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视域下高校智慧党建模式构建与实践路径研究
2022-11-22刘天骐崔国华
哈 艳,刘天骐,崔国华
(河北大学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1]近年来,从微信、微博、论坛,到抖音、头条,再到VLOG,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融网络、电视、报纸于一体的“融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站、短视频、微博等媒介,通过资源合理配置、内容流转分享、宣传同步互通等手段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即是“融媒体”[2]。融媒体为高校党建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党委将党建工作从传统媒体向着融媒体扩展,打造新时代思政平台,使融媒体成为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渠道,对于高校筑牢意识形态阵地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构建融媒体智慧党建模式的必要性
(一)适应“互联网+”环境下党建新形势的迫切需要
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人工智能、大数据、云平台、VR等新技术为基层党建带来了新思维,提供了新途径。党建融媒体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便捷性、时效性、延展性、包容性,提高党建工作效率,强化党建宣传效果,是牢牢把握党建工作新常态、快速适应党建工作新形势的迫切需要。
(二)满足高校师生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必然途径
高校师生的阅读特点可以概括为“时间碎片化、媒体多样化、需求个性化”。融媒体具有便携性、时效性、互动性、信息海量性等特点,能够突破传统媒体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师生可随时随地登录,查看通知公告,学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了解天下大事,满足自身各项需求。
(三)巩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重要保证
近年来,多元化价值观逐渐在网络上传播开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躺平主义等负面价值观极易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诱导他们在网络上发表负面言论,作出错误选择。高校融媒体智慧党建能为大学生带来正能量,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贯彻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筑牢高校意识形态阵地。
二、高校融媒体智慧党建模式的要求
(一)导向亲民:“既接天线,又接地气”
高校师生处于信息严重过剩的舆论环境,党建融媒体要想在众声喧哗中突围,必须以亲民姿态融入师生心灵,以权威观点在多元观念中实现引导,既接天线,又接地气。媒体编者要关注师生之间的小事、要事、麻烦事,以满足师生需求为导向,以为师生服务为宗旨,充分利用新媒体即时互动的优势,主动进行话语创新,用短、小、微等话语方式打通与师生之间的隔阂,让党的关怀深入人心。
(二)内容开放:“我说,你说,大家说”
构建融媒体需奉行“开门办报”,其内容绝不仅仅是编者的自身生产,而是把党的群众路线和新技术手段结合起来,强化媒体与师生的连接,让师生在平台上既能听,也能说,还能将自己的见解说给其他用户听,以开放平台吸引广大师生用户参与信息生产和传播,生产师生更喜爱的内容,建构师生离不开的平台,以此产生强大的用户黏性。
(三)平台联动:“平台强强联合,资源渠道共享”
党建融媒体要充分发挥互联网时代平台联动效应。一是不同传播模式的联动,以移动端APP为主,联动门户网站、电视、电台、微信、微博、抖音等媒体平台,形成一次采集、多样处理、多平台分发的传播模式。二是内容资讯的联动,高校与高校、高校与地方媒体、高校与商业媒体之间都可以进行资源共享,补齐短板,利用不同平台的流量资源与曝光度使党建内容更快抵达师生。
(四)信息可视:“活起来、动起来、立起来”
融媒体时代最有力的传播方式是短视频。传统高校媒体以文字叙述为主的模式与各平台通俗易懂、短小精悍的短视频相比,其竞争力日趋下滑,视频为主、视听融合的媒体形式已经成为时代的需要。高校党建融媒体必须要推动信息的可视化,通过短视频、H5、直播等形式让信息“活起来”,通过评论区、互动留言、弹幕等形式让信息“动起来”,利用VR、可视表格、全景直播技术让信息“立起来”,从而实现多维立体的传播形式,在融媒体时代脱颖而出。
(五)管理智能:“从融媒体跨向智媒体”
融媒体的“下半场”是“智媒体”,即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内容生产与渠道传播全流程的媒体,其主要技术支撑是“大数据+AI”。大数据用以分析用户喜好,衡量传播效果,可以包括媒体大数据、用户大数据、舆情大数据、传播大数据等等。AI即人工智能,在高校媒体的应用主要包括智能策划、智能审核、智能推送、智能考核等等,用以精准对接师生需求。用好“大数据+AI”,是构建高校智慧党建的必然途径。
三、高校融媒体智慧党建的实践路径
(一)回归“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效果为标准”的思维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高校党建融媒体要做到“紧扣民心”,就必须以共情理念深挖师生内心,以师生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师生为宗旨,以师生的认同为标准,具体包括:
