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咨询教学法及对我国教育教学的启示

2022-11-23张家军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咨询教师应教学法

张家军, 王 柯

(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重庆 400715;2.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 重庆 400715)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和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如何紧跟社会和时代的转型,教师如何适切地调整师生关系进而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显得愈益重要。为了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减少其消极心理情绪的影响,帮助其最终获得学业成功,咨询教学法(Counseling-Learning)应运而生。咨询教学法起初主要应用于外语教学,而后一些教师也在其他学科课堂中使用咨询教学法,以处理师生关系与解决学生的心理情绪等问题;甚至在学生的团体交流中,咨询教学法也得以使用。它不仅在美国各级学校教学实践中得以广泛运用,随后也流传到其他国家。各国教师结合自身实践经验进一步完善了咨询教学法的内容,并扩大了咨询教学法的使用范围。回顾和反思咨询教学法的发展和主张,对于优化我国的师生关系,减少学生的焦虑情绪,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大有裨益。

一、咨询教学法的内涵与特征

(一)咨询教学法的内涵

弗洛伊德在进行心理治疗和咨询时便强调过咨询关系的重要作用。[1]美国心理学家查尔斯·亚瑟·柯伦及其助手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咨询教学法,这是一种鼓励学生和教师之间建立咨询关系的教学方法。[2]68它主张深入探寻师生关系和学生情绪对教育结果的影响,旨在通过鼓励学生将教师看作被咨询者而非监督者或威胁者来消除学生学习进程中的焦虑情绪,以使教师与学生以咨询关系结成学习共同体,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使其逐步迈向内化知识与外化表达的学习高级阶段。

咨询教学法强调情感在认知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追求师生间关系的平衡状态。它主张尽量削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为角色差异而引起的各种不安情绪,以求将教师的指导作用最大化,也鼓励学生观点的自主表达。在采用咨询教学法的课堂中,教师作为被咨询者能够较为客观公正地分析和回应学生的问题,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深度沟通交流,更好地促进团队的形成与合作,进而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与实现。咨询教学法通过拉近师生间的距离给予学生更加自在、温暖的学习情境和更加自由的表达权利,从而使学生易于理解与接受学习内容。

(二)咨询教学法的特征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维持着既定的知识传授者和知识接收者的关系,教师一般根据既定的教学计划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很少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学生情绪等心理因素的影响。与传统教学法相比,咨询教学法更加注重学生的接受感和舒适感,更加强调学生自身内在驱动力的作用,并且强调师生共同创生课堂而非灌输性的学习课堂。相较于传统教学法,咨询教学法具有以下特征。

1.强调教师作为被咨询者的作用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师生社会地位和文化积累的差异,学生往往会对教师产生一种距离感和敬畏感。在这种心理影响下,学生往往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过程中,而是会分心去揣测和考虑教师的表情、语言、行为等所暗含的信息。此外,由于对教师存有畏惧心理,学生往往不能在教师面前完全倾吐内心的真实想法,导致教师的引导作用无法发挥至最大化。

在采用咨询教学法的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活动不是简单地进行知识传授,而是注重充分倾听学生内心情感和观点的表达,帮助学生理解和吸纳学习内容。咨询教学法认为,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师生关系紧张的学习共同体将很难取得满意的学习成绩,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应当尽量体现其亲和力,注重培养学生的信任感和心理安全感,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消除学生的紧张感、畏惧感。所以,咨询教学法的课堂实践非常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减少对学生不必要的干预行为,以便学生充分表达其观点和想法;提倡学生积极向教师反馈学习情况,教师向学生提供理解性和咨询式的回复。学生在与教师咨询式的对话中大胆说出其内心的真实想法和学习感知,教师获得直观有效的学习反馈,从而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学习内容。基于此,师生双方在咨询的关系中及时给予彼此真实的内心反馈,这不仅有助于降低学生的戒备心理,建设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有助于促进师生双方共同推动教学进程,更加高效地达成学习目标。

2.营造安适的学习环境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环境能够提供具有互动性和鼓励性的氛围,满足学生个人独特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帮助学生在不同的复杂程度下学习,进而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3]因此,学习环境设置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因素。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习环境很少被纳入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当中,学校和教师给学生呈现的往往是千篇一律的环境设置。在这种单调的、刻板的教室环境中,学生往往缺乏心理安全感并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进而给课堂学习带来消极的影响。

