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互联网+就业”平台带来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
2022-11-22董维娜
摘要:据教育部统计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076万人,首次突破千万大关,总量和增量都创历史新高。高校毕业生就业是稳就业的重中之重,而近几年,经济运行下行壓力下,产业发展受阻,应届毕业生加之往届毕业生,规模逐渐增大,就业压力也在增大。所以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也随之面临新的挑战。
关键词:“互联网+”;就业现状;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心理
如今新形势下,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合理正确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助力高校毕业生实现更快更好的就业,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本文意在分析新形势下对我省几所本科和高职院校,近两年毕业的大学生就业现状、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心理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在新形势下,初探积极应对和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有效策略。
一、调查研究过程
(一)调查研究对象
我省几所本科和高职院校,设有经济学、文学、理学、工学等学科,共有大学生145余人。本次调查的研究对象是2021和2022届高校毕业生。
(二)调查研究方法
1.访谈调查法。通过半结构访谈的方式,对我省这几所高校毕业生、学生家长、从事就业工作的专职辅导员、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等的访谈,获得学院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第一手数据和资料,对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进行归因。
2.问卷调查法 对我省这几所学校学生采用线上工具问卷星共发放145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33份,问卷有效率为91.72%。通过调查问卷总结新形势下应往届大学生就业、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心理等方面的影响;在对问卷进行汇总分析的基础上,得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和痛点,从而寻找有效应对策略。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时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心理问题
眼下,高校应届毕业生已经结束了校园生活,今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格外引人关注:一是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历年之最,高达千万人;二是新形势下我国社会和经济现状改变了传统的就业方式和岗位需求,给毕业生就业带来直接影响。
(一)“互联网+就业”平台发展深度广度不够
最近几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与各行业融合在一起。为积极应对严峻就业形势,教育部联合各方多措并举,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针对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区做强专场招聘。今年以来,教育部等部门依托国家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联合其他部委共举办76场专场招聘活动。本次调查显示,有90%的学生表示获取就业信息的第一渠道是网络媒体,凸显了互联网+就业平台的重要性。但同样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招聘信息虽多但广度不够,24365 网络招聘平台上有很多专场招聘会,但没有涉及到所有门类,如缺少服务外包行业、艺术类大学生专场招聘;二是网上求职用时较长,联系沟通不畅,求职成功率有待提高;三是招聘信息量太大,毕业生出现无从下手,目标不明确,跟风现象,需要精准定位。这会使一些毕业生引发就业焦虑的情绪。
(二)高校就业工作与教学工作不能融通
通过访谈调查发现,毕业生中大部分同学有以下观点:在学校所学的专业课知识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够相互融通,理论与实践有些脱节;在实际工作中会出现的问题,想通过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来解决,是不能胜任的;所以技能与实践还存在一定差距,实战经验不足。以上信息体现了,现在大部分高校就业与教学工作没能融通,教学中实践课程比例不足,专业课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点播,需从就业这个最终落脚点去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调查显示:一部分毕业生认为学校应该提高创新创业课质量,提供求职技巧。专业课授课中,理论讲授比重大,实践环节不足,感觉总是比社会慢半拍。
(三)家庭环境影响高校毕业生寻求工作岗位就高不就低
家庭是我们生活的第一场所,俗话说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所以我们所在的家庭也作为影响高校毕业生职业生涯的重要因素。学生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大部分时间都在接受着应试教育,而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不足,往往会忽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同时,由于家长受教育程度和观念不同,有些家长比较传统,或者对社会认知不够,造成一种消极的教养方式,可能会导致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心理品质。而且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家长孩子之间缺少交流,此时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失败,很容易出现自卑等一些心理问题。还有一些家长认为自我处境不错,于是把就业标准和取向提得很高,愿意给孩子找到一个既稳定,薪酬又高,工作环境又好的工作,不愿让孩子去基层或者欠发达地区。但是如果被理想中的单位在面试中淘汰,学生很可能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焦虑、自卑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四)高校毕业生自我综合素质需要提高
大学生与企业如何实现双赢,即企业能“可口”、大学生能“合味”,问题的根源还是在素质,即高校毕业生自我综合素质。自我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的高校毕业生择业就会占优势,择业机会多,选择余地就会广阔;反之,择业机会相对会少,选择空间小。通过调查访谈,近两年的毕业生也意识到自身综合素质的不足,需要提高专业理论知识,结合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自我实践技能和心理素质。所以在如今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在校期间的综合素质急需进一步提高。
三、大学生就业时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心理问题对策建议
(一)政府要提供有力保障,就业平台全面发挥作用
新形势下,“互联网+就业”平台发展速度较快,线上招聘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依托,已经形成了“三位一体”(即国家、地方、企业就业求职网站)的网络平台组。据悉,教育部还将联合商务部等部门在国家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开展服务外包行业专场招聘。国资央企夏季专场招聘,文旅艺专场招聘等多场招聘活动。疫情改变了传统的招聘方式,录用笔试、面试等环节多数都调整到线上展开。可见网络平台的作用之大。录用笔试、面试等环节多数都调整到线上展开了,那么网上签约功能也应充分利用起来。所以当下,24365 网络招聘平台应与各高校联合,整合资源,专场招聘会未涉及的专业或领域,积极调研、寻求合作,信息共享,结果反馈等环节,能够确保各专业类别、各类群体的高校毕业生真正实现互联网就业平台的使用效果,努力做到全覆盖;求职者在网络平台提出的一系列求职信息、问题或疑惑,要及时解答回复,这需要平台形成完善的“售前售后服务”系统。通过精准服务、精准对接、精准反馈等措施确保助力高校毕业生精准获得就业信息,进而提高就业效率。另外,近日公布的202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指出2021届本科毕业生在300人及以下规模的中小微企业就业的比例为46%,高职为63%。中小微企业仍然是大学毕业生的主要雇主。
