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夏仁孝时期的音乐活动形态研究

2022-11-22杜司汝

黄河之声 2022年9期
关键词:西夏音乐文化

杜司汝

李仁孝(1124年—1193年),别称拓跋仁孝,西夏仁宗,为夏崇宗(李乾顺)之子—西夏第五位皇帝。据说李仁孝出生时的景象为“异光满室”,这仿佛提前预示了其在位时期创造的光辉史诗。其父驾崩后,年仅16岁的李仁孝继位。他用自己独特的文化视角与不凡的智慧为西夏国不断书写辉煌篇章,尤其是在他以文治国的主张下采取的诸多措施,将西夏文化发展推向了极盛时期,音乐也由此展露了新的动向。

一、仁孝时期的国内环境

仁孝执政初期,西夏便发生萧合达叛乱一事。萧合达原为辽朝将领,与成安公主一同西夏,夏崇宗在位时将他留之并加以任用。萧合达在位时由于战功赫赫而被赐国姓,并被提升为都统。大庆元年(1140年)八月,李仁孝遣派大将任得敬出师,任得敬速战速决平定了夏州并对盐州发起新的攻势,以萧合达为首的叛军落败而逃,后被任得敬捕杀。任得敬因此次平叛有功而被提升为翔庆军都统军。大庆二年(1141年)六月,慕氏兄弟图谋叛变且欲投靠金朝,终被仁孝诛杀。八月,仁孝被群臣尊号为“制义去邪”。

仁孝上位之初便屡屡遭受亲信萧合达和任得敬等人叛变,导致他对武将逐步丧失信任,对于其之后采取类似宋朝重文轻武的主张,也能从中洞见缘由。甚者,他将“以文治国”发展到了极致。一方面,仁孝通过采取多种举措将西夏国文化发展推向巅峰,但另一方面,他基本放弃武权的统治也预示着暗流涌动中存在的危机。

二、仁孝时期的文化交流

西夏在仁孝统治期间处于盛世,南宋与金两国的发展同样达到顶峰。彼时南宋和金分别由赵构(宋高宗)和完颜亮(金废帝)统治,三国间战争较少但政权来往很多。北宋被女真灭亡而南迁,华夏大地由此开启南宋、金与西夏“三足鼎立”的局面。夏沦陷于金的进攻,仁孝采取了“附金和宋”的国策。政治形势的急剧变化加剧了西夏内政与外交等方面的考验。仁孝陷入既需依附金朝,又要彰显一国之君身份的窘境。

(一)西夏与南宋

仁孝执政后,不仅保持与金的友好关系,也与南宋时常来往。人庆元年(1144年)五月,仁孝遣使进贡珠玉、金带、纱布及马匹等物赴宋以贺天申节,后又遣使到宋进贡金酒器以贺正旦,重新延续了与宋中断近二十年的聘使往来。

史料中有所记载,曾有一位西夏官员说:“在西夏境内,凡有井水和泉饮水之处,即能歌唱著名文学家柳永的词作。”①

从中可以洞见宋对金的文化输出是颇具有成效的。仁孝对宋朝儒学颇有兴趣,并将西夏儒学发展到了顶峰。人庆元年六月,仁孝下令在各州县分别设立学校并开“国学”,参加人数相比崇宋朝增加近十倍之多。大庆四年(1143年),仁孝“始建学校于国中,立小学于禁中,亲为训导”,在皇宫中开设小学并征用教授,规定年龄为7至15岁的宗室子孙均要入学。人庆二年(1145年),“夏重大汉太学,亲释奠,弟子员赐予有差”。人庆三年(1146年),仁孝封孔子为文宣帝。自党项羌发展至西夏国以来,在与唐宋往来中保持了礼乐相交,唐宋一派繁荣的音乐景象启发着西夏。唐僖宗曾将全套鼓吹送与西夏首领,直至礼乐制度被废除,鼓吹乐仍由西夏保存,并继承了清历顿挫的音乐风格。②

据《西夏书事》记载:“其音节悠扬,声容清历,犹有唐代遗风。”“礼文仪节、律度声音无不遵依宋制。”可见西夏对唐宋音乐的喜爱。西夏礼乐制定的设立也与唐宋有关。元吴起初更张宫廷礼乐时本想祛除唐代遗风,却使得唐宋礼乐更深层次地嵌入其音乐体制当中。

西夏民间音乐和乐器使用方面亦受汉乐影响。唐宋音乐中常用的金钲乐器便是佐证。

(二)西夏与金

仁孝时期西夏的主要贸易对象是金。仁孝审时度势,承认金的宗主国地位并与其交好。金应西夏要求开设了兰州和绥德等榷场,并开放铁禁。对马和珠玉等交易在《金史·食货志》也有记载。

