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企业发展:趋势、挑战与对策
2022-11-22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课题组
◎ 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企业家协会课题组
提 要:2022年9月,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参照国际通行做法,以2021年企业营业收入为入围标准,连续第21年发布中国企业500强,连续第18年发布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和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并在“三个500强”基础上连续第12年发布中国跨国公司100大,连续第4年发布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100强,连续第2年发布中国大企业创新100强。“三个500强”榜单,实际涵盖了我国不同产业、不同地区共计1073家大企业。
一、2022中国大企业发展的趋势与特征
(一)营业收入加快增长,资产增速有所回落
1.营业收入增速加快,入围门槛大幅提高
三个500强的营业收入增速均明显加快。2022中国企业500强共实现营业收入102.48万亿元,首次突破百万亿元大关;与上年500强相比(下同)增加了12.65万亿元,增长14.08%,增速加快9.65个百分点。2022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实现营业收入47.11万亿元,增长17.07%,增速加快9.56个百分点;2022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营业收入总额为48.15万亿元,增长10.47%,增速加快5.01百分点。
三个500强的入围门槛均大幅提高。2022中国企业500强入围门槛为446.25亿元,与上年500强相比,入围门槛提高了53.89亿元,增幅为13.74%。中国企业500强的入围门槛,已经连续两年高于美国500强。2022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入围门槛为147.78亿元,较上年制造业500强增加36.88亿元,增幅为33.26%。2022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入围门槛为69.09亿元,较上年服务业500强增加8.79亿元,增长14.58%。
2.资产总额增速回落,劳动生产率全面提升
三个500强的资产总额增速均回落至8%左右。2022中国企业500强的资产总额为372.53万亿元,比上年增加了28.95万亿元,增速为8.43%,资产增速较上年回落1.57个百分点。2022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资产总额为47.65万亿元,增长7.49%,增速回落5.63个百分点。2022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的资产总额为322.55万亿元,增长8.01%,增速回落3.35个百分点。
三个500强劳动生产率全面提升。2022中国企业500强的人均营业收入为315.96万元,较上年500强增加56.31万元;人均净利润为13.76万元,较上年500强增加了1.57万元。中国企业500强人均营业收入、人均净利润双双持续走高,而且增速明显较上年加快。2022制造业500强人均营业收入为336.53万元,较上年增加42.76万元;人均净利润为10.48万元,较上年增加1.86万元。2022服务业500强人均营业收入为316.60万元,较上年增加50.16万元;人均净利润为20.71万元,较上年增加1.96万元。
(二)净利润增速加快,制造业500强利润率持续提升
1.净利润增速加快,亏损面有增有减
三个500强净利润增速均不同程度提高,制造业500强净利润连续两年实现20%以上增长。2022中国企业500强实现利润总额6.0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0.36%;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4.4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63%,增速提高了5.04个百分点,中国企业500强净利润增速迎来三年降后的首次回升。2022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共实现净利润1.47万亿元,大幅增长24.42%,增速提高3.44个百分点,净利润增速连续两年超过20%。2022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的净利润为3.15万亿元,增长2.85%,增速小幅提高0.66个百分点,连续两年维持低速增长。
中国企业500强、制造业500强的亏损面扩大,服务业500强有所缩窄。2022中国企业500强中,有33家企业发生亏损,比上年多了5家,亏损面为6.60%;33家亏损企业合计发生1591.71亿元亏损,与上年的560.56亿元亏损相比明显增加;企业平均亏损额从20.02亿元,大幅增加至48.23亿元。2022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有34家企业发生亏损,比上年增加6家,亏损面为6.80%。2022中国服务业500强中亏损企业为35家,较上年减少2家,亏损面为7.00%。
