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器乐曲改编声乐作品演唱分析
——以《渔舟唱晚》与《高山流水》为例
2022-11-22尹琳
尹 琳
引 言
《渔舟唱晚》与《高山流水》是我国器乐曲改编的两首代表性作用,使用了不同的理念改编。其中,《渔舟唱晚》是以我国古筝曲目改编形成的作品,在原曲基础上进行了意境的塑造与旋律的改编。《高山流水》则以原乐曲意境表达为基础,在旋律方面进行了创新,是现代流行音乐同传统声乐相结合的代表作品。在本研究当中,对这两首作品的演唱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掌握两首作品。
一、器乐曲改编概述
在我国民族音乐当中,民族器乐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器乐在发展中不断更迭完善。在网络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以二胡、古筝等传统乐器所演奏的声乐作品,在声乐艺术层面,也将器乐曲改编后形成声乐作品,这可以说是对于民族音乐的进一步发扬。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器乐、声乐艺术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且两者在发展当中相互影响,不同作品的改编也成了目前较为常见的作品创作形式。在此当中,不仅有很多器乐曲经过改编形成了优秀的声乐作品,且很多流行歌曲与声乐作品也以器乐的方式进行演奏。在声乐艺术当中,改编其他音乐体裁乐曲是常见的创作手法,目前,声乐曲具有了多样化的创作特征,存在声乐曲乐器化特征,其中蕴藏有乐曲的音乐元素与旋律特色。通过对乐曲的改编,在使用原有作品当中部分材料的基础上,加入新的元素进行扩充,则使得该类乐曲具有了新的表现,实现声乐艺术的有效发展。在将器乐曲改编为声乐作品时,作曲家则需要能够调整原器乐曲的音域与旋律,使其符合人声规律,之后再将器乐曲的旋律、特性等融入到声乐作品当中,在经过一系列优化后形成具有特色的作品。
二、演唱技巧分析
(一)共鸣运用
在歌曲演唱当中,共鸣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声乐演唱中,将通过声音向听众实现作品意义与蕴藏情感的传达,这将使得声音将在作品情感传达、意蕴塑造方面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演唱当中,在对气息科学控制的情况下,则能够使声音具有收放自如的特点,而要想获得更好的音色,则需要具有共鸣腔体的支持。如果缺少共鸣,将影响到歌曲演唱的表现力,而通过加入共鸣,则能够使声音具有丰满圆润的特点。
1、相似之处
在声乐理论当中,可以将共鸣腔体分为口腔、头腔与胸腔这几个部分。在实际演唱中,这几个共鸣体都是充分打开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声音的通畅。在共鸣体训练中,可以通过肌肉的控制实现目标,如深呼吸、打哈欠等等。同时,也需要在意识上做好调控,如面罩唱法等。在这两首作品演唱时,做好声音与吐字之间的结合十分关键,要想体现出更好的运维,则需要能够在打开腔体的同时准确咬字发音,相反,如果声音不是从共鸣腔中发出,则将缺少基础。在演唱中,在共鸣腔体应用方面也具有相互配合的特点,并非单一、独立的。如在这两首作品当中,都具有很多言前辙唱词,在实际演唱中,需要从口腔位置打开发声,尽可能向鼻腔位置传送字音,在旋律演唱时,再从鼻腔实现对头腔共鸣的延伸。
