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钢琴家张帅《三首前奏曲》的音乐分析和演奏表现

2022-11-22罗华颖

黄河之声 2022年9期
关键词:半音前奏曲调性

罗华颖

张帅是我国著名的钢琴家,在钢琴曲《三首前奏曲》的创作中,吸收西方现代作曲的技巧与手法,将西方国家音乐中的优势与中国传统音乐进行融合,使此作品呈现更好的效果,并且在首次的演奏中取得巨大成功。该作品不仅融合了浓烈的民族内涵,也体现出西方音乐相关的特点,将多元素融合,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三首前奏曲》具有强大的民族内涵,并且在和声上体现出色彩丰富的作品和生动形象的音乐形式。

一、《三首前奏曲》作品形式

(一)无调性前奏曲

在《三首前奏曲》作品中,第一首是一种无调性前奏曲,并且在曲式结构上呈现出一种单一主题的单三部曲式。在速度上表现为小快板,并且表现出奔放的情绪,在钢琴作品中体现出明显的情感变化,使得作品充满激情,对人们的感受影响颇深。其中,A段作品中的一至四小段是主题,并由两小节的朴素无调性旋律构成,在5-6小节作为第二部分材料,并且表现为跳跃的特点,在半音阶的织体材料中进行呈现。整部作品中,在此部出现了第一次的爵士乐切分节奏,并打破了五声性旋律动机情绪,与之形成鲜明对比。在第七小节主题中,与材料相结合,为作品的创作理念奠定良好基础。其中作品调式调性呈现出显著不同,在左右手的调性表现并不相同,显示出与众不同的调性,构成了双极调性。其中左手前十小节均体现在C大调上,这样会将C大调的稳定感受明显降低,但是左手的根音却一直在C上。在此首作品中,9-12小节是曲目的扩展,将左手肢体的调中心由C大调转到G大调上,而17小节在结构上较为复杂,其中增加了柱式和声的声部。同时,19小节在旋律上产生一定的变化,并且在演奏的处理手法上体现出明显的不同,在23小节之前,各小节的主题都经过几次变奏,直到23小节,将主题进行强有力的展示,在旋律上,第23小节是由13小节进行发展和演变过来的,其中呈现的旋律有所变化,并且不再是单音,变成了八度,将此小节的音响变得充满张力,为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在24小节以后,右手的和弦隐藏了旋律线条,并且此线条来源于主题两个掉头音,并且此种旋律在第26小节中同样有所体现。

(二)E大调前奏曲

在第二首作品中,体现出明显的旋律调性,并且在听觉感受上与第一首作品相比更具有稳定性,对于此首作品,在曲式结构上呈现出较为单一主体的单三部曲式,并且在速度体现上呈现出中板,在情绪表达上呈现出悲伤、忧郁以及神秘的感受,使人们的感受较为强烈,并对人们的情绪影响较大,给人们明显的情感变化。在A段中,乐曲刚开始的第一小节,展现出作者神秘的动机,其中右手的旋律明显,采用单纯朴素的旋律线条进行展示,体现出明显的民族性旋律。在实际情况下,作曲家的动机是加半音以下倚音的六度跳进,并且需要持续级进上,将音调进行良好分解。这样的表现形式体现出作曲家年轻的气质,营造了一种神秘的色彩氛围。在此之后,第65-68小节是由大小三和弦的对置构成的,在和声上行,体现出明显的碰撞感,可以看出作曲者对创作思维的追求,并且此种创作原则与第一首作品产生良好的呼应。在作品的B段中,从79小节开始,作曲者则选择运用和声材料,将曲目的神秘感觉良好营造,其中右手的旋律体现出强大的神秘色彩,而左手旋律则没有了A段的主题,演变成织体,但是在节奏形式上,仍然没有明显变化,与A段的节奏相同。在此首作品中的83小节和84小节,曲目的旋律采用第69小节的左手主题变体,并且在88、89、92、93、96、97、98、99小节同样如此。