2.制造业500强利润率持续提升,实体企业盈利明显低于商业银行
中国企业500强利润率指标有升有降,制造业500强利润率指标持续提升,服务业500强利润率整体下降。2022中国企业500强的收入利润率(净利润/营业收入)为4.36%,较上年下降0.17个百分点;净资产利润率(净利润/归属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为9.04%,较上年提高0.05个百分点。2022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收入利润率为3.12%,较上年提高0.19个百分点;净资产利润率为11.20%,较上年提高0.99个百分点;制造业500强收入利润率、净资产利润率连续两年实现提升。2022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的收入利润率为6.55%,较上年下降0.48个百分点;净资产利润率为8.45%,较上年下降0.39个百分点。创新100强企业收入利润率为9.58%,较上年提高2.48个百分点。
实体企业(除商业银行以外的其他企业)盈利水平显著低于商业银行。2022中国企业500强中,479家实体企业的收入利润率、净资产利润率分别为2.99%、8.42%,与上年相比,收入利润率降低了0.18个百分点,净资产利润率则提升了0.02个百分点。与商业银行相比,实体企业的盈利水平仍显著偏低;2022中国企业500强中实体企业的收入利润率、净资产利润率分别比商业银行低17.88个百分点和1.94个百分点,差距十分显著,与上年相比差距还有所扩大。
(三)千亿级企业持续增加,产业结构深化调整
1. 千亿级企业继续增加,兼并重组保持活跃
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业务规模实现了更快发展。图/中新社
千亿级企业数量继续增加。2022中国企业500强中,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企业有244家,较上年增加22家,在数量上已经接近500强企业的一半。其中,有12家企业的营业收入超过了万亿元,万亿级企业首次超过10家,较上年增加4家。2022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共有115家企业为千亿级企业,较上年增加18家;2022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中千亿元以上的企业为88家,与上年持平。
兼并重组继续保持活跃。2022中国企业500强的并购重组持续活跃,共有144家企业实施了并购重组行为,比上年减少了14家;共实施了1560次并购重组,比上年增加467次。近三年来,虽然并购实施主体数量持续减少,但实际实施的并购重组次数却持续增加。国有企业是开展并购重组的重要力量,89家国有企业完成了1281次并购重组;服务业企业开展并购重组最为积极,47家服务业企业共完成了830次并购重组,远多于制造业企业和其他行业企业。东部地区企业并购重组较为活跃。
2. 战新业务实现更快发展,战新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增加
战新(战略新兴产业)业务规模实现更快发展。2022中国战新企业100强共实现战新业务收入9.33万亿元,较上年增长22.44%,增速提高8.98个百分点,比中国企业500强营业收入增速快8.36个百分点。战新100强战新资产总额为13.48万亿元,较上年增长14.04%,比中国企业500强资产总额增速快5.61个百分点。战新100强共实现战新业务利润7670.63亿元,较上年增长3.41%,增速加快0.85个百分点,比中国企业500强利润总额增速快3.05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入围企业数量增加。2022中国企业500强中,多数行业入围企业数量均有变化,生产性服务业和战新产业入围企业数量增加。黑色冶金行业净增6家,石化及炼焦净增4家,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净增2家。工业机械及设备制造业、动力和储能电池业、多元化投资业均净增3家,计算机及办公设备业净增2家。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复苏较好,公路运输、物流及供应链、综合商贸3个行业均净增加2家。部分行业持续受到冲击,在疫后经济复苏中依然承受较大发展压力,行业营收增长乏力。住宅地产业受冲击最大,入围企业净减少8家;电力电器设备制造业也遭受较大影响,全行业净减少5家。部分零售领域也受到较大影响,汽车摩托车零售业、家电及电子产品零售业均净减少3家。药品制造业也在复苏中调整变化,净减少2家。此外,2022中国企业500强中,首次有教育服务业企业上榜。
(四)研发强度再创新高,专利质量持续改善
1.研发投入占全国半数以上,研发强度再创新高
