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循证教学理念的意蕴、功能与形塑
2022-11-23崔友兴
崔友兴
(海南师范大学 初等教育学院, 海南 海口 571158)
理念是主体在历时性实践中经由自身的比较、抉择和批判所形成的对特定事物和活动等的理性化的认识和信念。理念一旦形成,便会对主体的认知、观念和行为实践发挥或隐或显的作用。在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活动中,理念影响着教师主体的愿景、设计和专业化实践。然而,现实中仍然存在着教师主体教学理念的缺失、失当、偏狭以及浅表化等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影响了教师的教学实践,滋生了教师在发展过程中的迷茫与倦怠等问题,导致教师教学活动的机械重复、简单平庸以及低效运行,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循证教学是循证教育实践的重要范畴之一,强调基于证据进行教学思考、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彰显了教学的理性品质和科学精神,是对经验主导型教学、主观决断型教学和模仿跟风型教学等的突破和超越。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循证教学理念的形成是教师实施循证教学的前提。基于此,在对循证教学理念的内涵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揭示循证教学理念的多重功能,并探讨循证教学理念的形塑路径,对于形成教师主体的循证教学理念,并推动循证教学实践,提升教学的理性化和科学化水平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循证教学理念的意蕴
理解理念是明晰循证教学理念内涵的前提。哲学家们曾对理念进行过不同的审视和解读。柏拉图指出,理念是指客观的精神存在,是事物的本质和共性,是主体在实践过程中追求的一种理想的标准。[1]康德则谈道:“一个理念无非是关于一种在经验中无法遇见的完美性的概念。”[2]由此可见,理念是一种精神存在,是超越经验的理性化认识。具体说来,理念是指主体在实践中形成的对特定对象或者事物的理性看法和观念,是主体能动性实践的结果,反映了主体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和认识水平。循证教学主张基于证据进行实践,是教师主体基于经验、智慧与证据引导学生学习,并在师生交往互动中促进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锤炼思维和提高品行的实践活动。[3]进一步而言,是“将专业智慧与最佳经验证据进行有机整合的教学”[4],即将主体的认识、经验和智慧转化为有效证据,并基于高级别证据进行教学决策和实践。据此,循证教学理念是指教师主体对循证教学活动的理性观念和根本看法。[5]它是教师主体基于证据施教的价值导向和根本遵循,也是教师主体走出经验主导型教学、主观决断型教学和模仿跟风型教学的前提。
作为教师主体的理念之一,循证教学理念引领着教师主体的教学实践,规约着教师主体的意识、观念和行为。具体而言,循证教学理念具有三种意蕴:首先,循证教学理念是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统一。循证教学理念是教师主体对现实教学实践活动的理性化认识,是对教学活动本质的把握。无论是循证教学理念反映的对象还是循证教学理念生成的过程,都不可能脱离现实的教学实践发生和存在。同时,循证教学理念不是简单的对教学实践的摹写和映射,而是对教学的整全性把握和本质性理解,超越教学现象本身,并不断引领着教师主体的教学实践。其次,循证教学理念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结合。循证教学理念所反映的对象以及循证教学理念本身具有客观性。循证教学活动的存在及其运行是客观的,循证教学理念的呈现形式和具体表征也是客观的,这是循证教学理念能够被认识和实践的前提。循证教学理念的主观性则体现为教师主体对教学实践的个性化认识和能动性理解。循证教学理念的形成及其功能发挥受教师主体的经验、认识和主观判断等的影响。再次,循证教学理念具有动态性和生成性。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循证教学理念是教师主体对教学实践所秉持的科学认识和理性观念,反映了教师主体在特定阶段和时空场域中的认识水平,具有稳定性。但是,随着教学实践的推进和深化,尤其是教师主体理论水平的提升和教学经验的丰富,教师的教学理念必然会得到不断地革新与发展。因此,循证教学理念具有动态性和生成性,在动态发展中,基于事实和证据,促进教师主体教学理念的转化、生成和创新,进而更好地引领教学实践。
二、循证教学理念的功能
“理性作为一种机能,在人类的认识活动、价值评价和实践活动存在并发挥作用,因此是统一理论能力与实践能力于一身的完整的能动力量。”[6]它是“人所特有的、体现出人之为人而有别于动物的一种能力,即理解和思考的智慧和能力。”[7]在人类思想史“从一元到多元,从同一到差异,从绝对到相对,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从中心化到非中心化的发展过程中”[8],理性在祛除愚昧、揭开蒙蔽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理性是理念的应有之义,理念是理性认识的深化和结果。循证教学理念是对教师主体循证教学实践的能动性反映,并规约着循证教学实践的合理运行,具有摹写和型构功能。同时,循证教学理念的理性属性所体现出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协同,以及对教学实践的整体把握和深刻剖析,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发挥对循证教学的反思与批判作用,进而引领和超越循证教学实践。据此,循证教学理念的功能主要体现为摹写与型构功能、反思与批判功能以及引领与超越功能。
(一)摹写与型构功能
