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诗学研究的领域拓展
——基于影片《一代大儒孙诒让》阐述影像媒介文本
2022-11-23王宏量许天泓
□王宏量 许天泓
随着影像视觉文化和电影艺术的有机结合,影像不再仅仅是单一的图像,而是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诗学。如何将这一电影理论运用于我国现当代影片创作中,使其成为具有借鉴意义的影像文化和叙事结构的范式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现当代影像作为崭新的传播媒介文本,所具有的艺术性、思想性、文化性和政治性等综合属性,都已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和重视。许多影像研究的理论都深入挖掘上述的综合属性,使传统的影像文本比单一的文学、戏剧、美术、舞蹈、音乐等艺术文本更加多元且生动,摆脱了过去影像视野的局限和孤立,从体系上改进了影像理论的内部与外部研究,形成了影像诗学的有机整体。
一、从影片的历史语境进行电影影像语言重塑
诗性作为文学性的术语,首先是与作品的文化属性、组织形式、叙述方式、表意内容等要素产生关联,所有艺术的诗性更多会与作品内容的深层含义相勾连。诗性与情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情志是植根于历史与文化、时代与背景、社会与生活的,体现着艺术创作者思想情感的精神外显,是审美认知的逻辑绽放。而诗性电影则具有很深的叙事功能,在影片创作中,影片创作人员可以借助空间叙事重组电影的叙事时间。1965 年,在第一届佩萨罗新电影节上,意大利著名导演、作家帕索里尼宣读了“诗的电影”。电影之所以能被众多的观众理解和接受,正是由于其内在的运行机制。相对于以语言符号系统作为基础的文学,电影更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影像符号系统。诗性电影以表现美学为根基,注重的是体验和感性的创造、影像与心像的共生。电影的诗性展现出生命个体的情怀绽放,用视觉艺术的审美冲击展现超越现实的理念。基于这样的理论,本文从影片《一代大儒孙诒让》的创作过程入手,展开有关影像史学的理论思考。
道光二十八年,孙诒让出生于温州瑞安,纵观他的一生,他的生活是非常优渥的,几乎没有为生计而奔波过。光绪元年,孙诒让曾任清吏司行走,但是三四个月便辞官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著书立说。《周礼正义》和《墨子间诂》更是卷帙浩瀚,其父孙衣言一生以振兴永嘉学派为己任,倡导永嘉经世之学。孙诒让花费了二十多年完成的《周礼正义》,凝聚了其半生的心血和精力。孙诒让与俞樾、黄以周,被人们合称为“清末三先生”,他不仅在经学著作方面非常有建树,同时在教育方面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被誉为晚清的教育家。章太炎曾评他是“三百年绝等双”。要想将这样一个充满学术气息和文化气质的人物搬上荧幕,对于影视创作者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孙诒让这个人物的故事不仅充满了传奇色彩,而且平淡中见精神,数十年如一日地完成文化挖掘和学派振兴。
将历史题材的人物进行影像理论的历史梳理,并从影像诗学的温度与影像(图像)发生联系,是中国传统诗学理论与影视艺术领域相互整合的产物。许多经典电影和影像理论都在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涉及影像诗学的领域,如亚里士多德的“图像快感说”,他认为美的形象可以使鉴赏者产生一种快感,这是关乎视觉形象的最早的诗学阐述。海德格尔的“世界图像说”,即将图像作为未来人类探索和掌握世界的途径之一,人们通过图像获得形而上的世界地位。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说”也将影像艺术的发展作为社会话语转向的主导意识力量,从而使影像被解读成为具有超级控制力的“没有文字的意识形态内容”。而居伊德波的“奇观说”,更是着重于电影视觉本质。历史语境下的影像语言,在诠释历史题材的过程中,丰富着视觉艺术的学术理论。
二、从影像空间转换完成影像诗学的实践范式
追本溯源,诗意来自诗歌,在不同语境下,诗性表意的手段会跟随着技术手段的变化而改变,并在新技术下形成一种崭新的平衡过程,形成新的审美范式,融合众多的符合当代特点的艺术理念和时代诉求,尤其是将以偏离现实世界的形式表现手段来作为创作基础和审美格局,从而实现创造具有诗性视觉本体的可能。雪莱在《诗辩》中写道,诗歌唤醒心灵探索生命的秘密。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也说过,没有诗的目的,艺术也是不会存在的。诗性是与人类生命力的真实人性互相联系的,诗意是生命状态上的绚丽花朵。建立在影像观念下的影像诗学实践,是进行《一代大儒孙诒让》影片创作的前提,明确了影像诗学的有序规划,打破了其他影像创作的相互杂糅和相互阻隔。影像既要表现现实社会,也要体现社会精神;既要在社会现实的场景中真实再现历史背景,也要通过影像表现出其所处社会背景的强烈主观性大众文化。影像不仅是一种艺术,还是一种媒介,其核心是为了社会的精神文化服务,影像文本的创作思维是光影、色彩、构图、角度,影像诗学的理论基础是贯穿、动态、确证、提升。两者的结合是一部影视作品的完美体现。影像作为一种视觉语言,如同诗歌的语言,语言的精练程度越高,其含义就越高,各种视觉信息的存在为影像内涵提供了更多可能的想象性。
