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路径研究*
2022-11-23王昭静
王昭静
(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 湖南长沙 410128)
引言
在我国几千年的文化长河里,蕴含着诸多优秀传统文化,而继承与发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对于国家振兴来说举足轻重,对于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扩大我国国际影响力而言亦是重要的举措之一。新时期下的高校思政课程,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全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之根本基石与核心力量。高校作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培育新时代人才的重要阵地,理应担负此重要历史使命,如将在内涵特征、价值目标上高度契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得到深度融合,使二者达到有机统一、同向同行,不仅可以让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在高校“有路可走”,更能丰富教育资源,让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提升“有的放矢”,进而切实满足新时期下文化强国、教育强国的战略需求。
一、新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重要价值
1.帮助学生明确价值取向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间文化交融趋势不断突出。大学生作为国家新一代后备力量,在此形势下所形成的思想价值观念逐渐呈现出差异化与多元化特性。如何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多元文化思潮下彰显民族文化的独立性成为当今高校教学开展的核心与关键。近年来,国家颁发政策中不断强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将中华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国民教育始终”,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已然成为大学生成长培养过程中的首要目标。因此,高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群体弘扬民族文化、发扬民族力量,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责任意识,进而树立其正确的价值观念。
2.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与落实,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已基本步入到全新的发展阶段,同时对相关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下尊重学生个性化差异,时刻把握其身心发展与文化认知变化,是新形势下高校教学开展的重要部分。而在我国学生成长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其中所蕴含的文学、艺术、医学、科技等多方面历史文明和传统精神成为大学生思想文化意识形成的有力辅助。高校将思政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不仅促进了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同时在优秀历史背景下树立起学生对中华民族“根”与“魂”的本质认识。
3.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与使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的融合是培育其民族感情、进行人生思考的有效引导,是帮助其成长为文化继承者与建设者的全新举措。“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思政课的主要任务,是培育青年大学生的重要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巧妙地将思政课中枯燥、深奥的理论知识生动化、清晰化,使大学生充分了解我国人民的无穷智慧,了解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的血与泪,以此在传统文化和先进理论下,激发其民族自豪感,使其成为拥有高度文化自信的新时代青年。
二、新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原则
1.一致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体现着批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优秀的文化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流传至今,也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多样化教学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应始终坚持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这一政治方向,牢牢把握一致性原则,确保所选取的传统文化内容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相一致,同时在一致性原则的基础上坚持求同存异,保留思政教育中对优秀文化内容必要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2.严肃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
我国作为一个拥有丰富多彩文明的多民族国家,在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应当兼具“严肃性”与“趣味性”。在推崇“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现代教学模式下,教师需要灵活运用现代技术,对复杂传统文化进行立体化展示,以图片或视频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下思政元素的主动吸收。同时,对待历史虚无,牢牢把握严肃性原则,使大学生正确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此过程中坚定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树立其积极地思想价值观念。
3.批判性与传承性相结合的原则
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由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共同影响下所形成的产物,在创新积极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着时代、历史的局限。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不断扬弃的过程,于是,高校思政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教学过程,成为传统文化批判性与传承性有机统一的集中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为高校思政课程注入新的思想内涵,并使之充分地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4.理论性与实际性相结合的原则
作为高校思政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大思政课需要理论知识提升学生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也需要实践锻炼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在拥有五千多年文化传承的中国,其丰富传统文化的融入增加了高校思政课堂的张力与活力,教师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使学生在思政大课堂中深刻体验党和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并积极提倡学生主动感悟实践、探寻事物本质,使其切身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鲜活魅力。
三、新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主要问题
1.教师课堂建设有待加强
现如今,随着国家不断出台政策支持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程的融合,各高校已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上升到又一全新高度。但部分高校在课程安排中对思政课程设置缺乏系统与合理性,且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一方面,在课程内容安排上,虽加大了对思政公共课程的建设与投入,但课程教学内容与中华传统文化间衔接性不强,出现明显断层,难以满足当代学生对传统文化发扬与传承意识形成的需要。另外,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对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融入较为单一,大大降低了个性化突出的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高校所开设的传统文化选修课程少之又少,且已开设课程也大多因选修人数较少而被搁置,教学效果与教学方式始终难以突破,导致思政课堂长期以来存在不受欢迎的现象。
