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分析

2022-11-23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25期
关键词:健全人格责任意识观念

黄 斌

(江西省新余市第二中学 江西新余 338000)

初中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五个维度的内容,即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1]。这五大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初中道德与法治知识点的过程中必须形成的品质和技能,涵盖正确价值观、关键能力、必备品格,更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性体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愈发注重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对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进行了积极的革新,取得了一些值得肯定的教学成效,也积累了些许可行的教学经验,值得推广运用。不过我们也应该清楚地意识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的核心素养相对抽象和专业,不仅对教师的执教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而且更强调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修炼。因此科学地应用教学方法,显得非常重要。教师需要不断地探究和深入反思,以求达成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的路径

1.“政治认同”的涵义

政治认同这一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始终对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伟大祖国、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强烈的认同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坚定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分政治认同这一核心素养,可以分为三点,即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家国情怀。

在政治方向这一层面,学生需要重点知道三点关键知识。一是知道并明确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二是理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所具备的特征和发挥出的最大优势;三是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相关知识,主要是核心要义、思想精髓[2]。

在价值取向这一层面,学生要有政治认同的意识,并可以坚定地践行。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首先是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其次是要积极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是增强价值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在家国情怀这一层面,学生通过学习初中的道德与法治的知识点,要对家庭和国家有浓厚的情感,自觉参与到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行动中。在此基础上,学生能逐渐增强担当意识和使命感。

2.学生“政治认同”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

基于“政治认同”这一核心素养的涵义,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高质量地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这一核心素养。

(1)教师要做好引导。培养学生“政治认同”时,教师要注重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影响学生,让他们慢慢地形成和强化政治认同感。比如,培养学生的“价值取向”时,教师不仅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关于“价值取向”的元素和知识点,还要时刻向学生呈现正面形象,处处树立榜样作用[3]。比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人民当家作主”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要全程向学生讲解中国共产党的相关知识,并现身说法,让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形成认同感,并在日常的引导下可以遵守我们国家的基本制度,有文化自信和价值认同。总而言之,“政治认同”这一核心素养较为抽象,且需要长时间培育,此过程中不能缺少教师的引导。(2)将教材与生活结合起来。“政治认同”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体现在理论知识教育层面,还需要学生积极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增强政治认同感。为此,教师应该将教材与学生的生活有机结合,设计趣味性的实践活动。比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好集体有我在”这一节教学时,教师可以挖掘教材中的“我与集体共成长”的相关知识,重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家国情怀时,一方面可以班级视为一个集体,让学生自觉接受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引导,自觉参与班级建设活动中;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延伸教学内容,带领学生进入到社会这一个大集体,挖掘生活元素和事例,可以多选较为尖锐的生活元素,如环境问题,感知中国共产党在社会建设和发展中所做的工作,在长时间熏陶下树立和坚定建设祖国的使命感。

(3)发挥好三个方面的作用。学生“政治认同”的培养需要依托于多方面力量,且要实现多方力量的协同,主要是学校的培育作用、家庭的熏陶作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从学校的培育作用来说,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政治素养,对自己所生活的社会有一定的认知与理解,所以,培养他们的“政治认同”时应该倾向于体验式,将社会实践、时事政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方面的知识融入至精品课程中,帮助学生将政治认同的价值观念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达成增强政治素养的效果[4]。从家庭的熏陶作用来说,教师要多与家长沟通交流,叮嘱家长善于营造家庭氛围,向孩子传递“仁、义、礼、智、信”的相关知识,强化家庭的正能量教育,确保可以帮助孩子系好人生第一颗扣子。再从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的角度来说,教师要分析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努力引导学生将政治认同融入自己的生活之中,成为生活日常。另外,教师要强调学生对政治认同的心理认同,关注他们的各方面诉求,并给予思想情感的引导教育。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道德修养”的路径

1.“道德修养”的涵义

道德修养这一核心素养要求学生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并将相关的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道德修养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

在个人品德这一方面,学生需要养成爱国奉献、勤劳善良、宽厚正直、自强自律这些品质,日常生活中可以做到诚实守信和团结友善[5]。在家庭美德这一方面,学生要做到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男女平等、邻里互助,始终做家庭的好成员。在社会公德这一方面,学生需要践行一系列的道德要求,主要是爱护公物、文明礼貌、保护环境、相互尊重、遵纪守法,以便做社会的好公民。

