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如何以人才振兴支撑乡村振兴
——基于城口县乡村人才现状的思考

2022-11-23重庆市城口县委党校重庆城口405900

农业工程技术 2022年21期

严 华(重庆市城口县委党校,重庆 城口 405900)

实现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人才是关键。中国伴随着城镇化发展进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特别是在偏远山区,农村优质劳动力大量外流,城市人才又不愿下乡,导致农村人才的规模、结构、素质等实际情况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极不适应[1]。因此,如何引导人才向农村和农业领域流动,以人才振兴支撑乡村振兴,成为需要迫切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1 城口县乡村人才工作现状

近年来,城口县认真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乡村人才振兴工作指示,取得了较大进展。一是专项政策陆续出台。《城口县推进乡村人才振兴若干措施》《城口县人才回引工作规则》《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和优秀人才工作的实施方案》《城口县人才工作项目化管理办法(试行)》等配套政策相继出台,从不同领域推进乡村人才问题改善。二是人才引进初见成效。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口径人才资源总量约1.93万人,较2016年的9456人实现翻番。其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引进较2016年增长超过15倍;社会工作人才较2016年增长近5倍;高技能人才引进较2016年增长近4倍;农村实用人才较2016年增长近2倍。三是人才系统建成上线。为实现人才资源摸底汇总,过去两年,该县潜心开发“城口县人才系统”,进一步推动县域人才工作走深走实。

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该县乡村人才振兴仍然处于基础薄弱、后劲不足的状态。从调研结果看,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乡村本土人才流失严重。因本地提供就业岗位有限,工资待遇不高,绝大部分年轻劳动力、具有一技之长的“技术”人才选择外出务工。据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县劳动力转移就业数量达到8万余人,占比达到全县常住人口30%以上。二是城乡人才联动方式单一。在城乡人才流动方面,选派的驻乡驻村工作队、科技特派员、支医支教人员等,是现阶段乡村人才骨干力量和专业技术人才的核心。乡村人才,则多以进城务工、定居等方式向城区流动。城乡人才联动方式单一,规模小。三是本土人才结构不合理。常住村民主要集中在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孤寡老人、病残对象等,加之其文化程度不高,生产经营技术弱,创新发展能力不强。四是乡村人才不足备受关注。从调研结果看,83.59%的受访对象认为乡村人才振兴问题亟待突破;超过六成的受访者(64.84%)认为“乡村振兴专业人才奇缺”是当前乡村振兴工作的堵点与痛点。

2 城口县乡村人才困境的因素分析

城口县乡村人才振兴工作陷入困局原因复杂多样,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落后。城口县地处大巴山腹地,山多地少,农耕不旺,商贸不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人才薪资待遇较之周边比邻区县毫无优势可言。因此,“本土人才想逃离,外来人才难引进”,成为城口县人才工作的常态。二是交通出行不便。城口县地处偏远,交通不畅,时至今日仍不通高速高铁,更无航空、海运,这让域外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望而却步。三是城市生活配套较差。城口县自然生态环境优势突出,但城市配套较差。全县至今没有上档次的购物商场,星级酒店也有且仅有1家,教育和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更是难如人意。高级人才很难在此安营扎寨。四是产业缺乏吸引。城口县产业普遍存在规模小、层次低,没有能让人才大展拳脚并获得满足感的事业或产业,难以让人才为之留下。

3 新时期强化乡村人才振兴工作的对策建议

从城口县乡村振兴严重缺乏人才的案例看,大力吸引人才资源参与并推动乡村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3.1 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吸引人才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转型是吸引人才的关键环节。如城口县近年来依托本地优质农业生态资源禀赋,实施以“两种两养”(种植中药材、食用菌和养殖生猪、山地鸡)为主导的生态农业发展战略,全县形成养殖业、中药材种植和康养旅游三大主导产业,打造农文旅融合的全域生态农业产业格局。近年来城口县三大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大大吸引各类人才,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21年底全县吸引各类人才10万余人参与产业发展,对促进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

3.2 实施人才引进战略

一是引入经营型人才。围绕农村种养殖业和产品深加工,把相应的中小民营企业与乡村产业对接,组建民营企业与农村合作社联合体,构建特色产品产销价值链,扩大和延伸农产品市场,做大特色农产品产业。二是引入职业管理人才。如引入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服务乡村发展,以及新农人职业经理等,培育典型,发挥示范作用,进行复制推广,对于促进农业转型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三是引入科技人才。引导与农业产业发展相关的科技人才向乡村流动,开展种养殖业科技创新,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提升农业产业价值[2]。四是引入自主创业人才。结合农文旅产业发展,引导个体工商户、大学生到乡村创业,开办农家乐、电商平台、快递物流、外卖送餐、网络直播和从事导游等职业,扩大农业产业综合价值,增加就业渠道。

3.3 建立人才引进的配套措施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解决“有人可用、用好人才、留住人才”问题,因而需要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制度和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加快人才向乡村流动。一是制定人才引进规划。梳理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制定五年人才引进规划,为引进人才提供指导。二是分类制定人才引进政策。针对经营型人才、管理型人才、技术型人才、销售型人才、自主创业型人才、返乡创业人才、大学生创业人才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应的有吸引力的政策,通过有效政策吸引人才。三是加大本地人才培训力度。对在职乡村两级干部,在县委党校开设乡村振兴专题课程,进行轮训,提升推进乡村振兴领导能力。同时对外出务工人员、乡村能工巧匠、传统技艺传人,提供分类进修培训。四是建立高层次的培训师资队伍,可邀请国内乡村振兴知名专家、学者组成团队,担任乡村振兴顾问和培训师,面向本地人才进行系统地农业技术培训,培养专业化农村人才队伍,培育乡村振兴骨干力量。五是利用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模式,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在线直播、视频录播等方式,让农民利用手机等信息终端居家学习种养殖、市场营销等应用技能培训,提高培训时效性。六是建立特殊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对乡村振兴中急需的高层次人才采取“特事特议”等方式审批实施,把急需紧缺人才快速引进到位。

3.4 努力营造吸引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一是营造尊重乡村振兴人才的文化环境。可采取评选“新农人”、举办“新农人职业技能大赛”“家庭农场星级评定”“优秀乡村人才评选表彰”等活动,大力宣传乡村人才先进事迹,树立新型职业农民形象,使他们获得社会公众尊重。二是健全完善乡村振兴人才制度体系。应围绕“三农”人才培养、管理、激励、流动、保障等,建立健全有关制度机制,特别是要重视对各类服务乡村人才的政治关怀;评职晋级优先考虑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经历,适度增加福利待遇,激励人才长期服务农村振兴。三是全方位做好乡村振兴人才生活服务保障。切实解决好乡村振兴人才服务期间的居住、年幼子女就近入托入学乃至老人就近养老就医等问题,为人才安心在乡村工作解决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