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体育的百年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
2022-11-22董小燕林敏关筱妍
董小燕 林敏 关筱妍
(1.浙大宁波理工学院 宁波浙江 315100;2.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浙江杭州 310018;3.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 430079)
1 研究背景
公益体育是指以公共利益为目标,为促进社会中各项体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及再利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而进行的与体育相关的社会活动总和,其概念范畴涉及公益体育社团、公益体育志愿者、公益体育项目和活动等多方面的主体和过程。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党和国家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上的一年,也是对我国公益体育事业充满意义的一年。党和国家领导人、体育主管部门都对公益体育事业的发展十分重视[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现阶段我国的主要社会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进一步明确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远景目标,擘画“十四五”时期及更长远的体育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2011 年10月,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指出,体育事业是社会主义公益事业,公益性是其根本属性。各级政府要在坚持公益属性的前提下,为民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公共体育服务[2]。自191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体育史》以来,系统的中国体育史研究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值此重要的历史节点,回望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公益体育事业的百年发展历程,始终围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宗旨,总结中国共产党发展公益体育的历史经验,对推进中国公益体育事业的长足发展,使公益体育事业更上层楼,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2 公益体育事业发展的百年历程
2.1 公益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历程
体育社会组织是社会组织的种概念,是人们为追求体育目的以及实现体育公共利益而组成的社会组织。依据1989年我国政府主管部门对于社会组织的分类,可将其划分为体育社会团体、体育民办非企业单位和体育基金会三大类[3]。该文重点研究体育社会团体与体育基金会发展历程。
2.1.1 公益体育社团的发展历程
建党初期到改革开放之间,体育类民间组织主要表现为体育社团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发生发展并服务于社会。改革开放以后,体育类民非与体育基金会的出现,打破了先前的单一局面,充实了体育公益民间组织,随着中国共产党建党至今,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直至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体育社团历经上百年的洗礼,变得更有活力,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其组织架构必将更为合理。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国体育运动蓬勃发展,体育组织也开始萌芽发展,远东运动会的召开,致使民众参与体育的热情随之高涨。1924年8月,形成了初期的体育组织“中华民国体育协进会”,推动体育运动发展,并增进国际交流,自此全国性体育组织初步形成。与此同时,俱乐部组织产生并发展起来。俱乐部模式是中国共产党结合革命斗争吸取外国经验,在斗争中成长起来的群众性体育社会组织,旨在组织群众加强思想政治文化学习与体育锻炼。比较著名的俱乐部组织有“列宁室”,抗日战争爆发后改成“救亡室”,负责领导体育工作。五四运动后,1933年中国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赤色体育会”,是积极指导民众体育锻炼的公益组织,成立不久后红军开始长征,故此俱乐部成立时间较短,许多理念与赛事都未能开展。抗战爆发以后,大批进步青年聚集延安,也因此带来许多体育的进步思想,他们结合当时的生活环境与革命形势,成立了“延安体育会”“延安新体育会”,组织了军民体育活动,健全了体育赛事机制,推动了革命战争时期体育运动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之前(1949—1977 年),中国社会新旧更替,此阶段的体育团体按照计划与指标发展,1951年出台《社会团体登记暂行办法施行细则》,对不同类型的体育社团进行甄别,并进行重新登记,对在战争期间发挥过重大作用的体育团体进行改组。