2.学生“道德修养”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

在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这一核心素养时,教师要坚持从三个方面切入,即培养学生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

(1)培养学生的个人品德。在培养学生的个人品德时,教师一方面要多加引导,另一方面要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我学习与自我反思,在反思中提高个人品德。比如,进行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交友的智慧”“师生之间”这两节课的教学时,教师需要重点渗透“团结友爱”“尊敬师长”这两方面的品德知识,帮助学生转变思想观念,养成良好的品行,与朋友可以团结友爱,可以尊敬自己的师长。

(2)培养学生的家庭美德。培养学生的家庭美德时,教师要积极地与家长沟通交流,发挥好家庭教育的作用。具体来说,家长应在日常的生活中给孩子树立表率,自己先具备家庭美德,如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和邻里互助,以便可以影响孩子和教育孩子[6]。相信学生在长时间的家庭氛围熏陶下,可以具备家庭美德,道德修养也可以随之不断提高。

(3)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时,教师可以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起来,且可以多引导学生参与社会性实践活动。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完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这一课的知识点后,教师在周末或节假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可以做志愿者维护红绿灯路口的秩序,感知维护秩序、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在学习完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责任与角色同在”这一节知识点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探究问题,即“如何做一个负责的人?在你们这样的年纪,应该对谁负责?谁又对你们所负责?”。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感知一点,即“如何做社会的好公民”。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治观念”的路径

1.“法治观念”的涵义

法治观念这一核心素养要求学生树立和坚定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在当前和今后的生活中可以尊法、守法、用法,逐步强化法治观念。法治观念中包括规则意识、平等观念、权利义务观念、守法用法习惯。

在规则意识这一方面,初中阶段学生要了解和熟悉校园中的一些纪律,还应该掌握一些法律常识,维护好自己在校园中的一些权益。在平等观念这一方面,学生要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既要坚定维护好自己的权益,也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始终有平等观念[7]。在权利义务观念这一方面,学生要明确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关系,在法律规范内行使好自己的权利,同时履行社会所赋予的相关义务,且有自觉意识。在守法用法习惯这一方面,教师要求学生有法治意识,始终坚持宪法法律之上,日常生活中守法用法。

2.学生“法治观念”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

(1)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元素。人教版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很多涉及法治观念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既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解,也可以组织学生在实践生活中感知。比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教材中,第一单元“坚持宪法至上”、第二单元“理解权利义务”、第四单元“崇尚法治精神”均涉及较多的法治观念知识。为达成培养学生“法治观念”这一核心素养的目标,教师要备好教材,挖掘教材中一切可利用的教育元素,向学生全面且直观地呈现规则意识、平等观念、权利义务观念、守法用法习惯的相关知识。以“公民权利”“公民义务”这两节课为例,教师可以使用“对比教学”这一方法,将公民权利与公民义务的相关知识加以整合,让学生可以知道自己的权利和所要履行的义务。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析在不同场景下的权利和义务,如剖析在校园中的权利和义务,努力将教材知识拉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便于他们直观理解。

(2)凸显理论教育的重要地位。初中阶段学生处于理论知识学习的关键时期,“法治观念”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坚持以理论知识为基础,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在理论教育的过程中,既要立足于教材,也要敢于突破教材,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收集有关于法治观念的资料,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比如,在“坚持宪法至上”这一单元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上的知识点,意识到坚持宪法至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以始终维护宪法的权威。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打造生本课堂和智慧课堂,让学生自主收集与之相关的学习资料,如可以查找有关于“依宪治国和宪法监督表现哪些方面?”的资料,明确保障宪法有力实施的路径,以便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可以更加有力地坚持宪法法律至上。

(3)引导学生守法用法。当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法治观念的相关理论知识后,教师便可以引导他们守法用法,具备守法的思维和用法的能力。比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法律伴我们成长”这一节教学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具体的问题,也可以让学生举出“我们与法律同行”的例子,说一说哪些法律在保护自己。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即“小明的父亲是民营企业的老板,但因为经营不善面临倒闭。为此,小明的父亲经常酗酒,而每次喝醉后便拿小明和妈妈撒气。如果你是小明的朋友,改如何让他去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和妈妈的权益?”教师借助特定问题,可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法治观念,对培养和发展法治观念会有十分大的裨益。

