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的农民精神培育路径
2022-11-23慕灵娟中共华池县委党校行政学校甘肃华池745600
慕灵娟(中共华池县委党校(行政学校),甘肃 华池 745600)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华民族要复兴,乡村必然要振兴,而乡村要振兴,农民是关键。新时代的乡村振兴的大潮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农民精神面貌至关重要。
1 注重基层党建引领,促进农村组织振兴
1.1 要配强基层领导班子
基层党支部对于普通农民来说,就是“火车头”“主心骨”。农民有困难习惯去找村支书、村干部来解决。这种权威使得农村党支部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都能发挥很好的引领作用。所以,乡村振兴第一步,必须配强村支部的班子,实现组织振兴。要将政治素质硬、业务能力强、能担当、有作为、深得农民信任的人才配备到乡村党支部班子中,发挥积极作用,引领群众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培育构建农民精神。
1.2 要着力打造美丽乡村
改善人居环境,集中力量开展污水、垃圾等综合治理是近年来生态振兴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必须依靠基层党组织的引领才能顺利实施。基层党组织首先要在宣传教育上下功夫,让群众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共同打造令人流连忘返的美丽乡村。同时,把科技兴农、文化产业、生态旅游、电商带动等特色产业做起来,让“绿水青山”成为真正的“金山银山”,让乡村不仅生态宜居,而且成为“共同富裕”的大平台。让农民真正感受到“打工何必去远方,家乡一样能致富”。同时,党组织的凝聚力也会随之增强。
1.3 要避免挫伤农民积极性
要充分尊重农民,在制度建设、经费保障、程序运行等方面做好保障。在制定政策前,一定要广泛征求农民意见,避免搞“突击式”“走马观花式”的调研,要有足够的耐心给有经验、有想法的农民更多的总结经验、获取信息、动脑思考的时间和畅通的情感表达、信息交流的渠道。在经费保障方面,一定要为“协商民主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等热心处理村级事务的农民提供帮助和支持,在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要保障其交通费、误工费等,避免损害群众利益。在各类活动组织时,一定要言之有物,避免劳师动众,搞一些“面子工程”,开一些只为“留痕”而无实际意义的会议。在数字时代,有事可以运用“钉钉”、微信群等平台进行协商,避免让群众白跑冤枉路,挫伤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
2 加快推进产业振兴,吸引人才留在乡村
乡村要振兴,留住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至关重要。目前,很多乡村由于缺乏产业支撑,成了外来的人才不愿进入,村里的人才大量外流的空壳村。留守的妇女、儿童和老人受本身条件限制,在乡村振兴中很难起到太大的作用。因此,只有努力创设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产业兴旺,才能让专业人才深入乡村,本地人才留在乡村。
2.1 产业布局要科学合理
产业振兴一定要因地制宜。既要站得高、看得远,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科学制定产业规划;又要立足本地客观实际,以免照搬照抄得来的“宝贵经验”在本地本村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在产业布局方面,政策制定者要避免强行追求“百、千、万”等听起来“高大上”、做起来“假大空”的政绩,制定“规划”时不能闭门造车,一定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细心、耐心地选择培育出真正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在产业理念方面,要打破思维定式,认识到乡村产业不仅局限于农业,更要做好“农业+”这篇文章。不仅要做好“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的转型,而且要从生态、服务、旅游、电商等各个方面挖掘新的业态源泉,拉长产业链,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道路。只有实实在在地把产业做起来,“栽好梧桐树”才可能“引来金凤凰”。