为给本国发展提供安定环境后求得独立发展,仁孝每年遣使去金朝贡共有140多次。直到金世宗发觉双边贸易中西夏常用珠宝换取丝绵,在他看来西夏是以废品换取不平等交易,随即关闭了保安和兰州榷场,制裁夏国的贸易。仁孝为表忠心即向金国进献“百头帐”,再三交涉后终取得金的同意。

女真人入主中原后,金朝输出多为汉文化。金贞元二年(1154年),西夏使金谢恩“且请市儒、释书”。九月,仁孝派人去金,意在申请夏金交界边境开设书市,售卖西夏国内译制的有关儒释佛内容的书籍。随后金国皇帝完颜亮允诺,该举措为西夏与金两个民族政权进行文化交流架起了桥梁。

西夏广泛从金引进“箜篌”、“筚篥”等民族乐器③,丰富了西夏乐器种类。内蒙古出土的戏剧底本《刘知远诸宫调》,佐证了该时期金国诸宫调流入西夏,也侧面反映出西夏人对于中原戏剧的喜爱。此外,《都城纪胜》记载了南宋教坊的相关内容与规定,提到“把”通“琶”,“把色”可按“琵琶色”做解释。而西夏开设的首个音乐机构“藩汉乐人院”,仿制南宋开设了类似教坊琶色或乐人分工的机构。

(三)西夏与西域

西夏国的疆域在仁孝统治时期达到了辽阔之最,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大部、陕西省北部、内蒙古西南部、青海省东北部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部分地区等均在其境内。随着藏传佛教在人员往来中传播开来,不单是西夏文,藏语作为一门宗教语言也愈发流传。该时期所制法典《天盛改旧新定律令》中规定了:党项、汉及羌(吐蕃)三族人均可担任僧官,但条件是必须会掌握朗诵十余种经咒的技能,其中藏文经咒占据半数。

天盛五年5月,西域回鹘派遣使臣去往西夏进献方物。在《文殊山万佛洞西夏壁画》中,弥勒菩萨的面前出现有舞伎和乐伎,及箜篌和琵琶在内等64种乐器,涉猎范围囊括“八音”。

三、其他民族对西夏音乐的影响

唐宋乐舞大曲中第三段,即“曲破”,在《杂字》中有详细记录。西夏将其引进国内并将音乐形式改为单独演唱。《南村辍耕录》中记载了一首名为《也葛倘兀》的乐曲,“也葛倘兀”原是蒙古语,翻译为汉文是“大西夏”之意,表明该曲的创作与西夏存在着必然关联。《元史》中亦记载了元代“以河西高智耀言征用西夏旧乐”,这同样佐证了类似《也葛倘兀》等乐曲源于元代,且在民间广为流传。

唐朝时,宫廷开设了乐舞机构——教坊,且宋、金和元各代均沿袭了这一机构的设置。仁孝也仿照宋制在西夏政府内建立了乐舞机构,并将其命名为“藩汉乐人院”。与教坊类似,该机构主要负责的是音乐的具体管理与传习等,当时有专业的艺人、乐人和舞人等为西夏统治者演奏。

综上,彼时西夏境内因人员往来而盛行着多种民族文化,如中原诗赋、乐器、歌曲及戏剧等多种文化纷纷流入便是佐证。西夏在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战争和人口迁徙等各方面的往来中,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些地区文化的深刻影响,如“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所云,音乐所体现和反映的思想感情和社会习俗等,均对西夏起到了潜移默化之用,在西夏的音乐作品中有所映射。

四、仁孝时期的汉乐发展

(一)仁孝时期的乐人来源

仁孝十分推崇文化学习,该时期西夏汉乐得到了高度发展,原因有以下两点。首先,仁孝之前的西夏帝王重视对汉乐的学习,因此为仁孝作了有效的原始文化的积累和沉淀;其次,仁孝执政时期,汉乐通过人员迁徙和社交活动等多种途径流入西夏,并跟随进行更新换代。西夏一方面继承前人汉乐的精粹,另一方面随其国土疆域的变化而不断更新汉乐。西夏汉乐的来源途径可分为政权往来和战争带来的人员流动两部分。西夏国在发展中历经多次大规模迁徙,贸易往来和人员流动一方面使得国民陷入惶恐,另一方面则造福于不同文化的输入。

首先,唐末五代时期不断有乐人流入党项。彼时战乱频繁导致宫廷音乐停滞不前,但唐统治者为满足自己的享乐需求,要求地方藩镇进献乐人④,他们奉命在国都待足三五年后方可返回地方。

其次,中原音乐一直不间断与西夏音乐的往来。据记载,夏惠宗也曾摸索音乐发展道路,如通过招诱汉人娼妇和乐人等发展本国音乐。

第三,西夏始终为我国北方少数民族活动提供舞台,因此在往来间产生了不同的文化交流,能歌善舞的音乐人员带来了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音乐文化,这在音乐史上被称为“西音”。

