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病邪留三焦证与分消走泄法探析

2022-11-22高铭凰刘涛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邪气三焦气机

高铭凰,刘涛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提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1]23。针对邪留三焦证,叶氏在河间分消和中满分消的基础上提出分消走泄法,分上、中、下三部以分解湿热,使湿热邪气得去,水道得通,气机得畅。

1 三焦的概念

三焦之说最早出自于《内经》。《灵枢·营卫生会》篇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2]127,指出了人体三焦的循行部位及范围。吴鞠通将人体脏腑与三焦进行了分类对应:“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终上焦,始下焦。”[3]74这种部位划分的方法奠定了温病三焦辨证的理论基础。

三焦功能有二。其一,三焦是人体内水谷运行的通道。《素问·灵兰秘典论》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4],《类经·脏腑有相合三焦曰孤府》则指出:“水谷之入于口,出于便,自上而下,必历三焦”[5]。其二,三焦为人体元气运行的道路,主气之升降出入,司人体气化。《难经·六十六难》言:“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藏六府”[6]。综上,三焦乃人体元气和水液运行的通道,《灵枢·营卫生会》言其:“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2]129,乃其功能总体概括。

2 湿热阻滞气机是邪留三焦证的主要病机

《温热论》以卫气营血构建病邪传变体系。在温病发病过程中,外感温邪多按卫分、气分、营分、血分顺序发展,若病邪来势凶猛或失治、误治时,病邪可由肺逆传心包。叶氏所论之温热病包括了温热与湿热类疾病,如“风夹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为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1]11,指出了温热类病邪与湿热类病邪病机之不同。虽病邪有温热与湿热之分,但皆遵循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

气分是温病演变中向愈或加重的一个关键转折点,若施治得当,则可冀邪退病愈,若失治、误治,则病邪可内陷营血。关于治疗,《温热论》言“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1]5。病邪犯及气分,本该清气以治。但温邪久羁气分,阻三焦水气之运行,水液输布失常,积而成痰或蓄留成湿。而湿本就为阴邪,其性黏滞留恋,湿与热结,两相循环,既不外解,亦不内传,缠绵于气分。其本质为湿热内蕴,阻滞气机。章虚谷言“故邪初入三焦,或胸胁满闷,或小便不利”[7]“湿热阻滞,升降之气机失司,阻于上则胸闷,阻于中则腹满,阻于下则溲短,乃水道不通之故”[8],故邪留三焦常见胸闷、腹满、小便不利等症状,若湿遏热伏者,还可见身热不扬,汗出不解,苔白腻等症[9]。

3 分消走泄是邪留三焦证的主要治法

湿热一邪“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3]105-108,若药用寒凉,则湿愈盛;若用温燥,却易助热。柳宝诒云:“治湿热两感之病,必先通利气机,俾气水两畅,则湿从水化,庶几湿热无所凝结”[10]。此与叶氏前文“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热必孤也”[1]9皆为一义。治湿热者,宜宣畅气机,使气行湿去,湿热两分,热邪得清,湿邪易化。邪犯三焦,气机不利,湿痰内停,故治宜通利气机,分三焦而治水。分消走泄法即立足于三焦进行辨治。

叶天士在论治淋浊、泄泻、肿胀、喘、湿、疟等病时,均有用分消走泄法。华岫云曾对《临证指南医案》中叶氏治疗湿留三焦做了精辟的论述:“今观先生治法,若湿阻上焦者,用开肺气,佐淡渗,通膀胱,是即启上闸、开支河,导水势下行之理也;若脾阳不运,湿滞中焦者,用术、朴、姜、半之属,以温运之,以苓、泽、腹皮、滑石等渗泄之。亦犹低窊湿处,必得烈日晒之,或以刚燥之土培之,或开沟渠以泄之耳,其用药总以苦辛寒治湿热,以苦辛温治寒湿,概以淡渗佐之,或再加风药……”[11]266,此段精简概括了叶氏治疗湿留三焦的法则。