研发投入总额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半数以上。2022中国企业500强共投入研发费用14474.67亿元,增加了1408.20亿元,增幅为10.78%;与自身同口径比,企业研发投入同比增长了21.73%。企业平均研发投入为33.57亿元,增长了14.07%。2022中国企业500强的研发投入,占当年全社会研发投入27864亿元的51.95%,中国企业500强是中国全社会研发投入的重要力量。2022年中国大企业创新100强合计研发投入为10014.36亿元,较上年增长14.69%,比中国企业500强研发投入增速高3.91个百分点。
研发强度(研发投入/营业收入)创历史新高。2022中国企业500强中企业研发投入总额占其营业收入总额的1.81%,较上年提高0.04个百分点,再次创下中国企业500强研发强度新高。高端装备制造业在研发上持续保持领先。通信设备制造业在研发强度、人均研发费用的行业排名中居于首位,航空航天在平均研发费用的行业排名上居于首位。制造业企业研发强度高于服务业,且差距进一步拉大。2022年中国大企业创新100强研发强度为4.89%,较上年提高了1.74个百分点;2022制造业企业500强研发强度为2.37%,较上年提高0.07个百分点;2022服务业企业500强研发强度为1.08%,较上年下降0.15个百分点。
2.专利数量持续增加,参与标准制定持续活跃
有效专利和有效发明专利持续增长,有效发明专利占全国企业的三分之一以上。截至2021年底,2022中国企业500强共持有各类有效专利166.80万件,比上年500强增加21.94万件;其中有效发明专利67.29万件,比上年500强增加7.83万件。中国企业500强有效发明专利占全国企业有效发明专利190.8万件的35.27%,是全国企业有效发明专利的重要持有者。中国企业500强所持有的有效发明专利,占全部有效专利的40.34%,发明专利占比与上年500强相比,小幅下降了0.70个百分点,但仍处于较高水平。2022创新100强拥有有效专利数、有效发明专利数分别为135.12万件、61.05万件,发明专利占全部专利的45.18%,发明专利占比高于中国企业500强总体水平。
参与标准制定持续活跃。2022中国企业500强累计共参与标准制定74939项,比上年500强增加了5989项,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其中,参与国内标准制定69600项,比上年500强增加10594项。通信设备制造行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最多,占全部国际标准制定数的44.81%;其次是电网业,占全部国际标准制定数的11.13%,再次是电信服务业,占全部国际标准制定数的11.10%。
(五)国家重大战略与部署扎实落实,改革显现成效
1.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建设持续推进,“一带一路”成为投资热点
积极进行国际化布局,跨国指数全面回升。2021年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指标迎来全面改善,无论是中国跨国公司100大,还是中国企业500强中的跨国企业,平均跨国指数都实现了止跌回升。2022中国跨国公司100大的平均跨国指数为15.59%,与上年相比提高了0.52个百分点。其中,海外资产占比、海外营业收入占比、海外员工占比分别为17.06%、19.65%、10.05%,与上年相比分别提高了0.54个百分点、0.55个百分点、0.47个百分点。2022中国企业500强中254家具有完整国际化经营数据的企业,其平均跨国指数为11.28%,与上年相比上升了0.36个百分点。2022中国跨国公司100大中,分别有10家、42家企业入围2022世界跨国公司100大、2021发展中国家与地区跨国公司100大。
中国对外投资持续增长,“一带一路”沿线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热点区域。2021年,中国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金额为1451.9亿美元(9366.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2%;其中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136.4亿美元(7331.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3.2%。“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已成为推动我国对外投资增长的重要力量,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为203亿美元,同比增长14.1%;“一带一路”沿线投资额占同期全部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17.7%,占比提高了1.5个百分点。2021年中国企业宣布的海外并购总额为570亿美元,同比增长19%。
2. 中西部地区发展提速,制造业焕发新机
2022中国企业500强中,来自东部地区的企业为366家,由上年的增加6家变为减少5家;中部地区入围企业为55家,由上年的减少4家转为增加6家;西部地区入围企业为73家,由上年的减少2家转为增加3家;东北地区入围企业为6家,由上年持平转为减少4家。总体上看,中国企业500强中,中西部地区入围企业数量有所增加。2022服务业500强中,东部地区企业减少5家,中部地区增加4家业,西部地区增加3家,东北地区减少4家。2022制造业500强中,东部地区企业增加6家,中部地区增加4家,西部地区减少3家,东北地区减少7家。
