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融入高校体育课的路径探讨

2022-11-22许喜红胡德堂

蚌埠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体育课思政育人

许喜红,胡德堂

(安徽理工大学 体育部,安徽 淮南 232001)

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关键时期,高校是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输送接班人的孵化场所,是解决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基地。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决定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核心因素[1]。所以高校的德育教育是直接关乎国家兴亡的事业,“立德树人”是大学教育的根本。

当今社会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同时国际社会意识形态风云变幻、各种社会思潮激烈交锋,在这种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他们树起牢固的思想防线更显得迫在眉睫,仅靠思政课程来达到育人的目的已显得“势单力薄”,而课程思政是解决这一难题的良药。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各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全过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提出“高校政治教育要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2]。课程思政作为新的教学理念顺应时代需求被提出,是指通过构建“三全”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在此背景下,各高校开始了课程思政的落实工作,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作为大学必修课的体育课,如何在教学中合理融入课程思政,做到“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是新时期高校体育课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1 课程思政融入体育课的主要问题

1.1 高校体育课教师自身思政素养不足、育德能力欠缺

课程思政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课程观[3]。从客观角度讲,课程思政作为思想道德层次的教学内容与作为身体素质训练为基础的体育课教学内容进行融合,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体育课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实施者,其自身的思政素养水平是课程思政成功融入的关键因素。高校体育课教师大多数都是体育专业的毕业生,他们对于运动技能方面内容的教学是比较擅长的,但对于思想政治方面的内容教学却并不是很擅长,加上大多数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水平和思想认识层次也并不高[4],对时事政治关注度不高,对社会热点问题不敏感,这些自身因素的存在都会成为制约体育课教师有效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原因。

把思政内容融入体育课教学要注意方法与技巧,要自然流畅,要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要引起学生的共鸣,这就需要体育课教师具有相关的能力:从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的安排到融入切入点的找寻都需要体育教师有较强的育德能力。思政融入体育课毕竟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受传统体育课教学模式的影响及以往教学习惯的制约,多数高校体育课教师在充分挖掘体育课中思政元素方面存在经验不足,思政在与体育课教学内容融合时显得生硬,使专业技能的学习与思想品德的教育形如“两张皮”。提高高校体育教师育德能力是顺利推进课程思政融入体育课堂的关键因素。

1.2 课程思政的顶层建筑不健全,评价体系不完善

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专业课与思想政治课的叠加,而是一项系统性较强的教育工程,它涉及学校、教务处、教学单位、教师四个层面。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是2018年后推向全国的,时间还比较短,全国众多高校尤其是双非院校对课程思政的认识有一个逐步认识和接纳的过程,课程思政建设的领导机制、管理机制、运用机制等一系列制度短时间内很难建立起来[1]。特别是体育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才刚刚开始,面临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也成为制约课程思政有效开展的因素。

从教育的本质来说,“教书”与“育人”是辩证统一的。高校体育教学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重知识技能传授而轻价值观培育德育、重结果考核而轻过程评价。对高校体育教师来说,要求体育课教学中进行德育方面的融合,就要在对教师工作考核中进行思政方面教学效果的考量:一方面可以促进体育课教师积极开展相关的教学研究及实践;另一方面也可以及时检查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对学生来说,体育课考试内容体现不出相关的思政元素,也无法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考核及评价体系犹如一个指挥棒,在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现阶段无论是对教师的考核还是对学生的考核,还很少涉及思政层面。评价体系的欠缺已成为制约高校体育课实施课程思政的一个重要因素。

1.3 课程思政融入高校体育课缺乏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

课程思政是近几年来高校课程改革的重点,但因是新的课程理念,没有现成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可以说都是在摸索中前进,在此过程中肯定会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纵观2018-2020年间的文献资料,有关体育课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研究也不是很多,这说明课程思政与体育课的融合还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相关学者及高校体育教师加强理论探究及实践尝试来改善现状。

2 课程思政融入高校体育课的路径

2.1 健全课程思政的管理机制及评价体系

意识是行为的先导,只有想得到,才能做得到[1],针对体育课融入课程思政中管理机制不健全的问题,需要学校、教务处、教学单位及教师四个层面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协调配合。学校层面要统领全局,完善育人体制,深刻认识到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优化课程思政实施的大环境,把课程思政工作纳入学校重要工作日程,制定思政建设工作方案,使全校课程思政工作有章可循;教务处要落实课程思政的实施工作,协调各教学单位人力资源,可通过组织专家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引导课程思政的开展,也可通过看课、检查教师教案及学生回访的方式查看课程思政的实施情况及效果,形成协同育人格局。教学单位要做好课程思政工作推动者的工作,根据体育课教学特点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开展专项教研活动,可集体备课、组织教学比赛等,充分调动每一位任课教师的积极性,把提升体育课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及能力工作落到实处。

要在体育课教学中有效融入课程思政,不但要对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案进行改革,同时还需要对体育课的教学评价体系进行调整。一方面,在体育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中加入德育教学效果的评价,高校体育教师不但要对学生进行体育技能的传授,还要将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优秀传统美德;勇于拼搏、力争上游的体育精神;团结互助、携手共进的团队意识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德育内容向学生传递,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领导及专家对教师的考核要体现育德能力,在教师评优及职称晋升中也要加入德育教学效果的考量,这样才能形成体育课教师把课程思政融入体育课教学的内驱力。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考核要改变以往“唯分数”的做法,除了运动技能、身体素质的考核外也要加重学习态度、平时表现、团队意识等德育方面的分值比重。例如,在健美操教学中,教师在分组练习环节强调团队协作、集体荣誉,并观察过程,对于表现较好的团队要及时提出表扬,并在期末考核成绩中也有所体现,发挥过程评价、德育评价作用,使学生意识到体育课教学不仅是“野蛮我体魄”,更要“文明我精神”,这种评价体系的完善也能刺激学生对提升品德修养素质的重视。

