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意识形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2022-11-23曹和修
曹和修
(肇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这充分说明了新时代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也为新时代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指明了新方向。基于此,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意识形态资源,既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增强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底蕴,也有利于为新时代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更加强大的精神动力。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各民族文化、思想、智慧交融发展,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经过千锤百炼、相济共生、代代相传,形成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精神精华,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和力量。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以语言、文字及种种文化活动形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并深深扎根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之中,被全体社会成员所坚守、坚信,指导着广大民众的价值取向,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成为传统社会意识形态认同的社会心理基础,也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宝贵资源。因此,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形态资源,可以丰富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更为有利的社会环境,增强民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和接受,从而极大地提升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
一 意识形态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有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把握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复杂性、规律性,高度重视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对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如“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等,对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出了全面回答,实现了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体制机制的重大创新和发展,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推动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创新发展。同时,在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中,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重视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常把表达意识形态的政治纲领和政治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系起来,将社会伦理道德融入意识形态建设中,借助文化伦理道德的力量,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化于人们的实践行为中,提高意识形态传播效率,特别强调要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途径,“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2]。这充分说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使我们认识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对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并以多样化的形式存在,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日新月异地锻造着中华民族的精气神,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3],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系统地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要对其内容进行充分挖掘和阐发,也要不断创新其表现和传承方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标识、文化精髓通过深入研究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为人民大众提供形式多样的高品味的精神食粮,并以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出去,增强民众对意识形态的认同和接受,为提升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
二 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华,丰富新时代意识形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说:“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4]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中国人民不断创造了绚丽多彩、独具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使社会生活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社会意识多元而又趋向统一。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成为我国人民历史创造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寄托,成为中华民族思想和精神的内核,也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根基。中华民族辉煌而深厚的文化创造和文化积淀在新时代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新时代民族精神的文化富矿,它构成了新时代意识形态的重要文化资源,成为新时代意识形态认同的社会心理基础。优秀传统文化一旦内化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必然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实践活动,潜移默化地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增进人们的道德自觉,这对于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文化环境。因此,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应有之义,有利于丰富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包含的内容和思想极其丰富,在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治国理政核心思想等[5]。这些思想精华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为广大人民所普遍接受,并深深扎根于他们的思想观念中,相约成俗、世代坚守,有力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向心力,增强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因此,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不仅对于个人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国家的进步、社会和谐,甚至是世界的和平发展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效汲取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将其融入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中,有利于在社会价值中寻求观念共识,增强人民的爱国自觉性和社会责任感,激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
为此,我们必须系统地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融会贯通,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更加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意蕴,实现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与时俱进。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加强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使其成为人们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导向,深刻影响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极大地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另一方面,必须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吸收和提炼,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推进,让主流意识形态在理论上“深”下去,在实践上“活”起来,使其具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6],真正为人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 吸收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艺术,拓宽新时代意识形态的传播渠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7]这既是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由之路,也为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基本指导;既是对新时代意识形态传播规律深刻认识的高度总结,也是提升新时代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有效途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历久弥坚,除了其内容丰富、思想深厚外,还因为其具有独特的传播机制,能够使其核心思想深入人心,有效影响着人民群众的心理体验和价值判断。当前,人们所接触的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是以文字形式流传的传统文化精华,这构成了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优秀传统文化还蕴藏在大量的传统戏剧、音乐、舞蹈、美术、手工技艺、民俗、节日之中,这些思想文化主要是通过人们的口耳相传得以流传下来。广大民众也正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听说书、看戏、听音乐、过传统节日等形式,了解并掌握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同时,广大民众还通过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文化活动,从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动中更加形象地认识这些抽象的思想理论,逐步认同并接受其中的思想精华,建立起发自内心的深层次道德感,有了更加深刻的自我认知,从而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更多基本遵循。因此,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中,我们要有效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艺术,创新新时代意识形态传播方式、传播路径,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等各种人们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形成新时代意识形态复合传播机制,有效丰富意识形态话语传播方式,提升新时代意识形态传播的实效性。
