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促进小学语文教学高质量发展
2022-11-23刘丽云
刘丽云
(四会市东城街道沙头小学 广东肇庆 526200)
引言
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对如何把握阅读、写作之间的关系展开深层次的思考,以把握二者结合的切入点与关键点,真正落实读写结合,搭建起语文学习、实践一体化的平台。所以,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树立科学的思想观念,巧妙利用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实现以读促写、以写助读,改变读写分家的情况和现象,巩固学生对于文章理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真正实现读与写的合作共赢[1]。
一、读写结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1.帮助深化,明晰阅读思维
真正的、深层次的阅读,必然是与深度思考共生共存的。单纯的阅读活动通常是比较随意的,是局限于概念等肤浅层面之上的,这就使得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所产生的思考与语感是比较短暂的,是“转瞬即逝”的,难以与更进一步的深化和升华。而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可以让阅读中的思维与思考变得“具体化”,更加明晰,变得具有建构性和条理性,最终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从浅层认识转变为核心把握。
2.读写转化,实现互利共赢
阅读与写作属于同构异质,也就是说二者的程序不同,但是基本元素是一样的。阅读是终结性的过程,写作则是蜕变性的过程,其本质是相互关联的。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读写结合教学,能够促进阅读和写作之间的相互转化,发挥阅读对写作的促进作用,写作对阅读的带动影响,让阅读和写作可以实现互利共赢,促使学生通过阅读来积累写作素材和表达方式,产生写作动机,通过写作来增进对文本的深层阅读和理解[2]。
3.学以致用,提升表达能力
在读与写的有机结合中,阅读能够加速语言文字的建构与运用,让文学素养实现不断地积累与积淀,向写作不断迁移和转化,成为高质量写作的有效资源。如此一来,可以让学生将在阅读理解过程中所学习到的写作方式和表达技巧加以运用,提高写作的量,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在长期的锻炼过程当中实现积累和转变,形成良好的写作能力,并逐渐提升言语表达的能力和表现的智慧。
二、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基本形式
1.仿句型读写结合
仿句指的是对课文中精彩、巧妙的句子进行模仿性写作,主要模仿的是其中的基本结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等,可以称之为“描红”。仿句型读写结合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先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句子、段落进行阅读、鉴赏与品味,找出其中的好词佳句、格言警句等,来分析其中的优美和精妙之处,以及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技巧,进而在阅读之后,引导学生对照句子来进行仿写,实现有效的语言和素材积累,为进一步地写作奠定坚实且有效的基础[3]。
2.改编型读写结合
改编形式的读写结合也是比较常见的,主要包括改写、续写、缩写、扩写以及补白。改编型读写结合通常是需要学生在原文主旨大意、思想情感的基础上,展开充分的联想与想象,这要求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熟读,对原本中的环境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等,实现思维的发散,形成自己的独特与深刻认知,从而实现读写的有效练笔,在改写、续写、扩写等改编的过程当中实现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达成读写结合的基本目标。
3.感悟型读写结合
感悟型读写结合,即读后感,是学生在阅读文章之后所产生的感受,是自己的心得、体会与感想,是读与写二者结合最为基本的形式。读后感通常来说是学生基于自己的语言表达、知识储备、生活经历等,结合文章内容,来进行思维、情感和表达的有效加工和处理,是综合性的语言活动,充满着学生自己独特的见解,能够让学生丰富情感认识和内心体验,并在这个过程当中实现融会贯通,在相似的文章当中展开对比、反思和延伸[4]。
4.写法迁移型读写结合
不同体裁和类型的文章,往往会有不同的写作手法,写法迁移型写作就是将所阅读文章中所运用的写作手法来运用到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文字创作当中,实现有效的迁移。在教学过程当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向学生介绍基本的几种写作手法,如衬托、类比、反衬、情景交融、侧面描写等等,促使学生体会其中的奥妙和魅力之处,并比较各种写作手法的异同点,进而鼓励学生在独立创作过程中,运用阅读中所学到的写作手法,实现以读促写。
三、读写结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1.立足教材课本,开发读写结合资源
(1)挖掘单元读写结合点
当前人教部编版语文新教材强调单元整体教学,旨在让学生从单元组别文章学习中,领悟核心思想与内容,实现知识的迁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立足于教材课本的基本内容,把握各个单元的主题,以此来挖掘单元的读写结合点,开发出读写结合的资源,为读与写结合的开展提供良好条件。
例如,在教授《匆匆》时,本篇课文所在单元是习作单元,需要学生通过学习来体会文章如何表达情感,让自己的写作内容具有真情实感,通过一句“看不清现在,摸不着将来”表达了作者的现状,作者在一连串的问句中,将自己对时光一去不复返的感慨袒露出来,整篇课文文笔细腻,将“虚无”的时间变成真实的生活场景描绘出来,这无疑把作者内心的情感表达得更加强烈。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抓住文中关键句、段,感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对作者使用的一连串问句的方法进行分析,说一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情感。经典的课文一定要通过学生的自读感悟,让学生理解时光流逝的心情,通过这个过程,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随着课程的推进,教师可以再引出单元习作主题——《让真情自然流露》,学生结合《匆匆》一课,学习作者如何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具体的事物当中,理清思路之后,尝试在叙述时自然流露出自己的情感[5]。
(2)挖掘单篇课文读写结合点
单篇课文当中的读写结合点,通常指的是文本主要内容、表达形式、写作手法等等,这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对单篇课文进行全面、深入地阅读与研究,体会课文基本的主旨大意内涵,以及所涉及的行文结构、表达技巧,充分挖掘出课文独特的价值,找到读写结合点,并向学生提出读写结合的基本要求,明确基本目标和方向。