此阶段,各类体育社团得到了积极的发展,1956年迎来了体育社团发展的一次高峰,在西方国家的体育产业公益投资中,除了政府的投资以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社会公益组织和非营利机构的投资[4],由此往后3年,中国经济发展比较困难,体育社团发展停滞不前,据记载,这3年未成立任何体育社团,而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体育社团得到慢慢恢复,并在1962年迎来一个小高峰,同年成立了8 个全国性社团,随后的一段时期,原有的体育社团破坏严重,体育社团的发展停滞不前。此时期的体育社团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在国家与社会高度合一的模式下,体育团体比较依赖政府,也就失去了其民间性。
改革开放以后,全国性体育团体开始复苏,1979迎来体育团体又一个高峰,这一年我国新成立的体育社团达到14个。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从公共服务领域逐渐退出,体育类服务机构开始发展,体育社团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呈现增长趋势。1993年颁布的《国家体委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中提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体育社会组织迎来了飞速发展时期,从单一的政府办体育,过渡到政府和社会联合办体育,大量社会办体育的组织开始发展。张强提出体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举办体育赛事的审批权放开,让社会上体育赛事活动增多,其中很多企业对于公益赛事的赞助,希望通过公益赛事,提高企业知名度[5]。董小燕指出,随着我国公益事业的蓬勃发展,人们的公益意识日益提高,以公益募捐为目的的各类公益活动也更加活跃和普及,为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公益活动并获得更多的捐赠,活动的举办方或组织者竭力策划和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其中把公益和体育相结合,在公益活动中引入体育元素,是常见的一种形式[6]。政府职能转变使体育社团发展有了广阔的前景,市场化改革为体育社团发展带来了经济基础,广泛的民众体育参与意识给体育社团发展注入了活力。改革开放以后的体育社会团体,由复苏发展到了体育社会团体类型的多样化,这段时间的体育社会团体迎来了春天,其形式、数量都有了空前的发展,此期间的体育社团更具有民间性,社区体育组织也逐渐兴起。1998年,《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出台,社会团体在法律上得到认可,随后政府关于体育社团管理文件的相继出台,使其管理更加制度化和规范化,发展更为理性,并为体育社团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1.2 中国公益体育基金会的发展历程
体育基金会以公益体育为核心,依托政府、社会组织、慈善企业、名人,吸引更多的人群参与其中,属于慈善公益组织,主要来源于体育彩票公益基金与社会赞助。据记载,万国体育会是中国近代成立最早的民间体育基金组织,1860年成立于上海,后因社会动荡而销声匿迹。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由于计划经济,我国未出现体育基金会,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的飞速增长,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同步发展,人们对于社会慈善事业的关注也开始加强,并表现出极大热情。20 世纪80 年代,我国体育基金会从国外引入,1986 年10 月30日,第一家体育基金会——四川省发展职工体育基金会成立。20 世纪80 年代初期,企业开始出资,赞助优秀运动队,获得冠名权,运动队的训练条件得到改善,企业得到宣传效果,获得双赢的局面。第一家赞助运动队的企业——首都钢铁厂,在1988 年赞助了北京优秀篮球队,调动了社会办体育的积极性,但由于体育基金会审批比较严格,管理体制归属问题复杂,导致后续十余年中国体育基金会的发展进程缓慢。
2004年,《基金会管理条例》出台,体育基金会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开始飞速发展,截至2012 年,34 家体育基金会相继成立。2016 年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推进了体育基金会的建设,2019 年体育基金会发展到74 家,“十三五”时期我国将体育发展纳入法治轨道,法律体系应提供相应的救济方式[7]。公益体育诉讼的完善,对体育资源的配置以及体育文化的传播有重要作用。
2.2 公益体育志愿者的发展历程
西方国家志愿者服务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我国志愿服务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志愿者服务开始发展,北京奥运会的召开更是推动了体育志愿者的发展,萨马兰奇曾说过,志愿者活动是奥林匹克运动存在的基础。体育事业是需要人们奉献的,没有大量的志愿者,体育就难以持续发展,任何大型体育赛事都不可能成功举办。体育志愿者是志愿者服务中一支庞大的队伍,是公益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志愿服务能传播文明,促进社会和谐并推动社会进步。
2.2.1 中国公益体育志愿服务思想历程