3.1 分消的含义及其代表方剂

3.1.1 分解湿热,邪气两离 分消之义一是指分解湿热,使湿热邪气两相离。此法源于李东垣的中满分消之法,李东垣于六君补益脾胃的基础上,加黄芩、黄连清热,茯苓、泽泻利水,更借以枳实、厚朴行气为中满分消丸,以治疗脾虚土衰而湿热盛者。所谓中满分消即指以清热利水之法治疗脾虚湿热邪气蕴滞中焦,脘腹胀满。湿热相合,热处湿中,湿蕴热外,胶着难解,则困阻气机,气滞反又加重湿热。故宜透发蕴热,宣利湿郁,从而使气行湿去,湿热两分。所谓理气,不限于宣畅气机,凡能减轻邪气郁滞之法皆能起到调畅气机之用,如发汗、通淋等,均可导湿外出,减轻困阻气机的邪气。《温热论筏正》言:“热处湿中,湿蕴热外,湿热交混,遂成蒙蔽……惟有……通利小便,使三焦弥漫之湿,得达膀胱以去。而阴霾湿浊之气既消,则热邪自透,阳气得通”[12]344,即是此意。故临床常用杏仁、蔻仁、橘皮、桔梗等轻苦微辛之品以宣通气滞,栀子、黄芩、青蒿等清透苦寒之品以清热透邪,茯苓、泽泻、滑石、甘草等利水渗湿之品以导湿外出。

3.1.2 因势利导,邪离三焦 分消的另一层含义是指从人体上下不同部位祛除病邪。王孟英在解释《温热论》中杏仁、厚朴、茯苓等药的使用时言道:“所云分消上下之势者,以杏仁开上,厚朴宣中,茯苓导下”[1]25,可见分消乃因势利导,运用开上、畅中、渗下法驱除湿邪,使气机畅达的一种治疗方法。

叶天士曰:“湿壅三焦,则用河间分消”[11]211-212,“有湿在下者,用分利;有湿在上中下者,用分消”[11]167,《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病篇》曰:“湿热之邪,不自表而入,故无表里可分,而未尝无三焦可辨,犹之河间治消渴以分三焦者是也”[13]。河间分消源于刘完素治疗消渴病:“消渴之疾,三焦受病也,有上消、中消、肾消。上消者,上焦受病,又谓之膈消病也……中消者,胃也……肾消者,病在下焦”[14],其治疗消渴,常以上消、中消、肾消三部论治[15],为后世开创分部论治之先河。叶天士和薛雪皆借鉴此法,于治疗湿热留滞三焦之际,因势利导,分部走消,则邪离三焦,气畅水达。

3.1.3 代表方剂 吴鞠通在叶天士治疗湿邪的用药基础上创立了三仁汤,以治疗湿温上焦受邪。虽以治上焦立名,实则“以三仁汤轻解上焦,宣通中焦,清热利湿”[16],方中杏仁轻宣上焦气;白豆蔻、厚朴理中焦之气;薏苡仁、竹叶利下焦之水。除三仁汤外《温病条辨》中亦列举了其它以分消法治疗邪留三焦的方剂,如黄芩滑石汤,宣通散发湿郁与透发消解郁热并举;杏仁石膏汤,从上中下三焦分而论治,上焦以宣通肺气,中焦以运化脾湿,下焦以淡渗分利,从而使湿邪得去,阳气得通。

3.2 走泄的含义及其代表方剂

走泄乃疏通水道,舒畅气机,驱除病邪,使邪有出路。叶氏以《备急千金要方》温胆汤为走泄法的代表方剂:“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1]23。温胆汤有和解少阳,清化痰热之功,主要针对痰热或湿热中热势比较明显或湿热并盛者。目前临床上温胆汤主症表现为两方面:一是湿热羁留三焦少阳,而出现胸脘痞闷、不欲食、口苦等症;一是胆热胃湿,木火偏盛,痰热内盛而出现呕吐、眩晕、失眠、烦躁等症[17]。陈光淞谈温胆汤:“半夏能化痰行水,发表开郁;陈皮能理气燥湿,导滞消痰,为宣通气分之药;茯苓渗湿,甘草入凉剂能泻邪热;竹茹除上焦烦热;枳实破气行痰,止喘消痞,均属宣导之品,所以谓之走泄也”[12]341,后世芩连二陈汤、蒿芩清胆汤亦是此类。

