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教育改革之思考
2022-11-23杨蕴敏
杨蕴敏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一、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不足
1.教学方式单一
但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师仍以传统的讲课模式为主,部分教师以展示 PPT、播放视频代替讲课,直接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很差。
2.教学模式传统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高职各专业学习的内容多,不仅需要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而且还需要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践。但多数教师只重视课堂上专业知识的讲解,加上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导致不能牢固地掌握专业知识,更不用说灵活应用了[1]。
3.学生基础薄弱
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薄弱等情况,大多数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知还存在偏差,这也导致他们养成了主动学习的热情不高、上课不认真听讲等习惯,导致教学质量较差。
4.反馈不够及时
部分教师不注重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也不注重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导致学生并不能完全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5.教学内容固化
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相对固化,部分教材一成不变,导致了教学内容不能及时更新,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度不够,与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发展背道而驰,培养不出适应社会实际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2]。
6.实践教学不足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教学效果不够理想,职业院校的教师长时间局限在学校,对新技术、新工艺的了解不够,无法与时俱进,实践教学能力明显落后,不能针对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需求进行教学,加上部分实习受到条件的限制,严重制约了学生的综合发展,导致人才培养效果不够理想。
7.办学经费不足
由于多数地方政府财政紧张,在高职院校实践环节投入的资金有限,无法建设高质量的实习场地,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也遇到企业不支持等重重困难,影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3]。
二、“互联网 +”背景下高职教育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新技术日趋成熟,不断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学习。“互联网+”就是借助于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以及网络平台,将传统行业融入互联网,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形态。“互联网+教学”改革的探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爆发了新冠疫情以来,导致各地学校纷纷启用了线上教学平台,开设多种方式的网课,充分发挥了“互联网+教学”的优势,体现了巨大的发展前景[4]。在“互联网+教学”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亟须改革创新,以解决当前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师资力量不足
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但目前还存在相当部分的教师对此存在畏难心理,对新工艺新技术的接受度不够,教师的教学创新意识不强。当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仍处于单一模式,不适应“互联网 +”时代的需求[5]。
2.学习基础差距较大
高职院校的生源范围广泛,不同生源的学生在文化基础和专业技能上存在较大差异,造成了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基础存在较大的差距。
3.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由于高职学生的起点较低,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不足,大量的垃圾信息对学生的正常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干扰。同时,高职学生由于没有升学压力,学习的自主性较低,对感兴趣的内容才会去学习。
4.资源建设不理想
多数高职院校受资金限制,校园网建设滞后,同时有偿移动数据服务资费较高,无法满足学生网络学习的需求;网络教学资源视频长、内容枯燥等因素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资源仍存在重复、无序的状况,急需进行优化整合。
5.教学模式封闭
在传统高职教育中,教学模式主要为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教学,教师和学生面对面教与学,教师教学的重点在于教学内容和如何教学,学生只是简单地学习知识和技能,教学模式较为封闭[6]。
6.教师专业素养单一
传统高职教师的专业素养就是掌握一门技术,教师的作用就是单纯的技能输出的技能传授者,只考虑教什么和怎么教。在“互联网+”时代,高职教师如果只是掌握一项专业技能或一门专业技术,已经不能满足教学和学生的需求。
三、“互联网+”对高职教学的影响
1.拓宽了教育空间
互联网丰富的信息含量为高职教师拓展教学空间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教师对于所教学的内容,都能够在互联网平台上寻找到相关信息,大大拓宽了教学空间。同时,学校配置了如多媒体、投影仪、录音机、计算机等信息化教学工具,老师们可以通过动画、图片、视频等方式呈现教学内容,丰富了教育教学的手段[7]。