循证教学理念是对循证教学实践的能动性反映,它不仅描绘循证教学实践的客观表象和运行过程,而且通过理性思维,对循证教学实践进行高度概括化和理性化的揭示,从而更加科学地反映教学的实质。循证教学理念的摹写功能是指通过教师主体理念的反映和刻画,实现对客观循证教学活动的理性表达。它一方面有助于客观再现循证教学实践的表象,对循证教学活动的外在表现和实践运行进行具象表达和呈现,并促进循证教学实践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显露其本真面目,实现对循证教学实践的本真再现,进而更加全面地认识循证教学的实质;另一方面在对循证教学实践的理性审辨中还有助于把握循证教学的本质,积极能动地揭示和反映循证教学的本来面目。循证教学理念的型构功能则表现为对循证教学实践的规约、修正和改进作用。理念一旦形成便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并规约着实践的运行。循证教学理念有助于教师主体对循证教学实践进行理性审视,根据教学情境、教学反馈等调整和重组循证教学要素,不断优化循证教学结构,促进循证教学的有效运行。
(二)反思与批判功能
理念是主体的理性认识,具有科学性、反思性和批判性。理念的理性属性能够推动主体对实践进行反思和批判。马克斯·韦伯将理性划分为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前者是指绝对地不计后果地遵从某些价值准则而行事的行为,后者是指以能够计算和预测后果为条件来实现目的的行为。”[9]价值理性是人类对价值及其追求的一种自觉意识,首先表征为一种价值诉求,是对主体及其活动的内容、理想和目的的应然设定,是一种超前意识;其次体现为一种价值原则,它根据人对自身价值和存在意义的认知,确定一些无条件的、绝对的具有终极意义的规则,是主体活动的价值根据和正当性评判标准。工具理性是实现既定目的的实践手段和行为方式。工具理性首先表现为活动手段及其效用,它计算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注重现有资源和条件的适用性,考虑手段对达到特定目的的可能性和实效性,追求工具的效率和手段方法的效果;其次表现为一种操作规程,是主体在实然状态下所设计、选择和制定的达致目的的技术、程序、制度和机制。[10]据此,循证教学理念的价值理性有助于教师主体对循证教学的应然价值与理想的合目的性、正当性与伦理性等进行反思和审视,使循证教学实践遵循合价值性的原则,在运行中体现出真善美的品质。循证教学理念的工具理性有助于教师主体对循证教学的目的、内容、操作等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等进行批判分析,进而优化循证教学实践,促进循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并提升循证教学效率和质量。因此,循证教学的理性属性,尤其是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统一,能够实现对循证教学实践的深度反思和深刻批判,进而使循证教学实践更具价值性与规律性。
(三)引领与超越功能
对实践的引领和超越是理念的内在本质。在一定程度上而言,理念来源于实践,是对客观实践的本真反映,是对实践的高度概括和抽象,凝聚了实践的核心精神,不仅规约着实践,而且还引领着实践的发展。循证教学理念的引领功能是指循证教学理念对循证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以及对循证教学实践的发展方向、运行过程与实践变革的指引功能。循证教学理念的引领功能使得循证教学实践不至于陷入问题主义、技术主义的误区,并体现出“仰望星空”的品质,能够更好地体现出循证教学的价值理性。理念的超越功能是指理念走在实践的前面,超越现实本身,具有前瞻性。循证教学理念的超越功能是其实现对循证教学实践摹写与型构的前提,也是循证教学理念反思性与批判性的集中体现。循证教学理念的超越功能一方面体现了循证教学“形而上”的品质,即始终保持着对循证教学的理论构想和美好想象;另一方面通过对循证教学的憧憬和想象,能够激发教学主体的内生动力,在愿景的引领下,走出现实中的纷繁复杂,在理想信念的指引下,积极能动地推动循证教学实践。
三、循证教学理念的形塑
理念对主体的认识和实践发挥着规范、反思、批判和引领作用,是主体实践的先导。理念形塑旨在通过形成主体关于循证教学的合理理念,进而提升循证教学活动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
(一)循证教学理念形塑的实质
理念形塑是指主体在对既有的观念、看法和认识进行自觉反思和重新审视后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指导个体认识和实践的理想信念的过程。理念形塑的实质是主体的自我反思和批判,是主体从他觉走向自觉、从自在走向自主和自为的体现。一方面,主体理念的修正与变革可能源于外在环境的刺激,尤其是对主体既有的观念、精神等产生触动和震撼的事件、事故与遭遇等改变了主体一以贯之的认识和观念,但这种观念的变革要上升到理念的革新,并形成主体信奉的新的理念,必然要经过主体多次、反复甚至带有阵痛式的抉择。因为理念的革新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告别过去”“告别自己”,包括既有的思想、关系和文化等;同时还意味着迎接新的不确定性、偶发性和任何可能的未知事件,而这一切都必须由主体经历和承受。因此,理念形塑的过程实则是主体在与环境的多重互动过程中所展开的自我审视、自我批判和自我建构。另一方面,作为主体的人,感性和理性并存,人的丰富性和世界的多样性相互作用,使得人既简单又复杂,体现出自然性、社会性、文化性等多重属性。人的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的过程,是从个体本位走向集体本位和类本位的过程。在每一次转型过程中,都会伴随着理念的转向,或者说在理念的变革过程中促进了主体的升华。理念变革的过程既是主体自觉性和能动性体现的过程,也是主体进行自我剖析、自我审视、自我批判和自我建构的过程。据此,在一定程度上而言,理念形塑即是主体在与环境的多重互动过程中,对自我价值、观念、思想等的反思、批判与建构的过程。
