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多学科诊疗信息平台的多学科诊疗效率提升实践

2022-11-22郑雅卿吴晓琪林孟波吴良湘

中国医药科学 2022年17期
关键词:我院医疗学科

郑雅卿 吴晓琪 林孟波 吴良湘▲

1.福建省立临床医学院 福建省立医院医务部,福建福州 350001;2.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福州 350001

多学科诊疗(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是指以患者为中心、以多学科专业医疗人员为依托,为患者提供科学诊疗服务的模式,具体通过多学科病例讨论会的形式开展[1]。该模式最早在1941年由美国安德森癌症中心提出和应用于肿瘤治疗[2]。上海瑞金医院在国内较早开展多学科诊疗,将多学科诊疗服务从肿瘤疾病扩大到其他病种,积极拓展多学科诊疗的应用场景[3]。多学科诊疗能够提供前瞻性、综合性、全病程管理的医疗服务,更好地发挥大型综合医院的诊疗优势,减少医院服务环节复杂给患者带来的就诊困难,是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诊疗方式[4]。我国每千人医师数为2.9人,医疗资源仍较紧缺[5],推广MDT须不断提高服务效率,以克服自身弊端。本研究介绍福建省立医院引入MDT信息平台,提升MDT效率的具体做法和经验体会,为同行提供工作参考。

1 多学科诊疗耗费医院资源多的问题

福建省立医院是福建省卫生健康委直属的、非营利性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编制床位2500张。医院于2014年建立了多学科联合门诊,包含肺癌、肝癌、风湿骨病和疑难病四个病种,为我院“肺部疾病诊疗中心”“肝胆胰疾病诊疗中心”“风湿骨病诊疗中心”的门诊载体。MDT由患者提出需求,专职协调员确定多学科讨论会时间,预判断所需专科,在专家库成员中寻找可以出席的医师,进行逐一沟通和预约,召集效率较低。2014—2018年,开展多学科讨论会约45~70例次,MDT服务能力提升慢。

多学科诊疗占用医疗资源多的问题广泛存在。余江等[6]认为推广多学科诊疗存在召集专家耗时多、讨论会接诊时间长、诊疗流程环节多、耗费人力多等困难,提出信息化平台是解决上述发展瓶颈的关键。赵国光等[7]发现传统的老年患者多学科术前评估量表多,数据量大,导致医务人员人力、精力消耗大,探索采用信息化手段构建老年患者围术期多学科评估与管理系统解决上述问题。近年来,各种功能完备的信息平台被开发和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多学科诊疗开展的效率[8]。

2 基于多学科诊疗信息平台功能的医院实践

2019年7 月,医院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肿瘤多学科诊疗试点工作方案》[9]《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10]等文件要求,结合MDT信息平台建设,制定《福建省立医院多学科诊疗工作方案》,并使用结构-流程-结果模型(donabedian model)[11],从组织结构管理、多学科讨论会工作流程、多学科诊疗体系建设结果上进行优化提升。

2.1 加强多学科诊疗组织管理

医院成立以分管副院长为首的MDT工作委员会,院领导直接负责,有助于院内资源的高效调配。工作委员会下设MDT办公室,挂靠医务部。团队负责人、秘书和讨论专家组成一个完整的MDT团队。工作委员会主要负责总结和改进医院的MDT工作,批准建立和撤销多学科诊疗团队;办公室负责MDT团队的日常管理工作,服务于工作委员会;团队负责人全面负责该团队的组建和多学科讨论会流程;讨论专家在讨论会上提供专业的诊疗意见;团队秘书至关重要,是多学科讨论会的审核人和协调员。

2.2 规范多学科诊疗工作开展

2.2.1 多学科诊疗团队的组建遵循自发自愿原则 医院将MDT开展情况纳入科室的年度评价,主动建立团队、担任团队负责人、积极派遣医疗专家参与多学科诊疗团队的科室,可获得评价加分。从科室管理的角度激励医师积极组建团队、参与团队,摒弃以行政命令要求相关科室组建MDT团队的做法。团队成员招募也遵循自愿原则,团队人员信息经个人签字确认后,维护入MDT信息平台的专家库。