制造业发展明显提速,成为稳经济大盘关键力量。2022中国企业500强中,制造业企业为256家,比上年500强增加7家,连续第二年保持增加。制造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稍快于服务业企业,净利润增速明显高于服务业企业。2022中国企业500强中制造业企业营业收入自身同比增长了17.94%,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自身同比增长了17.76%;制造业企业净利润自身同比增长22.57%,服务业企业净利润自身同比仅增长4.08%。从制造业500强与服务业500强的同口径对比看,2022制造业500强营业收入较上年快速增长17.07%,明显高于2022服务业500强的10.47%;净利润较上年大幅增长24.42%,显著高于服务业500强的2.85%。
3. 股权多元化改革不断深化,国企绩效得到提升
中国企业500强的股权多元化稳定推进,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程度高于民营企业。随着混合所有制改革、资产证券化的不断深化推进,以及战略投资者的不断引入,中国企业500强的股权多元化程度不断提高,反映在权益结构上,即表现为企业少数股东权益的增加。2022中国企业500强中实体企业的少数股东权益占比为34.93%,与上年同口径相比提高了0.58个百分点;其中国有企业的少数股东权益占比为38.31%,与上年同口径相比提高了0.65个百分点;民营企业的少数股东权益占比为24.00%,与上年同口径相比提高了0.77个百分点。总体上看,国有企业在股权多元化改革上更为积极主动,股权多元化程度明显高于民营企业。
国企改革取得实效,非金融央企效率效益指标都有明显改善。2022中国企业500强中,非金融央企的人均营业收入比2021中国企业500强中的非金融央企提高了49.62万元,人均净利润提高了1.91万元,资产周转率加快了0.04次;收入利润率、资产利润率、净资产利润率分别提高了0.26个百分点、0.22个百分点和1.21个百分点。同期,中国企业500强总体的人均营业收入、人均净利润分别提高了46.87万元、1.57万元,资产周转率加快了0.01次;收入利润率下降了0.18个百分点,资产利润率、净资产利润率分别提高了0.01个百分点和0.04个百分点。非金融央企的效率效益指标,都好于2022中国企业500强总体水平。此外,地方国有企业的人均效率指标也不同程度改善。
(六)中国企业在世界500强中的地位更加巩固,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
1.中国企业数量持续领先,营业收入首次超过美国
中国内地企业数量连续第二年超过美国。2022世界500强中,包括港台企业,来自中国的大企业已经增加到145家,较上年增加2家;美国企业为124家,中国大企业已经取代美国企业,连续四年位居世界500强国别榜榜首。其中中国内地企业133家,较上年增加1家;最近三年中,内地企业数量一年与美国持平,连续两年超过美国。中美两国企业已经超过世界500强的一半,合计数量为269家,遥遥领先于其他经济体。
新上榜企业中,中国企业占三成多。2022世界500强有44家新上榜和重新上榜的企业,其中,中国企业为14家,占比为31.82%。
中国企业的营业收入首次超过美国企业。2022世界500强企业主要来源国家中,中国上榜企业营业收入共计11.54万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1.10%,占世界500强营业收入总额的30.56%。中国上榜企业的净利润共计5987.1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85%,占世界500强净利润的19.32%。2022世界500强中,中国企业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是美国企业的102.92%和48.04%;中国企业营业收入首次超过美国企业,但净利润与美国企业的差距进一步扩大。2022世界500强中,中美两国企业的盈利水平差距进一步扩大;中国企业的收入利润率为5.19%、净资产利润率为9.45%,美国企业分别为11.11%、21.90%,分别是中国企业的2.14倍、2.32倍,明显高于上年的1.22倍、1.33倍。
2.中国企业排名整体提升,更多优秀大企业成为全球行业领军企业
部分中国企业的排名大幅提高。从榜单排名位次变化看,排名上升最快的前10家企业中有3家来自中国,分别来自金属产品、采矿与原油生产、运输及物流行业。鞍钢集团上升幅度最大,跃升183位,位列第217位;中煤能源集团上升154位,位列第297位。120家连续上榜的中国内地企业,在2022世界500强中的排名平均上升了15.08位。
更多优秀中国大企业成长为全球行业领军企业。2022世界500强的133家中国内地企业中,营业收入方面,16家位居全球行业首位,12家位居全球行业第二,14家位居全球行业第三,进入全球行业前三的中国企业合计为42家,较上年增加3家;进入全球营业收入行业前五的中国企业更是达到了58家,较上年增加4家。净利润排名全球行业首位的中国企业为6家,排名全球行业第二的中国企业为7家,排名全球行业第三的中国企业为9家,位居全球行业净利润前三的中国企业共22家,位居全球行业净利润前五的中国企业为36家。中国工商银行、恒力集团、中国平安、华为4家企业,更是同时在营业收入与净利润上位居全球行业首位,成为全球行业领军企业。
二、中国大企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变化新挑战
(一)具有全球竞争力世界一流企业建设进入新阶段