在循证教学活动中,教师循证教学理念的形塑即是重塑教师的教学理念,形成循证教学的合理理念,并指导主体教学实践。一般而言,教师循证教学理念形塑的过程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对教师既有教学理念的审视,即对教师长期信奉的教学理念的合理性、实践指导性以及与时俱进的品质等进行分析、检视和追问。譬如对引领教师教学实践的教学目的观、学生观、教师观、师生关系观、课程观、管理观与评价观等进行审思,明晰既有教学理念生成的背景、基础与特质,廓清既有教学理念的误区与局限,为教学理念的革新奠定基础。二是教师循证教学理念的构型,即教师初步建立起关于循证教学的理念,形成有关循证教学活动的理念范型。教师主体在对循证教学的核心思想、主要内容以及操作步骤等进行了解的基础上,建立起关于循证教学的合理认知,并经过反复的比较、论证和实践后转化为教师主体认同和信奉的教学理念。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进行教学决策和教学实践之前,甚至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基于教学证据进行分析、判断和行为实践。循证教学理念的构型表明教师主体形成了关于循证教学活动的理念体系,包括教师主体的循证教学素养、证据意识,以及基于证据进行教学实践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等。三是教师循证教学理念的笃定,即教师主体在完成循证教学理念构型的基础上,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循证教学的认识和理解,并将其真正融入自己的理念体系中,且深信不疑,成为指导教师教学的笃定信念。在这个阶段,循证教学已经成为教师主体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存在方式,教学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已经从主客分离的二元对立关系走向了统整和融合。循证的观念、思维和行为方式已经成为教师主体的惯习,并一以贯之地体现在教师主体的教学活动中。
(二)循证教学理念形塑的范畴
理念形塑的范畴旨在揭示教师主体关于循证教学理念的核心内容及其具体表现。对循证教学理念形塑范畴的分析,有助于教师主体明晰循证教学理念的具体内容,促进理念的具体化、可视化和操作化,进而提升循证教学理念的理性反思功能和实践指导作用。同时,又能进一步强化教师主体对循证教学理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具体而言,教师循证教学理念形塑的范畴主要体现为聚焦学生的科学精神和证据意识,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一定程度上而言,科学精神和证据意识亦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在循证教学活动中,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和证据意识是循证教学的核心目的所在。据此,聚焦学生科学精神和证据意识的培育是教师循证教学理念的主旨,在此基础上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理念引领,推动循证教学活动的有序运行。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和证据意识是教师循证教学理念的内核,这既是时代发展的呼唤,又是循证教学的实践诉求和应然理想。一方面,人类社会演进的历程是一个从蒙昧到科学、从野蛮到文明的发展过程,在人类社会走向繁荣的过程中,理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使社会从无序走向有序,并在多元化的过程中保持平衡与和谐。在智能化时代,理性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理性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核,是科学精神的重要体现。在新时代,推动社会发展需要培育主体以理性为内核的科学精神,这是社会发展内在逻辑的需要。另一方面,循证教学是基于证据的教学活动,基于证据的实质即是打破主观决断和经验主导,遵循教学规律和教学证据。这在根本上体现的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证据品质。在实然方面,经验主导的盛行、跟风式的机械模仿,导致个体理性精神的式微,人的独立性、自主性的丧失致使个体的存在成为一种依附性的存在。这些现实问题要求循证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证据意识。在应然方面,循证教学的宗旨即是通过提高教学的科学性、艺术性和文化性,实现对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培育。因此,聚焦学生科学精神和证据意识的培育是循证教学理念的内核,是指导和引领教师教学和实践的根本遵循。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其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与实践创新六大素养。[11]2018年3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举行发布会,首次对外发布《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研究报告(中文版)》,5C模型即文化理解与传承(Cultural Competency)、审辩思维(Critical Thinking)、创新(Creativity)、沟通(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五大素养。[12]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3]就其实质而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对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回答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它是对个体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的规定,同时也指明了教学目标的方向和所要达到的境地。因此,循证教学理念形塑的重要范畴之一在于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是教师循证教学实践的重要指引。