1915年,易昌陶等7名学生去世,毛泽东写下挽联“为何死了七位同学,只因不习十分间操”,表达悲愤心情同时,说明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也说明体育锻炼组织与发动的重要性。省立第一师范奉令实施“军国民教育”,组织学生课外志愿军“以激发爱国思潮,提倡尚武精神,研究军事体育”,民国时期由于国民体质孱弱,更需要有识青年在民众宣扬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为中华民族崛起而锻炼。1924年,恽代英在《预备暑假的乡村运动》一文中号召进步青年在暑假期间下乡练习农民群众,教农民“打拳习武,夹杂些游戏唱歌”,利用武术去团结民众,服务民众,用青年的力量提高群众身体素质。1932 年,毛泽东在第一次闽浙赣省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文化工作决议》中指出“体育运动应该在工农群众中去发展,如跳高、跳远、赛跑、游泳等运动,强健身体,锻炼在革命斗争中所需要的技能”[8],这个时期的公益体育服务于军事体育,利用当时现有的条件,倡导民众进行体育锻炼,也是体育志愿服务的初期萌芽。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中指出,要保护一切公私学校、医院、文化教育机关、体育场所和其他一切公益事业,在此布告中,从政府层面把体育场所等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使用等划归为公益事业,为公益体育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长,自身的健康意识也在逐步加强,对于体育锻炼的需求度也在不断升高,但是民众对于如何进行科学体育锻炼这一认知并不是特别清晰,志愿服务的发展尤为迫切,志愿服务从建党初期到70 年代有了初期的萌芽,随后国家一系列关于志愿服务的文件出台,公益体育志愿服务也开始了长足的发展。
2.2.2 中国公益体育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历程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公益体育志愿者的一种主要形式,1994 年颁布《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社会体育指导员”这个名词首次出现,根据指导工作的岗位,分为公益和职业两类,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大多是由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培养的,专门从事民众体育活动指导的志愿者,是我国群众体育开展的重要力量。在2001年8月颁布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中,将社会体育指导员定义为从事体育技能教学、健身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把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定义为在免费场所利用业余时间指导群众健身,且不获取任何报酬的人员。目前,由2020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最新版本社会体育指导员从业标准,根据《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计划,对于民众的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多专业的体育社会指导员。体育社会指导员是全民健身运动的基础力量,从1994至今,社会体育指导员经历了20多年的历程,我国在册志愿者人数达到7000多万名,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公益性社会指导员推进全民健康事业,为“健康中国”计划添砖加瓦。2019年2月,北京冬奥组委正式发布《北京2022遗产战略计划》,将“培养志愿服务人才队伍”列入“创造社会遗产”的重要任务之中,彰显出利用奥运契机助推我国体育志愿者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理念。
随着我国逐渐实现现代化,我国的体育事业必将继续发展,不但国家成为体育强国,我国公民的身体素质也必将进一步提高,这就对公益体育事业尤其是公益体育志愿者和指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是在志愿者和指导员的人数上,更在志愿者和指导员自身的素质上。
2.3 公益体育活动的发展历程
2.3.1 早期的公益体育活动
早期的公益体育活动,更多的是对民众的体育锻炼组织与辅导,20 世纪50 年代中期,北京体育学院的学生利用暑期的时间,分别到工厂帮助职工进行科学体育锻炼,并根据不同的工种,创编出不同工间操,这也是大学生利用自身专业知识进行公益体育活动的初期状态,工厂、单位建立基层体育代表团,组织民间体育赛事,在群众体育的开展中,北京一直是先行者,北京许多中老年人喜欢打太极,崇文区体委建立了公益性质的“太极拳辅助站”,借此推广中国传统体育,并向全市推广。早期的公益体育活动,更多的是依赖政府、学校的组织与推广,活动方式比较传统。
2.3.2 公益体育活动发展的新趋势
2020 年9 月2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又再次强调,指出“十四五”时期,要科学研判体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开创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高校、社会各界应认识到当前问题的严重性,努力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力争在体育教育实践中一直真正找到解决当前存在问题的着力点和有效途径。目前,比较成熟的公益体育发展模式主要有“体育+公益”“公益+体育”和“体育公益+互联网”3种形式。