在咨询式的课堂教学中,学习氛围和环境被视为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极其重要的因素。咨询教学法非常强调建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安全感。心理安全感的产生和维持不仅依靠学生的内在体验,外部客观环境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宽松的环境会使学生弱化他们对于学习的抵触和消极的情绪。为此,咨询教学法主张:首先,教师应尽可能营造轻松的、安适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下能够放下内心的戒备和不安。如教师可以通过调整墙壁的颜色、灯光的亮度、课桌椅的设计和排列、上课的地点和教学的形式等方式,让学生有种耳目一新并且温暖安心的感觉,产生新的学习体验。其次,教师要意识到一个全新和陌生的学习环境会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威胁感和焦虑情绪,应当具备理解学生和支持学生的能力。[4]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语言的作用,通过咨询的角色缓解学生的内心焦虑,给予学生积极的暗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营造一种信任、和谐的氛围。通过安适学习环境和氛围的营造,使学生得到安全感及情感的满足。

3.引导学生畅意表达思想情感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作为师生交往和知识传授的讲述者和输出者,而学生通常扮演倾听者和接收者的角色,缺乏直抒胸臆的机会和能力。咨询教学法认为,教学不能单单以学生为中心或者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和学生应共同成为教学的中心,两者皆为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和决策者。[5]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考虑自己思想观点的表达,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表达和学习感受。

咨询教学法主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发挥引导作用,并给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表达自己意见和想法的机会,以促使学生实现从听取意见和建议向提出意见和建议、从接收教师情感支持到给予他人情感支持的转变。为此,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说话”机会。进言之,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鼓励和支持,开拓其思维并消除其胆怯心理,使学生能够主动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其次,教师应以答疑者的角色,对学生的内心想法和困惑给予积极的回应,在与学生平等的语言沟通中引导其进一步阐述内心的所感所想,允许不同观点和声音的出现,以引导不同个体之间思维的碰撞。最后,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应用。学生并不是知识的接收容器,他们需要将既有知识内化进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之中,最后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

4.帮助学生排解不良情绪

大量研究表明,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6]对于学生而言,学校是其主要的生活场所之一,学习是其主要的生活事件之一。由于学业压力、家长期望、外界舆论等因素,学习这一生活事件往往会给学生带来压力和消极情绪,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面对学生的不良情绪时,更多选择安抚的方法压抑学生的情感宣泄,而非采取有效方法帮助学生排解不良情绪。

咨询教学法主张给予学生一个宣泄口,让其能够大胆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所感所想;而教师则根据学生的表达和反馈,引导其有效排解不良情绪。首先,教师需要充分意识到学习过程中情绪的作用。布鲁姆认为,相较于缺乏感情、乐趣和兴奋的学生或者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而言,具有积极情绪的学生学习起来会更加轻松和迅速。因此,教师对于学生情绪的重视是帮助学生排解不良情绪的前提。其次,教师需以适切的方式引导学生舒解情绪。咨询教学法认为,过分压抑情绪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大胆倾诉心声,尤其是宣泄负面情绪。学生通过情绪的宣泄可以有效缓解内心的压抑,有利于更好地处理不良情绪所带来的影响,维护心理健康。

二、咨询教学法的理念与目标

(一)咨询教学法的理念

咨询教学法最初在语言教学中的基本价值理念在于通过减少学生所受的外部抑制来促进学生的自我渗透性,即社会心理学家舒曼提出的学生的语言塑性和僵化程度,以及表达移情的能力。[7]随着咨询教学法的广泛应用,它更为主张师生双方在学习过程中共同的主体作用;强调良好的教学环境对于教学实施和教学效果的积极影响;强调全人教育思想,注重师生合作。

1.教学主体观:加强师生互动,实现双主体协调

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问题一直是教学论争论的焦点之一。如今,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界大多都承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但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过分追求学生的主体性会导致教师作用的弱化,甚至虚无化。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承担的人际氛围营造功能、激发学生完成任务的兴趣和热情功能等又是不可取代的。[2]30-31此外,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作用亦不可忽视。可以说,忽视或者轻视教师的作用,容易导致教学任务的失败。

咨询教学法主张教师和学生应是一种互动的双主体关系,学生不断进行尝试和探索,教师耐心给予理解和咨询回应,二者之间是一种咨询和平等关系。在咨询教学法看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具有主动性,其积极的行动有助于良好课堂活动的建构。但是,让学生享有一定程度的民主并不意味着教师应该放弃其“控制”的权力。咨询教学法所强调的教师“控制”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温和引导,而非强加灌输的“霸权”。教师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实践经历可以给出学生恰当的指导意见,进而以更加快速高效的办法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困惑或问题。教师和学生应充分发挥彼此的角色优势,形成一种协调融洽的互动关系推动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2.教学环境观:注重营造氛围,优化教学环境

