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休闲农业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发展前景
2022-11-23中共莘县县委党校山东聊城252400
韩 蕾(中共莘县县委党校,山东 聊城 252400)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其中明确要做好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而保持经济发展将占据着更加重要的位置。近年来,围绕“三农”问题的研究愈发深入,以休闲农业为代表的经济业态逐步进入公众视野,休闲农业的出现高度适应了市场需求,将最新的体验经济与农业生产相结合,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地区受益,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面貌,实现了农民增收和地区发展,具有极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因此,应深入研究休闲农业在乡村振兴中的前景,把握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节奏,更好地推动乡村建设与经济发展。
1 休闲农业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前景分析
1.1 政策保障全面
为高质量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国家相继出台各类优惠政策,给休闲农业的深入发展提供了政策“温床”,滋养出丰富的休闲农业模式,并与旅游产业完成了初步融合,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发展格局[1]。目前,针对于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国家不断给予积极的扶持,如致力于解决好农业用地的问题,在《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中明确阐明,在符合国家土地和空间布局规划的基础上,可优先保障农村产业发展项目。同时,国家还提出一系列指导意见,支持和推进休闲农业产业及园区建设,为休闲农业的大规模发展提供了极大空间。
1.2 产业前景可观
在刚刚过去的“十三五”期间,农业经济新业态不断涌现,仅2019年农村接待游客规模已达32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8500亿元,并保持着持续增长的态势,一股农村旅游热也扑面而来[2]。事实上,休闲农业可最大化实现土地资源的利用,解决现阶段农村地区撂荒的问题,使农业生态产品转化为经济收益,持续带动新型农业经济的发展。加之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农村的全方位支持,使得各类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生活水平提高,大幅增强了农民参与的积极性,给休闲农业的长足发展描绘出美好未来。
1.3 发展内涵丰富
休闲农业的出现和发展,不仅是单纯的经济业态重构,更有助于实现资源的重组,在休闲农业中具有极大的拓展功能,如休闲农业与旅游产业、休闲农业与生态产业、休闲农业与绿色农业、休闲农业与文化产业等,均有着尝试的契合空间,有助于带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打破以往各产业之间的壁垒,利用空间、时间、资源、人才等融合,打造更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品牌,大幅增强休闲农业的软实力。
2 休闲农业在乡村振兴中的优化发展策略
2.1 抓住发展根本,强化休闲农业规划引领
科学的规划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前提,尤其是需要在实践发展中做到因地制宜、因时而动,结合自身的资源特色进行前瞻规划,保持休闲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规划过程中可以邀请专家指导,深入农业现场调研勘查,切实掌握休闲农业发展的第一手资源,规范产业定位、空间布局、基础建设、产业流向,最终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划方案,推动特色化产业园区的构建[3]。以政策发展和政府引导为导向,加强休闲农业土地资源、基础设施和资金保障等维度的平衡,由点及面地实施科学筹划,从根本上提升休闲农业的区域竞争力。同时,要积极挖掘宝贵的乡土文化,关注地区的生态资源现状,充分做好各类资源的规划和调整,从而形成以产品特色、乡土特色、消费特色、功能特色为一体的休闲农业项目,始终在保持生态平衡的基础上,提升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切实做到经济“全升级”,污染“零排放”,确保还以农村生态原貌。
2.2 保留自身特色,完善休闲农业基础设施
地域特色的打造既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休闲农业发展的核心要义,尤其要遵循“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农村优势资源,全面实施系统性规划,保持基础设施建设的前置,如加强规划区域内停车场、观光路、信号网、游客服务中心、公共厕所、辅助设施等建设。具体而言,应保留自身特色乡土文化,发挥地区历史文物、古建筑群、生态环境等作用,根据需求进行合理规划和修复,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休闲主题,赋予休闲农业以更强的旅游功能[4]。比如,台湾竹山小镇在规划中,充分利用竹子的资源优势,打造以竹文化为主题的餐厅、民宿,同时就地取材建设石子路、石头墙等,赋予了休闲农业的独特韵味,还原了休闲农业真实的原貌。
2.3 挖掘乡土文化,构建休闲农业特色品牌
品牌价值是经济利益的关键保证,只有切实发挥好休闲农业的品牌效应,才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慕名而来,保证休闲农业市场发展活力。针对于休闲农业的特点来看,乡土文化是休闲农业必须把握的重要资源,要以乡土文化为创新契机,走精品化发展路线,以原真性为游客提供休闲体验[5]。首先,休闲农业特色品牌的塑造中,应坚持“在挖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思维,尤其是对于农村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手工艺等,要做到深入的挖掘和推广,将其融入休闲农业品牌的构建之中,以形成对游客的独特文化吸引,引发共鸣。其次,积极打造“乡愁”式的休闲农业项目,采取定制化的休闲体验满足游客需求,如利用采摘、耕种等活动,增强游客的参与感,以水车、蓑衣、竹篓等引导乡愁情感,形成有别于传统生活模式的活动主题。最后,全面推动休闲农业的内容革新,积极引入教育活动、民众活动,结合自然风光等资源,营造出更具活力和感染力的品牌发展路径,避免同质化,逐步形成错位竞争。
2.4 激发主体活力,促进休闲农业主体增收
农民是休闲农业发展中的主体,在农业循环经济构建的过程中应重视收益的共享,使农民更积极地参与进来,提升休闲农业的创新能力。一方面,要夯实传统农业的发展基础,把原生态的农业生产展现在游客面前,达到回顾历史的作用,同时要鼓励农民创新创业,发挥休闲农业的集体智慧,扮演好休闲农业主人翁角色。另一方面,要开辟职业化农民培育途径,面对新型农业的发展挑战,要大力加强土地、资金、技术、产品建设,结合职业化教育和培养,为农民提供专业的支持,达到革新理念和传导技术的目的,使休闲农业发展不仅强根,更要固本,利用休闲农业的强大吸引力,大幅提升农村居民的收入,使其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出更大作用,实现农民致富、农村发展、农业增收。
3 结语
综上所述,从现阶段发展态势看,休闲农业无疑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也使农村地区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必须要善于发挥休闲农业的优势,立足于自身资源和发展需求,不断创新休闲农业产品,依托科学规划、文化挖掘、品牌融入和盘活主体等措施,打造出高质量、精品化的发展路径,实现农业与产业、经济、文化、品牌的融合,绘就出农村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