2.学生认知水平有待提升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发展,学生对于信息的获取方式产生了较大转变。在此社会背景下,高校学生习惯于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和资源,网络的开放性与文化的多元性影响着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其中存在的不良思想也对高校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了一定冲击。一部分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甚少,但对国外圣诞节、万圣节极为热衷,西方价值观已然成为一种潮流不断渗透其思想意识中。另一部分学生认为,我国的传统文化是过去的文化,是已被新时代所淘汰的文化。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导致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逐渐陌生,错误的认知使其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动力也提不起兴趣[1]。
3.学生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作为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多民族国家,其优秀传统文化下孕育着对“仁、义、理、智、信”的价值追求,是高校思政教育所要践行的“滴灌式”教学理念,也是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重要契机和有效途径。但在现阶段的高校思政教育中,所融入的优秀传统文化使“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等概念多停留于教材与教师的理论阐述中,教师所忽视的意识、行为、品质等多方面实践培养使思政教育的落地效果不佳。
4.学生学习渠道有待完善
教师作为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的关键,其对教学资源的规划与利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形式与途径。教材是学生学习活动开展的基础,但现有高校思政教材的内容极为有限,学校尚未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的便捷优势,致使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难以深入人心。长此以往,学生将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另外,应试教育下,融合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课程趋于表面,鲜少涉及古诗词、古典音乐欣赏等此类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课程,大大减少了学生接触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双效”融合发展。
四、新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
1.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科技的更新均离不开“一专多能”的人才,在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打破学科界限是打造新型综合性人才的关键。一方面,教师应转变在传统教学理念与陈旧教学模式下过度追求“专业性”的教学形式,积极地将其他学科内容融入进思政教育中,构建开放性的思政课堂,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奠定良好基础。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单元的内容,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深入探索其思想价值内涵,将其融入课程中,为枯燥的教学内容增添色彩[2]。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不仅能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趣味性,还可以提高思政教学的感染力,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共鸣,进而加强学生正确思想价值观念的形成。
2.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落实,高校思政教育应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下“唯理论主义”的教学模式,在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的同时,摆脱陈旧“讲授法”的束缚,将多媒体技术带进课堂,利用网络平台的包容性与直观性实现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的衔接与融合。另外,教师需要做好角色转变工作,将课堂更多地交给学生,切实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准绳,落实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可利用小组合作等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沟通和交流中加强政治素养的形成,培养其发散性思维,使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内在价值形成正确认知。
3.对教学体系进行完善
在高校实现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课程的有效融合,离不开教学体系的不断优化与改良。一方面,应大幅增加思政课程在教学课程体系中的比重,设置多样化思政选修课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学特色,运用以古观今的方式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鼓励其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中华千年的发展历史,使思政教育自然浸润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过程中。另一方面,高校可以根据当地民族传统或文化特色设置合适的选修课程,在宣扬地域文化的同时,实现对大学生政治素养的培育,以此弥补传统文化与思政融合下教学体系空白所造成的消极影响。
4.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知行合一”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校落实思政教育的关键举措。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走进思政教育课堂如仍旧形式化、片面化,将难以实现其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于是,应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为根本,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合理利用社会资源,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3]。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当地文化资源,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红色景点,使学生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智慧,在参观学习过程中培养其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精神,并使其意识到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承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5.借助网络平台辅助教学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化信息技术为高校思政教学提供了新方向与新思路。学校应依托信息化技术手段,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微课、慕课、微信等多种教学渠道向学生渗透思政元素与理念。线上线下混合式的互动教学,可以打破学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受到思政教育的影响,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开设传统文化知识共享专栏,组织学生在线上进行交流互动,展示传统知识学习成果,以加强师生之间的线上互动,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学的全渠道、高实效融合。
结语
在当前信息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教师应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相融合的教学优势,不断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帮助其树立民族自信心,提高价值认知能力。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当中,要积极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并创新教学模式,不断完善教学体系,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借助网络平台拓宽教学渠道,有效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质性、深度化融合,以达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目的,引导与培养青少年承担时代使命与历史责任的意识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