第四,第四,晚唐时期屡屡战乱,宫廷教坊乐人只得走向民间,不仅对民间音乐产生了极大影响,也有益于周边地区音乐的发展,西夏音乐亦从中受到启发。

第五,第五,汉族乐人活动区域在变化中促进了西夏的音乐文化发展。

综上,西夏第五代皇帝李仁孝在位55年当中,为西夏国的发展作出了多种努力并获得极大成效。在国土疆域方面,李仁孝扩张疆域之大达到历代皇帝之最;在治国方面,他具有诛杀图谋不轨的亲信之慷慨;在文化发展方面,他吸收借鉴多民族的文化成果,将孔子奉为文宣帝,开办孔庙和学校宣传文化;就本文关注的这一时期音乐文化发展方面,同样达到西夏国发展的顶峰。

(二)仁孝采取的音乐措施

1、“新律”的提出

李仁孝以大视角提出改革西夏礼乐,通过引进并借鉴繁荣的汉族音乐文化,发展本民族音乐。人庆二年(1145年),李仁孝定乐官李元濡领导乐班,整理汉族乐书,参照西夏制度变革音乐制度,并增订新的音乐。新乐书通过兼收并蓄经三年制成,仁孝将其定名为《新律》,后颁行《天盛年改新定律令》。其中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采中国乐书”,即借鉴唐、宋音乐理论并吸纳中国乐器;二是“采本国制度”,即按照党项本民族乐器、律制及本土音乐理论,在二者结合基础上规定新律,这标志着西夏音乐文化体系逐步过渡至自然成熟。

西夏课本《杂字》中出现“声律”一词,从中反映出西夏仁孝借鉴唐、宋时期的宫调理论,体现了其“新律”的“新”。除吸收唐、宋发达的音乐理论内容外,西夏音乐通过借鉴宫调系统的五声六律进行规范,其音乐逐步归为统一。由此,西夏音乐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得到提升。另一方面,《杂字》的编订者把诗赋中的“声律”归为“音乐部”,可见西夏诗赋文学与音乐相通。

2、乐器发展

西夏在与其他民族战争、婚嫁及朝贺等多种社交往来中,乐器也不免相互渗透。加之西夏对中原及其他民族乐器的吸纳,使得西夏乐器种类日益丰富,“朝贺之仪杂用唐宋,而乐之器与曲则唐也。”⑤

在仁孝上位至西夏灭亡的83年中,西夏开设教坊“藩汉乐人院”,《天盛改旧新定律令》中记载了该词⑥,这是西夏创办的首个音乐机构,职责之一是研究乐人,详细规定了在开展宫廷礼仪和祭祀等活动时采用的伴奏乐器。例如拓(乐器)、旎赦(教动乐)、格(作伎乐)、缴(伎乐)、脸(天乐)以及铜鼓、法鼓、大鼓、杖鼓、拍板、铃、三弦、六弦、琴、筝、管、笛、箫、笙等乐器和吹笛、击鼓等。由此可见西夏十分重视音乐活动。⑦

3、其他举措

为使西夏封建社会得以进一步发展,李仁孝大力推行先进的汉族文化,进行了社会改革。他重用文化学识高的西夏及汉族臣子主持国政;为推广教育在各级开办学校;他尊崇儒学,大修孔庙以此祭祖;仿宋制科举,设唱名法;立“童子科”,逐步完善科举选拔人才之制;建立翰林学士院,并编纂历代实录等。在李仁孝推崇文治的主张下,西夏人才辈出。

结 语

李仁孝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通过取其他民族音乐精华并结合本民族音乐特色,在汉化中推动音乐变革,最终形成了兼收并蓄又独树一帜的音乐文化。曾有西夏官员评论:“西夏礼乐非他国比”。曾在宋夏边境生活的北宋科学家沈括,在著作《梦溪笔谈》中写道:“天威卷地过黄河,万里羌人尽汉歌”。

对于李仁孝以文治国的评价褒贬不一,但不置可否的是,他在内政和外交等多方面作出的不懈努力,使得西夏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周边国家和西域各国都对其夸赞不绝。在仁孝以文治国的国策下,西夏音乐的发展推动其站上了新的历史舞台。■

注释:

① 叶梦德.《石林避暑录话》卷三

②《金史》卷一三四《外国传·西夏》

③ 韩春.西夏时期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J].芒种,2013,(18).

④ 赵露,唐婧.《西夏仁孝时期汉乐来源考》

⑤《宋史·夏国传》

⑥ 史金波.西夏社会(上)[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⑦ 赵宏伟.西夏要典《番汉合时掌中珠》音乐词条研究[J].音乐天地,2020,(12):38-42.

猜你喜欢

西夏音乐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记者应该“围着谁转”
宁夏西夏风情园
谁远谁近?
音乐
从出土档案看西夏官吏请假制度*
音乐
秋夜的音乐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