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牛在马家浜时期的作用
2022-11-23□吴嫣
□吴 嫣
在嘉兴博物馆禾源展厅,有一对保存完整的牛角,出土于马家浜遗址,距今约6000年,这是目前嘉兴地区出土年代最早的牛角。该牛角的出土曾让专家学者们寄予厚望,认为和马家浜遗址出土的碳化水稻谷粒相联系,是马家浜农耕文明的起源。那么事实是如此吗?
马家浜文化距今约有7000-6000年的历史,属于新石器时代,是以1959年发掘的嘉兴马家浜遗址而命名。马家浜遗址中出土了很多动物的遗骸,其中包括梅花鹿、麋鹿、野猪、水牛、龟、鱼等,由此推断当时的嘉兴地区是一片滨海的沼泽平原,湖泊河流纵横交错,林木茂盛,气候温暖湿润。水稻是马家浜先民种植的重要农作物。该时期一定数量的炭化稻谷及水稻田遗迹、粳稻与籼稻并存的种植结构以及与水稻田相配套的灌溉系统,表明马家浜文化已处于以定居为表征的原始耜耕农业经济阶段。那么牛的出现,是不是意味着人类已经驯化野生水牛,并将牛的作用发挥到稻作耕种中去?事实上,根据马家浜遗址中出土的牛的数量比例、骨骼保存部位和死亡年龄来看,牛都显示出更接近典型野生动物的特征,为野生种属,是先民狩猎的对象,其狩猎被捕获和被食用的比例仅次于麋鹿,是马家浜先民重要的肉食来源。更有证据表明,我们现在所饲养的水牛并不是由野生水牛进化而来的,现代中国所有的家养水牛都被认为属于典型的亚洲家养水牛沼泽型亚洲家养水牛B.Bubalis。B.Bubalis是由印度中部一种野生沼泽水牛阿尼种 (arni或 Bubalusarnee)驯化而来,这种野生水牛目前分布在印度东北部、尼泊尔、泰国及斯里兰卡。(刘莉、杨东亚、陈星灿:《中国家养水牛起源初探》,载《考古学报》2006年第2期)这个观点的提出也解释了如果7000年前野生水牛即被驯化,为什么后来为何会被外来的新的牛种所取代? 更合理的解释是,马家浜时期存在的野生水牛并未被驯化为家养水牛,而是在经过漫长的岁月后已经灭绝了。因此,马家浜时期水牛的存在对于当时的稻作经济并没有推动作用。
综合植物、动物系列的考古研究成果,马家浜先民当时已经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种植水稻以获取植物类食物,但是水稻种植在先民经济生活中的优势并不明显,依然靠采集经济作为补充,猎杀麋鹿、猪、野生水牛等哺乳动物以获取肉类食物。由于靠近湖泊和沼泽,捕鱼也是日常食物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当时的经济模式应该是渔、猎、耕三者并存,经过几千年岁月的变革慢慢演化为以纯农业为主的经济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