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彦萍教授运用调中舟法治疗痤疮的经验

2022-11-22罗莎白彦萍杨皓瑜董晓宛王爱娟刘家邑

中国医药导报 2022年25期
关键词:皂角刺消肿脓疱

罗莎 白彦萍 杨皓瑜 董晓宛 王爱娟 刘家邑

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2.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病与性病科,北京 100029;3.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北京 100010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青春期男女,主要表现为黑头粉刺、白头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伴皮脂溢出,重者可遗留瘢痕[1-2]。流行病学统计调查显示:痤疮是全球第八大流行疾病之一,全球估计约有23 亿人罹患痤疮,几乎所有人一生中均出现过轻重不等的痤疮[3-4]。Ramrakha等[5]研究发现中国痤疮的患病率为80%~90%,横断面调查显示中国痤疮患病率为8.1%。近年来,痤疮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青春期发病的患者越来越多,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6]。痤疮好发于颜面部,具有一定损容性,给患者的学习、工作、生活、经济带来深远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患者的形象自信、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7-9]。西医常用维甲酸类、抗生素类、激素类等药物治疗痤疮,虽有一定疗效,但长期应用有较大的副作用,如维甲酸类可致畸,抗生素有耐药现象和胃肠道反应及激素的副作用[10-12]。

痤疮属于中医“粉刺”“肺风粉刺”等范畴,是中医的优势病种[13-14]。中医医家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所处的季节和环境,进行辨证论治,进行个体化治疗,独具特色[15-17]。不仅疗效确切,还可减少痤疮复发,改善全身不适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18-19]。白彦萍教授,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是首都名中医,中国中医优秀临床人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工作指导老师。白教授具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工作作风。她精心致力于皮肤病的医、教、研工作37 年,在中医辨证治疗痤疮方面累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随师临证,受益匪浅,现将白彦萍教授运用调中舟法治疗痤疮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1 调中舟法

脾胃居于中焦,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为后天之本,五脏六腑之气血津液的化生和运行均依赖脾胃。白教授认为脾胃即中舟,与痤疮的发病关系密切[20]。《诸病源侯论》云:“气虚则腠理开,为风湿热所乘。脾主肌肉,内热则脾气温,脾气温则肌肉生热也,湿热相搏,故头面身体皆生疮。”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加之生活不规律,如熬夜,饮食不节,过食生冷、辛辣、肥甘之品,损伤脾胃之气,致气机升降失常,脾失健运,水湿内生,而脾喜燥恶湿,湿甚则困遏脾气,脾气不升,则脾阳不振,又因内外之邪相合,湿与热相合困于内,易致痤疮[21-22]。足阳明胃经环行于面部,脾经与胃经相表里,脾胃湿热循经上蒸于颜面,则发为痤疮。《外科正宗》记载:“盖疮全赖脾土,调理必要端详。”又曰:“外科尤以理脾胃为要。”《外科证治全书》指出:“诸药不能自行,胃气行之,诸药入胃,而后行及诸经,以治其病也,未有药伤其脾胃,而能愈病者,亦未有不能运行饮食之脾胃,而反能运行诸药者也。”白教授主张运用调中舟法治疗痤疮,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和证型,分别运用健脾化湿调中法、清利湿热调中法、辛开苦降调中法、通腑和中法以治之。

1.1 健脾化湿调中法

白教授认为健脾化湿调中法主要适用于脾虚湿盛型痤疮。此型痤疮多发于口周,色红不甚,或暗红,皮疹以黑头粉刺、白头粉刺、丘疹、脓疱为主,疱液清稀,不易破溃,不痛不痒,皮肤油腻,平素饮食不节,喜食肥甘厚味之品,而过食易腹泻,伴头身困重,倦怠乏力,纳差,口淡,大便质稀不成形。舌质淡红,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苔白腻,脉濡缓或沉细。白教授常用参苓白术散合平胃散加减,药用人参、党参、黄芪、茯苓、白术、白扁豆、薏苡仁、山药、苍术、厚朴、皂角刺、白芷、陈皮、香附、桔梗、荷叶、甘草等。其中,人参、党参、黄芪、茯苓、白术益气和中,健脾渗湿;薏苡仁、山药、白扁豆健脾化湿;苍术、厚朴健脾燥湿,行气运脾;白芷、皂角刺清热解毒,消肿排脓;陈皮、香附理气健脾,祛湿化痰;荷叶利湿去脂,健脾升阳,散瘀止血;桔梗引药上行,宣利肺气,培土生金;甘草益气健脾,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化湿之功。

