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文化差异背景下的高校音乐鉴赏课“树人”教育
2022-11-23姜淑媛
□姜淑媛
文化是人类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也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与历史的积淀物。文化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是能够被传承和传播的国家或者民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规范、艺术文化、科学技术等。世界上不同的国家经过历史洗礼、沉淀,孕育着各自独特的文化。即便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受到经济、环境、教育等方面影响后,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精神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并随着文明进步不断发展、完善。音乐文化在不断传承、创新、积淀后呈现出枝繁叶茂的态势。不同文化地区的音乐交汇、融合造就了缤纷绚烂的文化特色。同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中西方音乐教育理念及教学内容等对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一、国内外音乐文化特征
(一)国内音乐文化特征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凝聚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精华。民族音乐在形成的漫漫长河中,受民族、语言等影响,不断更新生长,并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精炼,形成了独特的音乐形态和特征。中国传统音乐作为世界重要的音乐体系之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孕育形成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具备重“道”轻“技”的特征。
首先,中国传统音乐注重对作品整体的把握。传统的意象手法,以及忧郁伤感的优雅情调,能够营造一种美轮美奂的古典氛围。中国传统音乐更在意的是意境,表达的内容就好比中国画刻画的线条一样出神入化。此外,中国传统音乐在陈述方式上也有一些独有的特征,浓厚的旋律配上诗情画意的歌词境界,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韵味。
其次,中国传统音乐注重即兴性特点。创作者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结合不同的心情对作品进行诠释。
最后,中国音乐文化讲究“起、承、转、合”的特征,讲究首尾呼应。运行变化周而复始,相抱成圆,能够体现圆满、圆润、圆活的审美特征。这是一种“内在美”的表达方式,意在从整体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中认识万事万物。
(二)国外音乐文化特征
西方的音乐文化注重对局部的把握,侧重于细节的精确表达,在局部处理上精雕细刻,更注重旋律与和声之间的统一关系。
西方音乐文化具有层次感,曲调建立在层次和深度上。而且西方音乐文化非常严谨,有一套整体理论和艺术表现手法,能够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西方音乐文化更追求复调、和声与各个声部之间的纵向关系,注重在技术手法等方面准确、深刻地表现作品所传递的情感,能够给人们带来更直接的体验。人们欣赏同一风格的作品时,内心所获得的反馈在很大程度上会表现出相同的情感色彩。
二、高校音乐鉴赏课概述
音乐鉴赏课程在音乐课程中占据主体地位。音乐鉴赏教育是指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采用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并鉴赏音乐的能力。高校学生受心理和生理特点的影响,他们的学习态度、逻辑思维、认知和理解能力等都与之前有着很大的变化。因此,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高校学生已经具备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并且随着自身的不断发展,形成了初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此同时,他们的情感世界也变得更加丰富,对感情的理解更加细腻,更容易感同身受,在思想上产生共鸣。高校学生的种种特点与学习音乐鉴赏课程的必要条件达成一致。因此,高校学生在学习新的课程内容时比较容易接受。
音乐鉴赏课程中的内容多是出自丰富多样的音乐作品。每首作品在演奏和演唱的过程中都隐含着不同的韵味与魅力。因此,学生能够体会到不同风格音乐带来的独特感受,增强学习音乐的信心和兴趣。此外,学生在聆听过程中还能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开阔音乐文化视野。例如,在欣赏民族歌曲时,学生能充分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特征以及他们的生活、风俗习惯等。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是文化的接收者,日后便是文化的传承者,将来更是文化的创造者。在鉴赏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参与到对文化知识的了解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体会和理解作品的过程中,尤其是旋律优美的音乐,可以愉悦精神,得到美的享受。学生用心感受并对作品加以分析,能够提高鉴赏和独立学习的能力。
三、重视文化差异背景下音乐鉴赏课的“树人”教育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所谓“树人”,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教育来培养人。音乐教育的开展要紧扣时代特点。高校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传递正能量,激励学生的奋斗意志。高校音乐教育在“树人”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音乐鉴赏课可以将不同地区或者不同年代的音乐带进课堂,这些音乐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学生在接受不同音乐文化的过程中,能够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汲取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树立责任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优良品德。
(一)尊重文化多样性,传承优良传统
