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维度教学”的运动营养学教学模式研究
2022-11-22刘秀娟刑静张欣
刘秀娟 刑静 张欣
(南京体育学院运动健康学院 江苏南京 210014)
运动营养学是一门应用营养学和生物化学的手段,研究和评估运动人体代谢体能状况,并提供营养学强力恢复手段的学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已经成为一门运动科学中的热门研究学科,并在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中发挥着增强体能和保证健康的重要作用。在实际的运动营养学授课过程中,存在注重营养知识的传授,但运动营养知识应用能力欠缺的问题。比如,学生知道营养素的作用,但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利用营养学知识来指导运动健身或锻炼尚不清楚,或者略知一二,并不能灵活运用。随着国家《“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颁布,人们对健康、营养及运动健身方面的需求增长迅速,迫切需要具备运动营养学背景的专业复合型运动健身执教人群。因此,在运动营养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活学活用的能力,已成为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在此基础上,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教学工具,优化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过程,提高混合式学习的有效性,为学生的未来考虑,拟从“运动营养学”这门课程入手,探索“多维度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发现要学什么和如何学有效率,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培养学习能力,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为未来离开校园,步入社会做好准备。
1 教学背景
运动营养学是运用营养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的营养需要及其与运动能力、机体适应和恢复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是体育科学领域本科生的专业核心课程。学习和运用运动营养学知识,对于科学地指导运动员在训练、比赛的不同阶段的合理营养,提高竞技运动能力,促进体能恢复、预防运动损伤具有重要意义。对不同健身人群体育锻炼的合理营养策略进行指导与干预,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水平不断提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如何将运动营养学的知识、理论有效应用于竞技体育与大众健身实践,是运动营养学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2019年,中国大学MOOC 平台建成,并上线了“运动营养学”在线开放课程,同时出版了配套教材。随后,以在线课程为基础,以翻转课堂的模式开始混合学习教学实践。在教学过程中,该文采用多维度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2 教学设计
结合社会的发展及市场需求,认为本科学习阶段最主要的不是学到哪些知识,而是如何引导他们热爱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独立或通过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为将来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做准备。因此,制定“多维度课程目标”,主要包括知识转移、能力培养、积极心态建设和价值导向引导等,优化课程设计,细化教学内容,尽量与多维度教学目标相匹配[1]。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常采用案例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如讲完跑步健身者的食谱,让学生为球类健身者编制食谱,然后根据自己的运动习惯,给自己编制相应的食谱等。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采用渐进式模式进行,首先是基础知识部分,这部分通常在MOOC视频中学习;然后是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即前面讲的课堂上案例化教学,在综合运用的过程中,注重思维模式的训练,做到抛砖引玉;再次,鼓励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然后自行进行归纳总结;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背后的意义或价值。比如,在讲到食品安全与运动时,运动视频中可能存在违禁成分,让大家思考都有哪些一级危害如何等,进而剖析问题背后的意义或价值。提高学生深度思考的能力,对于教师来讲,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可能一些浅表的或者知识性的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但是再进一步地深度挖掘不太容易。这就要求教师要进行角色转变,转变为教练,寻求深度思考的普遍模式规律,并训练学生逐步养成这一思维模式。这就要求在课程的每个部分设计一些引导性问题,这些问题并非表面的知识能回答,而是要进行思考,或者拐几个弯才能回答。通常问题反映的并非直接关系,而是与所学知识存在一定的相似性、相关性或因果性等。通过这些问题,学生不仅可以快速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还可以学会如何思考和拓展思维。通过教师的提问和思考的“示范”,类比、抽象思维等常见思维模式,将联想和综合思维、扩展和发散思维以及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引入学生,然后鼓励他们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探索,成立学习小组,互相提问、探讨,从而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2]。在此过程中,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以引导学生形成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观。