这就需要教师在循证教学活动中始终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教学指导理念,在理论上研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掌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在逻辑,明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科知识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同时,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围绕学生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与实践创新六大素养进行教学设计和实践,将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理念贯穿于循证教学实践中。基于此,聚焦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和证据意识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教师循证教学理念形塑的内核。
(三)循证教学理念形塑的路径
教师循证教学理念的形塑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教师主体对循证教学的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认知理解到情感认同,再到行为实践和笃定信念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教师循证教学理念的形成经历了从意念到观念再到理念的转化和升华过程。因此,教师主体循证教学理念的形塑路径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注重对循证教学理论的学习,走进循证教学理论,建构教师主体关于循证教学的认知结构,进而使教师主体对循证教学的认识从意念阶段走向观念阶段,从一种不自觉的、自发的、断裂的和碎片化的感知走向自觉的、自主的、连续的和系统的认识。在形成对循证教学的合理认识和观念、掌握循证教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教师主体才有可能将循证教学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也才能够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循证教学的观念。据此,形塑教师主体的循证教学理念,理论必须先行。
二是加强循证教学实践,将循证教学理论落实到教学活动中。理念的形塑除了主体在观念上认同之外,更为重要的是经过实践的强化和检验。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合理的唯一标准,同时,也是检验观念是否牢固、认知是否合理、情感是否认同、意志是否坚定的试金石。因此,循证教学理念的形塑离不开循证教学实践。这就需要教师主体在掌握循证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将循证教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如在教学设计环节,打破经验主导和主观决断的惯习,基于学习者、教学内容、自身素养以及教学情境等多方面的证据撰写教学方案,并在设计环节处理好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遵循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实践,有条不紊地开展教学活动,同时又要基于教学过程中的证据,把握教学过程的动态发展,灵活机动地调整教学过程,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此外,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始终秉持科学观念、理性思维和证据意识,注重对教学证据的搜集、整理与甄别,并使之可视化和系统化。通过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才能进一步升华教师主体对循证教学的认识,以及对循证教学理论的掌握和运用,进而形塑循证教学理念。
三是深化反思在循证教学理念形塑中的作用。循证教学理念形塑的过程不是一个由外部灌输和强行植入的过程,也不是教师主体偶然间的灵感和顿悟,而是在不断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强化的基础上,经过深入反思、多次抉择,甚至反复批判才逐渐形成的理念。反思是教师主体循证教学理念形塑的关键机制。这种反思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性反思,具有深入性、深层性和深刻性的特征。深入性是针对反思主体投入的角度而言的,它是指教师主体对教学活动,尤其是对循证教学实践的反思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反思,不仅仅停留在认知层次,而是包含了教师主体的身、心、灵的涉入,进而真正地触及教师主体理念的变革和转型。深层性是从反思对象的角度来讲的,它是指教师主体对循证教学活动的反思不仅包括表层的循证教学活动要素的构成、教学活动运行的过程以及教学成效如何等,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对教师主体的循证教学素养、循证教学活动结构的内在关系与逻辑、循证教学运行的机理,以及循证教学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等进行深度的审视与批判。深刻性是从反思效果的角度而言的,它是指教师主体对循证教学的反思所产生的影响或者带来的结果,如增强了教师主体对循证教学本质的认识,掌握了循证教学的理论体系,进一步深化了教师主体的循证教学理念等。基于此,充分发挥反思的积极功能,尤其是批判性反思的建设作用,有助于促进教师主体循证教学理念的形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