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时代提升乡村居民数字素养的必要性

2022-11-23王静熙武汉体育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0079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0079汉口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湖北武汉40

农业工程技术 2022年21期

王静熙,李 旺,吴 焜(.武汉体育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0079;.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0079;.汉口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湖北 武汉 40)

2019 年,中国发布《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首次在中央文件中提出了“乡村居民数字素养”这一概念,并提出明确目标:到2035年,数字乡村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城乡“数字鸿沟”大幅缩小,乡村居民数字化素养显著提升,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基本实现。

1 数字素养的概念及内涵

1994年,以色列学者Yoram Eshet-Alkalai提出了“数字素养”(Digital Literacy)概念,1997年Paul Gilster出版了《数字素养》一书,将数字素养界定为“一种理解和使用来自各种数字资源的信息的能力”[1]。其后20余年里,各国学者和国际组织从信息科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教育学等领域对数字素养的概念内涵进行丰富和完善。与之相近的概念还有信息素养、信息能力、媒介素养、数字能力、互联网素养、信息技术素养等。欧美国家多用数字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一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用数字能力(Digital Competence)囊括前述各种素养,认为“数字能力指能够通过数字设备和网络技术,安全、适当地访问、管理、理解、集成、交流、评估和创建信息,以参与经济和社会生活,包括各种素养,即计算机素养、信息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2006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晓辉首次将Digital literacy译为“数字素养”,将这一概念介绍到了国内学界[2]。近年国内不少学者开始重视数字素养研究,多集中于对数字素养概念辨析、数字素养与其他相关素养关系,不同群体数字素养及教育模式等。该文将数字素养定义为:数字化时代下,公众运用数字技术手段获取、理解和甄别数字信息,并利用数字信息进行有效交流和创造价值的能力。

2 数字素养已成为各国公民的基本素养

提升数字素养是数字化时代公民未来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公民的基本素养之一。1995年,美国学者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敏锐地意识到“信息DNA”正迅速取代原子而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一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的生存方式,即“数字化生存”时代来临[3]。数字化时代,以互联网为载体数字技术的不断更新、普及与下沉,既要求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和数字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又对数字技术使用主体和服务对象——公民的数字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公民获取、理解、利用数字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数字信息交流和创造价值的能力得到整体提升,数字技术才能真正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其生产力价值。数字素养无疑已成为数字化时代对劳动者的基本要求,成为公民的一项的基本权利。社会各领域的“数字化转向”日益凸显,社会日益强调提升数字素养的重要性,并加大在技术、设施和服务上的支持与投入,积极维护公民数字化生产生活的基本权利。

3 提升乡村居民数字素养的重要性

中国是农业人口大国,截至2021年,有近5亿农村人口。长期突出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村的数字化进程,尤其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明显滞后于城市地区。规模庞大的乡村居民群体是国民数字素养的明显“短板”。正如习近平指出“相比城市,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是我们的短板。”乡村居民使用数字技术获取、理解、甄别、利用、交流信息的能力相比城市居民有很大差距。中国数字乡村建设,就是要以数字化为引领,驱动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与农村的现代化转型,形成乡村振兴新动能。建设数字乡村,要按照数字中国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发挥信息技术创新的扩散效应、信息和知识的溢出效应、数字技术释放的普惠效应,推动数字技术与农村发展深度融合,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培育新乡村居民。因此提升乡村居民数字素养既是国民数字素养有机组成与内在要求,更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与关键议题。

3.1 提升乡村居民数字素养是弥合城乡数字鸿沟的有效途径

“数字鸿沟”是由于贫困、教育设施中缺乏现代化技术以及由于文盲而形成的贫穷国家与富裕发达国家之间、城乡之间以及年青一代与老一代之间在获取信息和通信新技术(NITC)方面的不平等(国际电信联盟,2002),这种不平等主要表现在数字技术接入、数字设备的使用技能和数字信息价值判断三个方面。数字中国语境下,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数字鸿沟最受关注。城乡数字鸿沟的形成植根于中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城乡数字鸿沟的存在与加剧又进一步扩大城乡差距,不利于乡村把握数字化进程带来的新发展机遇。数字乡村建设将“着力弥合城乡数字鸿沟”作为指导思想,在加强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数字技术外部供给的同时,还要求加强乡村居民信息素养培训、提升乡村居民数字化素养,以激发数字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因此,培养乡村居民数字素养,提高乡村居民获取、理解与利用数字化信息的能力是弥合城乡数字鸿沟的重要途径。

3.2 提升乡村居民数字素养是数字乡村战略的必然要求

2018年,习近平从乡村振兴与数字乡村建设全局的高度出发,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信息化发展带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加快农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释放数字对农业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效应。明确要求把数字乡村摆在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位置,建立与乡村人口知识结构相匹配的数字乡村发展模式,例如实施新型乡村居民培育工程、实施“互联网+小农户”计划等。这对乡村居民获取、理解与充分利用农业生产生活等方面数字信息的能力,以及甄别、筛选和运用这些数字信息进行交流并创造价值的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乡村居民素质水平总体较低这一客观现状,培养和提升乡村居民数字素养既是实现数字乡村建设目标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又是实施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3.3 提升乡村居民数字素养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数字中国、网络强国建设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为数字乡村建设指明了方向。2018年出台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明确了实施数字乡村战略的重点任务,包括加快物联网、地理信息、智能设备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生产生活的全面深度融合,深化农业农村大数据创新应用,建立空间化、智能化的新型农村统计信息系统等。乡村居民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最主要主体,乡村居民数字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农村建设与乡村居民发展中应用的成效。因此,培养乡村居民数字素养既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点任务,又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

4 结语

早在2019年,中国就已建成全球最大规模光纤和移动通信网络,其中行政村通光纤和4G比例均超过98%,固定互联网宽带用户接入超过4.5亿户。近两年,虽受疫情影响,但数字中国、数字乡村建设仍然在加快速度。中国已成为全球网民人数最多、联网区域最广的国家,“数字化”正在解构、重构中国传统乡土社会,数字素养已成为数字化社会公民的核心素养,是公民生存的基本能力,正成为21世纪劳动者和消费者的首要技能,也成为中国跨越城乡“数字鸿沟”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