2.2 提升高校体育教师思政素养及育德能力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5000年的传统文化有太多的民族自豪,尊师重道、注重礼仪更是我国的优良传统。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对于社会的进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为师者的解读古今无异:“传道、授业、解惑。”这是最简单明了的概括。古人云“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所以优秀的教师能“授业”“解惑”,更要能“传道”,是“经师”与“人师”的统一。在当前风云多变的国际背景下,“传道”显得更为重要,这也是课程思政提出的时代背景。体育课中实施课程思政,体育课教师首先要具有思政方面的素养,具有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要把过去体育课只注重“授业”“解惑”的课堂教学重心向“传道”方面倾斜,更要有育德的能力,使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思想品德的历练有机结合、融会贯通,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体育课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灌输,首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要以身作则、以身示范,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以新时期“四有好老师”的标准鞭策自己,在教学中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彰显教师敬业的本分,对待学生以热心、耐心体现友善,对待成绩以公平、公正践行平等的理念,用自己的言谈举止赢得学生的尊重。体育课教师提高育德能力,首先要对体育课中的“德”有全面地认识:爱国爱社会爱他人是德、吃苦耐劳是德、团结友善是德、勇敢挑战是德、服从指挥认真学习也是德。我国的传统美德、社会公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课程思政的素材,高校体育教师要把这些思政素材与体育课教学合理相融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达到育人目的。

2.3 课程思政元素落实到高校体育课程实施中

高校体育课与其他教学科目相比有其特殊性:它是以技术的传授为目的,以持续的身体练习为手段的实践课程。提高运动技能需要机械地重复单个动作,这本身就是在培养吃苦耐劳精神;教学过程的师生互动、学生交流,也为课程思政的融入提供很多契机,所以高校体育课是实施课程思政的最佳承载对象。高校体育课教师要以高度的育人责任感要求自己,在体育教学中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完成“育体”与“育人”合二为一。

2.3.1课程思政在高校体育课中的显性融入

多数高校体育课都有十几种不同的运动项目,每个项目的体育课教学有着不同的学习内容,体育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根据项目特点及具体内容设计出合理的教学目标:不仅包括运动技能、身体专项素质目标,更要有体现思政元素的德育目标。这种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合理、有序地把课程思政渗透到体育课教学计划及教学实践中的方式,是课程思政在体育教学中的显性融入。

体育课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深入发掘与之相关的思政元素,再以适当的方式融入课堂教学。例如,在排球课教学中,主要有排球技能学习、裁判法及教学比赛等内容,在技能学习时,教师可以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持之以恒、坚持到底的优良品质;在裁判法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中国女排比赛视频,向学生讲授女排5次蝉联世界冠军,为国争光的事迹,向学生传达爱国主义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女排精神;在教学比赛环节,向学生灌输团结奋进、通力协作、荣辱与共的集体主义思想。

为了提高以教学内容为基础的课程思政显性融入效果,体育课教师也要尽可能地拓展教学内容,紧跟时代脉搏,留心观察时事并与课堂教学相融合。例如,在如今疫情防控时期,教师要时常要求学生自觉加强身体锻炼以强身健体提高免疫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豁达人生观,向学生灌输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感,引导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践行国家提倡的“全民健身计划”和“健康中国”理念。

2.3.2课程思政在高校体育课中的隐性融入

合理的教学内容要有科学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支撑,才能实现全程育人效果[5]。作为教学方法及手段的隐形思政要与教学内容有机配合,以实现课程思政的成功融入。高校体育课教师要在传统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上勇于突破,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发展学生的能动性及创新性。体育课教师在教学方法及手段的选择上不但要全面多样,更要不着痕迹地融入思政元素。例如,在健美操教学中,准备活动环节,教师可以让小组长领跳热身操,发挥优秀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并由此激发其他学生想要展示的热情;在规定动作学习环节,教师可以只教授右边四个八拍的动作,左边四个八拍的动作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并进行评比,这就需要学生集体配合、动手动脑,在这个过程中,互帮互助的学风、勇于挑战的勇气、不甘落后的态度、良性的竞争都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在教学内容完成后,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以学习的一段舞蹈动作为素材和室友一起完成动作的编排及创新,组织“我们一起来跳舞”之类的活动,要求学生拍成视频参加评比。这类活动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提高交往能力,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感受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体会到“有付出才有回报”的为人处事之道。教学方法与手段在与课程思政结合时,一定要合理自然,不能生搬硬套,牵强附会,要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以达到预期效果。

3 结论

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它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真,让专业知识承载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价值引领作用[6-7]。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要求各高校应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高校体育课作为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场所,如何有效地在体育课教学中成功融入课程思政,承担起协同育人重任是现阶段高校体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8-9]。在分析了高校体育课实施课程思政遇到的主要难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为实现高校立德树人宗旨服务,也可以为完善高校体育课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服务。

猜你喜欢

体育课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体育课上的“意外”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