(三)g小调前奏曲

在第三首作品中,具有明显的变化,无论是速度还是情绪表达上,都与前两首展现出明显的差异。其速度是快板,在情绪表现上,与第一首作品相似,但是相比较第一首来说,更加奔放与热情,使作品的情绪更加激动。在曲目的A段中,有着明显的特点,其中左手的节奏是切分性半音化,并且重音移位,与第一首作品相互对应。自122小节开始,右手作为主题,但是主题旋律特征不够明显,与第一首及第二首前奏曲材料方面有较大的联系,是第二首作品演变而来。但是到了第124、124、126小节中,作品的半音阶以及相关节奏重音会使人联想到第一首的织体材料,在后续的127小节中,则能捕捉到与第二首作品中的影子,其中包含了第二首作品中蕴含的神秘色彩,产生了一定的神秘动机。在B段作品中,由本首作品的材料演化而来,并且体现出民族特点。在三首作品中,包括对作品中的和声、节奏、织体及旋律分析,帮助人们了解三首前奏曲的主题没有显著联系,并且具有独立的状态,但是在材料之间却有着一定的关联。同时在和声处理中,都采用了西方和声处理的方式,结合西方旋律处理技巧,增强了作品内涵层次。

二、《三首前奏曲》作品内容

(一)主题内容表现

在《三首前奏曲》作品中具有明确的主体内容表现,作曲家张帅认为在第一首曲目作品中,主要将年轻一代人们的叛逆良好表现,并在作品感受上给人一种躁动的情绪变化,将人们的骚动与反叛良好表达。在主题上,作品与作者的思想表达呈现出一致效果,其主题在降G宫调上,在主旋律的表现中,呈现出级进的下行和上行,并以下行为主,第一小节中,使用的叹息音调向上级进了两个音,给人们一种叹息后又产生希望的感受,但是这样的希望程度较小,节奏较快,使希望的感觉不够明显。在整体效果上来看,主题不断被模进与重复,因此,结合对作品的听觉感受,分析作者的表达意图,这种不稳定的节奏与旋律,表达了人们情绪和思想的躁动与变化,将青年人的思想特征体现得淋漓尽致。而第二首作品则将青年人在恋爱时期的美好与浪漫良好展现,在作品中,能够将人们当时的精神状态及心理活动充分了解,其中一种装腔作势和神秘的感受使人们体会到爱情的美妙。在主题表现上,体现出浪漫的色彩和神秘的氛围。在作品聆听中,能够理解作曲者的动机,其中的神秘色彩十分明显,并且主题旋律并不突出,主要被和弦淹没,并将神秘的氛围感良好营造。通过对第三首作品的欣赏,能够了解到作品中所展现出青年人的狂野情绪,作曲者通过对和旋分解,将主题与旋律相互交织,并在神秘的色彩氛围中产生一种不稳定的情绪,主题被较为狂躁的和弦掩盖住,也将作者的意图完美呈现。并通过作品的表达与演奏,将青年人狂乱的精神状态完美表达[1]。

(二)半音化含义

半音化在现代音乐中十分常见,并且主要呈现出一种神秘且怪异的旋律特点。半音化在音乐作品创作中具有明显的作用,可以将氛围较好的渲染,并将音乐特点进行凸显。虽然半音化常出现在现代音乐中,但是其在巴赫时期就已经采用,经过音乐历史发展长河,半音化得到更好的发展,并成为浪漫主义风格的重要表现手段,将半音化的和声发展成调性和音,帮助传统音乐不断推进,对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的发展和演变有重要作用。在《三首前奏曲》作品中,作曲者充分利用半音化,更好地发挥其特点和功能性,在每一首作品中都能发现半音化的影子,并发挥着不同程度的作用。在第一首作品中,作者将五声性旋律与半音化相结合,并将半音化运用在织体材料上,使左手织体呈现出整个小节的半音化表达形式。同时,半音化的作用也是作为过渡来使用的,其中的11、21、40、41、42、43小节中的半音化均呈现出除较为显著的过度作用。在第二首作品中,64小节中,作曲者想营造一种神秘的氛围和感觉,则通过半音化进行表达。在半音化的使用过程中,第一首与第二首发挥的作用是十分不同的,同时,在第三首作品中,使用的半音化效果不够明显,并且与前两者相比,其隐藏性较深,结合作者想表达的效果而言,使用的半音化程度能将其中蕴含的神秘色彩程度更好调节与改变[2]。