中国大企业是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主力军。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建设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2020年,国务院国资委在中央企业中推出了10家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加上后来增补的中国宝武,目前共有11家中央企业正在开展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工作。《关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意见》提出,要加快建设一批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
(二)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迎来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一直在持续深化推进国有企业改革。2015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1+N”政策框架。2020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是进一步落实国有企业改革“1+N”政策体系和顶层设计的具体施工图,也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各项国企改革重大举措的再深化。目前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提出的改革任务正在有序推进,逐步完成。截至目前,所有改革任务已经基本接近完成。
(三)产业生态建设提出新要求
目前,一方面,受疫情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压力前所未有,在困境中的企业发展出现严重分化,大企业发展相对较好,中小微企业发展十分困难;大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必须致力于与中小微企业共建融通协同发展格局,共同打造产业发展良好生态。另一方面,面对来自外部欧美国家部分人士对中国投资环境与经济发展前景的恶意唱衰,以及外部环境因素变化所引致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使得中国需要通过强化产业生态建设,来增强产业投资发展的国际吸引力,在稳定国内现有外商投资企业的同时,进一步吸引新增外商投资;尤其是对高端装备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发展来说,基于全球分工网络与产业集群聚集而形成的良好产业生态系统,是外商投资在选址时所要考虑的关键要素。
(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发生新调整
近年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一直都在持续调整之中。首先,全球各国与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上存在的差异,推动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发生新变化,区域经济力量在不断重构,并在重构中寻找新的平衡,这相应推动着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进行调整,以适应经济发展水平的新变化,这也是市场化资源配置调整优化的必然要求。其次,西方部分国家出于自身政治需要,或是为了对别国经济发展实施制裁与打压,由政府直接主导,意图迫使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按照其政治意图进行适当调整;近年来美国与日本纷纷实施了强行推动产业回流政策,部分国家提出所谓全球供应链“中国+1”“中国+N”策略;受相关政策影响,确实有部分产业链供应链向中国境外迁移,东南亚国家,尤其是越南在这一轮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中获益颇丰,不仅是传统的纺织服装业,电子信息产业等领域也有不少资本加大了在越南的投资力度。2022年初爆发的俄乌战争,以及由此引发的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的严厉制裁,则更是加快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调整,受此影响而循环受阻的粮食、化肥、能源、工业原材料、芯片、汽车等产业链供应链,不得不加快寻找新的替代来源,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和重构将因此而加快。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正在从过去基于比较成本优势原则转向兼顾成本、效益和安全,成本效益最大化不再是决定全球产业分工格局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风险和安全成为影响跨国公司布局加工制造基地的重要考量,短链化、分散化、本土化、区域化、阵营化等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的新方向。