其中,头腔共鸣即发出头声,具有较高的共鸣位置,声音集中、圆润、色彩明亮,具有较强的穿透性。在实际歌曲演唱当中,应用头腔共鸣将直接影响到声音的质量,蝶窦是形成头腔共鸣的主要位置,在该空间发生振动后,将在头腔位置形成共鸣,这是处于鼻腔上的一个空间,也是头腔共鸣的主要通道。在两首作品中,《高山流水》当中的“山”、“雁”以及《渔舟唱晚》的“影”、“天”都属于鼻腔韵,使用气息在发生中作为引导,使口鼻与烟腔位置具有更大的空间,在头腔共鸣的情况下,使声音在质感方面具有好的表现。
2、不同之处
在演唱作品时,需要能够做好共鸣腔体的结合性使用。这是因为不同共鸣腔体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与相互作用,在保证腔体一致、协调的情况下,才能够在实际演唱中发出的音色具有美感,以此在歌曲形象塑造、意境表达方面具有更好的表现。在这两首作品中,共鸣运用方面的不同,即是场次、音高在腔体分配方面具有差异。如在《高山流水》当中,最后一句的“永”字具有较高的音域,且需要延长。这即需要在实际演唱中做好身体机能的积极调动,将声音传达到头腔并稳定,这对于延长高音具有重要的作用,且音色也具有清亮的特点。在《渔舟唱晚》中,其不仅具有单个字的高音,且该作品的很多快板段落音都始终处在高音区,具有较快的节奏。此时,头腔共鸣则十分关键,需要能够在歌唱前保持兴奋的状态,处于高发音位置准备,形成较强的头腔共鸣意识。从开始的“刷拉拉”将就需要处于高位,腰腹加强力度,做好上下气息对抗,在强化控制的情况下传送声音,以此获得好的演唱表现。
(二)情绪表达
在歌唱当中,不仅需要能够做好演唱技巧的使用,且需要能够充分演绎出作品内涵情感与歌曲的意境,在传递到听众心中的情况下形成较强的感染力,更好的呈现作品。只有结合好声音、情感与唱词,才能够实现歌唱的“声情并茂”,这也有效体现出了情绪在歌曲演唱当中的重要性。
1、《渔舟唱晚》
在该作品当中,重要是对景色的表现。为了保障演唱效果,则需要能够做好其意境风格的把握,对该作品主题思想进行深入的理解,以此才能够在演唱中较好的演绎歌曲特色。在该作品中,主要描写的内容即渔民打鱼归来,面对水上变化也保持沉稳、悠悠扬扬的心态,从风雨前后场面的对比,体现出作者对于山水之间的艳羡,也歌颂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在实际歌曲演唱中,做好该种情绪的把握十分关键,要充分把握好乐曲当中的情绪起伏。从整体而言,该作品的情绪表现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平缓-激烈-平缓,要在演唱当中保证层次分明。
在演唱当中,一定要体现出作品的画面感。在第一部分,乐曲的情绪较为平缓,描述在傍晚的江面上,捕鱼人满载而归、缓慢归家的状态,此时渔夫笑意盈盈、心情如同微风,此时要唱出安逸、满足的感觉,体现出捕鱼人的满足、愉悦心情。第二部分情绪高涨,内容上更多的描写景色,且具有生动的画面感,包括有鸟儿的展翅、雨水的洒落等等,与第一段落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天气变化的过程中,只有捕鱼人的心情没有受到影响,依然在船上自在穿行并唱着歌儿。这部分描述的韵味如同戏曲,在实际演唱中,需要在做好力度保持的同时将婉转的情感加入其中,体现出捕鱼人淡定的意境。第三部分回归平静,体现出雨过天晴与风平浪静的景色。捕鱼人依旧唱歌而行,歌声渐行渐远,如同画一样。在该乐段演唱时,要做好减弱、放慢因素的掌握,做好平和意境的塑造。在结束时,要保证情绪能够处于安静悠远的意境当中,以此才能使人回味无穷。
2、《高山流水》
在该作品中,更多的是对“情”地注重。在抒发情感的同时,穿插了对于景物的描写,起到了积极的辅助作用,体现出了对于知音情感的珍视以及对知音的渴求。在该作品演唱前,需要能够透彻理解作品的内涵,用心揣摩歌词,对词义背后的典故进行了解,清晰表达典故情感,在演唱时将感情倾注到其中,如同与听众诉说一样。同时,作品也融入了部分现代流行乐曲特征,有效结合了曲调的通俗与柔美,使其具有别具一格的特征。