2.2 培养人才要抢抓机遇
在引进专业人才方面,确定好产业之后,要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高效农业什么样?乡村旅游怎么搞?这些都需要专业的人才团队来打造,因此抢抓机遇引进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一定要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从政策优惠、配套设施、物质保障、激励机制等各方面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以本地独特的优势在人才竞争的市场中吸引来自各地的专业人才参与乡村建设。
在培养本土优秀人才方面,不仅要抢抓各类政策所带来的机遇,让缺技术、少本事的隐形人才能够得到及时培养(如:通过“神农英才”等政策培育乡村专业人才和乡土人才[1]),而且要创新人才选拔机制,给本土优秀人才上升的空间,让有本领、有才能的人才能被挖掘重视。在“田秀才”“土专家”能被重视、新型职业农民越来越多的环境下,农村本地的人才会更加愿意留在乡村发展,促进家乡经济发展。
3 发挥人才引领作用,模范树立文明新风
在思想道德建设工程中,宣传英雄模范的先进事迹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与远方的英雄相比较,身边平凡人的优秀事迹更能引起农民共鸣。在乡村,积极发挥各类人才的引领作用对提升农民道德水平非常有效。如:人们有生活富裕的美好愿望,自然对身边的“科技专业人才”和“致富能人”心存崇拜,潜移默化向他们学习。不仅学习他们的致富经验、专业知识,也会学习他们的为人处事、生活习惯。又如:村里的“五老”“乡贤”“网红”等为当地作出过突出贡献及在当地有一定威望的人才,其言论和行为的教育性更强,影响面更广。再如:乡村评选出的“好婆婆”“好儿媳”“教子有方家庭”“邻里友善家庭”等各类道德模范都是村民公认的精神楷模,他们的奉献精神和人格魅力最易被本村农民效仿。另外,乡村还可以搭建平台,发挥村里的“艺术能人”作用,组织村民开展村歌、“村晚”等体现农耕农趣农味的文化体育活动[2],在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中大力宣传模范事迹,号召引领人们向模范学习,为农村经济发展凝聚不竭的精神动力。
4 打造专业师资队伍,注重教育培训效果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国家加大对农村教育培训的投资,注重在培训中提升农民素质。但有的培训机构的培训师资却不符合农民需要。在培训中,老师们高大上的理论术语和枯燥乏味的说教让农民如听“天书”,不是烦躁苦闷、坐立不安就是打瞌睡、玩手机。没有实际效果的培训只会损伤农民学习的积极性。有些培训机构为了吸引农民参加培训,完成自己的培训任务,以发放“礼品”的方式诱导农民前来听课,农民为了物质利益,委派家中的老人、小孩“顶任务”参加培训,完全失去了培训的意义[3]。
农民培训要有针对性,即知道“为谁讲”;要丰富培训内容,即知道“讲什么”;要创新培训形式,即知道“怎么讲”。只有从多方面考虑,举办方认真准备,选配优秀的师资,教师们认真准备讲义稿、课件,根据需要创新培训方式,才能为成功培训打好基础。有位教授为农民讲通货膨胀:“什么叫通货膨胀?一斤面粉今天卖1块钱,明天五块钱,后天十块钱!这就叫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导致的后果就是卖面粉的不想卖,压着货等待涨价,后天能卖出十倍的价格,谁会想今天卖呢?可是买面粉的今天想买啊!要不然明天后天就更买不起了!一定要买!掏空家底的买!借钱也要买!这时候市场秩序就乱了,社会就乱了。这就是通货膨胀的危害”。类似的生动解读,在农民中很容易引起共情,入脑入心。
在培训中,要重视文化的教育作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哲理性、艺术性具有独特的魅力,应该将之运用于农民教育培训的课堂中。如:讲孝道可以讲“扇枕温衾”等故事;讲家庭教育可以讲“孟母三迁”等故事;将夫妻和睦可以讲“举案齐眉”等故事;讲手足情深可以讲《后汉书·赵孝传》中“遇贼争死,赵孝以身代弟”等故事……只要细心挖掘,5000年的传统文化瑰宝一定能为农民带来了精神上的快感和思想上的启迪。除了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的引领作用同样不可小觑。讲好革命故事,传承红色文化是培育农民精神、使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所在。当然,学习农业科技知识,使农民掌握实实在在的致富技能,是农民培训的重点。这类业务培训应该少讲理论,多实践操作,手把手地教会农民具体的操作技巧,使培训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