1.2 清热利湿调中法

清热利湿调中法适用于痤疮之湿热蕴脾型痤疮。临床主要表现为颜面、胸背散在或泛发皮疹,以口周为重,以粉刺、丘疹、脓疱为主,少量结节、囊肿,皮疹红肿疼痛,瘙痒,面部皮肤油光发亮,平素喜食辛辣、油腻肥甘之品,或酗酒,伴口苦、口臭、口甜或黏,纳呆,腹胀,大便黏滞,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方用茵陈蒿汤加减,常用茵陈、栀子、黄连、黄芩、金银花、连翘、大黄、皂角刺、丹参、川芎、陈皮、甘草等药。茵陈、栀子、黄连、黄芩苦寒,清热利湿,泻火解毒;金银花、连翘、大黄、皂角刺清热解毒,消肿排脓,化瘀散结;川芎、丹参活血化瘀,消痈止痛;陈皮、甘草理气健脾护胃,以防苦寒败胃,祛邪伤正。

1.3 辛开苦降调中法

辛开苦降调中法适用于寒热错杂型痤疮。临床表现为颜面、胸背散在或泛发皮疹,以口周为主,皮疹色红,以粉刺、丘疹、脓疱为主,可见结节、囊肿,红肿疼痛,瘙痒,皮肤油腻,平素怕冷,四肢逆冷,口干、口苦,恶心,呕吐,心下痞满,纳少,进食生冷易腹泻,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或脉弦。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常用半夏、干姜、黄芩、黄连、皂角刺、白芷、山楂、侧柏叶、人参、炙甘草、大枣等药。方中半夏、干姜辛温,温中散寒,燥湿化痰,散结除痞;黄芩、黄连苦寒,泄热燥湿。半夏、干姜和黄芩、黄连相配伍,一辛一苦,辛温发散以升举气机,化湿和中,苦寒以沉降,清热泻火燥湿,辛开苦降,脾胃升降如常,热退湿去;一寒一热,寒热平调,阴平阳秘。白芷、皂角刺清热燥湿,消肿排脓;生侧柏叶、生山楂利湿化痰,祛脂散瘀;人参、甘草、大枣甘温,益气和中,健脾渗湿。

1.4 通腑和中法

通腑和中法适用于阳明腑实型痤疮。此型痤疮皮疹多见于额部、两颊、耳前、唇周、下颌,皮疹色红,见丘疹、脓疱、结节、囊肿,面部红肿、疼痛、瘙痒,平素喜食辛辣之物,伴心烦,口渴,腹胀,大便干结,肛门灼热,尿黄。舌质红,舌苔黄,脉滑数。方用调胃承气汤加减,常用大黄、芒硝、人参、甘草、陈皮等药。大黄大寒,味苦,涤荡肠胃,通便消积,活血破瘀;芒硝大寒,味辛苦,泻下通便,软坚散结,清热消肿,祛邪破血;人参、甘草健脾益气,缓和大黄、芒硝之峻猛,调和脾胃,陈皮健脾理气,三药合用,使热结下而不伤胃气,祛邪而不伤正。