2.重塑了教师的角色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充当着权威者、传授者、管理者的角色,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围绕教师展开的,教师严密掌控着整个教学进程。“互联网+”时代,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学生拥有了主体地位,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参与者、引导者,教学活动被重构为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同时,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研讨问题教学、示范模拟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情境教学等新型教学方法不断被开发出来,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了专业知识,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丰富了教学形式
“互联网+”背景下,基于网络教育平台,如慕课、微课等的知识学习渠道大量涌现,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课堂教学中知识讲授的环节,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深度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教师开始尝试基于智能手机应用的碎片化教学,使得教学的场景由过去单一化的教室逐步过渡到宿舍、地铁、公交等任意可以进行碎片化学习的多元场景。
四、“互联网+”对高职教育的挑战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职能在于为社会培养具有丰富的职业背景知识、较强职业技能以及良好职业道德素养的合格人才。然而,随着环境对于社会发展影响的日益深入,现有的高职教育人才培育方式已经滞后于社会对人才的发展需求。因此,大力开展高职教育改革已迫在眉睫。
“互联网+”信息时代给高职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教师教育教学的手段和空间,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引发了教学形式的深刻变化。
1.加大教学设施投入
加大在高职院校教学方面的资金投入,优化开发软件平台,满足高职实训需求。高职院校可与企业合作,利用社会资本,结合专业特点,引进先进、高质量的软硬件设备,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对于不侧重学生动手操作的专业,可将重点放在为学生创造仿真体验上来满足学生实践操作的需求。
2.动态调整专业体系
为了更好地应对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职院校在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当前社会中实际的需要对其专业进行动态调整。例如,需要在高职院校中加入大数据专业、软件专业以及计算机专业等新兴专业以及其相关的专业性课程,为其寻找对口的实训基地,并且为新兴专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8]。针对那些已经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一些“僵尸”专业,应该及时淘汰;与“互联网+”结合起来改造传统专业,以适应“互联网+”传统行业转型的新业态;针对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重大工程项目等的新兴行业,培育与之对应的新专业;加大投入力度,打造那些能够促进产业技术革新和行业企业发展的重点特色专业[9]。
3.重新构建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不仅需要为其安排相应的理论课程,更需要为学生安排对应的实践课程,只有将理论联系实际,同学们方能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为了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高职院校必须循序渐进地安排课程,并考虑到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从而方便教师的教授和学生的理解[10]。
4.培养专业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应注重专业教师队伍的培养,以此发挥技术优势开展高质量高职实训教学。高职院校可采用外引内培的方式,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根据高职教师能力素养的要求,开展专业教师的招聘工作,引进专业技能与信息素养兼备的教师,确保实训教学质量。同时,在校内开展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调研,制定教师培养方案,通过案例讨论、实践操作等活动,针对性地强化教师能力素养,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指导[11]。
5.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体系是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不仅可以使教师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现状,更可以为教师规划未来的教学目标,还可以有效地提高其考核评价效率,提升其在考核评价过程中的公平性,为教师减轻负担,从而使其可以更加深入地参与到教学体系改革中。
6.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积极探索基于教育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的“互联网+高职教育”模式,加快开发共享数字资源,扩大优质网络资源覆盖面,缩小不同学校之间的资源配置差距。学生从“云”上获得资源,同时,学生的学习活动所形成的数据又上传到“云”,不断循环完善,带动“互联网+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应该在课程内容上,更加充分地发挥公共服务体系的作用,面向公共需求,打破地域、校间界限,整合现有教学内容和在线共享课程资源之类的各种优质教学资源,构建教育资源的网络开放平台。
7.开展信息化建设
各高职院校利用云课堂、云班课等将在线学习和翻转课堂结合起来,在线完成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互动。
8.适应多元学习需求