(1)“体育+公益”
“体育+公益”是指依托体育进行公益活动,包括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公益体育人才的培养、公益体育文化的宣传、对于体育人才的关注与捐赠以及传统闲置体育资源(包括大型体育场馆、健身场所等公共设施)的大众分享公益模式等内容。体彩助力公益体育,使民众共享更多公共健身设施,体彩公益金捐建的全民健身路径、场所及设施已遍布各个小区和公园广场,为广大群众开辟了一条属于他们的健身新渠道,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享受到了在家门口就能健身的便利与快乐[9];志愿者在参与公益体育活动中,不仅传播了体育文化,并提高自身的公益意识,如由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创建的体育公益品牌“‘欢乐体育行’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提高体育院校大学生服务质量的同时,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切实体会到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所在。
(2)“公益+体育”
“公益+体育”是指在公益活动中加入体育资源,实现公益目标,通过体育赛事、体育活动实现对于特殊人群、贫困人群的捐赠[10],2014年由北京市体育局、体育总会主办的体育公益活动进社区,吸引了超过30万普通民众参与到体育公益活动中;从2013年起每年定期开展的“为爱同行”大型公益体育活动,仅2014年参与人数就超过一万人;由于体育活动有其一定的影响力与新闻关注度,体育赞助是目前企业比较喜欢的公益活动,“吉利HOPE乡村少年体育梦想计划”,邀请体育明星和体育爱好者对偏远山区小学进行为期一周的支教活动,并向山村小学捐赠了很多体育器材,将奥林匹克精神根植于更多孩子的心中,助力体育强国建设。
(3)“体育公益+互联网”
一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体育技能与专业体育知识的公益分享模式。例如,“开讲”公众号、腾讯、搜狐等视频对于体育赛事、资讯的传播;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闲置健身器材与健身设施的租赁和使用的共享模式[11],目前市场上比较成熟的项目有嘉兴的共享篮球、上海的共享健身仓、浙江大学的共享跑步机项目等;通过互联平台实现体育锻炼社交功能的模式,目前体育兴趣社交平台,一种是基于线上的沟通交流,建立在体育资讯平台之上;另一种则是体育O2O平台,主要基于线下一起运动。目前,市场比较成熟的跑步APP“悦跑圈”“Keep”,实现软、硬件一体化,把人、体育、健康紧密结合。
二是通过互联网传播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2016 年8 月,支付宝公益板块正式推出蚂蚁森林板块,用户可以根据每日步数积累虚拟能量,种虚拟树,虚拟树长成后,阿里巴巴和合作的基金会就会在地球上种下一棵真树,激励民众的低碳环保行为。这种类型的公益体育模式将成为信息时代的一种主流模式,在社区居民体育锻炼和高校的体育教学中也可以引入该模式,只要居民的线上运动积累到一定数量,或者学生日常运动积累到一定数量,可以授予其“优秀运动分子”和“阳光学子”的称号,或者直接给予一定的体育成绩等,以激励和带动身边的人提高身体素质。
3 结语
纵观公益体育发展历程,总结其发展规律及经验,公益体育的进一步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首先,公益体育事业的发展,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党成立百年,发展百年,百年来始终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唯一宗旨,人民的利益始终高于一切,人民的身体健康和身体素质的提高是人民首要利益,只有拥有一个始终为人民考虑的领导集体,才能做好公益体育事业。其次,公益体育事业的发展,必须遵循以人为本。人是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要素,公益体育的发展离不开人,它是一个人为人服务的过程,离不开体育工作者,也离不开志愿者,即便引进机器人作为志愿者,也要有人为的智能控制系统作为指导。再次,公益体育事业的发展,必须遵循公益为首。公益体育的核心在体育,关键在公益,公益是为了促进体育的发展,离开了公益性去谈公益体育将毫无意义。再次,公益体育事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社会组织的力量。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公益体育社团管理、如雨后春笋般成立的公益体育基金组织、不断扩大的公益体育志愿者服务队伍等,都是公益体育事业逐步发展成熟的标志。最后,公益体育事业的发展,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时代在变,科技在进步,公益体育事业的发展,必须追赶上时代的步伐,要用科学技术这第一生产力来武装人们的公益体育,任何脱离了时代和抛弃科技手段的做法,历史证明都是失败的,为此,应大力探索发展“体育+公益”“公益+体育”和“体育公益+互联网”等多种形式的新型公益体育,创新公益体育组织和活动方式,扩大公益体育的覆盖面和受益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