2 典型验案

患者,男,24 岁。初诊日期:2019 年10 月16 日。主诉:面部皮疹反复发作六年余,伴瘙痒、疼痛。患者6 年前无明显诱因,面部多发皮疹,红肿疼痛,伴瘙痒,曾断续于多家医院就诊,经中西药治疗(具体用药不详),虽症状缓解,但反复发作,时有加重。近期患者因学习压力大,熬夜,饮食不规律,皮疹加重,遂至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科就诊。刻症:面部泛发丘疹、脓疱,少量结节、囊肿,皮疹色红,米粒至蚕豆大小,口周皮疹密集,触痛,皮肤油腻。患者平素怕冷,进食生冷则腹泻,口干、口臭,呃逆,纳少,胃脘部不适,大便溏泄,小便可,舌淡红,边有齿痕,苔黄腻,脉滑数。西医诊断:寻常痤疮。中医诊断:粉刺。辨证:寒热错杂之上热下寒证,治以辛开苦降、健脾除湿、散结消肿,予半夏泻心汤加减。药用:半夏12 g、黄芩12 g、黄连12 g、干姜10 g、厚朴15 g、连翘12 g、陈皮15 g、生白术15 g、皂角刺15 g、白芷15 g、冬瓜子15 g、桔梗15 g、生甘草10 g。共14 剂,每日1 剂,日两次,每次200 ml,饭后1 h 温服。二诊(2019 年10 月30 日):面部脓疱基本消退,丘疹、结节、囊肿较前减轻,有少量新发皮疹,大便成形,进生冷之物,仍泄泻,舌淡红,苔薄黄腻,守方去白芷,加夏枯草15 g,共14 剂。三诊(2019 年11 月13 日):面部无新发皮疹,原有丘疹、结节、囊肿基本消退,舌淡红,苔薄微黄。守方,减轻黄连、黄芩、连翘用量,嘱其继服14 剂以巩固疗效。随访2 个月,无复发。

按语: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生活和工作压力增大,人们的饮食结构、睡眠时间等生活作息发生变化[22-24]。饮食不规律,喜生冷、辛辣之品和过量饮酒易损伤脾胃功能;生活、工作压力大,精神紧绷,时常熬夜,久之则损伤气血精津,脏腑失和,甚则阴阳两伤,形成寒热错杂之上热下寒证[25-28]。本例患者面部泛发红色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皮肤油腻,口干、口臭,呃逆,苔黄腻,脉滑数为“上热”之证;手足逆冷,进食生冷则腹泻,纳少,胃脘部不适,大便溏泄,舌淡红,边有齿痕则为“下寒”之证,四诊合参,辨为寒热错杂证,治以辛开苦降、健脾除湿、散结消肿。上方以半夏为君,黄连、黄芩、干姜为臣。其中,半夏、干姜辛温,温中散寒,燥湿散结;黄芩、黄连苦寒,清热燥湿,君臣相配,以“辛开苦降”为主。一辛一苦,升降复常,清热祛湿,脾运如常,一寒一热,温中散寒,清热燥湿,散结消痈。因湿热之邪胶着于面,以皮疹丘疹、脓疱、结节、囊肿为主,又脾虚气滞,胃脘不适、纳少、进食生冷易腹泻,故以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白芷、皂角刺清热燥湿,消肿排脓;陈皮、厚朴、白术、冬瓜子健脾理气,燥湿利水,消肿排脓;桔梗引诸药上行,使药力达面部;白术、甘草健脾化湿,益气和中,以防苦寒败胃,祛邪伤正。方中连翘、白芷、皂角刺、陈皮、厚朴、白术、冬瓜子、桔梗共为佐药,甘草为佐使药。诸药合用,辛开苦降,寒热平调,健脾益气,清热除湿,散结消肿,使升降相宜,阴阳和,寒热调,湿热除,皮疹自消。14 剂之后患者皮疹减少,脓疱基本消退,脂溢改善,大便成形。二诊守方去白芷,加夏枯草,增强消肿散结之功。三诊皮疹消退,颜色变淡,舌淡红,苔薄微黄,热象渐轻,故减少黄连、黄芩、连翘等清热药的剂量。随访2 个月,无复发。

3 小结

白彦萍教授认为痤疮的发病与中舟脾胃息息相关,临床治疗中常运用调中舟法,结合病因与病机,辨治施治。脾虚湿盛型痤疮用健脾化湿调中法,湿热蕴脾型痤疮用清利湿热调中法,寒热错杂型痤疮用辛开苦降调中法,阳明腑实型痤疮用通腑和中法,调理中舟,分而治之,效如桴鼓。

猜你喜欢

皂角刺消肿脓疱
自拟消肿方联合冰硝散治疗三踝骨折肿胀的疗效观察
皂角刺侧柏膏
羊传染性脓疱病的病原、流行特点、病理变化及防治
HPLC-DAD鉴别皂角刺中掺入野皂角刺的方法研究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皂角刺挥发油成分
皂角刺总黄酮提取工艺的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
从社会文化角度谈中法汽车广告的对比
中法两国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比较
HPLC法同时测定妇康消肿丸中4种成分
协商民主语境下中法立法协商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