一是挖掘身边素材,找准师生需求。高校党建融媒体要学会挖掘素材,不仅要讲天下大事,更要从师生学习、生活、工作等角度出发,将涉及师生切身利益或引起热烈讨论的素材作为突破口,敢于提出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见解和看法,要善于疏导师生的情绪,引导师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二是融入师生逻辑,注入青年基因。高校党建融媒体需按照师生的思维来调整内容形式,将主旨嵌入师生逻辑,引起师生的共鸣。同时,要考虑当前青年师生的阅读习惯,改变常用的严肃的、说教式的方式,转变成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口语化、故事化、形象化和富有时代感的表达拉近与师生的距离[3]。
(二)建立“专业生产内容(PGC)+专业用户生产内容(PUGC)+用户生产内容(UGC)”的生产路径
传统的高校媒体往往采用的是PGC,即所有的内容均为高校专业思政工作者生产发布。而当前互联网各大媒体的运营思路是将用户纳入内容生产环节,借助用户智慧激发PUGC和UGC的内容产能,用户深度参与到内容创作中,获得成就感和赞同感,反过来又进一步刺激用户的活跃度和忠诚度,提高用户黏性,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一是依托线上社群,搭建交流平台。传统的高校媒体对社群建设没有投注太多精力。要真正提升用户黏性,搭建一个开放、交流、分享价值的思想平台极为必要。其可以是论坛、微博、QQ群、微信群,关键要将高校内最活跃的一批专家学者和青年学生都纳入进来,在平台上交流思想,讨论时事,提供新闻线索,让媒体工作者通过平台上的内容热度和师生发言了解热点问题,明确师生立场。
二是师生生产内容,反哺媒体建设。仅靠专业编者生产内容,绝不可能满足用户多元化的需要。观察哔哩哔哩、抖音等网站,其内容大部分由用户自身创建。因此,在建立良好的交流平台后,高校党建融媒体应当采取多种手段,鼓励全校教师学者和青年学生用户发表作品,上传内容。让师生不仅能“听”,还能“说”,同时能“说给大家听”。无论是短视频网站上常见的“作者激励计划”,还是“侠客岛”等微信公众号采用的“互动式内容生产”,都是刺激用户生产内容的可选手段。
(三)推动“一平台发布,多平台传播,全区域覆盖”的传播路径
高校党建融媒体是一个以手机客户端、PC端、电视端等多媒体端口为基础的,用于对全校党员进行宣传、教育的系统,需要通过不同媒体的融合,构建不同的用户场景,打破时间、空间、地域限制,以强大的平台联动交互能力为基础,实现“一平台发布,多平台传播,全区域覆盖”[4]。
第一,多平台联动,搭建传播矩阵。党建融媒体利用文字、图片、音视频、大数据分析以及虚拟现实等手段,让新闻内容实现在不同端口上的分发并有效传播,实现一次采集,多样处理,多平台分发的模式[5]。师生无论是使用电脑还是使用手机,都能随时随地收看,从而迎合师生的使用习惯,降低收看门槛,提升收看意愿。
第二,多媒体协同,扩大覆盖范围。高校媒体与商业媒体平台均有各自的优势,二者联手能够实现互利共赢。高校媒体详细生动的报道为商业媒体带来一手资料,商业媒体巨大的流量为高校媒体提供曝光度。同时,不同区域、不同高校之间可以进行协同联动,用不同特色的媒体内容提升对师生的吸引力。
(四)实现“精炼可视、多维立体”的展示路径
党建融媒体应该将过去内容以文本为主的模式转化为以短视频为主,把文字、视频、图片、动图、模型、VR等融为一体,按需求综合应用,全方位、全过程展现报道的全貌。
首先,短视频为主,做到“微视大义”。与文字信息传播相比,视觉信息传播更能吸引受众注意力,更便于接受和理解,短视频在媒体融合时代的迅猛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因此,党建融媒体必须顺应时代,以短小精炼的视频为主,时长尽量在3分钟以内,实现高效传播,适应互联网时代快节奏、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内容要开门见山、以小见大、举重若轻。通过人物、场景、故事、传记的综合运用,化无形为有形,变道理为故事,形象生动地讲解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做到“微视大义”。
其次,运用新技术,实现“多维立体”。高校党建融媒体要“紧跟时代,大胆运用新技术”,从而让宣传效果“最大化和最优化”。无论是以往被视为“黑科技”的H5、动画展示与移动直播,还是近年来全面投入使用的5G技术、4K与虚拟现实技术,都能给高校师生带来全面、立体、多维、身临其境的展示效果。高校党建融媒体建设需要使用新技术让“内容与用户的连接”以一种更好、更快、现场感更强的形式建立起来,让师生全方位地感受党的伟大。
(五)建设“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依托,精准服务师生需求”的管理路径
高校智慧党建,要点在于“智慧”二字。信息发布、舆情监控、新闻推送、数据统计,方方面面都需要媒体从业者来负责。要实现管理智能化,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引进高科技人才,建强媒体从业者队伍。正处于融合发展中的高校媒体,迫切需要引入大量优秀的高科技人才。新时代的高校党建工作者不仅要会撰写内容,还需要拥有计算机编程、图片音频编辑、美术设计、互联网营销等能力。原有的工作者也要改变认知,自觉提升专业素质,加强图片拍摄、视频拍摄和后期编辑、VR镜头、操作无人机等技能,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第二,以“大数据+AI”为支撑,实现从“融媒体”到“智媒体”[6]。在引入高科技人才的基础上,建设高校大数据中心,通过数据分析对高校师生党员进行精准画像、信息统计、舆情判断,加强对于师生思想情况的把握,有效巩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同时,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应用,通过智能采编、智能校对、智能推送等功能,推动高校党建由静态向动态提升,由人为管理向智能管理转变。
结语
党建宣传工作要做到与时俱进,融媒体的开放性、融合性、时效性、便捷性特点,能够为党建工作提供巨大的便利,也带来机遇和挑战。抓住融媒体时代的发展机遇,构建导向亲民、内容开放、平台联动、信息可视、管理智能的融媒体智慧党建系统,打造网络思政的良好环境,巩固高校党组织的影响力、号召力,是新时期提升党建工作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