(二)高校就业工作与教学工作相互融通,联合指导
高校中教学是基础是过程,就业就是结果是目标。反映高校培养的学生的水平,是以学生就业为标准的。所以教学是打基础的,是为学生提高素质的,学生素质提高了,就业渠道就会广泛,就会有选择余地,从而促进了就业工作。同样,毕业生就业质量高,也能反映出学校的教学水平高。良性循环,高校应注重两者相互融通,以社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内容为载体,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依托互联网平台,促进高质量就业。
据问卷调查显示,毕业生对于国家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相关政策只是听说过,但不了解的占到了52.63%。毕业生在求职中,最困扰的因素是就业信息量少,寻找工作主要还是通过网上应聘这个渠道。所以高校就业部门应当把有关就业的一系列政策、信息,进行分门别类汇总、下发,保证信息学院师生全覆盖,包括非毕业班同学也可以提前了解就业信息,为将来就业规划做储备。专业课教师,优化教学内容,分享就业信息,减少学生在平时只是听说过,但不了解的情况发生,也避免就业与教学不融通。同时,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高低的方式就是动手和实践。有33.08%的同学觉得自己在就业求职的过程中,最具有竞争实力的方面是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方案要做到合理规划,学生在校期间要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到实践基地或企业里进行认知学习或顶岗实习,新形势下也可在网上进行认知和实习。这类课程每学年要有至少一门课程让学生深入实践基地或合作企业,学生切身感受企业用人标准,对标自己,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既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又为企业培养合格人才。如此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中所需不脱节充分融通,实现联合指导。此外高校对于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应不断创新。所调查显示:42.11%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只有模糊的框架和想法,对于做了职业生涯规划的同学中,学校就业方面的指导对其影响是最大的。所以当下,学校还要继续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创新创业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优化内容,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将优质的示范课融入课堂,让学生通过本类课程学习,能够切合实际,做好人生规划,减少心理焦虑,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充分发挥“规划”与“指导”的作用。
(三)家长认清方向,适合最重要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毕业生择业、就业很大程度上會受到家长的影响,而且在新形势下对毕业生就业心理有积极影响就是家长,所以家长应该在孩子一入大学,甚至在高中毕业上大学选专业之前,就应该借助互联网信息或讲座等途径,特别关注国家大的方针政策以及就业形势,最好也要关注学校内部网络平台发布的招聘信息,为将来孩子就业储备信息。家长还要帮孩子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时并非目标高就适合。在当前就业难的新形势下,都想进机关、事业单位,可编制必定是有限的,一旦被高标准的就业单位拒绝,这时学生会产生的一些抵触、恐慌、逃避等心理。家长应该给予鼓励和安慰,基层、一线、中小微企业都是不错的选择,只要是适合孩子的就是最好,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
(四)高校毕业生提高综合素质超越自我
202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已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选择考研考公的比例在持续上升,2022年国考总报名人数突破200万,创历史新高,应届本科生考公趋势明显。问卷调查结果中毕业生愿意就业单位类型中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占据前三。学生就业意向工作地区中内地省会城市占23.58%,中小城市占46.62%,国家急需人才的西部和基层地区占14.29%。在如今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应该正视就业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同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而且在校期间要通过学校平台、网络平台时刻关注国家的促经济发展、促就业的相关政策,把握就业创业新机遇。无论同学们选择步入哪类工作岗位,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必不缺的,然而提升自我,是需要多方面因素共同配合完成的。当然自己是最大因素,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否得以顺利完成,关键还得靠自己。自我管理到位,在校期间的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能学习、为人处事学习和校外的社会实践学习、顶岗实习甚至是参加技能大赛和“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经验,学生会社团组织活动的锤炼,还有对于心理抗压能力的调节等方面,都是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必备之物,也是为职业生涯顺利完成保驾护航。特别是在问卷中提到的在学业和就业问题上出现负面情绪时,学生通常会请教父母、朋友等解决占60.15%,自己独立解决占57.14%,而选择学校专业心理机构的最少。这表明有些学生对自我心理问题还是不能勇于面对,逃避专业人员的疏导,所以建议毕业生要正视问题,遇到问题和困难积极解决,只要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问题和困难就会迎刃而解。
四、结束语
在“互联网+就业”背景下,通过问卷调查对大学生的就业现状、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心理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来看,新形势下就业前景还是受到了一定影响。政府要提供有力保障,就业平台全面发挥作用。高校就业工作与教学工作相互融通,联合指导,防止教学与实际脱节。家长的意愿会影响到孩子,所以家长也要认清就业方向,帮孩子找到适合的就业岗位。大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是根本,职业生涯规划最终是由自己来践行完成,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提升心理承受能力,挑战极限,自己所有的付出都会转化为实现目标的资本,必将超越自我,青春不悔,实现规划,顺利就业。
作者单位:董维娜 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参 考 文 献
[1]学习强国 经济日报《大学生就业难在哪儿——对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2022-07-13]
[2] 宋庆年,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心理问题诱因及对策探究[J].智汇, 2021.
[3]王俊华,关旋,吴永平,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以某高校A学院为例[J].池州学院学报2021,35(3).
[4]《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