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审美体验的幼儿音乐教育的改进策略

2022-11-22王凌萱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21期
关键词:内容情感音乐

王凌萱

(Suan Sunanda Rajabat University 泰国曼谷 10300)

音乐是情感的展示,是生命的律动,更是国家文化艺术的载体。幼儿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希望通过对音乐的感官体验和对音乐律动的了解,去帮助学生认识音乐形式,了解音乐内容,从而慢慢地体会音乐所传递的意义以及抒发的情感。对于幼儿音乐教育来说,其核心内容就是在于审美体验的教育。音乐审美体验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成长,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品行的重要手段。

一、幼儿音乐教育的现状分析

1.幼儿音乐教育目的不明确

无论是哪个阶段,教育的终极目的都是育人,是要通过老师的教育将学生培养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所需的人才。但是幼儿时期由于孩子年龄较小,身心发育不完全,所以教师要根据这时期孩子的特点,将教学目标转变为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要通过教学去帮助学生建设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健康的心理环境[1]。基于此,幼儿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则是幼儿审美体验的提升。但是通过观察不难发现,很多幼儿园的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往往都更加注重音乐教育的社会性功能,忽略了幼儿审美体验的培养。如很多老师希望通过歌曲学唱去帮助学生感受劳动的光荣,但是老师往往却忽略了音乐审美体验,将教学指向了情趣和快乐,无论是音乐活动形式还是音乐内容理解上老师都没有进行合理的设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幼儿对音乐进行审美体验的准确性,背离了幼儿音乐教育的初衷。

2.幼儿音乐教育内容不够丰富

幼儿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决定着幼儿音乐教育活动的设计,同时也是音乐活动实施的主要依据。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音乐教育内容依旧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首先,大多数幼儿园在进行音乐教育时都会以唱歌、音乐游戏为主,但是音乐欣赏活动较少,这种相对单一的教学内容会严重影响幼儿对音乐审美的感知,将幼儿教育局限在表面的浅显的音乐形式教育上,也就是最基本的唱歌跳舞。再加上老师选择的幼儿曲目多数以孩子熟知的一些曲目为主,如《数鸭歌》《种太阳》《小毛驴》等进行音乐教学。但是幼儿早已熟知这些作品,对歌曲内容早已形成根深蒂固的思维认知,这就很难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更深层的音乐内涵,从而影响了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其次,音乐教育内容选择上没有结合幼儿的发育特点和地域特点,使得音乐内容在幼儿教育上没能发挥出最大作用。很多老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多会选择近期内比较流行的网络儿歌,或者耳熟能详的一些动画曲目,对歌词内容没有进行充分把控,使得教学中出现一些毫无教育意义甚至比较低俗的内容。这不仅仅影响了学生对音乐审美体验,同时还会严重影响到幼儿的身心发育。再加上很多幼儿园缺乏专业的音乐老师,导致老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很少会选取带有乐器的教学内容,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幼儿音乐审美的培养。

最后,很多老师会受到自己喜好的影响,如很多老师比较喜欢西洋乐器,就可能更加侧重于钢琴、小提琴乐器的音乐教学内容,从而忽视了我国的传统民族乐器的重要性。这不仅不能够满足幼儿对民族音乐的了解,也很难让其对民族音乐产生正确的审美体验和音乐认知。

二、基于审美体验的幼儿音乐教育的改进策略

1.回归幼儿音乐教育的审美本质

幼儿音乐教育审美能力的提升,在于音乐教师能够遵循审美认知的规律,选择更为恰当的音乐赏析和音乐教学作品,从而在组织开展一些趣味性和游戏化的教学活动。教师应积极引导幼儿在音乐学习中感受审美体验,让幼儿能够通过音乐的音律、节奏以及歌词内容去感受到音乐的形式美,然后再慢慢地帮助幼儿去进一步感受音乐背后所传递出来的情感和文化内涵的美好。幼儿音乐教育的审美本质,必须要结合幼儿时期的身心发育特点,了解幼儿的天性,利用生动的游戏活动将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愉悦的音乐氛围中去感受音乐本身所传递出来的美好。