在电影《一代大儒孙诒让》中,我们能看到,当孙诒让的人生故事和个人情感发展到极致时,会有事件的插入,正如影片中的场景——孙诒让深居在家,电影通过两个视角表述孙诒让的感情,一个是外部视角,另一个是内部视角。外部视角体现在空间场域的层面上,孙诒让淡出画外,通过画外音,表达主人公的存在。摄制组在此运用了一个推镜,让空间与空间的转换非常明显:竹林——窗口——书桌,而坐在桌边的孙诒让成为场域之间的过渡。影片的内部视角体现在话语层面上,如果说外部视角的语言是自然语言,那么,内部视角的语言就是文本语言。相比于自然语言,文本语言更强调文学技巧和人物关系,以及情感的跌宕。孙诒让的思想通过空间的结构转换表现出来,思想与结构相互融合,思想不独立于影片的结构之外。
《一代大儒孙诒让》的影片故事并不复杂,作为一个充满文化意象思想的电影载体,主人公孙诒让的思想体现出意识形态与话语语言、空间语言,孙诒让的完整形象贯穿于整部影片。影像诗学在这里所具备的功能是因上下文而异的复杂性,影片抓住了这种复杂性,将时间和事件作为过渡,展现出了影片的上文和下文,也就是现在时与过去时。孙诒让的人生本来就是充满了诗意与智慧,因此,导演将整个影片的表达方式、叙述方式和表意方式等媒介要素与隐藏在影像形式背后的“情志”功能融合,直接关联影像创作的情真意切和意蕴深厚,从理想的追问中超越有限时空的桎梏,将《周礼正义》高远宽广的内在精神,通过孙诒让思想微妙的解读表现出来。
三、从影片叙事结构诠释影像诗学的文化转向
人类文明史的发展历程是人类改造物质世界的过程,在这个改造过程中,人改造着世界,也被世界改造着。社会文化一直在被某种评判体系所牵制,视觉文化的历史叙事方式从宏观视野、中观视野、微观视野三个维度诠释,从逻辑化到图像化,再发展到影像化的剧烈演变。诗性化的艺术修辞融合了影像叙事语言的综合能力,具有表意技巧的探索功能,能够传达思想情感的视听艺术语言编码,建立以自身节奏、情感、艺术、审美、内涵与意境和影像创作的丰富话语方式,有利于建构立体的、多层次的表意体系。不仅如此,媒介转型更超越了话语转型——媒介是信息,话语转型是思维转型。电影的叙事结构有很多种风格,结构是为题材和内容服务的,电影影像是叙事结构的呈现方式。从影像艺术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视觉艺术的产生依赖于传播媒介的在场,这一场域的功能可以让影像的独特表达方式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影片《一代大儒孙诒让》中,我们通过影像的叙事手法,解读影像诗学的文化逻辑,诗学的原本含义是论诗的技艺。在古希腊文中,“诗”表达的是“技艺、创制”的意思,从狭义的角度来看,“诗”包括的是书写方式的艺术作品,而从广义的角度来看,“诗”的创制,泛指一切艺术创作,“诗”即一切的艺术创造。
电影诗学表现的是不一样的世界和生活,电影中的生活是另一种生活。电影在建构故事的过程中,叙事的原则是出于对艺术的追求,而不是完全还原历史的全部事实。一切艺术本质都是诗,千百年来,诗与画被称为姊妹艺术,“诗画同质”从古即有,中西相通,在影像和诗学之间架起具有关联性的承袭。“影像诗学”这一西方电影理论被广泛运用于把握电影表意的诗意美感,“诗意”“诗性”“诗学”与电影艺术的紧密结合,使电影作品更加具有张力和美学特征,尤其是像孙诒让这样的历史人物,他的生平本身就具有学术性、文化性、理论性,用镜头表现他的人生故事,必须以一种认识路径、研究方法、注入光影的诗学表达,从社会学的角度,参照政治、经济的发展背景,来论证影像是社会文化产业催生出的传播方式。这一方面使影像艺术的思想内涵极大丰富,另一方面促进了影像艺术的发展。
电影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个企业。电影作为艺术,承载着理想、情怀、诗意和美学,诗性电影依托声音和画面有机创作,创造了超越现实生活的诗意美景和意境,与电影故事情节、剧情构思等各种艺术要素形成一种相互关联、共同表达的综合系统。电影作为企业,代表着市场、需求和回报。影像诗学的回购与重设,使影像与文学之间产生了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这一关系也使影像题材取之不尽。《一代大儒孙诒让》中的影像生成机制决定了影像的自然属性,也就是让作为具有写实意义的视觉经验,具备不同的解读层面,使电影走向诗学、诗学走向影像、影像走向艺术、艺术走向文化,体现在当时的历史时期,孙诒让的人生价值与视听表意完美结合,让电影兼具话语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立足时代语境中将个人命运与文化诉求得以完美嫁接。文化介入影像中,影像的诗意叙事方式因为视听系统各元素的作用力,而趋于多元化。人们在欣赏影像的同时,对电影元素的表意探究,实质上超越了强调文化形式的诗意化修辞。从诗歌与影像的角度来讲,结合是一种表意范式,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可以多视角、多元素的视听印象积累电影叙事的意象书法,寓情于景,寓情于诗。影片以移动的摄像、唯美的构图、灵动的光影、舒缓的音乐及美好的故事情节,共同构建了富有文化情怀的影像作品,创作了一首歌颂文化和文化追求的抒情诗,使影像诗性的力量得到充分释放,抒情、言志的功能直接得到关联;通过充满韵律感的节奏,让视听艺术中诗歌一般的表意语言,呈现出个性的阐述。而影片中的人称视角也是进行叙述的重要手段,发挥了影像诗学的语言陈述优势,连接起历史时空与现实时空,使观众沉浸在丰富而悠远的情绪里,体味影像与诗意的内涵与意境。
电影电视的出现改变了传统书籍阅读的地位,将世界从读文时代带进了读图时代,人类社会进入了光、声、色、影的世界,语言文字阅读直达内心关联思考的功能逐渐被五官身心感受代替,视觉听觉的参与,综合了静态、动态的空间与时间的艺术,重视人文维度的最高愿望,是影像诗学的高度,也是对历史文化人物进行影视创造的表达手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