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危机与网络德育教育路径

2022-11-22金而立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21期
关键词:道德大学生教育

金而立

(巢湖学院 安徽巢湖 238000)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高校德育教育已经被置于一个完全开放、价值多元的教育环境之中。而高校德育工作的目标和意义也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而是要深入到现实生活中去,真正抓住德育教育的落脚点和切入点,对工作进行新的思考。网络道德危机是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果仅仅停留在课本上而忽略了时代发展和互联网发展所带来的新任务,就会变成一种形式化的课程,不能真正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一、网络道德危机的表现

1.诚信危机

由于互联网的特殊性,人们在互联网上的交际往往具有数字化、虚拟化的特性,不管是身份、年龄、素质、职称、性别、外貌等关键特征,在网络交际中很难分辨出真实和虚假[1]。

2.心理危机

网络成瘾症是一种精神危机的集中体现。一些专家认为,大学生是网络成瘾最严重的人群,据调查显示,四分之三的学生都曾有过失眠、头痛、神经衰弱等典型的网络成瘾表现。当大学生遭遇到沮丧、沮丧、压抑、失落感等负面的情绪时,他们会通过网络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刺激,因为在网上结识的朋友会让他们感觉到亲近,从而忽视了与家人、朋友之间的交流。互联网成了一种让人无法摆脱的精神毒药。

3.违法行为

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隐蔽性,使得道德行为具有更大的自由性和灵活性,如果没有相应的约束,人们很可能会以零成本的方式抛弃自己的道德义务,于是一些人将互联网作为一种犯罪手段来寻找刺激。大学生网络犯罪中,以“涉黄”、网络“黑客”、网络病毒等最为普遍。而近几年,由于网络的日益普及,网络环境的开放,高校学生中出现了大量的“色情”行为。另一方面,由于西方思潮的不断渗透和扩散,一些学生在网上实施了语言暴力等违法犯罪活动,而网络的隐蔽特性为人们逃避道德约束、法律制裁提供了可能。

4.知识产权的问题

在大学生中,网上搜集资料、下载文章的现象也很常见。一些大学生为了能正常毕业,直接抄袭、模仿网上的作品,侵犯了原作者的知识产权。

二、网络伦理危机下高校德育教育的必然性

高校网上道德教育是学校创新和提高素质的重要内容,它的发展要因事而变、因时而变、因势而生,牢固树立阵地意识,不断创新工作内容、教育载体和联动机制,增强高校网络德育教育的亲和力和吸引力。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等终端的广泛应用,使大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使用互联网。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大学生是“网上一族”的主要力量,占全国总人数的25%,网络组织在大学生日常的交际、沟通和获取信息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由于网络上的信息传递特点,使得对信息的管理和舆论的控制变得十分困难。首先,网络管理员没有足够的精力和一一审核复杂的网络信息,从而导致网络中存在大量的真伪信息。其次,网络模糊了公众与私人空间的界限,使得网站管理人员界定审查范围、确定审核方式变得更加困难,传统媒体的审查体系和手段在互联网这样的新兴媒介上是行不通的;此外,随着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快,法律的制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一些网络行为越来越不受约束[2]。最后,互联网的普及,打破了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教育系统的不平等,在传统的教育中,信息的掌握主要信息的教育者,而在互联网时代,被教育者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平等、公开的信息,而被教育者也不再仅仅依靠教育者,因此,被教育者甚至会有选择地接受接受信息的人的信息,或是对教育的内容提出疑问。总之,实施大学生的网上德育教育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三、网络德育危机中实施德育教育的对策

1.建设网络德育教育平台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有关的道德教育进行综合、科学的归类,提供简单、明确、丰富的知识服务系统,具有教育性、娱乐性等特点。通过网络道德教育,学生可以结交朋友、交流思想、获取信息、塑造思想,教师可以将教育资料上传,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引导学生思想的养成。为此,高校应在保证其内容的丰富性和时效性的基础上,强化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同时,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为高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创造了新的条件。通过各种论坛、QQ群、博客、微博等平台,形成了一批具有相同背景、相同兴趣的成员。但是,它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互联网上,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还没有形成,就会跟着别人走,没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再加上他们的从众心态,往往会滋生一些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违背的歪曲理念,从而影响到他们的思维。因此,高校要强化对学生的网上自我组织,强化“德育社团”的管理[3]。

2.丰富网络德育内容

当前,网络上充斥着的语言暴力现象,高校如果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的培养和教育,将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因此,在高校应加强对网络道德的教育,建立良好的网络环境,加强大学生的网上道德意识。同时,广大的德育教育工作者也应从理论与实践上进行深刻的探讨,从而做好网络德育工作。网络德育工作应包括对网上各种信息资源进行甄别,并对其进行持续的指导,使之能尽其所长,除其糟粕。大学生的独立性是与日俱增的,但他们还在学校、班级、寝室等不同的群体中,因此,高校还要培养大学生的集体意识,让他们用集体的力量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网络虽然是一个自由的虚拟空间,但我们也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高校可通过不断地激励和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律和自觉性。当前,我国大学网上道德教育工作存在内容泛化、深度不足等问题,主要表现为内容的集中和目标的适切性不够,无法把重点放在面向实际的问题上。新时期的大学网上道德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指导,全面规划和严格审核。