(五)国际资本流动出现新趋势
2022年3月,美联储宣布上调联邦基金利率25个基点到0.25%至0.5%区间,开启了美联储新一轮加息周期。1990年以来,美联储一共经历了4轮完整的加息周期。美联储开启加息周期后,基准利率上升会推动美元走强,从而吸引更多国际资本流入美国市场,其他国家则将面临着本国货币贬值压力以及资本大量流出的风险,有可能引发金融市场动荡,提升主权债务违约风险。3月以来,美联储已经先后完成了4次加息,也自6月正式启动缩表。市场预计2022年美联储下半年还要继续加息,这一轮加息潮很可能会持续到2023年2-3月,美国基准利率可能上升到3%-3.25%。而伴随着美联储加息靴子落地,全球主要资本市场基本上都呈现下行趋势;国际资本流动更加动荡,新兴经济体跨境资本流动管理难度明显加大。受美联储加息影响,中国金融市场存在利率下行压力,中美货币政策错位无疑会加大资本流出压力,将对当前跨境资本流动的相对平衡产生较大冲击。
(六)新冠疫情演变展现新迹象
2022年已经是新冠疫情持续蔓延的第三个年头。从新冠病毒的演变看,新的变种还在继续产生,一些新变种的传染性还在提升;尤其是在一些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新冠病毒的蔓延并没有得到很好控制,疫苗的供应短缺仍然没有得到解决;但在病毒演变中,也有一些积极的迹象,从疫情防控的角度看,疫苗的广泛注射和感染康复人数的增加,使得大面积感染的几率明显下降,新冠病毒的危害性下降,因此,不少国家纷纷放开了对社交距离限制,甚至解除了有关核酸检测和疫苗注射方面的要求,社会人员流动正在回归常态化。在这些已经放开新冠病毒防控措施的国家与地区,企业生产经营也恢复到了正常状态。对这些国家和地区来说,已经进入到了疫情、生活与生产活动并存的后疫情时代。这种疫情防控策略上的差异,会对继续坚持严格防控的地区带来较大压力,这既有来自社会舆论和公众情绪的压力,也有来自产业链供应链调整的压力。基于对因疫情防控而频繁停产导致断供风险的担忧,国际需求可能会转向那些已经放开防疫管控的国家或地区。与此同时,今年5月以来,已有近80个国家和地区报告,累计超过2.1万例人感染猴痘病例,猴痘疫情与新冠肺炎疫情叠加蔓延的风险,不可忽视。
三、促进更多中国大企业迈向世界一流的对策建议
对中国大企业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来说,2022年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在未来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新征程中,既需要政府部门加强引导、推动与支持,更需要企业自身为之而不懈奋斗。
(一)以创新突破推进技术自立自主
一要高度重视创新突破,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对接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承担相应科研任务,紧紧围绕产业“卡脖子”领域制定技术创新战略,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将研发强度提升到更具竞争力的水平。二要变革科研创新管理,落实科研创新“揭榜挂帅”制度,加大基础领域研发投入力度,完善科研投入产出考核。三要善于借力创新,搭建公共创新平台,多方位开展研发合作,全面整合利用企业内外、国际国内创新资源。四要优化创新激励机制,加大原创性技术、关键创新成果科研人员利益分享力度,丰富关键科研人才激励方式,充分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动力,挖掘创新潜力,推进科技创新量质齐升。五要全力引进高端关键人才,建立全球高端人才信息库,执行高端人才特殊薪酬制度,强化高端人才医疗健康与家庭生活保障关怀,建立健全科研创新容错机制。六要畅通科研成果商业化应用转化渠道,确保有市场前景的科研创新成果快速完成商业化应用,设立科研成果转化风险基金,并落实科研人员项目跟投制度。
(二)围绕主业打造强大国际竞争力
世界一流企业应当是主业突出、竞争力领先的企业。尽管非主营业务的竞争实力也是企业整体竞争力组成部分之一,但显然决定企业全球竞争力的关键,还是其主业。每一个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中国大企业,都应该基于主营业务来构建其竞争优势,打造国际竞争力。主营业务应该是企业全球形象识别的根基,主业竞争力则是企业全球竞争力的核心。一是推进业务结构调整,全面梳理企业现有业务,清理退出无竞争优势的非主营业务,处置低效无效资产,实现聚焦发展,提升资产质量。二是围绕主业进行全球投资布局,在境外围绕核心主业进行生产能力、研发机构布局,快速打造全球行业优势龙头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浪潮中进一步强化中国大企业的全球领导地位。三是弘扬工匠精神,开展卓越管理,严格品质要求,将核心产品(服务)打造成具有全球美誉度的卓越产品(服务),以卓越品质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黏性。四是进行全球专利布局,一方面做好国内专利申请与知识产权保护,另一方面在全球范围内做好专利布局,在积极申请专利、保护专利的同时,择机投资参股拥有全球核心专利的企业或机构;要通过技术进步,牢牢掌握国际标准必要专利。五是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积极加入国际标准组织并参与相关活动,努力创造条件争取承担组建国际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等重任,搭建国际标准化组织常设论坛会议和培训基地等国际交流平台,积极推动并参与或主导制定行业国际标准。