在演唱时,第一段要做好力度的控制,避免力度过强,要在保证饱满的同时坚持柔美性,以圆润的音色配合优美的旋律,塑造出人在人海当中寻找知音的情绪。这一段作品更多的是对知音难觅感慨的描写,体现出寻找指引以及没有寻找的心情。在实际演唱中,要做好情绪的表达。第二段作品则是在第一段基础的展开,能够以更为直接的方式实现自己心声的表达,也是作者塑造的真挚情感。在实际演唱中,要饱满情绪,与上一段相比要体现出更强的演唱强度与力度,以此对自身奔放、热烈的情绪进行表达。在此作品当中,作者以“高山流水”为主旨,将流水、高山作为作品当中的景物。虽然在整个过程中没有对两者的特点进行直接的描写,但也在两者为比喻的情况下,对山水间难寻知己的意境进行比喻。通过旋律曲调与唱词的配合,使情感具有更为真挚的情感,以层层递进的方式增加情绪,充分体现出对于知己的向往与渴望。
(三)气息运用
在声乐作品演唱当中,气息控制可以说是其中的基本技巧类型,也是实际演唱当中的基础性内容。在歌唱前,由气息实现对声音的引领,且保证在作品演唱时,都能够始终处于歌唱的前方。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音乐作品,都需要在演唱时做好该技巧的关注与把握。对于一首声乐作品来说,如果其具有鲜明的主题与音乐特色,且在旋律方面婉转有变化,则更需要在演唱中做好气息与演唱之间的融合。通过对气息技巧的科学运用,能够帮助演唱者实现客观存在障碍的克服,如乐句中的装饰音、休止符以及具有较大的音域跨度等等。
1、相同之处
对于器乐曲改编的作品来说,在演唱时做好气息的应用十分关键。对于这两首作品来说,具有宽广的音域,从低音到高音具有较大的跨度,也因此对气息应用具有了更高的要求。如在《渔舟唱晚》中,则通过起伏的旋律体现出自然景色的变化,快、慢段落对比反差十分明显,在应用气息技巧时也各不相同。《高山流水》则具有宽广的音区,在实际演唱中具有较大的音域跳跃度,高低音之间的起伏非常明显。在这种具有较大跨度乐句演唱时,则需要能够将气息的保持与支撑作为重点看待,保证在演唱中音能够始终处于一个较高的位置上。
与《渔舟唱晚》类似,在《高山流水》中也有相似的高音处理。如在“捕鱼人儿笑微微”这句唱词就体现出了高音,要求呼吸得持久、深沉,且气息有力平稳,以此才能够保证在唱词连贯的同时,使音色具有圆润、结实的特点,以此才能够保证声音不会存在僵硬或者过于尖锐的情况。而在“满舱鱼儿肥”时,音区则转变为中低音区,需要在演唱中做好把握,与之前的音色相统一,同时避免音色过于虚弱,保证低音部分具有强力气息的支撑,以此才能够更好地体现出乐曲特征。
2、不同之处
对于这两首作品,虽然都是经器乐曲改编的,但却具有不同的音乐风格。对此,即需要在演唱中注意好对于气息的处理。如在《渔舟唱晚》开篇当中,可以使用悠扬的旋律演唱,控制好气息,避免抖动,体现出乐句中怡然自得的感情,配合好气息与声音。《高山流水》的第一句就处于高音区,在演唱时,则需要做好气息的调整,在呼吸时将气息沉在小腹位置,将声音传送到共鸣腔上,在获得气息支持的情况下,在演唱中将气息保持在高位置状态。与《渔舟唱晚》相比,《高山流水》后半段有很多的延长音,需要在演唱中控制好气息,以深、短的方式呼吸换气,保证气息能够供应到正确的位置。在此当中,也需要做好声音与气息间平衡关系的控制,保证演唱时气息的均匀性,避免因漏气而使气息不够用,在延长音时以逐渐慢、弱的方式处理,保证尾音收放有度、轻松自如,逐渐消失。
结 语
器乐曲改编作品是现今声乐乐曲当中的代表性作品,在上文中,我们以《渔舟唱晚》与《高山流水》为例对乐曲演唱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也从中充分地感受到了两首乐曲的特点与演唱关键点,可以作为未来乐曲演唱的参考。■