首先,老师要让幼儿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艺术天赋。很多伟大的艺术家音乐家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展露自己的艺术天赋了,如,世界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很小的时候就展现出自己超强的音乐天赋,在父亲的栽培下,8岁就已经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开始尝试作曲了。我国古代伟大的书法家王羲之也是在孩童时期就已经展现出自己惊人的书法技巧了。其实每个小朋友都是一个小小的艺术家,孩子的心灵都是不经尘世污染,毫无杂念,并且十分纯净的[2]。所以孩子的思想可以天马行空,毫无边际。因此,幼儿音乐老师千万不能用死板单一的教学思维去禁锢孩子的天性,要让孩子在音乐学习中能尽情地释放自己的天性,让孩子能够用自己的感知能力感悟音乐的本质,同时老师再加以正确的引导,进而帮助幼儿慢慢地建立审美感知能力,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音乐素养。

其次,让幼儿了解音乐的自热美。很多幼儿歌曲中包含着我们能够感知到的自然的声音、乐律、节奏等,这一切能够通过复合形式直接刺激幼儿的听觉系统,并且在幼儿能够理解的范围内引发幼儿的共鸣。并促使幼儿跟随音乐的节拍情不自觉地动起来。因此,教师要想让幼儿通过音乐教育感受审美体验,那就必须将幼儿音乐教育回归到音乐本身,要用音乐所传递出的内涵和情感,让幼儿真正感受到“美”。同时教师要培养幼儿感受美、创造美、分享美的综合审美认知。要通过音乐的自然美去解放儿童的天性美,帮助幼儿提升自己的音乐审美能力。

2.加强幼儿教师对于幼儿音乐教育本质的认识

首先,音乐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不仅仅需要我们有感性的情感共鸣,还需要我们有理性的鉴赏分析。我们通常说“音乐教育即是审美教育”,这句话真实地表现了音乐的本质意义。虽说审美教育的方式和内容是多种多样的,但是音乐教育也是最直接和最形象的体现。这就使得音乐教育成为幼儿时期培养孩子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但最重要的还是幼儿教师本身的音乐素养,以及幼儿教师对幼儿审美体验的培养能力的规划。基于幼儿的思维能力还相对处于具象思维阶段,主要还是以感性理解为主,对于音乐理解不能主观正确的认识。再加之音乐本身包含的内容比较复杂多样,如音符、音律、节奏、音色、旋律等,幼儿对音乐的认识通常也会受到个人感官和记忆能力的影响,只能处于感性认知的范围,对于音乐情感共鸣和感知能力,主要通过后天个人阅历累积以及个人文化知识的上升去到达认知能力的提升。因此,幼儿教育应该以体验音乐之美,提高幼儿审美能力为主要目的,在幼儿审美能力提升的基础上,去提升幼儿对音乐文化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其次,对于幼儿音乐教育内容的匮乏,教师音乐素养较低和音乐审美能力的偏差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3]。音乐不仅能够陶冶情操、治愈心灵,也是人类文化与智慧的载体。但是幼儿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往往没能综合考虑各区本身蕴含的文化素养以及文化基础,归根究底还是由于音乐老师的综合音乐素养较低,不能清晰地感知音乐的文化底蕴。很多老师也并非专业的音乐人士,并且没有经受过专业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训练,导致其音乐敏感度不高,对音乐文化的洞察力不高。

最后,幼儿教师大多数都是比较年轻的老师,其音乐审美很大程度上会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使得幼儿音乐老师在教育内容选择上出现偏差。虽说音乐是人类情感交流的共同语言,但是在幼儿时期,孩子刚刚处于情感认知、文化认知的启蒙时期,我们不能用盲目崇拜的思想观念去引导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这会给孩子的身心发育带来不利影响。在西方文化逐渐盛行时期,幼儿音乐教师更不能盲目追崇西方音乐文化,使幼儿产生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的思想观念,进而会影响了幼儿对民族音乐的认知以及使幼儿音乐审美能力出现偏差。因此,这就需要幼儿老师能够清晰认识到传统民族音乐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加强自身对传统民族音乐的感知,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

3.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幼儿音乐审美素养

基于幼儿的年龄较小,自身各方面发育还不成熟,因此幼儿老师在选择音乐教材和教学活动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结合比较丰富有趣的课堂活动去帮助幼儿更好地感知音乐的魅力。我们都知道孩子的童年是十分美好的,并且幼儿时期的孩子天真烂漫是极其难能可贵的,音乐老师不仅要帮助孩子保留这一份天真,还要让幼儿用自己的天性去感受音乐的魅力,用音乐教育激发孩子的审美体验。