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有学者指出,学生的认知依赖于环境,知识的意义建构必须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才能完成。[8]学习环境直接影响着学生处理学习任务的方式,而学生处理学习任务的方式又会影响到其学习效果。[9]众所周知,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彼此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在此基础上,不同的学生在面对同样的情境时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馈,但是当学生对周围环境产生畏惧甚至是抵触情绪时,其心理状态不可置疑地会对其学习效果产生负面影响。[10]

咨询教学法主张营造愉悦舒适的学习氛围,打造温暖安静的学习环境。通过学习氛围和环境的营造,减少学生的情感障碍或心理畏惧,帮助他们获得更佳的学习体验。首先,咨询教学法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可以不用受限于既定的教学空间和传统的教学行为,学生可以围坐成一圈,教师站于圈外,学生在圈内进行交流讨论,教师在圈外给予咨询回复;亦可以教师站在圈内,与所有的学生进行交流沟通。通过这种非固定的方式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自由的物理学习环境。其次,咨询教学法认为教师应充分运用教学语言艺术,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优势,拉近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距离,通过营造和谐、人人参与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总之,咨询教学法非常强调学习氛围和心理环境的优化,以此促进学生更好地进入沉浸式学习。

3.教学实施观:强调全人教育,提倡合作

美国高等教育界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全人教育的思想和全学习者的概念,注重价值理性而非工具理性,提倡重视人的整体性和完整性,[11]以期培养具有自主能力、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人。全人教育思想的提出是美国高等教育迈向卓越的逻辑起点,甚至对美国国民性格的塑造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2]。

咨询教学法遵循全人教育的思想,主张将学生看作完整的人,追求整体教育观。斯蒂维克认为咨询教学法的核心观点就是教育应当追求知、行、意三者的统一,即理解(knowing)、行为(doing)和感觉(feeling)的不可分割。[2]91-92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个人的思想和认知容易被虚无化,更多地强调教师的想法和观念。同时在习得课程知识的教学目标下,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的培养会相对被弱化。对此,咨询教学法主张教师应引导学生自求自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个人情绪,发展学生的潜在能力。同时也强调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加强学生社会化和合作化的技能,以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二)咨询教学法的目标

咨询教学法最初是针对学生学习外语时面临的困境而提出的,尔后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咨询教学法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应用,一些新的目标不断产生。总体而言,教育者希望通过咨询式的教学,在调节学生心理情绪的基础上,促使学生完成从接受学习、适应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

1.以询启教:引导学生接受学习

启发式教学在我国古代教育中早已有之。《论语·述而》中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教学过程中,如若教师不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接受程度,忽视学生面对未知学习的排斥情绪,只是一味地对学生强制灌输,则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甚至厌恶情绪,导致学生无法在教学过程中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协调学生新获知识和既有知识的联系,是教学活动最初实施时教师所需要思考的问题。[13]

咨询教学法主张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中的固有角色,以被咨询者的角色潜在地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消除学生的学习焦虑,降低学生内心对教师的畏惧感和防备感。如果教师不注意消除学生学习的焦虑感,不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突如其来的新知识学习带给学生的冲击往往会使其感到无助和迷茫,而这无助于后续知识的学习。基于此,教师应当作为被咨询者推动教学进程,学生初步接触知识时,正是教师的引导作用能够得以最大化发挥的时刻。在对学生因好奇和疑问进行的咨询式回应前,教师首先需要学会倾听。作为被咨询者,教师倾听的行为和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作为陈述者的学生的情绪,良好的倾听态度和行为能够获取学生的信任,使其倾吐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想法,促使其萌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和意愿。在倾听之后,教师应提取学生话语中的相关信息,准确把握学生的实际需求,并基于学生的这种需求给予积极的回应和反馈,启发学生不断学习。

2.以境固教:保障学生安心学习

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者是在社会沟通中通过形成一定情境以及借助“能动地建构的语脉”进行学习的。[14]也有实践证明,良好的客观环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使其保持积极学习的动力和心态。[15]当教师忽视环境因素的作用或者在不良的环境中开展教学活动时,学生会感到来自外在环境的压迫效应,滋生焦虑烦躁的情绪,甚至可能消磨师生之间因教学咨询初步建立起来的接纳感和信任度。

咨询教学法主张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渲染温暖和谐的学习氛围。咨询教学法认为,学生面对陌生知识以及陌生学习环境时产生一定的焦虑甚至排斥情绪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教师应当增强感知学生情绪波动的敏感性,并采取相应措施。首先,教师要尽量安排学生处于良好的物理空间环境中。教室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选取温暖明亮的色彩,设置适宜的光线和温度,打造开放自由的教学环境,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教学、融入教学。其次,教师应帮助学生创设健康的心理环境。咨询教学法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关心,倾听学生内心的不安和困惑,消解学生的各种消极情绪;学生团队之间也应当互帮互助。在咨询教学法看来,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实现学生内心真正放松的重要条件,学生在一个颇具安全感的环境下会很快适应并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从而保障教学活动顺利、持续性地开展。

