《快乐唱古诗》。快板是我国传统的曲艺形式,表演方式简单,文本内容贴近人民生活,在愉快的氛围中还具有一定的说理性,深受群众喜爱。在当今生活中,快板受到新娱乐方式的冲击而逐渐衰落。此次活动中,两位同学以娴熟的打板技巧、张弛有度的表演姿态,为传承传统艺术形式而努力,精神可嘉。

2.实施主体表现分析

(1)本环节由各班自主准备,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直接考验。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艺术学习过程和舞台实践经验,因此,围绕着本次活动的主题“春”,学生在表演内容的选择、自发组织排练的过程、服装和道具的准备等各方面均自主完成,在创新能力、组织能力、表演能力及心理素质方面学生们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升。

(2)在内容选择上,三个作品紧扣“传统文化”题材,以古诗作品为切入点,采用了合唱、配乐诗朗诵、快板三种完全不同的艺术表演形式,极大地丰富了小观众们对“传统文化”在学科融合中的感悟,使其直观感受到了传统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以及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的深远影响,是一场质朴又不同凡响的视听盛宴。

(3)虽然在风采展示环节没有评分,但这三个小节目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班风、班级文化的不同理念和建设成果,对于集体荣誉感比较强的高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良好的交流和学习的机会。

(二)必答题环节

1.活动过程简要描述

由主持人宣读比赛规则。必答题环节共设置30道题,并另有3道备选题以作补充。其中,每班完成10道题,每题10分,答错不得分。全班同学按座位以开火车形式参与答题。按照题号顺序作答,每人1题。同一道题3名同学回答错误则由主持人揭示答案,选手不得分。比赛按照一、二、三班的顺序进行,如在五(一)班同学答题时,其余两班默答,并起到监督作用,以此类推。

此环节属于热身性质,在题目设置上较为简单,以班级活动中老师讲授的主题实践课和推荐的十首诗词作品,以及日常所学的艺术学科知识为主要范围,设计了古诗理解、诗词填空、看图猜诗词等题目,并搭配少量的音乐听辨、书画赏析等艺术基础知识题目。

在比赛中,五(一)班同学参与答题积极性高,答题速度相对较快,且正确率达到百分之百,首战即打下良好的基础。五(二)班同学对古诗题目把握比较好,但在一道音乐基础知识题中失分,答题速度稍逊于五(一)班同学,但大部分学生也非常积极主动。五(三)班同学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答题权出现在一部分学生中,且在艺术类题目中失分较多,个别同学情绪散漫,参与度不高。

经过第一轮必答题环节的比拼,三个班成绩如下:五(一)班100分,五(二)班90分,五(三)班70分。

2.实施主体的表现分析

(1)榜样力量的积极引领。在答题过程中,每班各有5至8名学生表现最为活跃,“开门红”的完美表现满足了后续答题同学的心理期待,对其他同学答题的状态起到了积极引领作用。从其表现可以判断,此类学生在知识储备、心理素质方面比较自信,与平时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密不可分。

(2)知识积累各有不同。从三个班的成绩对比上可以看出,一班、二班同学整体水平较高,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细节把握,尤其是音美艺术学科的学习和积累比较丰富。相比之下,三班同学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方法、范围、细节关注稍有欠缺,特别是对音美艺术学科知识的积累还不够,与另外两个班有一定差距。

(3)个人表现一目了然。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答题,可以直接检验学生的综合能力,筛查出同学们在知识水平、表达能力、反应能力、应变技巧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一些在课堂学习中表现不太突出的学生却能够在答题时沉着应对、屡屡得分,而另有一部分平时似乎很积极的学生却面露胆怯,面对题目抓耳挠腮,暴露出平时不易察觉的细微问题。

(4)心理素质起到关键作用。五(一)班同学以满分成绩拿下第一局的开篇胜利,不只由于其丰富的课内外知识积累,更重要的是心理素质的稳定性与积极性。虽然在答题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同学对题目的把握不准的情况,但经过团队合作都能很好地解答,选择出正确的答案。五(二)班在答题时,有一些同学稍显急躁,给答题同学造成一些心理压力。五(三)班在这方面的问题更为凸显,一些同学自己不能正确完成答题,却不断催促其他同学,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焦躁情绪,尤其是在第一道音乐听辨题目失分后,学生表现出慌乱失措的情绪,直接影响了后续答题的正确率。

