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思考

2022-11-22吴九如治丁铭

山西青年 2022年13期
关键词:待业创业项目毕业生

吴九如 治丁铭

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

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以往的包分配的方式变成了自主择业,并且在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有更多的高校毕业生把目光转向了创新创业这种就业形式。那么如何使创新创业的高校毕业生能够稳定而又持续发展自身的就业项目,就需要从社会、高校、企业、教师、学生多方面协调,通力合作,如此才能保证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提出的时代背景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高校招生数量的扩大,毕业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多。2002年毕业生人数接近145万人。到了2004年,毕业生人数已经达到了280万人,扩增了一倍。到了2014年毕业生人数达到了699万人。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由以往的统一安排、统一分配转变为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由于毕业生人数激增,此时高校的专业配置与社会需求尚未达到完全的统一,导致某些专业毕业生过剩,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企事业单位都想招聘到素质较高的应届毕业生,但毕竟这部分人是少数。应届毕业生也存在眼高手低的情况,这就使得大量的应届毕业生处在待业的状态。另一方面,国际经济形势持续不稳定,世界经济发展速度趋于放缓,我国就必须加大国内市场的需求来稳定我国的经济走势,使经济发展处于较高水平的通道,这也就需要在大学生就业的过程中将更有技术含量的产品投放到内需市场。为了解决这样的就业形势,国家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鼓励有专业素质又有创业想法的应届毕业生,采取更灵活的就业方式。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提出的意义

(一)推动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

一个国家的发展速度和一个民族的进步水平与人才储备密切相关,让拥有更多创新能力的大量的高素质的人才投放到社会中去,发挥个人的创新创业能力,将所学的知识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到一起,可以增强国家的竞争力,提高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使得我国综合国力在世界上的竞争力加大。科技和教育的创新主要是人才的创新,人才的培养来自高校,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所以,高校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刻不容缓。

在新时代,大学生接受的教育已经不单单是课本的理论知识,在各种信息的交融之中,在课余时间他们进行了大量的知识扩展,掌握了前沿的科技动态,对本专业以及交叉学科的知识都有一定的涉猎。现在的大学生已经从单一的人才模式,转变为具有高水平的学术科研研究能力和综合知识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他们拥有较强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知识的应用都有较高的水平。鼓励具有复合型的知识水平的大学生进行创业,可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促进作用。

(二)解决大学生待业人数增多问题

自主创业,有助于个人的创富、家庭的稳定以及行业的发展。随着大学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但社会上的就业岗位没有明显增加的趋势,这就使得应届毕业生及往届毕业生待业的现象逐年凸显,待业人数逐年上升,据统计,高校毕业生每年平均就业率为70%左右[1]。就业形势的严峻造成了很多社会不稳定因素,因为待业所产生的大学生心理问题逐年增多。大学生因待业产生的自我怀疑、自我否定以及情绪的焦虑和各种心理应激障碍,使待业大学生产生了自我意识的偏差,有一些在择业过程中过高地估计了个人的能力,一旦遭受挫折,盲目的自信转变为极度的自卑,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心理缓冲,会使个人对自我的整体判断和自我认知出现失衡。待业问题另外还涉及社会养老问题,独生子女政策使得过去几个子女赡养两个老人的形式变成一人需赡养两个或两个以上老人,一旦家庭中出现待业人口,家庭养老问题凸显。可以说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有助于解决多种社会问题。随着自主创业的开展、深化和发展,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也会通过自身的创业项目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不但解决了自身的就业问题,也为更多的待业大学生提供了就业的机会。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的问题

(一)认知维度需要转变

受传统就业思想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向往的是薪资水平较高、职位较高、收入达到一定水准的就业岗位。尤其是当身边的同学有人找到了相对理想的就业岗位,就会影响到其他学生的就业趋向。即使暂时找不到符合个人心理预期的就业岗位,也不希望通过降低就业标准来暂时就业。尤其是在校期间,成绩相对比较优异的学生更容易对就业职位的选择不肯降低标准,宁愿暂时待业,也不希望屈尊于小的企业或者私人企业,更希望到大型国企或者事业单位就业。这部分学生认为,只有稳定的工作,高薪的工作才是好的工作,对于自主创业来说是无奈的选择,也意味着未来就业的未知数较高,生活相对不稳定。

(二)创业要素需要完善

大学生创业首先需要几个要素,第一个要素就是资本的原始投入。尤其是对于初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如果家庭不能给予提供较为丰厚的经济支持,那么创业的资金来源首先会是创业学生的第一个畏难因素。如果原始资金不够,就需要大学生去吸引投资,这也跟个人的推介能力有关,能否吸引到投资,吸引到多少投资都直接影响着创业项目是否能成功推进。第二个要素就是大学生个人能力技能的因素。从学校走入社会之后,就需要学生把课本上的知识变为能应用于社会的实践技能,大学生能否很好地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将直接影响着创业项目能否顺利推进,一套完整的专业的技能技术会为创业走向深入奠定好基础。大多数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会将自己在学校中的本专业方向作为创业的方向,但是有的时候专业方向并非社会急需的需求方向。所以,需要在创业之前进行多方位的考察学习,才能拟定适应于社会需求的创业方向。在创业的过程中,还需要丰富的人脉的积累,大学生的人脉来源于校园时期的同学以及老师,创业项目的开展,可以借助于同学中相关的行业资源以及老师的推荐,但更需要大学生拥有拓展人脉的能力。

