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山丹农田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途径
2022-11-23梁添涛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水利勘测设计队甘肃张掖734100
梁添涛(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水利勘测设计队,甘肃 张掖 734100)
甘肃省山丹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水资源严重短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有效地改善农业灌溉条件,全县先后建成大量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促进了山丹农业生产发展。在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山丹农田水利工程中,对其进行多方位的设计改造,能有效预防农业、农村发生干旱、洪涝等问题,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为山丹的农民提供充足的水源。
1 山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信息化现状
截至2022年,山丹县在水库、山洪灾害、渠道等方面已经实施部分农田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项目。山丹县通过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自动雨量监测站17个,简易雨量监测站91个,自动水位雨量监测站1个,简易水位站9个,无线预警广播37个,移动巡查设备5套,卫星通讯备用信道2处,村级预警预报系统40套,遥测终端23套,雷达设备1套,建成具有信息汇集、信息服务、预警发布、信息上报等功能的县级监测预警平台1处。通过山丹水权水价综合改革项目,安装机井智能化计量设施842眼,建立调度中心1处,渠道远程计量监测终端24处,建成河水管灌测流示范区0.2万亩,安装地表水管道超声波测流装置45套,水库库容实时监测1处,建设地表水信息化管理平台1处。安装自动化量水设施16处,建成标准量水断面41处。通过实施小型水库雨水情测报及安全监测设施建设项目,安装水库监测设备7套,实现水库水位实时在线监测。安装自动化雨量观测设备7套,实现水库降雨量的实施监测。安装水库出库流量监测设备8套,实现来水流量的实时监测。安装自动化渗流量监测设备3套,安装渗流压力自动监测设备13套。通过实施小型水库维修工程,新建大坝测压管观测孔558.8 m,大坝位移沉降观测设施1套,安装太阳能+无线传输电磁流量计3套。
2 山丹农田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对信息化认识不够
由于对信息化认知程度不高,思想上未重视信息化建设,导致信息化建设依然落后于先进地区,尤其是各类管理系统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数据反映不及时,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不高。工作人员不能借助信息技术动态化获取工程运行数据,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存在壁垒,进而造成数据利用价值未发挥,农田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2.2 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
当前,山丹农田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缺乏相应的信息化管理规章制度,这也是造成农田水利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混乱的主要原因,规章制度笼统、不明确,造成建设和管理人员的意识淡薄、无章可依,遇到问题主要依靠个人经验解决。同时,工作人员不明确自身职责,也不清楚建设过程的严格流程,没有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工作,造成农田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效率降低,功能无法完全发挥,导致资源大量浪费[1]。
2.3 缺乏高效的运行机制
山丹农田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依然停留在对先进信息技术的初级使用阶段,依据信息设备收集的相关信息数据,而后制定建设方案和管理制度,工作人员认知片面,运行机制不够高效完善,使得效果无法最大化地发挥。工程信息化建设中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个别工作人员只注重对水利工程的统筹规划,并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及时更新信息化相关设备,造成工程信息化建设流于形式。
2.4 缺乏专业化人才队伍
山丹农田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必须要拥有大量的专业人才,如此才能全面落实信息化建设相关要求,保障工程整体质量。但是,由于工作人员综合素养参差不齐,尤其是缺乏既掌握信息化施工技术又掌握网络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导致工程信息化建设效率较低。很多时候,工作人员凭借自己的主观意识和工作经验执行任务,虽然能解决当下的问题,但是从长期发展角度上来看还是有很多弊端[2]。
3 山丹农田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3.1 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首先必须要加大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积极引入先进的信息系统和设施设备。规划设计单位要选择专业的信息化单位,将农田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涉及到的各个环节,综合应用大数据技术、云平台、物联网等,消除信息壁垒,将数据及时汇聚到统一平台上。数据在计算机中结合数据模型计算并得出结果,并结合工程建设实际需求,切实发挥数据应用的价值。其次,管理人员必须要从整体上对工程进行统筹管理,搭建数字化管理体系,定期更新软件系统,优化功能设计,以此更好的弥补信息化管理存在的短板。再次,工程信息化建设必须要拥有高性能的设施设备,如高载量的服务器、高配置的计算机、独立且稳定的网络线路、专门的信息化管理室等,从源头上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保障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3]。
3.2 强化信息化基础设施维修养护
工作人员应做到重建设、重管理,并制定有效的维护保养机制,从信息设备的使用、操作、升级、维修等层面着手,将职责落实到人头上,确保信息化设备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4]。采用远程监控设备,对水库、河道、渠道、泵站等水利工程进行动态化监测,分析各项监测数据,从而发现农田水利工程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报警机制,当发生故障问题时,及时响应,便于维修人员找到故障处,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法,保障工程顺利运行。不定期的检查各个零部件,查看其是否存在老化等问题,及时更换,提高信息化设备维护水平。
3.3 建立专业的信息化建设队伍
专业的信息化人才是农田水利工程高质量建设的前提和保障,若人才综合素养参差不齐,则建设成效也可能不尽人意,存在很多潜在的隐患风险。为此,建设单位应结合山丹县对于信息化人才的需求,加快速度从多个层面着手,打造一支信息化建设队伍,以此保障各类先进的信息技术能够灵活应用于工程建设中。一方面,在前期的人才招聘环节,建设单位应选择水利工程专业和信息化专业的人才,并对人才进行多方考核和岗前培训,待培训合格之后方可上岗。另一方面,建设单位需要了解当前队伍人员的培训需求,并制定层次化、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每位员工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促使他们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肯干务实的工作精神。指导人才进行独立的信息化软件系统开发设计,推动农田水利工程的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发展[5]。
4 结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为了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水务部门应重视农田水利工程信息化的建设,通过应用大量的信息技术,收集整合各类数据资料,发挥数据资料的应用,切实提高水利工程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从而带动山丹农业经济水平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全面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