(三)抢答题环节

1.活动过程简要描述

主持人宣读答题规则。抢答题环节共有10道题。每班由提前选出的5名选手组成代表队,由主持人宣读考题,各队选手在听到“请开始答题”口令后举牌抢答。各队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答题,每题1分钟,答对得10分。当三队代表无人抢答时可由观众答题,答对后所在班级加10分,回答错误则由另外两队选手再次抢答。

相比于必答题以课堂基础知识的理解为主,抢答题环节在题目设置上增加了一定难度。一是在内容方面,以学生在班级自主分享活动中的内容积累、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知识(包括节气、成语、礼仪、典故等)为主,拓展内容相对较多。二是题目设计采用了字词改错、关键词识别诗句、连连看等难度较大、学生易错的题目类型。三是在学科侧重上,向艺术学科、跨学科综合题目上倾斜,达到感官联觉、知识串联的作用。

抢答题环节的紧张刺激可想而知。五(一)班在第一轮比赛中拔得头筹,又派出了精兵强将组成代表队,举牌速度较快,抢到了5道题目,但也容易出现不按主持人口令而提前举牌的抢题现象。主持人也及时评判,重新开启抢答窗口。五(二)班在第一轮中与五(一)班只有10分之差,抢答题环节更为小心谨慎,最终抢到3题。而五(三)班由于第一轮处于垫底状态,有一定的心理压力,又遇到本班并不擅长的艺术类题目,只得到了2次答题权。

经过前两个环节的比拼,三个班的累计成绩如下:五(一)班150分,五(二)班120分,五(三)班90分。

2.实施主体的表现分析

(1)心理变化造成分数差距变大。五(一)班选手由于自身的知识储备比较丰富,再加上必答题环节的满分效应,在心理状态上便更为放松自如,能够认真读题、迅速反应。五(二)班选手因为一题之差稍逊一班,但代表选手想尽力补齐,因此更加谨慎,不愿错失任何一个可以得分的机会,这也造成了举牌时间稍有迟疑,抢到的答题权也少于一班。而五(三)班选手缺乏轻松自信的积极动力,虽然也多次参与抢答,但仍旧因为知识储备不够丰富而举牌动作较慢,致使成绩上与前两班差距较大。

(2)规则意识是必备素质。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不只为了检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情况,更重要的是理解和感悟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无规矩不成方圆”,这是我们从小耳濡目染的古训,而规则也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五(一)班在遥遥领先的情况下愈发自信,这本是积极的心理状态,但造成了多次违反比赛规则,在主持人宣布答题口令前抢答的情况,就是一种规则意识薄弱的体现。在主持人反复告诫后认真改正,能够重新遵守比赛规则,采取正确的方式答题得分,这也是一种进步。

(四)飞花令环节

1.活动过程简要描述

飞花令是诗词大会的高潮环节,也是个人展示的重要平台。首先,由小主持人介绍“飞花令”的历史由来及比赛规则:“古人不仅爱诗,也爱饮酒,尤其喜爱在饮酒时行酒令助兴,这是一种文雅的娱乐形式。飞花令就是其中的雅令,要求行令人所诵诗句的最后一句要以‘花’字结尾。在我们所熟知的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中,对这种行令规则进行了改良——选手必须在极短时间内完整说出一联含有约定关键字的诗句。今天,我们也来行一把‘飞花令’,设置的关键词就是今天活动的主题——‘春’。每人有15秒答题时间,所诵诗句不得重复。每班推选1人为攻擂选手,按班级顺序依次答题,淘汰制产生擂主。”

年级“飞花令”活动中的小选手由各班选拔推荐产生,本次活动中三个班的小选手依次是五(一)班马程、五(二)班赵毅、五(三)班郝婷。三位小选手在舞台上分别作了自我介绍,观众们用最热烈的掌声为他们加油鼓劲。“请注意:答题开始!”主持人一声令下,三位小选手开始了精彩的诗词对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经过初次12轮对决后,五(一)班小选手马程被地淘汰,赵毅和郝婷两位同学继续对决;又经过了8轮对决,最终产生本次飞花令的小擂主——赵毅,赵毅也为自己的班级赢得了最后一个比赛环节的10分。