例如,幼儿老师可以将音乐教学与游戏活动相结合,玩游戏是每个幼儿都十分喜爱的活动,老师可以根据孩子爱说、爱动、爱表现的性格特点,将音乐素材设计成游戏活动与引导幼儿进入到音乐内容当中去感受音乐的律动,感受音乐的节奏和情感。例如,在将《小老鼠和大象》结合在音乐游戏中进行教学时,老师需要在课前提前准备好课件,并且需要装备一个小鼓和3段音乐,然后再播放故事的内容,当出现大象走路的声音时,老师就要击打鼓面打出(咚咚咚)的声音,小老鼠则是(笃笃笃笃笃),根据故事情境用鼓声分别去打出大象与小老鼠不同的走路声音。然后根据故事情节让学生扮演小老鼠和大象,根据故事内容,学生要大胆地表演出老鼠的机敏灵动和大象的笨重诙谐的形态。在幼儿模仿大象的动作和走路的样子时,老师要播放不同的音乐节奏并且配合幼儿的表演节奏打出大象走路的鼓声。通过这样的游戏方式,将一个简单的故事融入音乐节奏以及乐器演奏,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音乐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感受音乐节奏,从而更好地帮助幼儿建立审美体验[4]。

对于幼儿来说,兴趣无疑是他们最好的老师,他们对周围一切新鲜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这样的而好奇心也会不断地驱使他们去尝试、去探索。因此,老师在进幼儿音乐教育时,要尝试多去创建一些有趣的课堂活动,要将音乐学习和幼儿的兴趣结合在一起,让幼儿能够通过自己喜欢的东西去感受到音乐的不同魅力,从而激起孩子对音乐的兴趣,从而慢慢地去培养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和音乐创作能力。

4.利用情境教学,引导幼儿体会音乐情感

我们听音乐除了听他的旋律、内容、节奏,更多的是要通过音乐内容去感受其背后所流露出的情感。好的音乐作品是一定能够引人共鸣的,这是其音乐背后所传达出的信息能够直击人的内心,能够将我们内心中某一种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那么在幼儿音乐教育中,老师也应该利用一些生动形象的情境教学让学生能够从歌曲中感受到情感或者能够用歌曲去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也是音乐教育中培养幼儿审美体验的一个重要途径。

例如,在学习《找朋友》这首儿歌的时候,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幼儿说一下在同学中哪些是自己的好朋友,那么在进行儿歌学习时,老师可以引导幼儿将歌曲唱给自己的好朋友,并向自己的好朋友敬个礼、握握手,看看你的好朋友是否有所回应。通过这首歌曲,幼儿能够明确地表达出找朋友的想法。老师也可以让小朋友们分成小组的形式进行互动。这样也能够让小朋友们多加交流互动,让幼儿能够充分地去表达自己从音乐中获得的信息和审美体验,幼儿对于音乐活动的多数都是来自自己的感官体验,如“很好听”或者“不好听”,这是属于幼儿的听觉感官,“看起来这个歌曲很好”这是基于幼儿的视觉感官,视觉感官多数都是源于幼儿对音乐中的一些动画、图像、色彩等的感受。幼儿对音乐的审美体验多数都是由感官体验在到情感体验的一个过程,引发幼儿对音乐的热爱。通过这样的课堂形式去培养幼儿对音乐审美的感知能力,也是培养幼儿艺术素养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进行幼儿音乐教学时,老师也应该多加注意幼儿的个体差异,因为每个孩子的情况是有所不同的,可能有些幼儿学习和感悟能力都十分强,但是有些幼儿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就相对较弱,这时候就需要老师对每个学生多去观察和留意,要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对于一些接受能力较慢的学生,老师应耐心指导,多给予学生一些鼓励,激发幼儿的自信心。从基本的音乐知识去加以辅导。作为幼儿音乐老师,我们要多从幼儿的角度去看待事物,要耐心倾听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和想法,要观察幼儿在听一首歌曲时所传达出来的肢体语言和表情动作,认真分析幼儿的心理活动,进而发现幼儿在音乐表达上的一些特点。然后再在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进而去培养幼儿的音乐素养。

结语

审美体验是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幼儿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也是帮助幼儿学会表达自己,抒发情感的重要手段。教师要通过音乐教育帮助幼儿养成正确的审美能力,培养幼儿的核心素养,让幼儿的心灵能够在良好的音乐氛围的熏陶下越来越纯净。

猜你喜欢

内容情感音乐
情感
《悦读·家》开播激发爱国爱家情感共鸣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台上
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