(三)发展壮大世界知名品牌中国方阵
世界一流企业应当是品牌卓著的企业。世界500强榜单中,中国有145家入围,其中内地企业133家,高居第一,但大多数上榜企业的品牌都缺乏全球知名度与影响力,中国大企业在国际知名品牌建设上还需继续努力,多方位采取措施以发展壮大世界一流品牌中国方阵。一是强化品牌意识,制定品牌发展战略,加大品牌建设投入,做好中国品牌的国际推广,不断提升全球品牌知晓度与美誉度,以国际知名品牌助力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二是加强品质管理,铸造中国产品良好口碑,全面扭转提升中国产品与企业的全球形象,赢得全球用户信赖,增强全球用户黏性。三是提升品牌发展能力,积极应用品牌管理的科学理念与方法,广泛学习借鉴国内外优秀企业开展国际知名品牌建设的成功经验,持续提高企业品牌管理与运营能力。四是全力塑造“全球优秀企业公民”良好形象,确保诚信守法与合规经营,积极参与全球慈善活动,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强化环保意识,加大环境治理投入,坚持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五是积极参与全球知名品牌评价活动,充分展示品牌建设成果,展现中国品牌综合实力,借助有全球影响力的品牌榜单,进一步提升中国品牌全球形象,加快全球品牌推广。
(四)全面提升企业治理与管理水平
世界一流企业应当是治理与管理卓越的企业。通过前期的国资国企改革和民营企业的自发学习提升,中国大企业的管理与治理水平,已经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但与世界一流企业建设的高标准高要求相比,仍然有不小的改进空间。一要加快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持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规范股东行为、强化内部监督,健全权责法定、权责透明、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特别是国有企业,要把党的领导有机嵌入公司治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国有企业制度。二要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持续开展管理诊断、管理学习与管理经验交流,不断优化组织架构,压减管理层级,重组管理流程,引入实施现代管理方法,全面推进数字化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尤其是国有企业,要建立长效机制,抓牢抓实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三要积极开展管理创新,探索提炼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国情的企业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形成可复制推广的中国式管理新模式。四要加强风险防控,提升风险意识,建立健全内控体系,规范开展投资风险评估,动态监控评估风险隐患,制订风险应对预案,抓好风险应对演练。
(五)更好激发与弘扬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家作用
世界一流企业应当是一流企业家领导的企业。企业发展的好坏,关键是看企业家。要看到中国企业家自身能力建设与作用发挥方面存在的问题,创新意识和战略远见能力是中国企业家整体上客观存在的短板,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家离一流企业家还有很大差距。一是切实提升企业家自身专业素养与能力,积极参加专业能力培训学习、参与先进管理经验交流,掌握现代管理理论与方式方法,熟练运用现代管理工具,增强决策分析能力。二是提升企业家的战略远见能力,能对宏观经济、产业和企业中长期发展做出科学预判,不醉心于追求短期利益,坚持以长远发展视角来统筹安排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高度重视创新对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科学进行创新部署,着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三是培育和聘用有全球视野的企业家,不拘泥不满足于本土市场发展,主动站在全球一体化的战略高度来进行企业研发、生产与营销布局,积极进军全球市场,敢于与全球优秀企业直接进行竞争,掌握和利用全球资源,全力服务于国际国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建设。四是培育和聘用善于在逆境中拼搏进取的企业家;当前,受疫情与国际政治经济不利因素冲击,中国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压力前所未有,企业家的艰苦奋斗精神尤为重要。五是建立健全市场化的企业家激励约束机制,企业家的薪酬待遇要客观反映其对企业的综合贡献,要让企业家合理分享企业发展成果;企业既要有创新发展的容错机制,也要有决策失误的追究补偿机制,要让企业家敢于决策、科学决策。
