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痛、颈夹脊穴针刺疗法联合多角度牵引在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中的效果
2022-11-22李朝阳
李朝阳
(原阳县人民医院 康复医学科,河南 新乡 453500)
颈椎病是一种机体老化性疾病,据相关调查显示,颈椎病在我国发病率为17%左右,逐渐成为社会不可忽视的公共健康问题[1]。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是发病率最高的一种颈椎病类型,占60%左右,患者临床症状为上肢麻木、乏力等,可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2]。目前临床治疗CSR以保守治疗为主,其中多角度颈椎牵引是常用治疗方法,依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通过医疗器械和手法对颈椎进行拉伸、牵引,可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多角度牵引治疗周期较长,且牵引重量对不同患者的治疗效果存在差异,需寻求其他有效的治疗方式。CSR在中医学上划分为“痹症”范畴,多由机体正气不足、筋骨失养,气血瘀滞于脉络而发病,治疗应以活血通脉、祛湿镇痛为主[3]。针刺疗法通过针刺对症穴位以起到通络理气、止痛活血的功效,近年来在CSR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鉴于此,本研究重点探讨颈痛、颈夹脊穴针刺疗法联合多角度牵引应用在CSR患者中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前瞻性纳入2018年11月至2021年6月原阳县人民医院接收的86例CSR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计算机随机生成数字法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观察组病程2~9(6.26±1.02)个月;男23例,女20例;年龄46~61(53.71±2.20)岁。对照组病程3~10(6.32±1.04)个月;男24例,女19例;年龄45~62(53.62±2.16)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具有可对比性(P>0.05)。(1)入选标准:①西医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规范化的专家共识》[4]中的诊断标准,且经体征、影像学检查确诊;②中医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中气滞血瘀证标准,主症为上肢、颈肩部刺痛,痛有定处,动则加剧;次症为伴有肢体麻木;舌脉为舌质淡红或紫暗,脉涩或弦。(2)纳入标准:①可耐受本研究针刺和牵引,病情稳定;②可正常交流,依从性较好;③符合上述诊断标准。(3)排除标准:①入院前2周内服用过消炎镇痛药物及其他干扰治疗的药物;②合并其他影响颈椎功能疾病,如颈椎脱位、骨折、颈椎肿瘤;③既往存在颈椎部位手术史;④合并其他部位骨折;⑤合并外伤性椎间盘病变;⑥合并严重传染性疾病;脐合并先天性颈椎畸形。本研究经新乡市原阳县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研究方法
1.2.1对照组 接受多角度颈椎牵引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头颈部前倾15°~20°,采用枕颌带对病变处进行多角度牵引,牵引重量维持在100~150 N,持续时间约每次20 min。牵引过程中需时刻询问患者疼痛感,根据病变位置改变牵引角度,如伤及C8~T1神经根则增加牵引角度至30°,如伤及C7~8神经根则牵引角度调整为10°~15°,如伤及C5~6神经根则牵引角度调整为5°,如C5神经根以上受损则不改变牵引角度。每日1次,1个疗程共7 d,共治疗2个疗程。
1.2.2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颈痛、颈夹脊穴针刺疗法。取穴方法:半握拳于第4、5掌骨间的掌关节前凹陷处为颈痛穴。常规消毒后采用苏州医疗器械厂生产的一次性毫针,型号为0.30 mm×40 mm,直刺法快速进针约1寸深度后往同方向捻转至滞针,得气后出针;颈夹脊穴于C2~7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触诊阳性反应后局部消毒,采用相同型号一次性毫针往颈椎方向以30°刺入约1.2寸深度,平补平泻捻针至上臂酸麻感,以得气为宜,留针15 min。每日1次,1个疗程共7 d,共治疗2个疗程。