(三)切分节奏含义

在《三首前奏曲》作品中,张帅还运用了切分节奏,并且此种节奏特点呈现出的效果和作用较为明显,在此作品中,通过很多的附点、休止、跨小节连线等多种表达手法,达到了切分的效果。在第一首节奏类型中,作曲家采用了同音连线,并将切分的感觉进行创造,在左手上将其使用。而第二种节奏形态则是将第一种节奏形态进行进一步的切分,并同时使用同音连线,使其呈现出的切分感更加强烈。切分节奏还包括了第三种节奏类型,其主要呈现在第7节与第8节中。同时在第17节与第18节中的切分节奏也呈现出不同的效果与功能,在此过程中,通过加入柱式和弦声部,使其在节奏上更为复杂。另外,在第五种与第六种切分节奏的类型中,将原有的节奏进行整小节的移位。最后一种切分节奏属于一种结束的节奏类型,并且也是柱式和弦。多种切分节奏在三首前奏作品中均有所呈现,并且三首作品在内容上有着统一,都是讲述青年人的精神世界,将其内心状态良好表达,体现出青年人的年轻无畏以及张扬的性格特征[3]。

三、《三首前奏曲》作品风格及演奏表现

(一)作品风格

《三首前奏曲》作品风格十分显著,在对其作曲者张帅的采访中得知,作者在音乐创作上将中华传统文化及西方文化良好融合,并将传统与现代良好结合,使作品的风格更加明显。首先,作品具有一定的民族化特点,在作品中融入多种爵士性的节奏和旋律,具有强烈的民族性色彩,同时在第一首的主题到第二首的神秘动机中,作者会采用五声性的旋律,将民族化的特征显现出来,其中第三首作品中的旋律与我国新疆民歌极为相似,在旋律风格上较为统一。其次,作品体现出西方化特点,在《三首前奏曲》作品中,融合了一些现代音乐中的创作技巧,并且此种技巧在传统的音乐中没有具体表现。在第一首作品中运用的双极调性以及在第二首作品中大小三和弦在和声上的碰撞以及第三首作品中的爵士与和声的应用中都能将西方的音乐创作技巧良好体现。最后,作品风格具有一定的通俗性,避免了钢琴作品中的单一性,使得受众面不断扩大,并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当前时代的发展趋势,将听众与作者之间的距离拉近。引领更多更广阔的人群,欣赏钢琴曲目[4]。

(二)作品演奏表现

在《三首前奏曲》的第一首作品中,表达出了青年人的躁动与叛逆。在第二首作品中营造出青年人恋爱期间的神秘气息。而第三首则表现出青年人的兴奋与冲动的状态。在演奏中,主要包括了半音化的演奏,作为织体材料,在演奏中半音化体现出推动的作用,并且呈现出一定的过渡与转化意义。要营造好作品的氛围,需要演奏者极高的演奏水平,加强音色的控制,并在表现力上将半音化体现得更加夸张与冲动。同时,演奏者还要注意演奏力度,应当结合作品的意义及作者的动机控制好演奏力度,演奏力度的强弱极大程度上影响作品的氛围与效果,因此需要演奏者了解每首曲目的意义,以便更好地控制演奏力度。最后,演奏速度也影响作品的整体呈现效果,应当了解不同曲目中存在的差异,呈现出应有的作品效果[5]。

结 语

综上所述,张帅的《三首前奏曲》在其作品风格的创作上与自身的经历及兴趣有密切的关系。在《三首前奏曲》作品演奏表现出青年人三种不同的精神状态,并且具有明显的独特之处,首先,作品的主题旋律与任何民歌及音乐没有强大的联系,在实际的创作中,只利用简单的五声、七声调式中的音勾勒。其次,此作品采用了爵士性的切分节奏型。最后,在调式上运用了当前时期现代音乐的表现手法,并将五声调式与西洋大小调相结合。在此过程中,张帅在三个方面上都具有明显的创作特点,体现出钢琴作品的独特韵味。■

猜你喜欢

半音前奏曲调性
徐昌俊手风琴独奏《两首前奏曲》和声研究
调性的结构力场、意义表征与听觉感性先验问题——以贝多芬《合唱幻想曲》为例
谈“调性”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昆曲曲学小讲堂之北曲的半音
论瓦格纳《魏森东克歌曲》伴奏中的半音化音乐语言
谈音乐中色彩性的应用
前奏曲
调性的描写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