邪留三焦病机复杂,包括了邪热、痰湿、气滞等不同病机,叶氏所提及的分消走泄法仅仅是针对湿热胶结三焦的一种总体治法。临床治疗时还需考虑其病机湿热偏重的不同,是湿重于热还是热重于湿,是气滞为主还是湿阻为主;病位是偏于上焦、中焦还是偏于下焦。若治之不得法,则“不得从外解,必致成里结”[1]26,出现大便溏而不爽,色黄如酱,其气臭秽较甚等症状。除此之外,邪留三焦因失治、误治还可能出现气滞湿阻加重、热势加剧,而发生悬饮内结、痰热蒙心、内闭心窍、水道不通等证,甚至化燥化火,内传营血等。故叶氏所言“随证治之”,乃警醒后世不可拘于定法、定方、定药,应辨证论治,随证治之。

4 分消走泄法的临床应用

叶氏创分消走泄法之初,意在治疗外感湿热流连气分半表半里之证,但经过历代医家对此理论的应用及发展和现代疾病谱的变化,凡湿热邪气留滞三焦者,无论外感热病或内伤杂病,皆可借鉴此法遣方用药。湿热证是中医临床最常见的一大证型,可见于心肺、肝胆、脾胃、肾膀胱及全身气血津液的多种病变中,无论是急性肝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急性传染性疾病,抑或是糖尿病、慢性胃炎等慢性病,均可能涉及到湿热邪留三焦证。

4.1 用于传染病治疗

在传染病方面,急性传染性疾病在温病中常归属于疫气范畴。疫气以起病急骤、传变迅速、病情凶险、传染性强为特征。疫毒侵犯人体可因致病邪气种类的不同而病位各异。如湿热疫经口鼻而入后,可直达膜原呈现半表半里、寒热往来的症状,亦可出现表病、里病、表里同病三种类型。浏览我国近年来包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非典型性肺炎、肺结核、禽流感等急性流行性传染病的相关文献,湿热在病因病机中常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18]。

4.2 用于消化系统疾病治疗

在消化系统疾病中,中焦土喜燥恶湿,主运化,若运化失调则可为湿、为痰、为浊、为脂,变证百生。如慢性萎缩性胃炎常由外感湿热和饮食不洁而致,湿热证乃主要证型之一,常见胃脘痞闷、胀满疼痛、痛不欲饮、纳呆便溏、舌苔黄腻等症状。湿性弥漫,布散全身,阻气水运行,因而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湿热证者,大多医家皆注重疏通三焦通路,临床上常用三仁汤、温胆汤、连朴饮等方加减治疗。

4.3 用于呼吸系统疾病治疗

在呼吸系统疾病方面,肺主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若肺宣发肃降功能失常,则可致水液输布失常,湿聚化痰,壅滞三焦。如大叶性肺炎以咳、痰、喘、热为主要症状,多由邪气入里从阳化热,阻滞气机,蒸郁痰湿而成,故临床上可采取分消走泄以祛除肺中痰热伏火,清热化痰祛浊,以使三焦水道通利,气机宣畅,病邪得去。

4.4 用于皮肤病治疗

在皮肤病方面,如湿疹主要表现为红疹等皮肤损伤伴不同程度瘙痒。湿邪为本,风邪为标,患者久居湿地或跋涉雨水后,脾胃受损,运化失常,湿邪留聚体内,久郁化热,蒸灼三焦营阴,血燥生风瘙痒,又外感风邪侵袭肌表,善行数变,内外合邪,故湿疹缠绵难愈,发无定处,游移不定。临床上常治以清热祛湿、祛风止痒。在祛风的基础上加用分消走泄之法,祛除三焦湿热。

综上所述,分消走泄法在现代临床上的应用已不仅限于外感热病范畴,人体各系统疾病凡涉及湿热邪气留滞三焦者,均可考虑用分消走泄法治疗。

猜你喜欢

邪气三焦气机
《神农本草经》对“邪气”的认识
亥时调“三焦”,养生效果好
幸福来自感动
别轻易拔罐刮痧
翻掌上托,通调三焦
便携电子打气机
翻掌上托,通调三焦
翻掌上托,通调三焦
寓意于气 意与气合
“百病生于气”与升降散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