3.完善德育教育

与传统的“灌输”教学相比,网络更加灵活、快速,因此,高校必须不断地进行创新。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网络上的资源与知识的传播将会变得相对公平,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转变传统的教育方式,采取互动式、讨论式的平等教育方式,以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考。在当今互联网发展迅速的今天,实施网上教学已成为德育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种方式,然而,网络自身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德育教学模式。教师应在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前提下,高校也不能完全抛弃传统的,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校园文化,激发学生多样化的兴趣爱好,营造积极、健康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必须把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只有通过构建健全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教育制度,才能为我们的德育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从而使我们的德育教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4]。

4.整合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需要

要想使大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就必须保证大学生的主体需要,保证他们的人格自由,这是大学生的基本要求。高校要强化网络德育教育,首先要把“吸引”作为其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吸引”是其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由于不同的主体需要,造成了网络德育教育的效果出现了偏差。当前,高校开展网上德育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式依然是“从上到下”,即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控制和对教学内容的输出。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双向的沟通和沟通,很容易导致教师和学生的主体需要发生错位。高校要根据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创新网上德育教育的产品,建立以议题为基础的舆论引导机制,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宣传思想阵地的建设。

5.大力推进网上语言转化

网络道德教育建立在对话的前提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师生互动是师生共通的网上语言系统。高校可通过思维指引以先进的德育理念占据网络舆论阵地,充分发挥网络德育的主体功能。舆论监督系统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发出警报,在危机发生的时候立刻启动危机处理方案,通过官方网站、主流论坛、新闻发布会等方式,迅速将事情的真相告诉公众,而不是单纯地封锁。加强监控体系建设,把“入侵者”扼杀在萌芽状态下的“防火墙”。对国外的不良网站进行封锁,阻止其进入,防止国内外“黑客”入侵。政府应持续加大投资力度,建设权威网站,在网上强化“信息海关”,有效地遏制国内外各类不良信息,以实现网络环境的清洁。此外,高校还要根据互联网技术的开放性特点,加强网络伦理的约束,要充分运用与互联网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网络管理技术,对网络不端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比如制定更高的准入标准,通过身份注册来增加信用。只有如此,网络道德选择机制才能有机地协调起来,才能使道德准则的约束得以不断地发挥。网站的常见问题包括:讨论区的文章往往会包含一些与政治有关的极端言论,在讨论时会因为缺乏学识和错误的见解而造成误解;在辩论时,会有人身攻击;有些人会在网络上发表一些不健康的文章。所以,要实行有效的管理方法就是实行责任制。凡报名参加的,均须由管理员负责,并明确其权利与责任。在开通 BBS、论坛时,应明确指出,本网站保留删除、转移、编辑所有违规资讯、警告、责令改正、取消网络连接资格、取消违规发布、浏览网页的权力。

6.重视真实情感的交融

“温暖教育”是对学生进行道德修养的一项基本要求,在一个充满爱心的环境中,学生的人文和感情可以使他们在一个充满爱心的环境下健康地生长、焕发出旺盛的活力。道德准则要制约人们的行动,其核心在于从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的转变。从他律向自我转化的根本在于道德规范的教育,而在互联网上,这种法则依然存在。网络道德规范教育应由“知”型向“实践型”转变,通过“实践”来实现“知行合一”,让“网络伦理”与“网络技术”并重。第一,要坚持四个基本方针,四项基本原则构成了整个网络伦理的总体框架,它从根本上保障了网络伦理的走向,并在一定程度上坚定地抵制了西方社会对网络的异化。第二,谨慎,在网络世界里,要遵循特定的道德准则。《中庸》说:“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养成这样的心态。“慎独”是指在品德教育中坚守某种道德信仰,注重从“隐”“微”两个方面进行教育,认为最隐秘的事物最能体现人的品格。所以,在没有人监视和不被人发现的时候,我们应该更加谨慎,在没有人注意的时候可以按照社会的特定的道德标准来行事,并且在网络世界中将人们普遍接受的道德标准运用到网络上,从而解决网络和现实社会中许多相似的道德问题。这也是我们应该在互联网时代首先要倡导和实现的。第三,要对自己的网上行为承担责任。网络主体要对其行为的选择和结果承担责任,并对其在网络中的权利和义务进行界定,强调了网络行为的自由、自主性和社会责任的有机结合。第四,尊重别人的上网行为,不侵犯别人的隐私。这是对别人的选择与行动的尊重,同时也是中国传统美德的一种体现。第五,不要通过互联网危害别人和社会。确保网络应用在不损害自身、不损害他人、不损害社会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积极的社会作用。

结语

网络给人们的各方面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作为大学生培养基地、先进文化传播地的高校,其作用更为显著、更为深远。互联网信息的海量、平等的地位、民主的沟通气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为大学生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大学生的教育程度和素质也为他们的网络技术的普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在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促进教育参与者互动的同时,互联网又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使西方的“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负面思想开始出现。因此,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研究大学生德育教育,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道德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道德即自然”新证——儒家生生伦理学对道德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