在“互联网+”下,打造可供学生选择的多元化的教育资源的高职教育新型供给结构,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成长成才路径。打破传统的教学结构,构建满足不同需求、个性差异的教学体系。利用教学App随时随地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需求在虚拟仿真环境下模拟实际工作环境,待操作娴熟后再到实训基地操作各种设备。利用“互联网+”技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可对自主学习进行合理调控;同时,老师“因材施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9.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每一位同学接受知识的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对于教师授课也会存在不同的感受。如果教师能在实际教学当中引入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当中主要的教学介质是课件,使用课件教学具备以动画方式展示教学内容、人机对话实现差异化、个性化教学、自我测验,检测自身的学习效果、实现教学的直观性与启发性、通过仿真模拟开阔视野等特点。
10.强调VR技术实际运用
VR 技术具有交互性、人性化等优势,能有效控制教学成本,还能将复杂难懂的知识化难为易,通过三维立体形态展示重点知识内容,特别适用于如有毒有害的化学实验等危险性较高的实训场景。中引入VR技术,可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操作环境,便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生还可以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关内容,进行多次重复训练,直到完全掌握为止[12]。
五、以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为例
环境工程技术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的环境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面向环保局、环境监测站、污水处理厂、环境工程公司等的环保及安全部门等,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创业意识,掌握分析检验、环境监测、水污染控制及大气污染控制等专业知识,具有分析监测和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新形势下,通过“互联网+教育”计划,借助网络信息化的技术优势,对“互联网+”融入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进行探讨。
1.传统实践模式存在的问题
(1)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不合理。长期以来,在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对实践教学的不够重视,导致理论课大大超过实践课课时[13]。
(2)实践教学资源有限。由于实践环节配套的环境工程设施或设备占地较大,经费需求较高,对维护和场地要求高,仪器设备正常损耗后难以得到正常补充。对于一些高危险、高成本、高消耗和高污染的实验,根本无法开设。
(3)实践效果不佳。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实践环节设置的1周认知实习,一般由污水厂的企业人员讲解污水处理设施基础知识,由于生产企业出于人身安全的考虑,一般只允许学生参观,不允许动手操作,导致学生只能对工艺流程和处理设备进行一个肤浅的外观认识,无法深入了解设备装置特点和操作要点,对于设备内部结构和工艺运行参数更是认识不清,掌握不透。学生参与度低,实践效果非常差[14]。
面对日益复杂的环境问题和日新月异的先进技术,我们的目标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环境工程技术专业的教育融合起来,培养出复合型环境工程人才。
2.建立新的教学模式
由于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的课时数较少,如果仅在课堂上开展专业知识学习,学生的掌握效果将受到较大影响。为此,需要将专业课的教学环节扩展到课前及课后,建立新的教学模式。
(1)课前导学。教师可依托 QQ、钉钉等课程交流群,课前通过图片或视频提出相关的实际问题,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推送给学生已有的在线慕课资源或老师自行录制“导学”短视频,有针对性地推荐并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内容,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15]。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特别是分析仪器模拟仿真软件的应用,将一些抽象和复杂的教学内容以视频动态方式演示,使得学生更易理解和掌握[16]。
(2)课堂教学。问题引导式教学以问题为导向重点讲解,学生提问,互动讨论。依托在线平台实时互动,解决了因实验台套数不足、实验场地空间有限、学生人数过多等因素导致的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大幅度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3)课后扩展。推送如知识概念讲解、重要知识点推导等关键知识点微课,扩充学生专业知识。根据课堂提出的扩展方向和建议,依托腾讯会议等开设专题扩展报告,推荐相关行业前沿讲座等,有效扩展学生知识范围,为学生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提供了非常便捷的方式。同时,学生需自主上网检索当前最新文献资料获得相应答案,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与主观能动性,最终实现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疫情期间,为了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目标,通用性直播平台在高校师生中的普及程度短时间内大幅提高,为构建“互联网+”教学模式提供了最重要的基础。
结语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给高等职业院校带来了冲击,开展“互联网+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种机遇和挑战。面对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重重困难,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原有教育教学方式基础上对自身的教学现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及时找准教育教学存在的不足,在引入“互联网+教育”理念时,一定要做到深化教学改革,真正实现 “互联网+”技术在高职院校教学模式创新中的应用,使得信息化教学能够与传统高职院校之间更好融合,真正发挥出“互联网+教育”的优势,把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更好地落到实处,使之培养出一大批高素养的技术技能型高职人才,让高职教育走向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