(六)多维度推进补短板、强弱项
虽然部分产业已经在全球具有了一定竞争优势,一些技术已经达到了全球领先水平,但不可否认,短板领域、弱势环节的普遍存在,仍是我国企业与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严峻现实挑战。对绝大多数中国大企业来说,目前还只是完成了第一阶段的成长任务,即在规模扩张上取得了明显进展,迈入了全球行业收入的前列,但在盈利水平的提升上,还只是迈出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步,离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还有很大距离,离欧美优秀企业也有很大差距。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必须致力于缩小甚至消除这些差距;不仅要在营业收入上站在世界前列,更要在全球产业发展影响力与控制力,以及企业盈利能力上,站在世界前列。因此,除了在创新、品牌与治理领域抓好补短板强弱项工作外,还应该在如下方面协同推进补短板强弱项:一是做好国际大企业产业结构对比分析,把握我国大企业产业结构短板,加快食品、健康保障等民生领域大企业培育。二是在大力发展现有产业的同时,紧盯国际产业发展趋势,积极布局未来产业,抢占产业发展先机。三是加快工业互联网、工业设计软件、新型先进工艺、高端装备、新型材料等领域的突破,强化工业发展基础保障能力。四是提升价值创造能力,为股东和社会创造更多价值,在创新能力、品牌实力、治理能力、价值创造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
(七)持续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一是坚持新发展理念和系统观念,转变片面强调速度和规模的传统思维,摆脱要素投入、资本投入的路径依赖,处理好发展与减排、近期与长远、全局与重点的关系,以大格局、大思路开辟一条高效率、高质量发展的碳达峰、碳中和之路。二是增强绿色转型主动性,将绿色转型作为企业长期发展战略;顺应清洁化、高效化、减碳化的长期发展趋势,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融入公司整体战略,根据自身发展和碳排放现状,完善碳排放监测体系,参与国家碳交易试点建设,制定企业内部相应的低碳发展政策。三是制定绿色低碳转型时间表和路线图,利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装备实施环保改造,加快建设绿色车间、绿色工厂;推进节能减碳重大关键技术创新,自主开发或引进绿色低碳技术与装备,研发与生产绿色产品,提供绿色服务。四是以数字化、智能化赋能绿色转型。一方面,要积极利用大数据技术计算分析碳足迹、建立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基础数据库,从而优化企业减碳方案,为企业减碳降碳提供更为坚实的技术支撑;另一方面,要通过数据化赋能生产过程控制,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能耗物耗,进而降低生产成本。五是学习借鉴世界一流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经验,加强ESG信息的主动披露,树立负责任的企业形象。
(八)促进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发展
制造与服务深度融合对破解当前制造业发展矛盾,促进服务业优化升级都具有重要作用。大企业具备很强的资源整合能力、管理水平、信息技术及应用等优势,在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方面具有更好的基础。一是制造企业价值链与服务要素深度融合。随着制造业发展和分工深化,价值链不断分解,研发、生产、营销、配送、维护等各个环节重新组合,以信息服务为代表的服务要素深度融入制造业价值链,从而出现制造和服务从企业组织中不断分离、在业务上深度融合的发展新趋势。如传统制造、传统服务与云计算、大数据的结合,轻工业与电商渠道、直播渠道的结合。二是服务企业凭借服务优势与制造过程深度融合。在价值链上处于主导地位的服务业企业,也可以凭借其技术、管理、销售渠道等优势,通过贴牌生产、连锁经营等方式嵌入制造环节。如研发企业依托自己的发明专利、设计机构依托自己的自主创新设计、流通企业依托健全的销售和物流网络、终端零售企业依托所掌握的海量消费行为数据,寻求实现全产业价值链的增值,利用自身在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控制力,建立自己的制造工厂。互联网服务平台利用在服务终端积累的大量客户和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大数据,布局拓展制造业务或者开发生产能够与自身互联网业务形成战略协同的硬件产品,就是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主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