3 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采用的教学模式为线上加线下翻转课堂模式,课前提前发布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自学、课内问答互动、课后复习巩固、延伸。课前学习部分主要包括内容纲要、MOOC 视频、学习要求及思考题目,按照学习进度在线发布[3,4]。要求学生在每堂课前,独立或合作完成课前学习内容。课堂上,要求学生发表对学习内容的疑问及对思考题目的见解,主要围绕重点问题展开讨论,加强对重点概念的解读及延伸,针对知识的延伸,课堂上展开讨论与辩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帮助学生内化知识并将其转化为实践能力。除此之外,教师会分享一些前沿的研究,引导学生学知识的同时,不死记硬背,而是善于思考,联系实际,与时俱进,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较高,需要选取的前沿研究不要太深奥,设计的问题也不能难度太大,要与学生的能力相匹配,确保在学生的能力之上,以保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开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能会不如人意,毕竟要改变学生固有的学习习惯有一定难度,这就需要教师要有耐心,主动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及兴趣点,多花时间精力进行设计,毕竟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样持续几个学期下来,才能摸索出有效的课堂设计,才能帮助学生建立起自己的思维方式,构建发散、全面的思维模式。课后,教师可以通过各种练习和评估,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鼓励学生根据个人爱好阅读参考书目及文献。由于学生课前学习的内容呈现碎片化,课堂学习过程也是问题导向性的,因此要求学生用思维导图来组织学习内容,以进一步完善他们的个人知识框架。
4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培养
无论课程内容多么精彩,课程设计多么完美,如果学生没有兴趣,那么学习效果将会大打折扣。一个成功的课堂,不在于教师讲得多好,而在于学生投入了多少。因此,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在有效学习中发挥核心作用。爱因斯坦曾说过“能力是指掌握了知识,又忘掉知识后剩下的东西”。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或者网络课程都是起到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教学的目的是以教材为“拐棍”,在掌握教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的方法论后,学会迁移,能够解决类似的问题,甚至延伸到更广、更深层次的问题及相关知识探讨,而不是简单地浅尝辄止,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抛砖引玉。而在课堂上,教师抛出转能否引来玉,在于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教材可能缺乏趣味性,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将知识点埋在案例里往外抛,以案例的形式引入,然后一个一个往外抛知识点,根据学生的兴趣将课堂营造成“喜剧或脱口秀现场”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在此过程中,可以组织讨论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并培养其团结协作能力[5]。教师的课堂表现不在于多么精彩,而在于能否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和网络课程以及教材,都是起一个引领的作用,把学生引导一条路上,具体能走多远,在于学生自己的努力程度,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师的重要作用在于引领,领得好,入门的学生就多,领不好,入门的学生就少。这对教师来说有很高的要求,同时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个人魅力,使学生仰慕或者敬仰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5 学习过程监督
多数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尤其还是在体育院校,学生即便具有学习主动性,学习自律性也不够,很难持续,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提供一些有效的监督。教师可以通过课后练习或者测验的方式进行学习监督,也可以通过课后讨论等方式进行监督。在监督过程中,教师及时、积极的反馈可以加强学生的主动学习行为,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在监督的同时,教师应刻意加强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正向反馈。正向反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及个人自豪感,有助于主动学习习惯的形成[6]。此外,在进行课前学习时,刻意让学生制订周计划、月计划,明确每周应提交的材料和每月应上交的作业,给学生制造学习上的紧迫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师应该起到正面表率作用,主动公开自己的周计划、月计划,并把这些积累的成果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日积月累,从量变到质变的惊人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有助于其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换言之,也就是帮助学生把学习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可以操作的具体问题来完成,最后实现学习目标的达成,一定程度上教会学生分解目标,化整为零的学习策略,同时也让学生切实体验到坚持自律的成果与收获,这种实际操作比课堂上强调百遍给学生带来的触动更强。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借助学习平台,有效监督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包括但不限于看视频的时长、次数等。通过平台提供的数据,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有大概的了解,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改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是一样,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做好榜样,激发学生的内驱力[7]。
综上,通过多维度的教学模式和有效的学习习惯引导,可以使学生在高效率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起多维的思维模式,学会了如何学习并且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成就感和对自我的重新认知及自豪感。这一收获不仅适应于学习运动营养学,对于学习任何课程都适用,有利于学生成长为终身学习者,对未来在职业生涯中发挥自己的潜能具有很大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