(三)创业政策需要了解

国家对于大学生创业有一定的扶持政策,对于大学生创业国家在税收方面有一定的优惠政策,进行了多项税收项目的减免。在贷款方面也有优惠政策,给大学生创业减小了资金压力;对于经验帮扶方面,大学生创业享有培训聘请等资金减免政策。大学生创业过程中需要了解各方面的创业优惠政策,可以使创业过程中少走弯路,享受最大的帮扶力度。

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一)社会上构建创新创业的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发展环境。向改革开放要动力,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不断增强我国在世界大变局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事实证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离不开崇尚科学、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社会可以对创新创业的优秀人才进行奖励,鼓励优秀的创新创业成果落地。对在创新创业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激发大学生创业者身上蕴含的创业和创新潜能,努力为年轻人营造创业的政策环境,让个人和企业勇于创新创业,让有志的青年参与到重大的科技研发项目实施和科研平台的建设,以及全社会掀起的创新创业热潮中。国家举办的“创青春”“互联网+”等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社会营造了创新创业的氛围,提升了创新创业水平,弘扬了创新创业文化。利用媒体宣传创新创业人物事迹和精神,以及推广创新创业品牌,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在校大学生了解和参与创新创业项目,激发全民的创新创业热情。这些创新创业项目以市场为导向,为项目落地提供了前期准备。

(二)学校建设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高校应该把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机制高度结合,改变现有创新创业教育定位模糊的现状。要由过去的就业为主创业为辅,向创业教育为主就业教育为辅的方向转变[2],应该把创新创业教育学科建设规划与质量评价体系配套建设。与其他专业主干课与公共基础课相比,创新创业课程呈现出边缘化的趋势,没有系统的教学方案、专业的教师队伍以及标准化的教材建设。这些都极大制约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应该搭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

首先,设置创新创业课程,采购专业的创新创业教材,建立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方案,聘请创业相关老师做一对一或一对多的辅导,形成创业导师制,让创业指导教师与学生搭建更紧密的交流平台和渠道,为学生提供更及时和专业的创新创业指导。其次,为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比赛提供交流学习的机会和培训进修的机会。最后,为学生提供创业所需的环境和后勤保障,提供创新创业工作室,建设创业项目大本营,提供创业学生便于工作的办公环境。资金上给予创新创业项目一定的支持,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进行综合评价,对完成较好的创新创业项目给予奖励,这样才能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切实保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项目开展。

(三)企业联动设立创新创业孵化器

在众多的创新创业者眼中,在孵化器中可以降低风险、获取资源,但是目前的孵化器提供大多以提供办公场所为主,其他配套服务还处于低水平状态。所以可以鼓励企业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创业孵化器的形式参与到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来,让更多的项目从方案转化为成果,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场地保障,协调创业成果的转化等[3]。

一个成熟的企业拥有一定的市场运作基础,对政策支持等措施比较了解,广大的企业经营者大多都有创业的经历,可以起到示范和带头的作用,并且可以把自身的经验传授给创业的大学生。选择企业作为大学生创业孵化器,也能使优秀企业家积极地参与到社会经济发展建设中来,提高社会凝聚力,加快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企业筛选人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渠道。尤其是企业更了解市场的导向,可以采用科技管理运营模式,利用社会及民间的资本再结合高校的科研力量,这样可以整合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各种资源,为孵化出高质量的创新创业项目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企业可以成立创新创业基金,在资金上给予创新创业项目以支持,例如提供无息贷款、从孵化成功的项目中抽取低额分成等。政府可以给予在培育创新创业项目中表现比较积极、参与度较高、成功孵化落地项目率较高的企业以政策和资金的奖励。

(四)建设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尽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自己,但教师团队扮演的角色同样非常重要。通过对师资团队不断强化,能够有效提高教学工作的整体质量。

从目前来看,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课程的时候,负责教学工作的基本上都以专任教师为主。尽管这些教师有着较为扎实的知识基础,但对学生专业本身的了解不到位,缺少充足的实践经验和创业经历,因此只能进行内容讲解和分析,很难将理论和实践有效整合。当前很多高校内部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都较为薄弱,这些教师缺少充足的创新创业经验,仅仅具备较强的理论基础。

因此,在实际授课的时候,只能针对基础知识展开分析,不利于个人意识的培养。学校应对教师展开培养,选择一批有着较高综合素养的教师,让其前往其他优秀的高校进行学习,获取更多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同时还要定期组织教师团队去到周边的企业进行考察,把握行业发展的情况,拓展个人实践。并且还要聘请一些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从外部引入优质资源作为有效补充[4],在学校内部开设讲座,为广大教师分享个人经验,并一同投入到活动创新之中。

综上所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社会、高校、企业、教师与学生通力合作,协同发展,才能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最终落地,为国家社会创新发展提供原动力。

猜你喜欢

待业创业项目毕业生
南京艺术学院2022届毕业生优秀作品
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研究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高校毕业生“慢就业”困境成因与解决策略①
面对性待业窘境
西藏大学农牧学院首届大学生创业项目通过立项资助
基于市场分割理论下的大学生待业成型机理和对策研究
创业生态及孵化器深耕“互联网+”
湖北美术学院98年毕业生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