在世界音乐发展历程中,不同国家在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不同造就了本民族的传统音乐,如中国的音乐国粹——京剧。在音乐鉴赏课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京剧的醇厚韵味。京剧在唱腔上要求声情并茂,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中西方古典音乐的差异表现在中方重呼吸,西方重节奏。在艺术风格上,中国音乐讲究对旋律的韵味处理,强调形神不散;西方注重技巧上的表现,旋律性是建立在和声、复调等多声表达的基础上。在意境表达上,中国写意的作品较多,采用虚拟含蓄的手法;西方则要求冷静约束,提倡客观稳定。
面对这些音乐文化的差异,教师应引导学生接纳多种艺术文化表现并尊重文化多样性。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了解与学习优秀的文化,接受新鲜事物。
(二)汲取优秀文化精华,创新传统音乐
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必然会擦出新的火花。在音乐鉴赏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中国著名音乐家林海的作品——《琵琶相》。琵琶和西洋乐器结合在一起,带来的音乐令人心旷神怡。其中,传统民乐琵琶的音色源远流长,悠扬婉转,而西洋乐器具有明快的曲调。二者结合在一起,不仅能够回望传统,还原民乐艺术的高度和深度,还能远望未来,给学生带来一场听觉上的盛宴。这样中西结合的潮流艺术,既对传统艺术做出了创新,也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这能够使学生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进行探索、发展,主动突破思维定式的束缚,将中西文化结合起来,并从不同的角度思考。
(三)树立主观意识,彰显独特个性
追求个性化创作是西方艺术的一大特征。西方音乐发展到中世纪时期,弱化了“人权”的追求,反而强调“神权”。文艺复兴是欧洲发生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主张以人为中心,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认为人生的目标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而人性的释放就是彰显独特的个性。因此,个性解放很快就成为西方音乐创作过程中的一大特色,像莫扎特的作品就带有浓厚的表现个性的风格。
追求个性发展,就是要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音乐鉴赏课中,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会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方式和情感表现。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独特价值,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艺术活动,使“个性”在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
(四)综合专业技能,提高审美能力
音乐是表达情感的艺术,最主要的审美特征就是情感表现。音乐教学是审美感知和审美发现的过程。教师通过音乐要素让学生体验、感受音乐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高校音乐教育能使学生接收到更多的元素性文化,提高其音乐审美能力。学生的审美发展需要感性的培养,需要自发的感受。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学生要能够主动对其进行理解,进而激发自身的想象能力和思维创造能力。学生通过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技能,可以展现对作品的独到见解,理解其内在价值。高校音乐鉴赏课的审美树人教育要建立在专业的音乐基础和审美理念上。多元文化的不同内容不仅可以使学生徜徉在音乐的海洋中,在探索的前进中成长;还可以使学生在不同专业视角下挖掘作品艺术美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感性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营造和谐氛围,提供交流机会
在音乐鉴赏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营造自由、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要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自身理解的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或者作者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对作品的欣赏中来。同时,师生之间也可以互相讨论,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融洽的音乐课堂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通过与他人交流也能够拓宽自己的思路,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
(六)以乐启智,获得感性经验
音乐作为一门感性艺术,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以愉悦精神,发散思维。音乐教育的开展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在进行器乐表演时,学生能够锻炼反应和实践能力。高校音乐教师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高校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还要将音乐情感和道德情感相结合,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享受。音乐教育可以让学生发现真善美,使其通过音乐鉴赏等方式获得认知,促进其对生活、对社会的思考。
高校音乐课堂教育对学生的培养至关重要,不仅可以给学生带来视听盛宴,还肩负着增加学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彰显学生独特个性等重任。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课堂,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教师可以在发扬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引进西方音乐精髓,为课堂融入更多的音乐元素,让学生感受西方音乐的魅力,进而拓宽学生眼界,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此外,音乐课堂还可以借助音乐家的优秀品质来感染学生,将“树人”教育理念融入其中。同时,在音乐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对传统音乐进行创新,培养其思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进而激励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