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信息有方 解决问题有策
2022-11-22蒋磊
摘 要:问题解决能力是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必须形成的基本素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活动以“解决数学问题”为第一教学目标,当学生能够快速针对相关数学问题给出答案时,就证明其数学学习能力、学习素养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作为教师,要抓住教学活动中的关键信息,让学生在提高信息搜集能力的同时形成良好的问题解决能力。文章对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问题解决能力;数学信息搜集能力;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蒋磊(1988—),女,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实验小学。
问题解决能力实际上就是一种应用相关信息、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对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数学信息搜集能力进行训练,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重视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围绕相关问题给出答案与方法,能够逐步激活学生的数学智慧,使其形成学数学、学方法、学思维的全新数学学习意识。
一、先读题,掌握问题中的关键信息
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的过程中,部分教师将“解题”作为教学活动的最终要求,以帮助学生快速解题为最终目标,并不重视学生信息搜集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通常直接围绕数学问题展开计算,通过粗浅的阅读活动来掌握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与解题要求。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能实现“帮助学生解题”的教学目标,但并不利于学生信息搜集能力的培养,会使学生形成不求甚解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先读题再解题的良好习惯,可以让学生学会在题干中搜集关键数学信息,依靠有关信息同步带动数学解题活动,提高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1]。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的教学为例,有关数学问题以如下形式出现在课堂当中:小明的体重是30( ),他手里拿着一个苹果,重量是150( )。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先进行审题,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千克”和“克”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确定解题思路:首先,要选择重量单位进行答题;其次,单位的选择必须合理,确保有关问题符合实际。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已经掌握的数学信息进行加工并利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抓住问题给出的关键信息实施教学,先引导学生读题,解决“求解哪些对象”“哪些信息可用”等关键问题,确定数学学习思路。
二、再思考,梳理问题的解题思路
从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来看,“吃等食”的问题依旧存在,部分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急于求成,并不愿意为学生预留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在给出问题之后,就会要求学生快速给出答案。一旦学生无法及时作答,教师就会承担“揭幕者”的工作,对正确答案与解题思路进行讲解[2]。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节省了教学时间,但很难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惰性思想,逐步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想要让学生的数学信息搜集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同步提升,教师必须建立科学的数学教学指导机制,让学生在思考问题、反思问题的过程中整理思路。在数学教学环节,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归纳等素养的培养,并建立科学的教学机制,完成数学教学任务。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垂线与平行线”的教学为例,教学时教师可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如下任务:对垂线和平行线分别进行定义,归纳数学知识。在数学信息搜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引导下,学生以“学什么”“怎么学”两大问题为切入点,确定数学学习方向:一方面,要了解垂线与平行线的定义,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要运用问题解决能力归纳二者之间的异同点,思考其不同之处。部分学生通过直观想象、翻阅教材等方式整理数学概念,会将平行线定义为“两条完全相同的平线”,将垂线定义为“竖直向下的线”,所给出的数学概念虽然贴近标准答案,但却经不起推敲,因为平行线与垂线是两个相对的概念,是两条或多条直线。因此,在学生给出答案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继续探究,让学生主动训练自己的数学信息搜集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
三、去解题,应用问题里的关键信息
数学信息搜集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都是学生必须形成的数学素养。在数学教学指导活动中,用解题活动来检验两种能力的发展情况,能够全面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其对信息的搜集方法、数学问题的解答方法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所谓“眼观千遍,不如手过一遍”,与其不断强调数学信息搜集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的核心概念,不如引导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进步。教师可尝试利用解题活动训练学生的数学信息搜集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数学经验。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教学为例,教师可直接向学生提出问题:绘制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后,如何计算有关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周长时,学生能够通过测量来完成,但在计算面积时,学生遇到了新的难题:不会计算几何图形的面积。此时,教师可要求学生主动搜集信息,尝试解决问题。学生虽然会想到已经掌握的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的知识,但很难进行迁移应用,因为几个图形的形状并不相同。部分学生还会将“边长×边长”“长×宽”的面积计算方法引入相关计算活动,导致计算结果出现更大的错误。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解题方法进行反思,让学生围绕图形的相似点,运用割补法解决问题。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信息搜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四、做记录,整理问题内的命题框架