2.2.2 规定多学科讨论会的组织和实施 根据多学科诊疗信息平台功能,由经管医生提出多学科讨论会需求,在多学科诊疗信息平台上选择相应的团队,发起多学科讨论会申请。团队秘书审核通过后,该团队的所有成员都可以登录多学科诊疗信息平台阅览病例信息,提前熟悉病情。在预定的时间开展讨论会,讨论专家在多学科诊疗信息平台上书写意见,形成最终结论并执行医疗决策,自此完成一例完整的MDT。核心工作要求是:按照“固定时间、固定病种、固定人员和固定场所”的四固定[6]开展多学科讨论会。允许讨论专家“线上+线下”模式参与讨论会,但医疗信息在线上实现全程记录。

2.2.3 拓展多学科诊疗信息平台功能 多学科诊疗信息平台与院内电子病历系统对接,医师依据诊疗权限登录手机APP或网页版使用信息平台。平台共含患者中心、会诊中心、审批中心、统计中心四个模块:患者中心基于结构化病历自动生成会诊关键信息,展示检查检验结果、专业医学影像、医嘱信息及病程记录;会诊中心可见多学科讨论会进程,可书写讨论意见、生成诊疗报告等;审批中心为团队秘书审批讨论会使用;统计中心根据管理需求,呈现多维度的统计和分析数据。

2.2.4 设定多学科诊疗质控指标 结合MDT管理需求,医院在信息平台上设定9项质控管理指标,包含:①专家资质校验;②会诊资料完整性;③流程执行监测;④方案投票决议;⑤方案治疗反馈;⑥患者随访评价;⑦多学科运行情况指标分析;⑧多学科病例治疗效果指标分析;⑨多学科卫生经济学指标分析。上述指标为多学科团队的考核和撤销提供依据。

3 多学科诊疗效率提升效果

3.1 实现多学科诊疗团队数量增长、讨论会数量增多、耗时减少

MDT团队自2018年的4个增加至2021年8月的17个,88%的团队由科室主任担任负责人,科室组建团队的积极性提升。多学科讨论会数量自2018年的75例递增至2021年的232例,每例次的讨论会组织时间从平均35 min缩短至5 min,病历资料准备时间从平均47 min缩短至4 min,因专家可以提前从信息平台预习患者病情,讨论时长从平均37 min缩短至15 min,开展效率明显提升。

3.2 多学科诊疗质控管理促进讨论会规范开展

多学科诊疗信息平台与医师权限系统对接,自动完成讨论专家资质校验,确保讨论会人员资质符合工作要求。病例资料设置必填项目,确保申请医师提供完善的患者资料。每例发起的多学科讨论均可追溯流程及结局,统计运行情况,进行指标分析。多学科诊疗办公室(挂靠医务部下)将质控管理数据提交多学科诊疗工作委员会,对多学科团队活动进行评价,提出整改建议,促进讨论会规范开展。自2019年开展质控以来,多学科讨论会的专家资质达标率、病例资料完整率为100%,讨论会完成率在90%以上。

3.3 多学科诊疗促进学科建设,加强跨学科交流

多学科诊疗可促进医院学科发展[12]。我院肺癌多学科团队是开展效率最高、讨论例数最多的团队,作为胸外科的诊特色疗,在省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科室肺癌手术量自2018年的943例增长至2021年的1825例,增长1倍。重症感染MDT团队成员多,每年接收20~30例重症患者转院,在省内有较强的医疗和科研领导力。产科与风湿科协作,成立省内首个风湿病孕产妇多学科团队,精准改善风湿病孕产妇的预后。全省首个妇科肿瘤多学科诊疗联盟由我院牵头组建,26家县市级医院加盟,共同致力提升我省妇科肿瘤诊疗水平。