吸收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艺术,拓宽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渠道,必然要求我们注意以下两点。一方面,新时代意识形态传播通过吸收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日常生活渗透模式,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潜移默化地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并通过人们的口耳相传和代际传承,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日常生活中实现大众传播、人际传播,逐步内化于人们的心理和日常生活之中,从而获得更加有效、广泛的传播。同时,通过制定具体的条例和规范、塑造各种艺术形象、转变思维方式等,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化为人们生产生活实践的思想指引和价值导向,外化为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及自觉行动,并不断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可操作的具体的行为规范,从而充分发挥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实践功能。另一方面,继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方式。意识形态工作中,在吸收借鉴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艺术的基础上,必须高度重视意识形态传播手段的建设和创新,实现传统传播手段和现代传播新技术相结合,不断巩固和壮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针对性和亲和力,真正做到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现实的解释力及在社会的认同度,提高意识形态理论话语权,为切实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提供充分理由和充足底气。
四 借鉴优秀传统文化教化方式,完善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措施
在中华传统文化思想教育中,不仅其内容丰富,其方式方法也往往行之有效。教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古代思想教育最为有效的一种方法。传统文化提倡“政以体化、教以效化、民以风化”,以达到社会长期稳定的目的。在长期的教化实践中,人们逐步形成了一整套以社会教化和自身修养相结合的理论体系,倡导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群众路线、疏导结合、情理交融、典范教育、自我转化等多种方法[8],特别重视“理论灌输、化民成俗、言传身教、环境熏陶、学思并重、积善成德”等方式的综合运用,使教化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列宁曾说,“艺术是属于人民的。它必须在广大劳动群众的底层有其最深厚的根基。它必须为这些群众所了解和爱好。它必须结合这些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意志,并提高他们。它必须在群众中间唤起艺术家,并使他们得到发展”[9]。在传统文化的教化体系中,其主要内容涵盖人文、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等各方面,这些内容作为教材,通过具体的教育系统进行规范教学,纳入正规教学体系。同时,还将家庭、社会群体及各种社会力量纳入教化体系当中,把教化内容融入广大人民群众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以及日常的生产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渗透至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及生活行为等方面,根深蒂固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规范着社会和广大民众的道德取向、行为模式及舆论导向。通过这些教化方式的实施,有效地构建起一个维护社会稳定的社会秩序体系,并日趋完善,确保全社会和谐稳定、国家持续发展。
传统文化中的教化方法,充分发挥了“以文化人”的功能。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中,对于这些方法,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借鉴其中适合新时代要求的工作方法,完善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措施。一方面,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关照人们的社会实践需要。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仅要在政治层面做好工作,还要深入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之中,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面临的现实问题相结合,并能有效地为人们的现实问题提供切实的答案,让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接受、认同并掌握主流意识形态,增强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面临的工作和生活压力明显增大,各种社会问题随之产生,给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带来新的挑战和冲击,给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也带来更多的考验。因此,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必须直面这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采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及时疏通民众的心理通道,并把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体系寓于这些问题的解答之中,让人们既解决了实践中的现实问题,又更深入地理解了主流意识形态,从而提高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
另一方面,充分运用网络技术,扩大意识形态工作覆盖面。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网络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平台,特别是广大的年轻人,网络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信息对他们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因此,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充分运用网络技术,以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网络意识形态的发展,让更多的网民在获取网络信息的同时,认同并接受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这就要求意识形态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网络意识形态的运用,加强网络安全建设,牢牢把握网络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网络氛围。同时,意识形态工作者还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网络讨论,与广大网民正面沟通,对于一些突发事件,及时给予正确的解释,避免出现误解和产生消极影响。对于一些负面网络舆情,应及时作出合乎情理的阐释,有效引导网络舆论,使广大网民在正面力量的引导下对这些负面舆情作出理性判断,不被错误和庸俗的思想观念所影响。意识形态工作者在这些解释和阐释中渗透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网民也获得了更多的意识形态教育,彰显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五 创新优秀传统文化话语表达,构建新时代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流传至今,与中华民族历来特别重视道德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千百年来,除了各种制度构建之外,中国人民还受到长期的传统文化教育,形成了一整套丰富完整、深入浅出的传统文化话语系统,发挥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功能。这种话语系统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有以文献经典形式呈现的,有以日常伦理语言形式存在的,也有以成语典故形式表达的,这些话语通俗易懂又深入人心,常常被广泛运用在日常生活中,深刻影响着广大民众的社会生活。这些文献经典、成语典故通过教育和艺术等形式,在民众中广为传播,有效地稳定了社会秩序、凝聚了民心,实现了“不学而知,不虑而能,而我国所以能数千年立于大地经无量丧乱而不失其国性者”[10]的理想社会状况。
在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中,我们必须不断创新优秀传统文化话语表达方式,积极构建新时代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一方面,我们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话语进行释义,作出合乎时代需要的新的阐释。通过推陈出新,实现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在其内涵和外延两方面进行开拓创新,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语的新时代内容体系,特别是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表达先进理念的话语体系进行时代化构建,使之适应新时代人们的社会实践、社会心理的需要。因此,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应注重对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话语和成语典故通过现代表达形式赋予它们新的时代内涵,展现它们具有的当代价值,并根据新时代的新要求,使其逐步融入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中,推动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创新。同时,还应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语境。作为深深根植于人民群众社会实践中的文化形式,不同的时代语境下,其价值取向也不同,话语运用应根据时代的发展去粗取精,尤其是应根据当前意识形态工作和未来发展的实际需要,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语的时代内涵。
另一方面,应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语的马克思主义转化。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形态资源,就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而言,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深度融合。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立场和方法的基础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概念、范畴及经典话语作出马克思主义的阐释,使这些话语既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与形式,也能够与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相契合,进一步丰富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同时,还必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符合新时代发展需要的价值理念进行梳理和挖掘,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完善,并赋予这些价值理念新的话语表达,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体现新时代价值取向的新概念、新范畴,充分体现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的时代性,并为人们所认同和接受,不断创新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体系。
总之,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极端重要而又面临诸多挑战,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论述为引领,从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汲取适合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需要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传播艺术、教化方式及话语特色对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充分吸收这些宝贵的资源,丰富新时代意识形态内容和传播方式,有效提升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是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