一些教师遵循“事无巨细”的教学理念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数学信息搜集能力的过程中,对教学环节所涉及的每个数学问题、数学知识点都进行细致的讲解。这种教学方法严重浪费了教学时间,导致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学周期与教学过程被延长,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受到影响,学生的数学信息搜集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也很难得到提升。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学环节所涉及的问题一般都具有相似的解题思路,对这种思路进行归纳,有助于学生整理数学信息,開发数学思维。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的教学为例,教师可直接向学生展示因数与倍数的数学概念,要求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这一环节,学生结合以往的数学学习经验搜集信息,能进一步提升数学信息搜集能力。学生对数学信息进行归纳,能得出数学结论:因数和倍数实际上等同于乘法中的“因数”和“积”,也等同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和“除数”。此时,新的数学问题出现:既然因数和倍数可以表示乘除法中的组成部分,那为何还要对乘除法中的元素进行命名呢?提出问题之后,学生需要运用问题解决能力回答相关问题,从而得出结论:因数和倍数虽然能够表示除法中的有关元素,但对于除法来说,其包含被除数、除数和商三个要素,因数和倍数并不能表示相关概念。让学生将有关概念问题记录下来,整理自己的辨析过程,能够为其后续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更多的经验。
五、搞互动,整理问题中的数学知识
学生对于数学知识、数学信息与数学解题方法有着不同的理解。在落实数学教学工作,培养学生的数学信息搜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可利用互动为学生创造交流经验的机会,让学生分享数学信息的搜集方法,思考新的数学问题解题思路,在解题、互动等环节大胆创新,建立更为科学的数学指导机制,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在围绕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信息搜集能力两大技能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将教学活动的主导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挥,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扇形统计图”的教学为例,教学时教师可先提出问题:扇形统计图与其他统计图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借助这一问题让学生进行互动,对学生的数学信息搜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进行训练。在互动过程中,学生以小组或同桌为单位进行交流,对统计图的数学特点进行归纳整理,完成信息搜集的任务,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首先,学生通过直接观察会发现扇形统计图比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更为直观,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展示不同组分在整体中所占有的数量关系,便于比较数量大小。其次,学生能归纳出缺点:扇形统计图只能比较某一对象中不同组分在固定时间点的数量关系,不能表示固定对象的数量变化关系,且无法与其他统计对象进行对比。在尝试得出结果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对不同的统计图进行应用,就“不同统计图的使用环境”这一话题开展互动,确定下一步的探究计划。教师让学生自由发挥,能够打开数学教学的新局面。
六、集错题,修补知识体系中的漏洞
学生答错题的原因有很多,数学基础知识不牢固、阅题过程马虎、解析能力不足、推理能力不足等,都是学生答错题的常见原因。教师在错题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提高错题集辅助学习的效率,经常会提前在试题评判阶段,对学生的错题种类以及错误率进行统计和整理,分析学生的错误原因,集中对学生犯错较多的题目和知识点进行重点教学。教师还会在讲解题目的过程中,分析学生的错误原因,纠正学生的解题错误,例如对题目的分析错误,对已知条件的利用错误,计算过程的错误,等等。排除马虎大意造成的错误,错题中的其他错误基本都反映了学生的知识盲区。根据学生暴露出来的知识盲区,教师可以开展查漏补缺教学。
例如,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加法和减法”的学习为例,对许多学生来说,由于分数的加减比整数的加减多了一层约分的逻辑,所以理解和应用的难度较大,在进行分数计算时经常会出现约分错误。那么教师在进行查漏补缺时,就需要着重讲解分数加减计算之后的约分过程,弥补学生的知识短板。基础知识是知识运用的基础,只有弥补学生的基础知识短板,才能保障学生对知识进行灵活应用。此外,解题过程就是学生运用知识的过程,教师通过对错误题目进行针对性讲解,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七、多评价,树立学生的数学自信
在新课标以及“双减”政策的要求下,教师开始注重评价的多元化,积极使用学生互评、自我评价以及家长评价等方法。目前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评价方式仍以教师的作业评价为主。教师的作业评价可以让学生客观地了解自己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暴露知识短板,有利于学生自省和反思,有针对性地安排学习。但是,教师除了负责平常的教学任务,还要参与教学研讨活动以及完成其他任务,这些任务占据了大量的工作时间,所以教师的工作压力也大幅增加。此外,在精力有限的前提下,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评价标准也比较模糊。例如,惯常采用的“優良差”评价标准,很难让学生获得精确的学习成果反馈,无法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总结和查漏补缺。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逐渐被消磨,无法扎实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在运用的时候受制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呈现较低的知识应用能力。综合上述情况,教师可以丰富对学生的评价方式,逐渐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圆”向学生介绍了圆的圆心、半径、直径、圆心角,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该部分知识的印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圆的半径与直径”的探究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寻找日常生活中能看到的圆形,通过测量,取得直径,通过计算,获得圆的半径,并尝试寻找圆的圆心。在评价时,教师要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从而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
结语
总之,教师应重视学生数学信息搜集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作为学生的管理者与教育者,教师必须时刻把握教学活动的特点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指导机制与全新的教学模式,开发学生的数学技能,让学生独立搜集信息、应用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归纳,从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戴军.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实施[J].黑河教育,2020(7):49-50.
王隽琛.小学数学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J].智力,2020(16):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