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普通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22-11-22岳原
岳 原
(西安欧亚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5)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以及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地更新与完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也逐渐成为当前学校教学的重要内容。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和教师职业化需求,在新的形势下,我国各大院校的各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材的选择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与改进,而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则显得尤为必要。
一、相关理论基础
1.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概述
所谓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指将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到企业的人才培养和储备工作当中,以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其创新能力的目的;而对于应用型高校来说,其主要的任务就是将知识转化为技能,使其能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从而成为高精尖的应用型人才。
2.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教育的主要方向,因此,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必须要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1]。为了能够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在新的普通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建设中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为其进一步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首先,要将“以人文本”的思想作为基础,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结合专业的特色来制定相应的课程目标,从而为学生的职业规划和个人职业生涯的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要加强对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让学生的就业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再次,还要注重创新意识的养成以及锻炼,通过多种途径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让他们的创造力得以充分的发挥,进而促进其可持续成长。
二、应用型普通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1.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课程,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在我国是一个具有很强实践性的课程体系,它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同时也为其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它也是学校对教师的一种激励机制,使其能够充分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它还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使老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改进自身的不足之处,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2]。因此,我们必须要重视并加强应用型高校的人才管理工作,才能有效地推动国家的经济建设,为社会的进步提供更多的动力支持。
2.普通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面向全体师生,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人才”,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建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其目标,即“建立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体系,以满足未来社会对高级应用型复合专门人才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端应用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作为基础性的专业课程,则是必修的科目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科特点,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课堂上,要将传统的以老师为主导的授课模式转变为开放式的自主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的招聘、培训等环节,增强其动手操作的积极性,激发其求知欲望,增加自身的竞争意识,从而提升自我。
3.应用型普通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的建设要求
首先,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将学生作为主体,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在工作中要不断地发现和培养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人力资源;其次,学校要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和号召,在教学改革中融入“应用型”的理念与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使课堂的教育效果达到最大化;最后,高校还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交流,让企业参与到高校的招聘过程当中,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优秀毕业生加入到校园的建设中来,促进校企之间的沟通互动,实现校企共同成长,最终推动整个教学的改革进程。
三、应用型普通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为了更好地落实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目标,高校应该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为“应用型”,并在“应用型”的课程内容上进行调整,将传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结合起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也为将来的工作岗位做好准备,使其能够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最后,还需要对现行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教材、资料等作出修订,以便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和发展。针对当前的现状及问题,高校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建立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标准
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标准,要根据不同的岗位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和规划。
高校要明确培养目标,即学生的就业方向、社会需要以及个人发展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校的人才计划,并对其内容和时间做出相应的安排;在课程的选择上,要注重人文性,突出学科的特点和知识的实用性,使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与企业的联系沟通,充分考虑到企业的用人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使其能够尽快适应工作,并能快速融入到校园生活中。同时,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课堂任务。在课程的考核上,既要重视平时成绩,也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以促进学生全面的成长为目的,以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2.建立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体系
根据《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及目标,结合应用型高校的特点和要求,在课程内容上,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能力”三个维度融入其中,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其能在实践中得到成长,从而为用人单位提供更多的优秀人才[3]。
首先,高校教师要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能够熟练地掌握现代信息化技术,并能灵活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其次,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使其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的良性循环。考核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平时的课堂考核,即在日常的课程教学中,通过笔试、实测等方式进行的考试;二是期中后期的综合考评,即在学期末或每节课时,由学校的教务处组织全院的教职工代表、各系部长及班主任参与的考评;三是期末或每学年的年度考核,即针对本学院的学科专业,按照《国家统一的大学教育标准》的要求制定的学分制,以及各系的学生成绩。最后,学校应重视对毕业生的职业规划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观,培养出更多的高层次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员。
3.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就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主动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而应用型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可以将学生作为主体,让他们成为教学的主人翁,充分调动起其主观能动性,使其在课堂中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高校要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育,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的各项事务当中,这样不仅能增强师生间的互动性,还能激发出更多的潜在力量,使其更加愿意投入到工作之中。高校还要加强对新的思想、理念的灌输和宣传,通过各种形式的媒体手段,如网络、电视等,把最新的研究成果传播给同学们,让大家都知道这些新元素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引进人才,与企业进行深度交流,让员工充分了解到该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高校应积极与用人单位沟通,邀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老师来校开展讲座,让所有的同学都能参与其中,这样既能提高他们的兴趣爱好,又能使其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更加顺利;最后,高校还应该定期的组织一些活动,比如“校园招聘会”,让那些有志向的毕业生们在参加培训的过程中学习,锻炼自身的能力;还可以请专家来校为学生讲解相关的技能操作,不能仅局限于课堂,也可拓展到校外,为用人单位储备更多的人才资源。
4.加强实践性教学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在传统的人才管理课程中,教师主要是通过讲授法来完成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缺乏对相关的企业生产经营、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深入研究,这样就造成了课堂上的枯燥乏味,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应用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可以让思政课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使其与社会的发展需求相适应,从而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因此,高校要加强实践教学必须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企双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的产学研联合体模式。
(1)建立完善的人才考核制度。对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人员实行严格的岗位评估,并根据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其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和判断,以确定其是否符合所学的职业要求。同时还要定期开展相关的业务培训,使其掌握最新的知识体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2)注重实训基地建设。要重视实训基地的构建和利用,将校内实训室的作用发挥出来,使教师能够充分地参与到其中,从而促进他们的积极性。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将校外实习的机会提供给企业,让员工有更多的时间去参加实践,这样不仅能锻炼自己,而且还能增强动手操作的技能水平。(3)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双方应该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实现双赢。
5.配备雄厚的师资力量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者,是教学的主体和组织者。因此,要想保证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顺利开展,必须配备雄厚的师资力量。
首先,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提高现有的师资水平。在新的《普通高等学校行政事业的主管部门规定》中明确提出,人事部应承担学校的日常事务,对教职工进行定期的培训和考核,以使他们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更好地适应岗位的需要;其次,建立一支专业化的人才引进机制,积极吸纳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毕业生,并通过多种渠道吸引有能力的、有抱负的员工到校任教,为学院培养更多的高级技术型、创新性的管理类的实用型人才。同时,还要鼓励更多的在职人员参加各类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不断提升其综合素养。
6.统筹课程安排
课程安排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重要课题,也是基础理论课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往往将精力集中在了“应试”上,而忽视了“素质拓展”和“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内容;而随着社会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用人单位也越来越重视起综合能力的提升和知识结构的完善等。因此,要加强通识教育,提高通识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必须统筹课程安排,统筹不同层次的教师队伍,使其能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材,满足岗位要求。
首先,要建立健全的通识化选修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就业需要。其次是加大选修课的比重、增加必修课程的数量、增设必修课程的种类及形式,以符合当前的时代发展。再次,就是要注重选编的多样性与科学性,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培训与锻炼。(1)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及自身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本科阶段人才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突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的实用性。(2)注重学科交叉,形成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在传统的人事管理课程中,往往只重视对本门课的讲解和理论的掌握,而忽略了其他的一些知识点,这种片面的理解导致的结果就是,当涉及某一个领域时,由于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不能很好地解决该问题。所以必须要注重学科交叉渗透,形成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结语
本文以应用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课程内容为切入点,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新的理念和方案,并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探索与完善。针对应用型大学的课程改革,要从实际的学校情况出发,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课程的设置和调整,做到与时俱进,切合本校的办学特色,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未来的岗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