3.以情优教: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学生是具有情感差异性的个体,文化背景、个人能力等不同都会导致其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各种情绪。积极情绪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消极情绪则会降低学习动机。而学习动机是推动和维持学生学习行为的一种动力倾向。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负面情绪,应当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消解学生的消极情绪,培养其积极情绪,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尤其是内在动力。

基于上述认识,咨询教学法主张要降低学生的情感焦虑,消除学生的情感障碍。首先,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积极引导学生处理好不良情绪,教师的支持是学生专心致志投入学习的一个重要前提。其次,教师需要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开口,让其倾诉自己的消极情绪。再次,教师应借助一系列教学策略创设积极的课堂环境帮助学生正视困难,解决困难,以此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和动机需求,而不是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16]最后,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有意识地交给学生一定的探究性任务,引导和训练学生学会做出恰当的自我抉择,促进学生成为具有明确目标和良好自我效能感的自主学习者。[17]

三、咨询教学法对我国教育教学的启示

实践研究表明,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在使用咨询教学法的课堂学习中,学生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18]回顾和反思咨询教学法,其理念和做法或许能够给我国的教育教学带来一些借鉴和启示。

(一)要转变教师角色,树立“三全育人”理念

由于受根深蒂固的尊师重道等传统观念影响,我国的教师和学生之间通常存在着不平等的关系。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学生会因为对教师存有距离感或畏惧感而避免与其交流。归根溯源是由于教师未能在教学过程中找准自己的定位,扮演恰当的角色。

咨询教学法强调构建师生之间平等的咨询关系,打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传统角色定位。教师不仅是知识传授者,更是一名育人者和引导者。首先,教师要以一种观察和理解的视角,探究学生的内心世界及其独特的情感、体验。在咨询关系中设身处地地体验学生的情绪,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能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完成教学目标。其次,教师要树立“三全育人”理念,进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作为一名教师应认识到,教师不能只教书不育人。育人是教师的神圣天职, 更是教师存在的价值之所在。所以,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将“教书”与“育人”真正统一起来, 既要“教书”,更要“育人”,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育人”能力。[19]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和实际情况,将自己视为生命的培育者而非仅仅是知识传授者,充分整合、利用各类教育资源,不断提高自己的一般育人能力,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促使其身体和心理的不断进步、成长,进而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二)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心理安全感和融情度

一般情况下,我国班级人数相较于美国等发达国家而言较多,教师往往很难照顾到所有学生的情绪状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融洽程度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有研究证明:“在期望某些学生承担学习风险之前,必须让他们的心理在学习环境中感到更加舒适和安全。”[20]咨询教学法强调学生的心理安全感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因此,学校和教师应尽可能地充分利用有关资源,通过调整教室的陈设、色彩、温度和亮度等改变死板的教室格局,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给予学生安全的体验。“在课堂上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学生的个性才能在宽松自然的氛围中得到解放,在自由而奋发进取的氛围中展现出生命的活力。”[21]教师需要向学生示范和传授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培养师生、生生之间的融洽情感,这有助于学生社会化情感的形成。学生心理安全感和融洽度的提高对于其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学习内驱力的提升以及未来的社会化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要贯彻全人教育理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近年来,我国学生的心理问题日渐低龄化,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被心理障碍所困扰。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会造成儿童性格、情绪等方面的缺陷,而且也会影响其品德观念的树立,甚至危及生命。[22]因此,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重要教育问题。

学校生活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其身心健康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学校教育需要贯彻全人教育理念,即教育应当高度关注人的生命、重视人的潜能、推动人的整体发展。[23]首先,教师需要重视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以培养完善、完整的人为己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而且要关心学生思想情感的发展、性格的养成,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信念。其次,教师应当提高对学生心理变化的敏感性,对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在社会不良信息、人际关系不和谐、家庭不良教育观念和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下,学生心理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教师应及时察觉学生的负面情绪,及时纠正学生的心理偏差,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消除心理障碍。教师增强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敏感性,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有助于预防学生心理疾病的产生和遏制学生心理问题的进一步恶化,使学生热爱生命、积极生活,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咨询教师应教学法
“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做好高效课堂的践行者
初中英语“三段四部式”写作教学法的实践探索
异步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思考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高中文言文教学刍议
教师应如“水”
服务与咨询
生物教师应如何进行创新教育
健康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