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中乡村河道景观风貌提升方法
2022-11-23张秀梅天津市武清区天津武清301700
张秀梅(天津市武清区,天津 武清 301700)
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三农”,有效解决农村根本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村基层基础设施运行的重要举措。乡村振兴战略包括五个总体要求:工业繁荣、生态美化、农村文明、有效治理和福利。其中,生态适宜性要求在农村地区建立充足的基础设施和适宜的居住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平等获得基本公共服务,改善农村河道景观是生态美化的目标之一。与此同时,农村地区的贫困率仍然很高。根据水资源安全和适应自然的基本原则,从农村重建的角度加强农村河道景观建设,可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从而增加农业收入,是建设美丽农村、完善农村发展战略的有力措施。
1 强化乡村河道景观风貌的战略意义
1.1 乡村河道景观建设是促进乡村生态振兴的关键要素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村级规划已成为引领农村发展的重要工具。在乡镇设计的实施过程中,如何结合自然生态环境,如何体现乡村风貌和地理景观,创造适合乡村地区的建筑,使乡村更加乡村化,已成为乡村规划的方向。乡村河道是保障乡村居民生活及动植物生存的重要水资源。农村水资源的全面管理直接影响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农村河道景观建设是改善农村水环境的基础,对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促进农村生态振兴具有重要意义[1]。
1.2 乡村河道景观建设是实现乡村经济增长的有效助力
通过观察区域经济分布图可以看出水系集中的地域其经济发展也较为突出,自古以来,按照人类生存的“择水为生”标准,水资源不仅是人们生活的必要条件,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河道景观建设不仅为农牧业等基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水资源。它还刺激了当地特定产业的发展,如旅游业和生态农业,也有利于形成独特的农村生态经济链。
2 强化乡村河道景观风貌需要遵循的原则
2.1 以保障水体安全、防范治理污染为原则
中国的水资源非常宝贵。任何使用和改造都必须符合水质安全原则,以及农村河道的建设。由于其地理位置,农村河道小而窄,周围环境比城市河道更复杂,因此控制相对困难。因此,加强农村河道景观建设必须立足于确保水安全、防止污染、加强河道治理、规范水质控制、排水等工作。
2.2 以顺应地貌特点、维护和谐共生为原则
适应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现代社会的发展目标。利用自然资源来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的进步,但各地不应该因为当地的发展而破坏乡村的自然生态。由于农村河道不同于城市河道的不规则性,农村河道景观建设应突出农村特色,考虑与自然接近,配置农村水系,规划乡村河道景观、木材、石头、土地等天然材料,节约建设成本也起到美育作用。
3 强化乡村河道景观风貌的具体方法
3.1 护岸生态化
护岸保护是河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河道两岸通常为砂石,保水性和稳定性较差。因此,为了维护河道,必须修建堤岸。然而,在过去,当护岸结构是唯一追求坚固性和稳定性的结构时,护岸材料主要是石混凝土。这样的建筑相当坚固,但并不美观,还会造成生态破坏。与传统护岸类型相比,生态护岸具有材料天然、美学和环保的特点。生态护岸将通过编织和穿透形成天然水道,如藻类、芦苇和沙子。大大减少了人工施工的痕迹和材料的自然利用,更容易融入环境,有效降低了施工成本。河道能更好地保护护岸植被,如果护岸植被较小,且水有侵蚀护岸土壤的倾向,则应使用粘合剂建立护岸植被,并在远近水域种植含水量、亲水性、漂浮和下沉植物;同时,当河道土壤受到严重侵蚀时,护岸必须使用围栏植物来建造河道土壤,并使用有生命力、生长迅速、发育良好的植物来保护和固定河道土壤,以提高土壤的稳定性。
3.2 风貌美观化
乡村河道景观建设不仅要考虑其实用性和生态性,还要考虑其美观性,因为它为农村人口提供了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也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通过观察武功乡、周庄等著名景点,可以看到这些地方的河道景观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可以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了突出当地优势,充分考虑河道的生态地貌特征,农村河道景观需要适应自然规律,切忌照搬照抄、生搬硬套。河道景观建设前,应充分研究当地环境、水系、自然、人文和风俗习惯。选择最具代表性的景观进行建设,创造出适合旅游的河道景观,同时又不失对乡村的兴趣。可根据当地特点和农村现有资源,建设“水乡人家”“田园风光”等主题项目;还可以加强湿地公园、漂流谷等特殊设施;或者在池塘附近增加一个娱乐区,以美化河道上的水利设施,增加旅游的舒适度和美感。
3.3 水系多样化
在规划景观时,应特别注意农村水系的总体布局,并对其管辖的所有水域(河道、湖泊、水体等)进行综合规划。河道景观从空间上可分为生态空间和生活空间。根据从高到低的队列和河道的形状,可以形成一个生态河道空间。同时,可以根据河道的水头修建水体、溪流、水库等水源,为生产用水提供支持;此外,根据河道开发的实用性和生态循环,整合原有水系,对水流进行重新分类,完善农村水资源系统,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乡村生态标准[2]。
3.4 植被层次化
绿色环境是农村发展最引人注目的方面之一,也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地域景观是否适合当地的文化、社会和经济特点。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果园、林地和草原,保护自然生态系统,避免人为的过度变化。绿化项目应重点规划农村地区的新公共空间、居住区和邻近区域,以提高其承受能力。各地必须充分认识到既有树木和花卉的生态和经济价值,这些树木和花卉可以在不破坏其原有生态基础的情况下进行适当的改造。同时,要考虑耕地的季节变化,注重绿化树木、花卉和田野景观,突出绿色农村的优势。在进行景观规划时,还应结合不同树种、灌木和速生建筑材料的生长习性,合理有序地布局,强调景观的整体性和长远性,以及观赏性和利用性的统一。乡村河道和运河景观的加强也对护岸植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合理地培育河川植物,不仅可以为水源涵养和净化奠定坚实的土壤,还可以为周围动物的生存和繁殖创造有利条件,还有助于改善河道。为了沿着河道种植,必须选择易于生存和管理的植物品种。可以种植距离较远且位于水边的植物——两栖植物和缓冲植物——两栖植物和湿润植物;此外,根据季节变化,四季植物可以分期种植,植物的季节带可以按照乔木、灌木和草的顺序形成。特别注意严禁入侵植物的引进。运用模拟自然植物群落的方法,有层次、有顺序地种植沿河植物,在促进生态乡村建设的同时,也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4 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控制乡村空间结构演变的重要手段,乡村美化已成为必然趋势,需要各级政府和村民的共同努力。在规划和实施农村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情况,掌握该地区的文化要素,改善基础设施,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建设将继续朝着生态化、区域化、健康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