4 多学科诊疗效率提升实践的体会

4.1 多学科诊疗的绩效激励须提高

合理的绩效可体现医务人员劳动价值,动员放射、病理、检验、超声、药学、护理等辅助科室参与团队[13]。自2019年开展绩效激励以来,辅助科室积极参与MDT,超90%的团队配备医技或护理专家。但目前多学科诊疗收费较低,对于成员多的团队,总额固定的绩效分配方式激励能力有限,仍制约人员积极性[14],建议提高多学科诊疗服务收费,制订合理绩效方案,加强激励。

4.2 多学科讨论会形式的拓展应谨慎

依托多学科诊疗信息平台技术,讨论会可以全线上完成。但医务人员对此持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完全的线上讨论可能导致团队成员沟通减少,讨论不足[15]。我院给予团队充分的自由,允许选择完全线上、完全线下和线上线下结合等任一方式。对比发现,完全线上的团队,在团队合作和患者满意度上表现不佳,另外两种方式的讨论会运行较好。有别于远程会诊的全线上模式,我院派驻基层的医师在医联体内采取“线上+线下”的讨论会形式,将专家资源下沉,赋能基层医疗机构,提供“院外多学科”医疗服务。

4.3 肿瘤患者的全程随访管理待完善

随着生存期延长,肿瘤逐渐被作为一种慢性病进行管理,因此,充分执行多学科讨论会意见、全程管理肿瘤患者是多学科诊疗的深层要求[16]。我院多学科诊疗信息平台对接360视图,可呈现患者历次的院内就诊信息,但不能调阅外院就诊信息。有待进一步开发平台功能,将患者院内外就诊情况进行汇总和归纳,全面记录疾病转归、预后,形成案例记录,才能与传统诊疗模式效果进行对比,评价多学科诊疗效果[17-18]。

4.4 多学科诊疗的效率提升成果需量化

我院的MDT提升工作持续2年,是多个PDCA(Plan-Do-Check-Act)质量改进循环的结果,工作中发现较难对各项改进举措制订影响因子,MDT在数量、质量上的提升与干预措施的应用效果难以取得相关性分析,缺乏对改进结果的量化分析,仅能以做法介绍和成果描述为主,是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5 多学科诊疗的相关思考和讨论

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多学科诊疗一再被提及,《2019年深入落实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重点工作方案》[19]《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0]提出要进一步推广多学科诊疗,加强试点工作,推进医疗服务模式创新。作为中国医疗服务提供主体的大型综合医院,充分整合自身优势,形成有特色的MDT工作模式,是医院发展和群众就医的双重需求。

曾茜等[21]梳理了广西某三级公立医院开展多学科诊疗的工作,区别多学科诊疗和普通会诊的服务内涵,很好地明确了多学科诊疗在综合医院中的服务定位。卢建龙等[22]通过案例研究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推广多学科诊疗的具体实践,基于组织变革理论,从组织、流程、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多学科诊疗体系构建倡议。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主研发和使用多学科诊疗信息平台,为其他的多学科诊疗信息平台开发提供功能参考[23]。李贤华等[24]利用德尔菲法构建上海市医院多学科诊疗的绩效评价体系,科学合理地设定薪酬,更好地体现医务劳动价值、激励医务人员开展多学科诊疗。

《中国统计年鉴2021年》显示,2020年中国医疗卫生占中国GDP7.1%,人均卫生费用为5112.34元[25],中国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CanSPUC),提示中国恶性肿瘤患者医疗费用超过家庭收入,肿瘤相关治疗费用大大高于人均卫生费用,对于患者家庭及社会都造成了很大负担[26-27],寻求高效廉价的医疗方案是医学和经济学提出的共同要求。MDT基于循证医学证据,获得个体最优治疗方案,从理论上可以节约治疗总费用,达到最佳卫生和经济学效益,但尚需实践数据的支持。治疗多学科的评价是我院未来研究的方向。

猜你喜欢

我院医疗学科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学科新书架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学科新书导览】
我院5项科技成果获202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
我院师生参加“天津市2022新年音乐会”
我院老年患者多重用药情况调查
医疗垃圾包括哪些?医疗垃圾运到哪里,如何处置?
“超学科”来啦
遇到疾病,如何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