1.3 评价指标(1)疗效。依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标准和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减分率评估患者治疗效果。舌脉正常记0分,不正常记1分,次症按重、中、轻、无程度对应记3、2、1、0分,主症按重、中、轻、无程度对应记6、4、2、0分,分值25分,分值越低说明症状越轻。其中显效为证候积分减分率≥70%,体征明显好转;有效为证候积分减分率为30%~69%,体征有改善;无效为不满足上述要求;将显效与有效计入总有效。(2)上肢运动功能和颈椎功能。于治疗前、治疗14 d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S)[7]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v index,NDI)量表[8]评估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颈椎功能。其中FMAS量表包括33个项目,每个项目0~2分,总分66分,分值越高说明上肢运动功能越好。NDI共10个条目,各条目0~5分,共50分,分值越低说明颈椎功能越好。(3)疼痛程度。于治疗前、治疗14 d采用麦吉尔疼痛问卷(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MPQ)[9]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包括现有疼痛强度(present pain intensity,PPI)、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以及疼痛评级指数(pain rating index,PRI)3个维度,其中PRI有15个条目,每个条目0~3分,分值45分;VAS分值范围0~10分,患者根据自身疼痛情况计分;PPI共6个选项,分值为0~5分。各维度分值越高说明疼痛程度越严重。
2 结果
2.1 疗效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更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对比(n,%)
2.2 上肢运动功能和颈椎功能两组治疗前FMAS、N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MAS评分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NDI评分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疼痛程度两组治疗前MPQ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MPQ各维度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2 两组FMAS、NDI评分对比分)
表3 MPQ各维度评分对比分)
3 讨论
中医学中虽未有CSR这一病名,但其临床症状在我国古籍中有诸多记载,其中《灵枢·经脉》曰:“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记录的正是CSR活动障碍症状。《症因脉治·痹证论》有云:“痹者,闭也,经络闭塞,麻木不仁”,说明CSR病变部位在于经脉,累及颈椎。综合中医整体角度而言,多由外劳损伤、外邪入侵作用,引起精血运行不畅,闭阻于经脉,久则造成经脉不荣则痛[9]。治疗应以活血舒筋、祛风止痛为主。
现阶段临床治疗CSR以多角度牵引为主,通过重力原理,放松患者颈肩部肌肉,缓解疼痛,改善颈椎活动功能,但整体效果欠佳[10]。针刺疗法作为中医传统治疗方式,通过刺激相应穴位,调节血液流通,改善肌肉紧张程度。其中颈痛穴是CSR针刺治疗中常用的腧穴,针刺此穴位可起到消炎止痛、活血通脉的功效;颈夹脊穴及周围分布颈神经及其后支,针刺此穴位可起到通络化湿、舒筋活血的功效[11]。因此,推测二者联合治疗CSR效果更好。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且FMAS评分高于对照组,NDI评分低于对照组,说明颈痛、颈夹脊穴针刺疗法联合多角度牵引治疗CSR患者效果显著,可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和颈椎功能。针刺颈痛穴可刺激机体启动神经传导,应激性调节高级中枢系统,有助于大脑皮质重新分配和调整针刺处和病患处,从而对颈椎局部循环进行自我修复,恢复到新的平衡。针刺颈夹脊穴可改善颈椎局部微循环,缓解颈神经及周围组织的缺氧缺血状况,促进炎症和水肿的恢复,改善颈椎部麻木疼痛症状和肌肉痉挛,从而调整肌群力学平衡[12]。综合而言,针刺颈痛、颈夹脊穴可改善局部微循环,缓解颈部血管痉挛,恢复颈椎处血供,缓解临床症状,改善颈椎功能和上肢运动能力。多角度牵引可促进局部血液流通,纠正非正常颈椎曲度,提高颈椎关节的稳定性,减轻炎症和水肿情况,恢复颈椎正常生理结构,二者联用可增强疗效,促进颈椎功能和上肢运动功能恢复[13]。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治疗后观察组MPQ各维度评分均较对照组低,说明颈痛、颈夹脊穴针刺疗法联合多角度牵引治疗可减轻CSR患者疼痛程度。穴位针刺对患者体位没有过多要求,避免治疗期间改变体位引起的疼痛。另外针刺颈痛穴可降低炎症反应,针刺颈夹脊穴可缓解疼痛刺激。但本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如纳入的样本量较小,未能探讨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未来仍需进一步研究,纳入更多样本量,探究二者治疗期间并发症情况,以为后续临床提高可靠的数据支持。
综上所述,颈痛、颈夹脊穴针刺疗法联合多角度牵引治疗CSR患者效果显著,可减轻疼痛程度,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和颈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