例如,在教授《松鼠》时,本篇课文是说明动物特征的文章,作者从总括松鼠的特点为起点,具体的分说了松鼠驯良、漂亮、乖巧等特点,教师可以将本节课程的重点放在对课文生动性理解的挖掘上,学习由总到分的写作方法,通过阅读课文,能够学习作者如何条理清晰的介绍小动物的方法。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课文默读,并对描写松鼠特征的语句进行勾画圈点,这一过程能够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勤动笔墨的习惯,有助于学生更好的阅读,同时,教师还要根据描写松鼠在人类附近嬉戏的语句,引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话题,培养学生热爱动物的情感。通过对课文深入的挖掘之后,再锻炼学生写作,以此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2.创设教学情境,联系阅读与写作活动
(1)联系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内在动机,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阅读与写作的乐趣与意义所在,从而唤醒学生的读写兴趣。对此,小学语文教师要从拓展教学思路,将生活素材转化为写作的资源,创设生活化的场景,来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促使学生产生强烈兴趣,自觉地进行阅读、理解、感悟与写作。
例如,很多学生在写作中总是反馈不知道写什么内容,久而久之,学生开始出现烦躁、排斥的情绪,这对学生日后写作训练的阻碍非常大,不仅如此,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会有阅读课外书的习惯,这会导致学生写作素材稀缺,对此,教师要转变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阅读、写作兴趣为目标[6]。如,在教授《四季之美》时,本篇课文介绍了生活中的四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课文中描写四季的词语,感受四季不同的特点,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与之相关的课外读物,让学生从书中认识到不一样的生活景象。另外,在阅读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阅读的内容与生活经验,写一篇读后感,介绍自己从书中读出来的生活景象与自己真实看到的有什么不同,大多数学生都会写道:书中介绍的生活事物更详细。教师可以针对学生阐述的话题进行深化,这是因为作者在写作前,对生活进行了细心观察,能够看见我们没有注意的细节,如果我们能够对生活进行细心观察,我们也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在讲解后,教师再给学生提供示例,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更佳。
(2)应用信息技术,调动参与热情
信息技术手段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背景下被广泛运用于教学实践当中,能让抽象、静态的语言文字更加生动鲜活,丰富学生感官认知的同时,让学生体会读与写的新鲜感,更具参与的热情。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试着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以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形式,来还原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场景,让学生产生阅读的热情,从而为进一步的写作提供动力。
例如,在教授《白鹭》时,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相关的图片,让学生在直观情境中认识白鹭,激发学生对白鹭的兴趣,之后,教师再让学生打开课文,通过阅读课文来了解作者笔下的白鹭,感受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通过多媒体与课文内容的结合,学生很快对课文有了深刻的理解。紧接着,教师再展示几组白鹭的图片,让学生模仿课文对白鹭的描写方法对白鹭进行介绍,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3.开展读写训练,提升学生读写能力
科学、系统的训练是能力形成的有效方式,能够真正做到“熟能生巧”。这需要语文教师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需求,来组织开展语言文字、思维训练相结合的读写训练活动,让学生在训练中经历“输入——整理——输出”的过程,在阅读、积累、模仿、创造、运用的过程当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逐步达到提升读写能力的目标。
例如,教师可以开展一些相对简单的仿写训练,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如,教师可以从课文中提炼一段或一句话,让学生尝试仿写:
“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仿写训练之后可以提升训练难度,开展续写活动,需要学生开阔思维,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课文后续进行补充,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先对课文熟读,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这样才能确保续写内容的连贯性。
4.落实具体评价,优化读写结合效果
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能够实现教学的有效反馈,促进读写效果的不断优化。语文教师首先要明确评价的目的以及评价的标准,不单纯地将学生最终的成绩为评价依据,而是关注学生阅读方面对语言的感知、理解,写作方面对语言的应用和表达,以及读写结合方面是否实现了阅读知识在写作中的应用、写作练笔是否和阅读进行了结合。此外,教师也要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鼓励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以此来激励学生不断发展和进步。
例如,在教授《慈母情深》时,教师可以设置阅读、写作两个方面的评价标准,如,阅读方面(共10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分);能够找到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2分);领悟课文刻画人物表达情感的写法(3分);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3分)。写作方面(共10分):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3分);将情感融入作文中(3分);能恰当运用上优美的词、句(2分);书写工整、规范,字迹端正(2分)。每个方面共有10分,学生按照标准完成任务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加分,最后统计学生得分情况,通过多方面的评价方式,能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找到自己的闪光点,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总之,读写结合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是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有效途径。身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大胆探索,利用读写结合的方式来发挥阅读、写作二者之间的促进作用和积极影响,改变学生对于学习的看法,让学生可以实现对语言文字的有效建构、巧妙运用,切实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效能,引领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