经过三个环节的比拼,三个班的最终成绩如下:五(一)班150分,五(二)班130分,五(三)班90分。

2.实施主体的表现分析

(1)参赛选手的个体表现分析。飞花令环节对选手的临场发挥和心理素质要求最高,也是对选手个体的知识储备、记忆水平的一种现场检验。比赛中,五(三)班小选手是第一个出现答题危机的——由于长时间答不出诗句,险遭淘汰,最终在倒计时结束前回答出诗句,局面顿时产生变化。虽然五(三)班的最终成绩不甚理想,但“飞花小擂主”第二名的成绩也起到了一丝安慰作用。而在前两轮比赛中,五(一)班整体情况较好,可谓一路领先,这是集体合作的结果;但在飞花令环节,五(一)班小选手却是第一个被淘汰的,这暴露出在班级整体氛围良好的情况下,个体素质的短板所在。

(2)观众的共同期待表现分析。“所咏诗词不能重复”的要求为本环节带来了紧张、刺激的氛围,游戏竞赛的意味更加浓厚。虽然这个环节只是三位选手参赛,但各班观众并没有置之度外,相比前两轮比赛他们对飞花令更感兴趣。这主要是由于飞花令的难度大,给选手和观众心理上带来压迫感;此外,与才艺展示受到个人兴趣倾向的制约不同,学生们普遍更关注、也更易理解文化知识学习成果的影响,他们认为飞花令小选手的表现代表了班级的整体形象,因此更希望台上选手获得好名次。

四、活动反思

在课题研究中,跨学科传统文化主题实践活动的实施主要通过班级活动、年级活动和校级活动三个层级开展。其中,年级活动“品国学经典,育阳光少年”诗词大会总能掀起每月主题活动的高潮,它是学生最为期待和喜爱的主题实践活动之一。从目前开展的几期活动来看,主要有以下特点:

1. 在题目设计方面,做到主题突出、有效分层、循序渐进。必答题以知识普及为主,内容和题目设置都相对简单,有些题目出自课本原题;抢答题以能力提升为主,将学习视野向艺体类学科和综合实践题目倾斜,有一定的难度;而“飞花令”则体现了个体、班级两个层面的较高水平。

2. 在活动形式方面,既包括紧张刺激的竞赛机制,又设置了轻松舒缓的艺术展示。诗词大会作为年级活动的一个重要载体,竞赛机制是其主要特性,以此也能达到促进学生有效开展传统文化知识学习的目的。与此同时,这也是每月难得的自我展示平台,以班级风采展示开篇,不仅为广大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开拓了传统文化的实践方式,也适当地削弱了竞赛结果带来的功利性因素,趣味性、游戏性氛围更为浓厚。

3. 在实施主体方面,既面向全体学生,又突出个性发展。题目设计的有效分层可以初步满足全体学生的参与需求,随着环节的递进,题目难度的提升又为个别学生提供了展示机会,突出学生个性发展的主体意愿。同时,班级风采展示和“飞花令”环节的精彩表现都有赖于学生个体的兴趣选择和努力方向,在主题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其自主选择意愿与自我创新能力。

4. 在实施效果方面,既能达到阶段检测的目的,又能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内容扩充。年级主题实践活动诗词大会是在班级课程和自主分享的基础上开展的,与月初的班级活动遥相呼应,是对本月跨学科传统文化学习积累的一次阶段性检测,通过学生现场的参与表现,指引教师能够直观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困惑,及时进行调整。此外,在题目的内容上扩充大量的课外知识、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知识,将传统文化的学习与日常学习紧密结合,重视传统文化的实践意义,为学生的自觉传承提供一条创新之路。

5. 在学科融合方面,将国学、语文、音乐、体育、美术、书法等学科糅合设计,将几个学科的特点融进活动中来,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通过突出学科特点,由学科支撑活动,形成跨学科通力合作。而学生们通过诗词大会进行全过程体验式的学习,达到多学科内容的融合内化,体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核心价值理念。同时,将引导、激励、陪伴融入文化内涵,让学生们体验传统文化浸润下的校园生活,从而热爱祖国,热爱传统文化,热爱学校。

跨学科传统文化主题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是基于对学校总体规划和文化理念的解读,对学科中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行梳理、整合,并以班级、年级、校级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而开展的相关研究。以“让每个生命阳光绽放”为引领,立足学生发展,促进五育并举,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前几期年级诗词大会活动中,题目设计以知识检验为主,虽然尝试了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实践类题目,但由于学生基础不够牢固、应变能力不足,因此未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在今后的研究中,课题组将对此类问题展开进一步探索,为传统文化与学科融合寻求一条适于学生的实践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