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路径

1.“健全人格”的涵义

健全人格这一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具备健康心理、良好的个性特征和积极品质。具体来说,初中阶段学生的健全人格必须有三方面要素,即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

在自尊自信中,学生要可以正确认识意识,可以管理自己的情绪,做情绪情感的主人,并在日常的生活中可以做到自立自强和自律自信[8]。在理性平和中,学生要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做到理性平和,正确处理自己学习和生活中所出现的问题。在积极向上中,学生要热爱生活,形成积极进取的人格,并具备应对挫折的能力。

2.学生“健全人格”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

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这一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

首先,注重家庭教育。家庭教育过程中要向孩子传递正确的教育观,家长要积极革新不当的教养方式,不应向孩子过度宣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日常教育过程中,要坚持知行统一与以德育人,尊重孩子的内心想法,完全消除“成绩至上”的观念。除此之外,家长要注重与孩子的沟通,进行自由开放、平等式的交流,给孩子更多的陪伴,整个过程中要做好榜样,以求可以引导和教育孩子[9]。

其次,学校要积极加强环境建设,增强校园文化建设,并帮助教师塑造健全人格,让教师可以真正意义上发挥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功能,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健全人格教育。相信当教师自身具备健全人格,富有人格魅力时,势必可以更有效地影响学生的人格,真正意义上做到为人师表。

再次,教师要大力宣扬社会主流文化,在课堂上创设社会环境,有针对性地净化学生健全人格培养时的人文环境[10]。比如,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和谐与梦想”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入当前的社会主流文化,如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团结、祖国统一,让学生可以沉浸在社会主流文化的学习之中,获得精神文明支柱。

最后,学校、家庭、社会要形成教育合力,打造“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体系,以求共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11]。尤其是家庭和学校要形成强有力的教育合力,促使学生时刻可以接受到良好的知识和文化,形成符合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人格特质。

五、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路径

1.“责任意识”的涵义

责任意识这一核心素养要求学生积极履行相关的义务,并承担使命,有良好的情感态度。责任意识包括三个重要元素,即主人翁意识、担当精神、有序参与。以主人翁意识为例,学生要关心集体、社会和国家,自觉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再以担当精神为例,学生要有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乐于参加各种形式的志愿者活动,可以担当相关的职责。

2.学生“责任意识”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这一核心素养时,教师应该将责任意识的教学目标贯穿课堂,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大受启迪。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和生活中,教师要做到以身示范,在学生面前彰显自己的责任意识,以此引导和教育学生。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做到对每位学生负责,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情况,让学生可以感受到来自老师的责任心,试着升华自己的责任意识[12]。在班级管理中,可以涉及到较多的责任意识的内容,教师应该凸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学着老师的样子,将自己能力范围内的责任践行好,增强自己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人翁地位,能够关心集体、关心老师和关心同学。

其次,教师可以多带领学生参与社会性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履行相应的义务,承担相应的使命。比如,在完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在社会中成长”这一节的教学任务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或者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可以是进入养老院打扫卫生,也可以是清理社区的垃圾。总而言之,要确保学生可以与社会、生活相接触,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中增强担当意识,有主人翁意识。

最后,责任意识更多体现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需要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所以需要长期性培养。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教师要将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有机结合,坚持以理论教育为基础,实践教育为主体,让学生既可以在课堂上“学一学”“说一说”,也可以在生活和社会中“做一做”[13]。相信将“学一学”“说一说”“做一做”的活动结合起来,可以大大降低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难度,促使责任意识处于不断发展之中。

结语

围绕新课程改革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所提出的种种要求,教师要善于分析和加深理解,掌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点和方式方法。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这五点,均可以影响到学生的今后发展。教师应努力在课堂上有力贯彻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任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要坚持以教材为基础,并拉近课堂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主培养各种核心素养。后续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进一步利用好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优势力量,打造“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体系,以求发挥好已有的各方面优势力量,增强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助推学生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的发展。

猜你喜欢

健全人格责任意识观念
如何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
高校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坚持系统观念
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之探微
不断强化责任意识 着力提高办理实效
论体育运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风水”观念在《金翼》中的体现
军队财务收支管理创新分析
新闻观念与实践需反转
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